透过杨娜编著的《汉服归来》,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以往汉服历史的见证,还将推动汉服运动*上层楼。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
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极具 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极具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 造了极具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 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杨娜编著的《汉服归来》 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 考。本书以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为主线,围绕逾百位核 心参与者的活动经历,描绘了十余年中有关汉服重生 的真实、感人的事件。希望通过《汉服归来》这本书 ,让*多人了解汉服运动,了解传统文化复兴之路。
杨娜(网名“兰芷芳兮”),目前就职于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曾多次参与**外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为文化研究。 自2006年起关注汉服运动,留英期间主创了“英伦汉风”汉服社,还曾连续两年担任“汉服北京”社团负责人。2009年在中国文化部批准、由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执委会主办的“民族之花”评选活动中获得**,并以“汉族之花”名义着汉服参加了艺术节,这是汉服**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同台亮相。自2009年起,专注于梳理汉服运动的发展历史与脉络,在网络上共发布三版《汉服运动大事记》。 自幼学习民乐和舞蹈,获得琵琶9级、古筝8级。中学期间担任北京市金帆艺术团主力队员。大学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此间,通过德语TestDaf考试,获得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证书,并在校外兼职T台模特。此后,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毕业后曾赴瑞典工作。
第一章 触摸衣冠上国
第一节 昔日的衣冠之治
第二节 人间丹霞华彩衣
第三节 剃发易服之殇
第四节 民国时昙花一现
第二章 再现汉家衣裳
第一节 重塑文明史观
第二节 寻觅汉家衣裳
第三节 汉服运动元年
第四节 与子同袍偕行
第三章 服饰产业新篇
第一节 汉家儿女自制衣裳
第二节 兴起于电商平台
第三节 实体店与产业路
第四节 复原、复古与复活
第五节 中式礼服时尚
第六节 不要非遗要活着
第四章 重振礼乐之邦
第一节 华夏重在祭祀
第二节 再行冠笄之礼
第三节 学位服与毕业礼
第四节 婚礼安静典雅
第五节 立德正己之射礼
第五章 这是汉服运动
第一节 汉服网友聚会
第二节 三角区域的先行者
第三节 内陆区域的延续
第四节 新生代汉服运动
第六章 此生不与君*
第一节 进阶中的新动力
第二节 一切可能的领域
第三节 汉服重归生活
第四节 十余载坚守与重聚
第七章 守护在互联网
第一节 网络平台的转变
第二节 多样化创新尝试
第三节 一切可能的自媒体
第四节 一人一衣是为依
第八章 华夏寻根之旅
第一节 祖先刻下华夏印
第二节 港台地区的中华情
第三节 异国他乡华夏情
第四节 衣冠一见是故乡
第九章 文化穿在身上
第一节 揭开尘封之美
第二节 守望传统节日
第三节 此曲能解人间意
第四节 暮色中的羽衣霓裳
第五节 文人之琴与集
第六节 汇合读经运动
第十章 华夏归来之路
第一节 许君一世长安
第二节 衣冠安处是华夏
第三节 立命于中华未来
特别鸣谢
后记 唯愿不诉离殇
附录1 汉服运动大事记
附录2 昔日人物的现状
附录3 2016年汉服认知度调查
读完第一部分,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它没有上来就长篇大论地讲理论,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非常具象的例子,一点点地将我拉近汉服的世界。我能感觉到作者在行文上非常讲究,遣词造句都透露出一种对美的追求,仿佛在用文字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尤为出色,比如某一场祭祀仪式中,参与者衣着的颜色、纹饰,甚至是每一个动作,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我亲眼所见。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整个场景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汉服的礼仪、风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汉服的“美”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名词,而是深入到它为何美,这种美又如何与自然、与人的情感相契合。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件衣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承载了多少文化积淀,又传递了多少情感信息。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加愿意去跟随作者的思绪,去探索这个迷人的主题。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汉服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认知上。我可能会觉得它就是一种汉族的传统服饰,样式比较古老,颜色比较素雅。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很多想法。作者在书中对汉服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朝代更迭和服饰变化,而是将这些变化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研究上的扎实功底,那些考据严谨的论述,让我对汉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汉服特点的分析,比如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清丽淡雅,明代的端庄大气,这些描述都非常生动,而且能够让我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格差异。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汉服仅仅视为一种历史遗物,而是强调了它在当下仍然具有的生命力和价值。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说的“汉服归来”,究竟是在“归来”什么?是物质层面的复兴,还是精神层面的回归?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起点。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的文风极其吸引人,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他擅长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融入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冰冷的史实瞬间变得鲜活而有温度。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汉服的美学特征时,不仅仅是机械地列举其形制和工艺,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和审美情趣。比如,他会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解读汉服的色彩搭配和廓形设计,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件看似简单的汉服,竟然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智慧。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精神到物质的层层剖析,让我对汉服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华丽,而是触及到了其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本质。而且,作者在处理“汉服归来”这个主题时,也非常有见地,他认为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跟风,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的回归。这种充满哲思的解读,让我对汉服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也更加坚定了我在生活中践行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决心。
评分这本书我确实是早有耳闻,朋友们推荐了好几次,说最近汉服热度这么高,这本书绝对是应景之作,而且不光是应景,还很有深度。我当时想着,嗯,听起来不错,但一直没找到机会静下心来细细读。终于,最近工作不那么忙了,我才得以捧起它。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古朴典雅,很有质感,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做的。翻开扉页,简单的几个字,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感。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只讲皮毛的文章,它肯定会带我走进一个更深层次的汉服世界,去探究它背后蕴含的文化、历史,甚至是哲学。我特别期待能从里面了解到,为什么汉服会“归来”,这种“归来”究竟代表着什么,是简单的复兴,还是精神层面的觉醒?它是否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对身份认同的那份渴望?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流畅的笔触,把我带入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让我感受到汉服的美,更感受到它背后承载的民族精神。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对汉服本身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的观点所触动,他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思考,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我常常在想,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我们似乎很容易迷失在其中,而忽略了自身文化的根基。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渴望。作者在书中对于“汉服归来”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复古潮流上,而是上升到了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的层面。这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服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书。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它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热爱汉服的人,背后都有着对中华文明深沉的爱和一份责任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风”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表面的符号,而是内化于心的一种文化自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