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冀朝鼎

中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冀朝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冀朝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
  • 中国历史
  • 冀朝鼎
  • 经济区
  • 历史地理
  • 地方经济
  • 古代经济
  • 社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1683
商品编码:2665157126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 中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作者 冀朝鼎
定价 32.00元
ISBN号 9787213071683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5-01
版次 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重量:0.4
版次:1 字数: 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基本经济区”概念,指出无论是哪一集团控制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基本经济区”即可征服乃至统一全中。以此概念出发,重新梳理中经济史,描绘两千年来中经济格局变迁的内在逻辑。

本书论点立足于经济、水利、历史地理等问题,笔锋所指却是历代中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更以此来推演中的组织和形态。纵观世界历史,那些叱咤一时的大大多烟消云散,为何中却总能大一统?为了对抗游牧民族,中的组织机制隐藏着什么核心秘密?翻开本书,了解一段别开生面的经济史,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大的形成机制。


  编辑推荐
认识中经济史不容错过的里程碑之作,学者部具有际影响力的巨著。开创性提出“基本经济区”概念,大师级推演中历史发展的经济逻辑。洞悉中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根由,回答中华文明的形成机制。作者身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间谍,传奇一生铸本书精神底色。李约瑟高度赞赏本书,并多次引用本书观点;周其仁在各种场合反复推荐大众阅读。

  作者介绍

著者简介

冀朝鼎,中的经济学,在际上享有颇高声誉。1927年加入中党,1929年赴美留学,后获取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1年被组织派到民从事经济工作,先后任平准基金会秘书长、民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等职,与孔祥熙、宋子文、翁文灏、胡适、蒋廷黻、陈光甫、贝祖贻、席德懋等人交往甚密,为中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在北平任“华北剿总”经济处处长,多次动员傅作义起义,后来傅是在冀在北平的老宅决定起义的。

新中成立后,历任中际贸易促进会副兼中人民银行副董事长、中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创办并主持贸促会研究室工作,被誉为“中干练的经济学”。1963年8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译者简介

岳玉庆,四川大学外文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现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青岛翻译协会会员,中翻译协会专会员。已翻译出版《沉思录》《林肯传》《伽利略》《日本帝的终结》《轻松小魔术》《人性的弱点》《剩余人:反抗》《在咖啡馆遇见玛丽莲?梦露》《在咖啡馆遇见莎士比亚》《流动的权力》等多部译作。


