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

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卡迈勒 著
图书标签:
  • 注射成型
  • 塑料
  • 材料科技
  • 塑料工程
  • 聚合物加工
  • 模具设计
  • 塑料制品
  • 工程塑料
  • 注塑工艺
  • 塑料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75007
商品编码:2660008367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
作者 (加)卡迈勒
定价 198.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175007
出版日期 2014-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包括第1章,对塑料的注塑成型过程进行了一般的概述,对注塑成型过程和注塑成型制品的主要性能所涉及的相关现象和技术进行了重点的介绍。第二部分包括第2到第6章,涉及注塑成型装备及系统(机器和部件成型技术,模具和塑化系统)和注塑成型系统及各种流体辅助注塑成型系统(气体或者水辅助注塑成型)。第三部分包括第7到第10章,涉及复杂材料系统成型的相关技术问题,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泡成型、金属粉末成型、陶瓷成型和微注塑成型等。第四部分包括过程可视化控制及优化技术(第11到13章),以及注塑成型过程模拟的相关背景资料(第14到16章)。后一部分,即第五部分(第17到21章)介绍结晶和无定形聚合物,以及单相和双相体系微结构演变、表征,以及预测加工因素对微结构演变规律影响的实验和模拟方法。

   作者简介

   目录
'部分背景与概况
第1章注射成型:序言和背景
MusaR Kamal
1 1范围
1 2引言
1 2 1聚合物加工
1 2 1 1塑料加工过程
1 2 1 2聚合物及其混合物的加工
性质
1 2 2注射成型
1 2 2 1引言
1 2 2 2一般的注射成型过程步骤
1 3注射成型过程
1 3 1塑化阶段
1 3 1 1熔融段
1 3 1 2喷嘴中的温度分布
1 3 2充模过程
1 3 2 1流线和熔接线
1 3 2 2喷流
1 3 2 3喷泉流动
1 3 3模腔中的热传导
1 3 3 1模腔中温度分布的测量
1 3 3 2注射成型中热传导的数值
模拟
1 3 3 3结晶动力学
1 4微结构注射成型
1 4 1结晶
1 4 1 1结晶与取向对双折射及拉伸
模量的影响
1 4 2形态
1 4 3残余应力
1 4 3 1残余应力计算
1 4 4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的微结构
1 4 4 1纤维长度及其浓度分布
1 4 4 2基体结晶度
1 4 4 3纤维与基体取向
1 4 4 4导电纤维复合材料
1 4 5热固性材料的固化分布
1 5注射成型材料及制品的性能
符号列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注射成型机器和系统
第2章注射成型机、模具和加工
TadmotoSakai和KenjiKikugawa
2 1注射成型机
2 1 1注射成型机的类型
2 1 1 1卧式注射成型机
2 1 1 2立式注射成型机
2 1 1 3角式注射成型机
2 1 2螺杆、机筒
2 1 2 1往复螺杆式注射成型机
2 1 2 2注射成型机的螺杆设计
2 1 2 3注射成型机的机筒
2 1 3驱动原理
2 1 3 1液压注射成型机
2 1 3 2电动注射成型机
2 1 3 2 1电动注射成型机的控
制系统
2 1 3 2 2电动注射成型机的注
射机理
2 1 3 2 3电动注射成型机的喷
嘴接触装置
2 1 3 2 4电动合模装置
2 1 3 2 5电动顶出装置
2 1 3 3人机界面和通信控制
2 1 3 3 1注射成型机的人 机
界面
2 1 3 3 2通信控制
2 1 4过程控制
2 1 4 1填充过程控制
2 1 4 2保压压力切换过程控制
2 1 4 3保压过程控制
2 1 4 4计量过程控制
2 1 4 5模具开/合过程控制
2 1 4 6机筒和喷嘴的温度控制
2 1 4 7注射压缩过程控制
2 2注射成型模具
2 2 1模具各部分的作用
2 2 2模具的分类
2 2 2 1冷流道模具系统
2 2 2 1 1二板模具
2 2 2 1 2三板模具
2 2 2 2热流道模具系统
2 2 3主流道、流道和浇口
2 2 3 1流道
2 2 3 2浇口
2 2 3 3浇口平衡
2 2 3 4排气
2 2 4顶出机构
2 2 4 1顶出杆
2 2 4 2衬套和推板
2 2 4 3空气顶出
2 2 5模具冷却
2 2 6温度控制方法和机构
2 2 6 1流体介质控制
2 2 6 2电加热器控制
2 3注射成型工艺
2 3 1模内注射成型
2 3 2传统工艺
2 3 3DSI成型过程
2 3 3 1注射焊接机构机理
2 3 3 2DSI模塑工艺的优点
2 3 3 3DSI模塑工艺的产品实例
2 3 4多物料注塑
2 3 4 1多物料模塑技术
2 3 4 2M DSI注射成型工艺应
用实例
2 3 5超高速注射成型
2 3 5 1高速注射的影响
2 3 5 2高速注射成型机
2 3 5 3超高速注射成型的例子
2 3 6模内涂层注射成型
2 3 6 1表面装饰技术
2 3 6 2同步传输模塑
2 3 7嵌件模塑成型过程
2 3 7 1嵌入式成型机
2 3 8夹心注射成型
2 3 8 1工艺概述
2 3 8 2夹心喷嘴的搭建
2 3 8 3夹心成型法的特征
2 3 9塑料磁体注射成型
2 3 9 1成型系统和磁场产生方法
2 3 9 2注射成型塑料磁体的重
要事项
2 3 9 3磁性塑料成型设计的要点
2 3 10长玻璃纤维增强注射成型
2 3 10 1长纤维加强塑料注射
成型
2 3 10 2长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
特性
2 3 10 3长纤维成型在大型产品
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注射成型机的塑化系统
MarkA Spalding和KunSupHyun
陶氏化学公司美国密歇根州米德兰市聚合物加工研究所和新泽西理工学院
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
3 1前言
3 2塑化系统
3 3塑化螺杆的操作工艺
3 3 1合理的工艺
3 4熔融过程
3 5基本螺杆的设计
3 5 1PS的注射成型研究
3 6高性能螺杆的设计
3 7二次混合过程及装置
3 7 1动态混合元件
3 8间接与混合相关的螺杆设计问题
3 9止逆阀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4章非传统注射模具
AntónioM Cunha,AntónioJ Pontes
4 1绪论
4 2多组分注塑成型工艺使用的模具
4 2 1共注成型
4 2 2二次注塑成型
4 3注射装置,排布和流道系统
4 3 1设备
4 3 2热流道
4 3 3材料的相互作用
4 4注塑焊接模具
4 5背面注塑成型技术模具
4 5 1纺织品上的注塑成型
4 5 2模内贴标技术
4 5 3模内装饰技术
参考文献
第5章气体辅助注射成型
Shih JungLiu
5 1引言
5 1 1气体辅助注射成型
5 1 2GAIM的优缺点
5 1 3GAIM所用的材料
5 2成型设备及过程
5 2 1气体注射单元和注射喷嘴
5 2 2气体注入制品
5 2 3气嘴
5 2 4成型过程中的压力变化
