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芬主编的《番茅村调查》内容介绍:黎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睛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部分 村庄
一、番茅村概况
(一)五指山市概况
(二)冲山镇概况
(三)番茅村概况
(四)番茅村村庄的起源
(五)番茅村行政管辖变迁
二、农业
(一)农业生产条件
(二)生产工具
(三)耕作方式
(四)土地制度(从合亩制到联产承包责任制)
(五)关于番茅村农业发展的思考
三、特色产业
(一)特色产业概述
(二)番茅村的特色种植业
(三)番茅村的旅游业
(四)对番茅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四、科技、教育
(一)科技
(二)教育
五、番茅村的文化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语言、文字文化
(四)宗教信仰与辟邪文化
(五)民间文学艺术文化
(六)番茅村传统文化保护及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六、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
(一)发展政策
(二)帮扶政策
(三)社会福利与优抚
(四)社会救济
第二部分 农户
七、富裕户
(一)依靠技能改变生活的王菊梅家
(二)依靠劳动提高生活质量的陈露霞家
(三)依靠种植业致富的李月兰家
(四)依靠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黄海容家
(五)勤劳致富的王秀南家
(六)辛勤劳作的黄杏兰家
(七)殷实富足的符青家
(八)生活比较富裕的王菊香家
(九)勤劳节俭的王秋霞家
八、外出打工户
(一)子女在外打工的黄甫荣家
(二)走南闯北打工的王思靖家
(三)长年在外打工的大龄单身青年王建生家
(四)夫妻在外打工的王朝丽家
(五)全家人在外打工的郭天庆家
(六)靠弟弟打工补贴家用的王启阳家
(七)两个儿子在外打工的黄文德家
(八)小儿子在外打工的王文琼家
九、重视教育户
(一)眼界开阔重视教育的王启舵家
(二)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胡雪芳家
(三)重视子女教育的黄利权家
(四)用心培育儿女的王风莲家
十、收入偏低户
(一)生活困难的王良形家
(二)渴望改善生活的王杜星家
(三)勤劳朴实的黄金香家
(四)年过半百的织锦女工张桂英家
(五)人多地少的黄美娟家
十一、生活贫困户
(一)缺少土地的李海霞家
(二)经济拮据的陈香柳家
(三)因病致贫的黄玉卿家
第三部分 农民
十二、番茅村领导班子成员
(一)年富力强的番茅村党支部书记黄运清
(二)明白事理的村委会文书黄利群
(三)踏实肯干的村委会委员黄德理
(四)深得村民信赖的村委会妇女主任王江连
(五)做事认真的福建村民小组组长黄桂南
(六)热心的番巴村村民小组组长王志文
十三、为黎族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一)生活在番茅村的战斗英雄王文光
(二)精干朴实的五指山市文体局局长刘宏杰
(三)扎根黎寨的五指山市农业科技服务站站长陈恒德
(四)外来的蔬菜种植承包人林立业
十四、继承黎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代表
(一)退休校长符育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香兰
(三)藜族器乐的传承人符亚荣
(四)黎族民间音乐艺术家王照灵
十五、富有创新意识的番茅村能人
(一)“打工皇帝”王庆聪
(二)精明能干的织锦老板黄慧琼
(三)有文化的酿酒师黄秋琼
(四)橡胶种植大户黄慧琼
(五)织锦能手刘连英
附录
附录1:海南省2008年民营橡胶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操作程序
附录2:五指山市2008年地方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苗木补贴项目实施方案
附录3:五指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附录4:关于建设番茅黎族乡土博物馆的建议
附录5:关于冲山镇番茅村委会原番茅大队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对象的建议
附录6:问卷选
参考文献
《番茅村调查》提供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探中国黎族人民在特定地域——番茅村——的经济生活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极致的田野深度和精辟的经济分析。作者并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审视,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与村民一同呼吸、一同思考。从土地利用的精细描述,到商品交换的日常细节,再到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无不展现出作者对当地经济运作的深刻洞察。书中对黎族传统经济与外来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揭示了在现代化浪潮中,传统经济形态所经历的阵痛与转型。这不仅仅是一份关于番茅村经济的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基层社会经济变迁的生动史诗。它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个具体的社区紧密相连。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学术著作,它深入探究了中国黎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并以“番茅村”作为一个生动的缩影,展现了特定区域内的民族经济生态。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并非仅仅罗列数据,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捕捉到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交换的每一个环节。从耕作方式的变迁,到手工业的传承与创新,再到与外界市场的互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引人入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番茅村的脉搏。读完之后,你会对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份关于番茅村的调查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对于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对中国乡村社会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书中对黎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融合的探讨,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这部关于番茅村的黎族经济调查,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瑰宝。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鲜活的民族经济样本。书中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理论,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到手工艺品的制作、销售,再到与周边地区乃至更广阔市场的联系,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细致地捕捉并加以分析。他/她巧妙地将经济学理论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使得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番茅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制约因素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书中对于传统经济模式在现代冲击下的适应与变迁的讨论,更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困境与机遇的钥匙。读这本书,就像在走进一个陌生的世界,却又在其中找到许多共鸣,感叹于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评分这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学术研究,它以“番茅村”这个具体的黎族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关于民族经济发展模式的生动案例。作者的调查工作做得极为扎实,不仅收集了大量数据,更重要的是,他/她深入到村民的生活肌理之中,理解了经济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历史渊源。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番茅村,亲眼见证着当地居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并努力改善自身的生活。书中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演变、与市场经济的接轨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冲击的分析,都极具深度和前瞻性。特别是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探讨,为我们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填补了某个特定区域民族经济研究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和研究其他民族经济发展的通用方法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分《番茅村调查》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徐徐展开了黎族人民在一个特定村落——番茅村——的生活画卷。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民族风情,而是将经济学的严谨分析与人类学的田野深度融合,勾勒出当地经济活动的精细纹理。作者深入到最基层,与村民同吃同住,用最质朴的语言和最真实的细节,记录下了他们如何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与机遇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从传统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从家庭手工业的默默坚持到参与区域经济的初步尝试,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生命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当地的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经济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经济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这本书为理解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经济的真实图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其详实的研究方法和扎实的理论支撑,使其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