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燕(德)克劳斯·昆兹曼... 编
图书标签:
  • 文化创意产业
  • 城市更新
  • 城市发展
  • 文化产业
  • 创意产业
  • 区域发展
  • 产业升级
  • 城市规划
  • 文化地理
  • 设计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
ISBN:9787302450597
商品编码:2662150891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新
  • 作者:唐燕//(德)***·昆兹曼
  • 定价:78
  • 出版社:清华大学
  • ISBN号:978730245059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12-01
  • 印刷时间:2016-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5
  • 字数:327千字

内容提要

唐燕、***·昆兹曼等著的《文化创意产业与 城市*新》基于实证,探索了文化、创意、城市发展 与城市*新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与实践推进举措,涵 盖的案例遍及北美、欧、亚三洲,从而将研究视野的 广度和深度提升到跨地域的**层面之上。每个案例 都由熟知其始末的本土学者或规划师撰写,以确保探 索的深度和准确性。案例整合在统一的结构框架之中 ,用以对比和呈现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的 城市文化创意发展途径及其经验启示。著作旨在分享 和传播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关联的城 市建设理念与实践策略,以推进我国城市规划的文化 思考和创新实践。 对于城市规划师、政策决策者和城市开发管理者 以及创意人士而言,它是一本糅合各方前沿视角的深 度读本;对于有意一睹欧美亚创意都市风尚的旅行者 来说,它又是一本有趣的解码书。