5 2 5气体在成型制品中的穿透现象
5 2 6气体的排放与回收
5 2 7GAIM的成型性能图
5 3建模
5 4制品/模具设计和成型准则
5 4 1气体通道形状和尺寸
5 4 2气体通道的布置
5 4 3重力效应
5 4 4残余壁厚分布
5 4 5气体在聚合物中的溶解
5 4 6气指
5 4 7不稳定的气体穿透
5 4 8竞流效应引起的熔接痕
5 4 9纤维增强材料的成型
5 5结论
符号列表
缩写词列表
参考文献
第6章水辅注射成型技术(WIT)
WalterMichaeli
6 1引言
6 2加工技术
6 2 1加工过程
6 2 2工艺方法
6 2 2 1短射法
6 2 2 2足量注射法
6 2 2 3溢流的足量注射法
6 2 2 4熔体回流法
6 2 2 5抽芯法
6 2 2 6漂洗/冲洗法
6 2 3GAIM和WIT的对比
6 2 3 1GAIM的局限性
6 2 3 2循环周期
6 2 3 3制品特性
6 2 3 3 1残余壁厚
6 2 3 3 2收缩/弯曲
6 2 3 3 3流体一侧的表面质量
6 2 3 3 4典型的制品缺陷
6 3设备和注射技术
6 3 1水压生成单元的基本概念和
操作技术
6 3 2水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的注射
器技术
6 3 2 1WIT注射器要求
6 3 3不同WIT注射器的分类
和形式
6 3 3 1操作方法
6 3 3 2操作方向
6 3 3 3模具中的定位
6 3 4WIT注射器的一般设计注意事项
6 3 4 1优异的加工过程可靠性
6 3 4 2明确的可控性
6 4WIT相应的制品设计
6 4 1注射器嵌入
6 4 2WIT制品的一般设计准则
6 4 3管状制品
6 4 3 1横截面
6 4 3 2长径比
6 4 3 3弯曲和改道
6 4 3 4直径的改变
6 4 4厚截面的致密制品
缩写词列表
符号列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复合材料的注射成型
第7章纤维增强材料的注射成型中流动引起的微结构
MichelVincent
7 1引言
7 2观察
7 2 1纤维长度分布
7 2 2纤维含量
7 2 3纤维取向
7 2 3 1取向机理
7 2 3 2定量观察
7 2 3 3定量工具:取向分布函数,
取向张量
7 2 3 4实验方法
7 2 3 5结果分析
7 3纤维取向的计算
7 3 1取向模型
7 3 1 1标准模型
7 3 1 2相互作用系数的选择和
收敛近似
7 3 1 2 1相互作用系数的值
7 3 1 2 2收敛近似问题
7 3 1 3标准模型的讨论
7 3 1 4应用于注射成型
7 3 2流变学模型
7 3 2 1流变测量综述
7 3 2 2行为定律的引言
7 4结论
符号列表
参考文献
第8章注射发泡成型技术
X Xu,C B Park著何继敏译
8 1引言
8 2注射发泡成型技术:背景
8 2 1结构发泡成型
8 2 1 1低压发泡成型
8 2 2高压发泡成型
8 2 2 1共注射发泡成型
8 2 2 2气体反压发泡成型
8 2 2 3顺序注射发泡成型
8 2 3微孔注射发泡成型
8 2 3 1微孔发泡成型的背景
8 2 3 2微孔注射发泡成型的进展
8 2 3 2 1间歇微孔加工
8 2 3 2 2半连续微孔加工
8 2 3 2 3连续微孔加工
8 2 3 2 4微孔注射发泡成型
8 3发泡注射成型的基础知识
8 3 1发泡添加剂
8 3 1 1泡孔成核剂
8 3 1 2发泡剂
8 3 1 2 1化学发泡剂
8 3 1 2 2物理发泡剂
8 3 2聚合物/气体混合物的热物理
和流变性能
8 3 2 1溶解度与扩散率
8 3 2 1 1溶解度
8 3 2 1 2扩散率
8 3 2 2聚合物/气体混合物的
黏度
8 3 2 3聚合物/气体混合物的
表面张力
8 3 3可发混合物的形成
8 3 3 1在CBA加工中的可发
混合物
8 3 3 2在PBA加工中的可发
混合物
8 3 3 3气体在聚合物中的溶
解作用
8 3 4泡孔成核
8 3 4 1均相和非均相成核
8 3 4 1 1均相成核
8 3 4 1 2非均相成核
8 3 4 2充模过程中的成核和压
力曲线
8 3 5充模与泡孔生长
8 3 5 1几何性与熔合线
8 3 5 2孔隙率控制
8 3 5 3模内泡孔生长
8 4发泡成型设备及应用
8 4 1发泡成型设备
8 4 2应用
8 5未来发展
符号与缩略语
参考文献
第9章金属粉末注射成型
JamesF Stevenson
9 1机遇
9 2工艺概述
9 3给料
9 3 1粉料
9 3 2黏结剂
9 3 3混合
9 4零件和模具设计
9 4 1零件设计
9 4 2模具设计
9 5成型
9 5 1成型设备
9 5 2操作过程
9 6脱脂
9 7烧结
9 7 1基本原理
9 7 2烧结炉
9 7 3定型块
9 8烧结后处理
9 8 1热处理
9 8 2热等静压
9 8 3辅助操作
9 9材料特性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第10章微注射成型
VolkerPiotter,GuidoFinnah,ThomasHanemann,RobertRuprecht
10 1介绍
10 2为什么聚合物加工对微系统工程
有如此的吸引力
10 3微注射成型的工艺特点
10 3 1微型元件的类型
10 3 2微注射成型的设备技术
10 3 3微注射成型的微结构型芯
加工
10 3 4微注射成型的特殊类型
10 3 5模拟
10 4微反应注射成型
10 4 1反应树脂聚合方法
10 4 2LIGA结构的热引发反应注
射成型
10 4 3光引发反应成型技术的发展
10 4 4光固化系统的紫外线压印
10 4 5复合材料的光成型
10 5微粉末注射成型(MicroPIM)
10 5 1MicroPIM简介
10 5 2PIM用金属陶瓷粉末
10 5 3商业用PIM原料和黏结剂
10 5 4粉末微注射黏结剂体系
10 5 5MicroPIM原料混合
10 5 6PIM原料的流变性测试
10 5 7MicroPIM机械
10 5 8MicroPIM成型模具
10 5 9注射成型微部件的图形化
过程
10 5 9 1微注射毛坯的脱脂
10 5 9 2微注射部件的烧结过程
10 5 10微注射成型的发展
10 6双组分微注射成型(2C
MicroPIM)
10 6 1双组分注射成型的机器
10 6 2双组分微注射成型模具技术
10 6 3多组分注射成型模具的接触
强度
10 6 4双组分注射成型工艺步骤
10 6 5双组分注射成型的温度控制
10 6 6多组分注射成型的应用
10 6 6 1插入式注射成型
10 6 6 2超模压
10 6 6 3模具装配
10 6 6 4三维MID技术
10 6 6 5双组分粉末注射成型
10 7总结和展望
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可视化过程,控制,优化和模拟第11章模具型腔内部可视化和加热筒
HidetoshiYokoi
11 1简介
11 2模腔内部的动态可视化技术
11 2 1动态可视化技术概述
11 2 1 1光传播方法
11 2 1 2光反射方法
11 2 1 3光切法
11 2 2嵌入式玻璃模具(2D,3D)
11 2 3背光模具
11 2 4激光板模具
11 2 5流体交换系统
11 2 6高放大倍率的自动跟踪系统
11 2 7用于高速注射成型的可视化
技术
11 3用于模腔内部的静态可视化技术
11 3 1静态可视化技术的概况
11 3 1 1有色材料堵漏
11 3 1 2彩色层压材料
11 3 2流体交换系统和浇口磁化
方法
11 4加热料筒的可视化
11 4 1加热料筒内部可视化技术
的概述
11 4 2玻璃插入式加热料筒
11 4 3料斗喉内部的可视化系统,
检查环和储料区
11 4 4层压夹缝图像的图像处理
方法
参考文献
第12章注射成型控制