  序言

《世界经济史概览:从古代贸易到全球化时代》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详尽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自文明起源以来,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形式的演变历程。它不聚焦于任何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脉络,而是着重于贯穿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普适性经济规律、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以及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叙事结构遵循时间顺序,划分为若干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力求揭示经济发展中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第一编:古典与前工业时代的经济形态(约占全书25%) 第一章:早期农业的兴起与剩余的产生 本章探讨了农业革命如何成为人类经济史的第一个分水岭。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域(如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黄河与长江流域)独立发展出的农业技术(如灌溉系统、作物驯化)如何支撑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生活。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经济剩余”的出现如何催生了专业化分工、阶层分化以及早期的国家机器。讨论了早期税收、贡赋体系的构建及其对资源再分配的影响。 第二章:古典帝国的经济基础与疆域扩张 这一部分考察了大型古典帝国(如罗马帝国、汉帝国、波斯帝国)在维持庞大疆域和人口方面的经济挑战与解决方案。重点分析了货币体系的标准化、道路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促进区域间贸易中的作用。同时,深入研究了奴隶制、佃农制等劳动组织形式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成本。分析了古典时代跨区域的商业网络(如早期丝绸之路的雏形)如何连接了遥远的经济体,以及这些网络在政治动荡面前的脆弱性。 第三章:中世纪的区域化与经济重塑 随着古典帝国的衰落,本章转向中世纪(特指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的经济格局。探讨了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其在自给自足与有限交换之间的微妙平衡。对比分析了拜占庭帝国、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商业繁荣(如其在航海技术、信贷工具和跨洋贸易中的领先地位)。尤其关注了宋代中国在手工业、金融创新(如交子)和国内市场整合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本章强调了宗教信仰、地方性法律在规范早期商业行为中的角色。 第二编:商业革命与全球体系的初步形成(约占全书30%) 第四章:商业革命的驱动力与早期金融创新 时间线推进至15世纪末,本章探讨了地理大发现背后的经济动机——对贵金属、香料和新航路的渴求。分析了早期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如东印度公司),及其如何通过分散风险和集中资本,为远洋贸易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深入探讨了早期银行家家族(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如何发展出复式记账法、汇票和信贷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资本流动的效率。 第五章:大交换与新旧世界的连接 本章聚焦于“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经济形态的颠覆性影响。详细分析了美洲白银流入欧洲和亚洲市场所导致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价格革命),以及这种财富转移如何重塑了世界权力的经济平衡。探讨了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奴隶贸易与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间的深刻联系,阐明了殖民扩张在技术、物种和劳动力流动方面对全球经济结构造成的永久性改变。 第六章:重商主义的兴衰与国家干预 本章分析了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各国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的核心逻辑——财富即国家力量。考察了关税壁垒、殖民地垄断、以及国家对特定产业(如纺织业、海军)的支持政策如何在国家间形成了激烈的经济竞争格局。对比分析了法国的官方法团制度与英国通过议会政治逐步放开市场限制的两种不同路径对长期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 第三编:工业革命与现代经济的奠基(约占全书30%) 第七章:技术变革与生产力的飞跃 这是全书的转折点。本章专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半叶的英国)的技术突破,特别是蒸汽机的应用、纺织机械的创新以及煤炭和铁矿石在能源和材料领域的革命性地位。重点分析了工厂制度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分工、城市化进程和家庭经济结构。本章旨在说明技术进步如何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为持续的人口增长与人均财富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八章:自由市场理论的崛起与制度的冲突 考察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分析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如何为工业化后期的自由贸易张开辩护,并与残留的重商主义惯性形成了理论上的对抗。同时,探讨了工业化早期社会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童工问题以及工人阶级的形成,为后续的社会运动和新的经济思想(如社会主义思潮的萌芽)提供了背景。 第九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 进入19世纪后半叶,本章关注电力、内燃机、钢铁冶炼和化学工业的突破,构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分析了铁路和电报等通信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压缩了时间和空间,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深度整合。讨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大型企业如何通过规模经济和技术优势重塑市场结构,并引发了关于经济管制的首次全国性辩论。 第四编:20世纪的波动与全球经济的重塑(约占全书25%) 第十章:两次世界大战与体系的崩溃 本章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全球经济在两次大战期间遭受的巨大冲击。重点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经济的毁灭性影响,以及战后建立的国际金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随后,深入剖析了1929年“大萧条”的全球性传染机制——从华尔街的崩溃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及其对全球政治秩序的深远影响。 第十一章:凯恩斯主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战后繁荣 本章聚焦于二战后重建的国际经济秩序。详细阐述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思想在战后重建中的实践,各国如何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成功避免了战后经济衰退。重点分析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如何为长达二十多年的“黄金时代”提供了稳定的汇率环境。同时,讨论了马歇尔计划在推动西欧和日本经济复苏中的关键作用。 第十二章:石油危机、滞胀与新自由主义的回归 考察了1970年代的全球经济转折点。详细分析了两次石油危机对依赖廉价能源的工业化国家造成的“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困境。在本章中,探讨了这一困境如何促使对凯恩斯范式的反思,并加速了以放松管制、私有化和货币主义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全球化迈入新阶段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结语:迈向21世纪的全球经济挑战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自19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经济活动带来的颠覆,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新兴市场的崛起(如金砖国家)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不平等加剧、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成本等,为读者理解当前的经济格局提供了一个厚重的历史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在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历史,更关注政治制度、战争冲突,而忽略了经济基础的演变。冀朝鼎先生的这部作品,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被书中对中国各地经济特征的细致刻画所震撼,尤其是关于那些曾经辉煌但可能已被遗忘的经济区域的重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经济现象时,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就写得非常有说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明白,任何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技术水平、人口分布以及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基本经济区”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心想这一定是一部潜心研究的力作。冀朝鼎这个作者的名字,我之前在一些经济史的论著里见过,知道他是一位在这一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读这本书,我最想看到的是他对“基本经济区”这个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在我看来,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应该包含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以及由此衍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模式,甚至还可能渗透到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深入到具体的区域,比如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如何发展,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是如何逐步兴盛,甚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城市是如何成为区域经济枢纽的。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每个区域的特色产品、贸易路线、甚至是地方性的经济政策?我期待能够了解那些曾经繁荣一时,又可能随着历史变迁而衰落的经济体,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又为何会走向历史的舞台。

评分

读完《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冀朝鼎先生的研究,将原本散落在史书中的零散经济信息,串联成了一部有机的、逻辑清晰的经济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比如,书中对南方水稻种植经济的精细描绘,让我看到了精耕细作背后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技术进步;而对北方小麦、粟类种植的解读,则揭示了其与游牧民族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经济格局。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物产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交通、灌溉、商业网络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区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我甚至觉得,书中对于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的阐述,比单纯的区域介绍更加有价值。例如,北方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如何支撑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方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又如何反哺北方。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经济网络,正是理解中国古代经济整体性的关键。

评分

初次翻阅《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我便被其宏大的主题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所吸引。冀朝鼎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中国广袤的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并对它们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中国经济格局的分析感到惊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看作一个整体,而是通过对不同地理单元的经济特征进行梳理,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解释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经济特色的区域,比如,那些以手工业闻名的地方,它们是如何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的?又或者,那些以贸易为生的港口城市,它们是如何在区域经济联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经济的脉动,以及这些“基本经济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

这本《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联想到宏大的叙事,仿佛能穿越千年,看到古代中国土地上那些孕育文明、支撑王朝的经济脉络。我一直对历史中的经济运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才是理解朝代兴衰、社会变迁最根本的驱动力。冀朝鼎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并没有特别深入地了解过,但一旦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这样的主题结合,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文献,去考察地理,去分析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涌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活动和区域。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读到关于南北方的经济差异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比如江南的鱼米之乡是如何成为经济重心,北方的旱地农业又如何支撑起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有,书中是否会探讨早期王朝,比如秦汉时期,国家是如何通过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来巩固统治,并通过盐铁等专营来积累财富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那些“基本经济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