作者简介

·

目录

导言
创意城市导向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新(唐燕,***·昆兹曼)
第一章 文化.艺术与城市建设
1.1 卡塞尔:文化与创造力(尤·阿尔特拉克)
1.2 格拉茨:通向创意城市的成长之路(卡尔·斯托克)
1.3 成都:历史·商业·市井映照下的文化创意之都(麦贤敏,李永华,曹勇)
1.4 釜山:甘川洞文化村:通过文化艺术改善居住环境(唐燕,魏寒宾,金世镛)
1.5 圣丽塔-杜萨普卡伊:巴西小镇的“创意城市,幸福城市”经验(保罗·塔度·雷特·阿兰特斯)
第二章 文化创意产业作用于城市发展
2.1 美国:城市如何孕育文化产业企业家(安·马库森)
2.2 西雅图、明尼苏达双城、圣何塞:城市创意产业战略——艺术的地位(安·马库森)
2.3 伦敦:创意经济的政策与程序、过去与现在(安迪·C.普拉特)
2.4 北京朝阳:基于企业数据分析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空间布局研究(黄鹤)
2.5 宜兴:历久弥新的创意制作城市(胡舒扬,罗震东)
2.6 珀斯:对一个3—5年音乐节计划执行2年后停办的调查(克里斯汀·巴里克,莱利亚·格林)
第三章 创意与城市*新
3.1 鲁尔区:以文化为导向复兴老工业区的成就与局限(***·昆兹曼)
3.2 纽卡斯尔:将工业遗产转变为文化与创造力(大卫·查尔斯)
3.3 维也纳:创意空间与城市开发(卡劳斯·欧文迈耶,鲁多夫·斯彻文斯,维罗妮卡·雷兹博克)
3.4 布达佩斯:创意城市再开发(爱哲迪·塔玛斯,史密斯·梅林·凯博士)
3.5 多伦多:创意城市实践与休闲娱乐区再开发(塞巴斯蒂安·达钦)
3.6 马尔默:通过文化再生城市(利亚·吉拉尔)
结语
城市发展与*新中的创意产业未来(***·昆兹曼)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都市肌理的蝶变:空间重塑与人文复兴的实践》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城市更新过程中,物质空间改造与人文精神复苏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线索,梳理出一条兼具历史传承与未来导向的城市发展新路径。我们并非专注于宏大的政策规划或冰冷的建筑技术,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城市肌理重塑中涌现出的鲜活案例,那些在老旧街区中重新焕发生机的文化印记,以及那些在居民参与中悄然萌发的社区认同。 第一章:记忆的存续与空间的再激活 本章将围绕“记忆”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历史遗迹与现代发展的关系。我们不会将目光局限于对历史建筑的简单修缮,而是要深入挖掘这些空间承载的集体记忆与个体情感。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场所精神”塑造案例,我们将展示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艺术装置以及社区叙事,让老旧街区重新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吸引人们驻足、交流、停留,从而激活沉睡的空间,使其重焕生机。例如,我们会探讨一个废弃工业区如何通过引入创意工作室和艺术展览,变身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地标,同时保留了工业时代的独特气质;或者一个老式里弄如何通过居民自发的改造和社区活动的组织,重拾往日的邻里温情,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生动载体。 第二章:社区的呼吸与居民的参与 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应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因此,本章将重点关注“社区”的维度,强调居民在城市更新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相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源于自下而上的力量,而非仅仅自上而下的规划。通过对不同社区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呈现居民如何通过参与式设计、社区自治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共同塑造自己生活的空间。我们将深入剖析一些社区如何通过组建居民议事会,共同决策社区改造方案;或者一些老旧小区如何通过组织邻里互助小组,重塑紧密的社区联系。此外,本章还会探讨如何通过引入基层文化组织,培育社区的内生动力,让社区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形成独特的社区认同感。 第三章:在地文化的熔炉与多元叙事的交织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对城市独特文化基因的梳理与再激活。本章将聚焦于“文化”的维度,探讨如何让在地文化在城市更新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的城市叙事。我们将分析一些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对地方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为城市更新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个被遗忘的手工艺村落如何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的介入,重塑其传统产品的品牌形象,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或者一个承载着城市集体记忆的市集如何通过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重新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如何通过鼓励多元文化表达,例如街头艺术、独立出版、小型演出等,丰富城市的文化景观,让城市成为不同人群、不同故事交织的生动舞台。 第四章:绿色脉络与可持续的生长 在追求城市活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章将关注“绿色”的维度,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融入生态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我们将分析一些在城市更新中成功引入绿色基础设施、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的案例。例如,一个城市滨水区域的更新项目如何通过生态湿地的恢复,提升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或者一个老旧居住区如何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社区绿化,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本章还将探讨如何通过鼓励循环经济和可持续消费模式,让城市更新真正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城市生长。 第五章:新媒介与城市意象的重塑 在信息时代,城市的形象传播与公众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媒介的影响。本章将关注“新媒介”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与社交平台,重塑城市的意象,并与公众建立更直接的连接。我们将分析一些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城市体验的案例;或者一些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城市文化故事、吸引关注的实践。此外,本章还会探讨如何通过公众参与的线上平台,收集居民意见,促进信息公开,从而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开放的城市更新过程。 结语:迈向人文与空间共生的城市未来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前文的论述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展望城市更新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坚信,未来的城市更新,不应是单一维度的物质改造,而是物质空间、人文精神、社区活力、文化传承以及生态可持续性等多维度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我们呼唤一种更具人文关怀、更注重在地性、更强调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以期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守护好城市的记忆,激活城市的生命力,最终塑造出更具温度、更富魅力、更能承载人们美好生活期盼的城市未来。 本书并非一本教条式的指南,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激发读者对城市更新的思考。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城市更新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并从中获得启发,参与到塑造我们共同的城市未来的进程中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城市“蝶变”的精彩叙事!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如何将一个城市曾经的“伤疤”变成“亮点”。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关注的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更是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老旧的社区,以及它们身上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文化IP”打造的部分,作者分析了如何从一个城市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特色美食中挖掘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传播力的品牌。书中提到的一个滨海小镇,曾经因为产业衰退而一度没落,后来通过发展海岛文化旅游,将渔民的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甚至海上传奇故事都融入到旅游体验中,不仅吸引了大量热爱体验式旅行的游客,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复苏。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新兴的科技手段,比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来丰富文化的呈现方式,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欣赏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城市复兴蓝图,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城市复兴和地方特色塑造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内容却非常接地气,让我对我们城市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讲起,不仅仅是简单的修缮,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让它们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市活力的载体。书中列举了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将废弃的工厂改造为创意园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设计师入驻,不仅盘活了旧工业区,还催生了新的文化消费场所。还有一些古老的街区,通过引入特色小店、咖啡馆和文化体验项目,重拾了往日的风采,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作者特别强调了“在地性”和“在地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挖掘和传承本土的文化基因,才能打造出真正有灵魂、有辨识度的城市空间,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城市探险家,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习以为常的街角巷尾,仿佛看到了它们背后蕴藏的无限可能。尤其是关于社区参与的部分,让我深受启发,原来城市更新不只是政府和开发商的事情,我们每一个居民都可以成为参与者和贡献者,为自己的家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创意活力。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充满故事的城市街区情有独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话题的探索欲。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扎实的案例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文化创意”视为驱动城市更新的核心动力,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其多方面的价值。书中关于“体验经济”和“场景营造”的部分,让我茅塞顿开。作者认为,在当下,人们更渴望在城市中获得独特的体验,而文化创意正是打造这种体验的关键。他举例说明,如何将一个普通的旧街区,通过注入特色文化元素、设计互动式体验项目,将其打造成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文化目的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老建筑新生”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修复,更是对建筑背后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书中列举了一些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创意空间、文化艺术中心,甚至主题酒店的成功案例,这些都让我看到了老建筑的另一种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更加期待看到那些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活力的城市空间能够不断涌现。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为我揭示了城市更新的奥秘。它从宏观的城市规划理念,到微观的街区改造细节,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理解,它不仅仅是艺术展览、戏剧表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赋能传统产业、激发城市活力的强大引擎。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文化创意与旅游、商业、地产等多元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我看到一些曾经破败的老工业区,通过引入设计公司、创意工坊,甚至发展文化科技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投资。作者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来塑造城市的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智慧的挖掘和再创造,让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完美结合。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居住的城市,思考着哪些地方可以被赋予新的文化生命,哪些文化元素可以被更好地挖掘和传播。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变迁和街区改造充满好奇,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并且给了我远超预期的启发。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将复杂的理论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对“文化创意”在城市更新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不是简单的“卖弄文化”,而是真正将文化的力量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脉络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在地社群”营造的部分,作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城市更新项目,离不开当地居民的认同和参与。书中分享了一些社区主导的改造案例,比如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将闲置的公共空间改造成社区花园、手工艺工作室,或者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这些都让城市更新变得更加有人情味,也更具可持续性。它提醒我们,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人的活动和情感的载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城市更新时,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强调,任何的改造都应该回归到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上来。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城市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期待看到更多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底蕴的城市空间出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