FurongGao和YiYang
12 1引言
12 2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12 2 1基本控制系统结构
12 2 1 1开环系统
12 2 1 2闭环系统
12 2 2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2 2 2 1注射成型的可控变量
12 2 2 2注射成型的执行器
12 2 2 3输出变量的测试
12 2 2 4控制器
12 3控制应用
12 3 1机器顺序控制
12 3 2自适应控制
12 3 2 1注射成型过程变量
的动态分析
12 3 2 2适应控制背景
12 3 2 3RLS评估
12 3 2 4极点配置设计
12 3 2 5整系数多项式方程求解
12 3 2 6自适应极点配置控制
的直接实施
12 3 2 7改进Ⅰ抗饱和估计
12 3 2 8改进Ⅱ自适应前
馈控制
12 3 2 9改进Ⅲ周期对周
期调节
12 3 2 10不同条件测试
12 3 2 11小结
12 3 3模型预测控制
12 3 3 1MPC背景
12 3 3 2MPC基础
12 3 3 3注射速度的GPC设计
12 3 3 4GPC与极点配置的
阶跃响应比较
12 3 3 5不同条件下自适应
GPC实验
12 3 3 6小结
12 3 4模糊模型的控制
12 3 4 1模糊干预系统
12 3 4 2注射速度的模糊多
模型和应用
12 3 4 3模糊多模型预测控制
12 3 4 4规则结果模型参数的
在线识别
12 3 4 5规则前提的成员函数
参数的批次学习
12 3 4 6模糊多模型预测控制
的实验测试
12 3 4 7小结
12 3 5迭代学习控制
12 3 5 1迭代学习控制基础
12 3 5 2P型学习控制算法
12 3 5 3优化迭代学习控制器
12 3 5 4鲁棒性和适应性分析
12 3 5 5权重矩阵的选择
12 3 5 6用优化ILC的注射速
度控制
12 3 5 7小结
12 3 6注射成型的统计过程监测
12 3 7连续过程的统计过程监测
12 3 8批处理过程的统计监测
12 3 9注射成型的分阶段统计
监测
12 3 9 1错误1 :材料干扰
12 3 9 2错误2 :检查环失效
12 4注射成型的控制发展和挑战
12 4 1控制发展
12 4 2注射成型控制的主要挑战
12 4 2 1鲁棒控制算法实施
12 4 2 2新测试
12 4 2 3全面质量模型
12 4 2 4闭环质量控制
12 4 2 5过程和控制性能监测
参考文献
第13章注射成型的优化设计
KalonjiK Kabanemi,AbdessalemDerdouri和Jean Fran oisHétu
13 1前言
13 2充模问题基本方程
13 2 1数学模型:肖氏方程和能
量方程
13 2 2边界条件
13 2 3数值离散化
13 3优化技术
13 3 1优化概念
13 3 2优化问题
13 3 3优化问题的数值解
13 3 3 1零阶方法
13 3 3 2一阶和二阶方法
13 3 3 3零阶方法和梯度法
的联合
13 4梯度法和敏感性分析
13 4 1直接灵敏度方程法
13 4 2伴随方程法
13 4 3求解方法比较
13 4 4方法选择
13 5注射成型的优化设计
13 5 1问题参数
13 5 2问题定义
13 5 3状态方程的直接灵敏度
13 5 4目标函数的灵敏度公式
13 5 5注射压力以及灵敏度的
参数化
13 5 6约束函数的灵敏度
13 5 7前沿流动追踪及敏感度
13 5 8流动区域及敏感度的参数化
13 6算法
13 7应用范例
13 7 1汽车零件:单个浇口优化
13 7 2车载镜头:复式浇口优化
13 7 3复式浇口优化:多个
优解
13 8结论
符号及缩写说明
参考文献
第14章注射成型模拟的发展
PeterKennedy
14 1简介
14 2注射成型过程
14 3问题
14 3 1基本物理过程
14 3 2材料的性质
14 3 3模具及零件复杂的几何性质
14 3 4过程稳定性
14 4为什么要模拟注射成型
14 5早期模拟研究状况
14 5 1边界条件和固化
14 6早期商业模拟
14 720世纪80年代的模拟
14 8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著作
14 8 1充模
14 8 2制品冷却
14 8 3翘曲分析
14 8 4纤维取向
14 9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商业性模拟
14 9 1由大型企业开发不用于销
售的模拟程序
14 9 1 1通用电气
14 9 1 2Philips/TechnicalUniversity
ofEindhoven
14 9 2编码由大公司开发并销售
14 9 2 1SDRC
14 9 2 2GRAFTEK
14 9 3致力于开发和销售模拟软
件的公司
14 9 3 1ACTechnology
14 9 3 2Moldflow
14 9 3 3SimconKunststofftechnische
SoftwareGmbH
14 1020世纪90年代模拟的发展情况
14 1120世纪90年代模拟方面的学术
工作
14 1220世纪90年代商业化的发展
14 12 1SDRC
14 12 2Moldflow
14 12 3ACTechnology/C MOLD
14 12 4Simcon
14 12 5SigmaEngineering
14 12 6Timon
14 12 7Transvalor
14 12 8CoreTech系统
14 132000年以来的仿真科学
14 142000年以来的商业发展
14 14 1Moldflow
14 14 2Timon
14 14 3CoreTechSystems
14 15当前的仿真软件市场
14 16结论
14 17附录:2 5D分析
14 17 1材料特性
14 17 2几何约束
14 17 3数学分析算法的简化
14 18致谢
参考文献
第15章三维注射成型仿真
LuisaSilva,Jean FrancoisAgassant和ThierryCoupez
15 1引言
15 1 1注射过程
15 1 2三维数值模拟的研究过程
15 1 3三维注射成型仿真概况
15 1 3 1基本方程
15 1 3 2边界条件
15 1 4三维注射成型的数值问题
15 2温度独立流和有限元分析技术
15 2 1广义的斯托克斯问题
15 2 1 1牛顿流的混合有限元
15 2 1 2更广义的黏度解决方法
15 2 2绝热压缩流的拓展
15 2 3Navier和Stokes方程的扩展
15 2 4黏弹性流动的拓展
15 2 4 1黏弹性和组合模型
15 2 4 2黏弹性材料的流动
15 3自由面的定义
15 3 1分界面的定义
15 3 2VOF法
15 3 2 1Transport方程的求解
15 3 2 2VOF法的优缺点
15 3 3LevelSet法
15 3 3 1数学处理要点
15 3 3 2Transport方程解
15 3 3 3LevelSet方法的优缺点
15 4热机耦合
15 4 1材料性质耦合
15 4 2温度平衡方程
15 4 3数值求解
15 5先进的计算技术
15 5 1网格划分
15 5 1 1静态界面的同性和
各向的改编
15 5 1 2多区域以及界面网
格划分
15 5 2并行计算
15 5 3模具耦合填充模拟的应用
15 63D结构的应用
15 7结论
致谢
附录
符号及缩略语
参考文献
第16章注射成型中的黏弹不稳定性
G W M Peters,A C B Bogaerds
16 1概述
16 2文献综述
16 3实验目的
16 4分析
16 5数值模拟:控制方程
16 6数值模型:有限元分析
16 7区域扰动技术
16 8结果
16 8 1稳定状态的结果
16 8 2稳定性结果
16 9讨论
符号和字符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微结构的发展,描述和预测第17章注射成型中半结晶聚合物的结构层次演化
M Cakmak和B Yalcin
17 1引言
17 2注射模塑工艺基础
17 2 1普通注塑机内聚合物分子
链历程
17 2 2注射模腔内的流动行为
17 3注射模塑快速结晶聚合物的结构
演化
17 3 1聚乙烯(PE)
17 3 2聚(PP)
17 3 3聚甲醛(POM)和其他快速结
晶聚合物
17 3 4注射模塑PVDF及其与PMMA
的共混物
17 3 5聚酰胺(PA)
17 3 6注塑中片状纳米颗粒的影响
17 3 7纳米黏土对结晶和取向影
响的总结
17 3 8热致液晶聚合物的结构演变
17 4注塑慢速结晶聚合物的结构演变
17 4 1慢速结晶聚合物结构演变的
一般特征
17 4 2聚苯硫醚(PPS)
17 4 3分子量的影响
17 4 4聚醚醚酮(PEEK)
17 4 5间规聚苯乙烯(s PS)
17 4 6聚萘二酸乙二醇酯(PEN)
17 4 7注射模塑慢结晶聚合物的
结构特征总结
17 5注射模塑过程的结构演化模拟
17 6总结
缩写
参考文献
第18章注射成型后填充阶段分析
RobertoPantani,GiuseppeTitomanlio
18 1简介
18 1 1后填充阶段
18 1 2后填充阶段建模的现状
18 1 3概要
18 2压力的变化研究
18 2 1注射成型期间压力曲线的
变化
18 2 1 1填充阶段
18 2 1 2压实 保压阶段
18 2 1 3冷却阶段
18 2 2冷却阶段流道内部的压力
曲线
18 3注射过程的合理建模
18 3 1对压实

   编辑推荐
这本书由数十位国际聚合物加工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与撰写。该书对注塑成型原理、过程模拟、成型工艺和装备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介绍,既包括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注塑成型方法和技术,还充分展示了系列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注塑成型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是一本广度和深度兼备的难得之作。为您推荐更多塑料行业新书:塑料着色剂--品种·性能·应用塑料的机械加工注射成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热塑性弹性体改性及应用塑料简易鉴别方法塑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聚氯乙烯生产与操作(二版)橡塑技术实战指南塑料型材生产新技术泡沫塑料基础知识读本塑料制品与加工丛书--塑料板材与加工塑料制品与加工丛书--塑料弹性材料与加工塑料制品与加工丛书--塑料异型材与加工塑料制品与加工丛书--塑料建筑材料与加工

   文摘

   序言

《高分子材料的流变学原理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核心科学——流变学,并详细阐述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工程师、研发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流变学理论框架,并教会读者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概述 本章首先介绍了流变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应力、应变、黏度、弹性模量等关键术语。我们将从宏观角度出发,理解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形变行为。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高分子材料的特殊性,解释其长链分子结构如何导致其展现出既像固体(弹性)又像液体(黏性)的双重性质。我们将介绍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两大类流体模型,并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通常属于的剪切稀化、剪切增稠、胀出现象、触变性等非牛顿流体行为。我们将通过引入流变学方程,如幂律方程、卡罗-沃瑟-奥斯瓦尔德方程等,来量化描述这些行为。此外,本章还将简要回顾流变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第二章: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流变行为的关系 本章深入剖析了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直接影响其宏观流变性能。我们将从分子链的长度(分子量)、分子链的分布(分子量分布)、分子链的形态(支化度、盘卷程度)、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共价键)等角度,逐一分析这些结构因素对材料黏度、弹性、松弛时间等参数的影响。例如,我们将解释分子量越大,分子链缠结越严重,导致黏度显著升高,并讨论分子量分布宽度对熔体强度和加工性能的影响。支化结构如何影响剪切稀化行为,以及链的刚性或柔性如何影响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黏弹性。通过引入链缠结理论、 Rouse模型和 reptation模型等,我们将提供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些结构-性能关系,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为何不同种类的聚合物表现出迥异的流变特性。 第三章:高分子材料的流变测量技术 本章将详细介绍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流变测量仪器和方法。我们将重点介绍两种主流的流变仪:旋转流变仪和毛细管流变仪。对于旋转流变仪,我们将详细讲解其不同模式(剪切模式、扭转模式)以及常用的测量几何形状(平行板、锥板、同轴圆筒),并说明如何通过这些仪器测量黏度、储能模量 G'、损耗模量 G''、复数黏度 η 等关键流变参数。我们将讨论不同测量模式(稳态剪切、振荡剪切)的适用范围和测量原理。对于毛细管流变仪,我们将解释其通过测量熔体通过毛细管时的压力降来获得黏度数据的方法,并介绍如何进行Shear rate修正和考虑入口效应。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一些特殊的流变测量技术,如拉伸流变仪、动态机械分析仪(DMA)在流变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参数来获得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第四章:影响高分子材料流变行为的环境因素 除了材料本身的结构,环境因素也对高分子材料的流变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本章将重点探讨温度、压力和应变速率这三个主要环境因素的作用。我们将详细解释温度如何影响分子链的运动能力,从而导致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即活化能)。我们将介绍Arrhenius方程和Williams-Landel-Ferry (WLF) 方程等用于描述温度对黏度影响的模型。接着,我们将讨论压力对高分子材料流变性的影响,例如在高压下,分子链的自由体积减小,导致黏度升高。最后,我们将深入分析应变速率的影响,重点回顾前面章节提到的剪切稀化和剪切增稠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微观机制,例如在高应变速率下,分子链来不及充分调整取向,可能导致应力集中或新的缠结形成。 第五章:高分子材料的流变模型与本构方程 本章将系统介绍描述高分子材料流变行为的各类流变模型和本构方程。我们将从最简单的牛顿流体模型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非牛顿流体模型。我们将详细介绍幂律模型及其优缺点,以及卡罗-沃瑟-奥斯瓦尔德模型在更广泛范围内的适用性。对于黏弹性材料,我们将介绍Maxwell模型和Kelvin-Voigt模型,解释它们如何用弹簧和阻尼器串联或并联来模拟材料的迟滞响应。更进一步,我们将介绍广义Maxwell模型和广义Kelvin-Voigt模型,以及它们在描述复杂松弛谱方面的优势。我们还将介绍一些更高级的本构方程,如Oldroyd-B模型、Giesekus模型等,用于描述具有剪切稀化和延展流变特性的高分子熔体。理解这些模型和方程,有助于我们对材料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模拟。 第六章:流变学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 本章是将流变学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章节。我们将详细探讨流变学原理如何在各种塑料加工技术中发挥指导作用。 注塑成型: 我们将分析熔体在注塑过程中的流动行为,包括填充、保压和冷却阶段。我们将解释如何通过流变数据预测填充时间、保压压力,以及如何避免缺陷如缩痕、熔接痕、烧焦等。我们将讨论浇口设计、模具流道长度和角度对流动阻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注射速度和压力来提高产品质量。 挤出成型: 本章将重点分析熔体在挤出机螺杆和模具中的流动。我们将解释螺杆设计(长径比、压缩比、螺距)如何影响熔体的塑化和输送效率,以及模具(口模)的设计如何影响挤出产品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我们将讨论熔体强度对吹塑、流延薄膜等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流变学参数进行预测和改进。 吹塑成型: 我们将探讨熔体在吹塑过程中的延展性以及均匀吹塑的关键。我们将解释如何通过流变数据预测型坯的厚度分布,以及如何避免出现壁厚不均、气泡等缺陷。 压延成型: 本章将分析熔体在压延辊之间的流动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辊隙和温度来获得厚度均匀的薄膜或片材。 其他加工工艺: 我们还将简要介绍流变学在发泡塑料、复合材料加工、3D打印(增材制造)等方面的应用,说明流变学知识如何帮助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产品性能。 第七章:流变学在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中的应用 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流变学知识来指导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性能调控。 聚合物合成与改性: 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控制聚合反应条件(如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来调控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支化度,从而获得具有目标流变性能的聚合物。例如,如何设计合成具有高熔体强度的聚乙烯以适应吹膜工艺。 共混与合金: 在聚合物共混过程中,组分的流变行为对相容性、分散性和最终宏观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章将讲解如何通过调控各组分的流变参数来提高共混物的均匀性,并获得协同效应。 填料与增强材料的添加: 填料和增强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纳米粒子)的加入会显著改变聚合物基体的流变行为。本章将分析这些添加剂如何影响熔体的黏度、屈服应力以及加工性能,并介绍如何通过流变学来优化填料的种类、尺寸、形貌以及添加量。 纳米材料的分散与应用: 特别是对于纳米材料,其极高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界面效应,使得其分散状态直接影响流变性能。本章将探讨如何利用流变学来评价和控制纳米材料的分散程度,并将其与材料的力学、光学、电学等性能联系起来。 第八章:流变学与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章将深入探讨流变学行为与高分子材料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将从分子链的运动和缠结的角度,解释高分子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韧性、疲劳寿命等力学性能如何受到其流变特性的影响。例如,具有良好延展性的聚合物通常表现出较低的黏度和较高的松弛时间,这使得其在受到冲击时能够吸收更多能量。我们将讨论在不同应变速率下,材料的力学响应可能发生的变化。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如何利用流变学数据来预测材料的长期性能,如蠕变和应力松弛行为。 第九章:数值模拟与流变学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数值模拟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流变学模型和方程,结合有限元分析(FEA)等数值模拟技术,对高分子材料的加工过程进行精确预测和优化。我们将演示如何通过模拟来预测熔体在模具中的填充模式、温度分布、剪切速率以及最终产品的应力分布。这将有助于工程师在实际生产前进行虚拟设计和工艺验证,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本章还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流变学模拟软件和工作流程。 第十章:前沿研究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对高分子材料流变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诸如智能高分子材料的响应性流变行为、生物高分子的流变特性、以及在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微观流动机制等前沿课题。同时,也将讨论流变学与其他学科(如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的交叉融合,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表征技术(如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中子散射)来深化对高分子材料流变行为的理解。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流变学理论基础,并将其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的材料科学和工程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材料科学专业的学生,正在撰写我的毕业论文,主题是关于高性能工程塑料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应用。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本《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坦白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很多教材往往过于偏重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彻底被它所吸引了。它不仅详细阐述了注射成型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将理论知识与前沿的材料科技紧密结合。书中关于各种高分子材料,特别是工程塑料(如PA, PBT, POM等)的性能分析和应用场景的介绍,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对这些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加工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领域(如汽车、电子、医疗)中的优势进行了深入剖析。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材料选择和性能预测的部分,它帮助我理解了如何根据最终产品的性能需求,合理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并预测其在注射成型过程中的表现。此外,书中关于材料改性,如增强、增韧、阻燃等方面的技术介绍,也为我的论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书中对注射成型工艺参数(如注射速度、保压压力、冷却时间等)与材料性能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提升产品性能,都极具参考价值。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为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我感到非常庆幸能找到这样一本高质量的书籍。

评分

作为一名在注塑车间工作多年的操作工,我一直都在实践中学习,但很多时候,一些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总是让我感到困惑,不知道根本原因在哪里。《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这本书,就像一本解开了我心中多年谜团的宝典。书中对于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讲解,非常细致,也解释了很多我平时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注射速度快一点,产品容易出现充填不满或者烧焦;为什么保压压力不足,产品会出现缩痕;为什么冷却时间不够,产品容易变形。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而且还提供了如何调整这些参数的指导。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不同材料的特性介绍,也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同一种工艺参数,用不同的料,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比如,一些材料比另一些材料更“娇气”,需要更精密的控制。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成型缺陷,比如流动纹、气泡、溶接痕等等,并详细分析了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这对我来说太有用了!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把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都做了笔记,现在在操作时,感觉心里更有底了,也能够更好地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时,我并没有立刻打开阅读,而是把它放在我的案头,时不时地摩挲着它的封面。这本书对我来说,承载着一段特别的记忆。几年前,我还在上大学,对塑料行业充满了憧憬,但又深感知识的匮乏。在一次行业展会上,我偶然听到了作者的一场讲座,被他对于塑料材料和注射成型技术的深刻见解所折服。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他的著作。如今,这本书终于来到了我的手中,仿佛是将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求知欲的年代。书中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像是一条探索之路。作者循循善诱,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塑料的分子世界,理解材料的性能是如何由其结构决定的。然后,又将这些材料特性巧妙地融入到注射成型的复杂工艺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材料选择和工艺调整的分析,它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无限可能,以及工程技术在改变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充满了智慧和启迪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的热情,也为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注射成型和材料科技领域的一本百科全书!我是一名刚入行的技术新人,之前对这方面了解得非常有限,总是觉得知识点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从最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工艺控制和材料选择。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材料部分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塑料的名称和性能,而是详细分析了每种材料的分子结构、结晶行为、玻璃化转变温度等微观特性,并解释了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其在注射成型过程中的加工行为和最终成品的力学、热学、光学性能。例如,对于ABS和PC这两种常用工程塑料,书中不仅对比了它们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流动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注塑参数来克服成型缺陷。此外,书中关于模具设计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详细讲解了浇口、流道、排气、冷却等关键要素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模拟软件来优化模具结构。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触及了注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常见缺陷,如缩痕、翘曲、烧焦、银纹等,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新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并不晦涩,通过丰富的图例和实例,让复杂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消化。我每天都在学习,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正在快速增长。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震撼了!我是一名对科技和工业制造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一直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背后的制造工艺感到好奇。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读完之后,我感觉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对于注射成型这个过程的描述,就像一部精密的工业电影,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熔融塑料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通过精密的模具,被塑造成各种形状。我对书中关于不同塑料材料的介绍尤其着迷,比如为什么有些塑料透明,有些塑料颜色鲜艳,有些塑料坚硬如铁,有些塑料却柔软如丝。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对这些日常物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甚至开始留意身边的一些塑料制品,思考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以及可能使用了哪种材料。书中对于材料改性,如加入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强度,或者加入阻燃剂提高其安全性等内容的介绍,让我惊叹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对“塑料”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一个词,而是充满了科学、技术和无限可能的领域。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知识的洗礼,对工业制造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我是一名塑料制品行业的销售经理,虽然我不是技术出身,但我深知了解产品背后的技术原理和材料特性对于我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所销售的塑料产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以及不同材料的优势和局限性的书籍。《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注射成型的整个过程,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最终产品的成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塑料材料性能的介绍,例如ABS的韧性和耐冲击性,PP的耐化学腐蚀性和低密度,尼龙的强度和耐磨性等等。这些信息对我向客户介绍我们产品的优势,解答客户关于材料选择的疑问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讲解,虽然我不需要深入掌握,但了解它们如何影响产品质量,也能让我更好地与技术部门沟通。我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产品更容易出现外观缺陷,为什么有些材料的加工成本会更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塑料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能够更自信地与客户进行专业交流,从而提升我的销售业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技术细节,更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行业运作的宏观视角。

评分

作为一名在模具制造行业工作了十多年的资深师傅,我阅书无数,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并觉得物有所值的,确实不多。这本《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就是其中之一。书中关于模具设计的逻辑非常清晰,从流道、浇口的优化,到冷却系统的设计,再到排气和顶出的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模具(如热流道模具、多腔模具、精密模具)在设计上的考量和权衡,以及作者如何结合具体的塑料材料特性来指导模具设计,这是很多普通书籍做不到的。比如,书中针对不同熔融粘度的塑料,在流道设计上给出了详细的指导,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冷却系统设计来控制模具温度,从而保证产品尺寸的稳定性和表面质量。我甚至在书中找到了一些我多年来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的理论依据。它不仅讲解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做”,这对于理解和掌握模具设计的精髓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关于注塑工艺参数与模具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如何通过调整注射速度和保压压力来弥补模具结构的某些不足,或者如何通过优化冷却时间来缩短生产周期,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成本。这本书让我感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如此紧密和有效。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年与各种高分子材料打交道,并且对它们在各种加工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都极其敏感的人来说,这本《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从事的是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工作,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评估和优化各种塑料材料的加工性能,并将其应用于特定的注塑工艺中。这本书对于不同种类塑料的微观结构、热性能、流变性能以及机械性能的细致分析,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材料在注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行为的描述,比如剪切稀化、取向效应、结晶动力学变化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加工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作者不仅列举了这些现象,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解释和实验验证方法,这对于我的研发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关于注塑工艺参数与材料性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讨,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常常需要通过调整注塑参数来“驯服”一些难加工的材料,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能够大大缩短我摸索的时间,提高研发效率。书中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介绍,也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为我的研发方向提供参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位资深的行业伙伴,与我共同探讨材料的奥秘。

评分

这本《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真是太棒了!作为一名在塑料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对注射成型技术和材料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偶然间翻到了这本书,简直是如获至宝!它系统地介绍了注射成型的基本原理,从模具设计、注塑机原理到工艺参数的设置,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关键环节。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各种高分子材料在注射成型过程中的表现,比如不同塑料的流动性、收缩率、热稳定性以及它们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材料改性和复合材料应用的部分,这对于我们开发高性能、定制化塑料制品至关重要。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来自于真实的项目,涉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外壳、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让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能够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教训。书中的图表清晰,结构逻辑严谨,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注射成型和塑料材料的理解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更有信心去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了。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塑料制品开发、模具设计、生产制造以及相关材料研究的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大学里的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师,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深入地讲解注射成型技术和高分子材料的教材,以供我的学生学习之用。市面上的教材很多,但要么过于学术化,理论推导过程冗长,学生难以理解;要么过于偏重基础知识,缺乏与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正版 注射成型;材料科技;塑料》这本书,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在理论深度上足够,从高分子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将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同时又紧密结合了注射成型的工程实践。书中对于各种工程塑料,特别是改性塑料和复合材料在注射成型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工艺优化和缺陷分析的章节,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模型,还结合了大量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书中对模具设计、注塑机原理以及后处理工艺的讲解,也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工程认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逻辑结构清晰,图文并茂,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我的学生们读了这本书后,普遍反馈学习效果很好,对注射成型和材料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