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中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 ||
| 作者 | 冀朝鼎 | ||
| 定价 | 32.00元 | ||
| ISBN号 | 9787213071683 |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基本经济区”概念,指出无论是哪一集团控制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基本经济区”即可征服乃至统一全中。以此概念出发,重新梳理中经济史,描绘两千年来中经济格局变迁的内在逻辑。 本书论点立足于经济、水利、历史地理等问题,笔锋所指却是历代中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更以此来推演中的组织和形态。纵观世界历史,那些叱咤一时的大大多烟消云散,为何中却总能大一统?为了对抗游牧民族,中的组织机制隐藏着什么核心秘密?翻开本书,了解一段别开生面的经济史,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大的形成机制。 |
| 编辑推荐 | |
| 认识中经济史不容错过的里程碑之作,学者部具有际影响力的巨著。开创性提出“基本经济区”概念,大师级推演中历史发展的经济逻辑。洞悉中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根由,回答中华文明的形成机制。作者身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间谍,传奇一生铸本书精神底色。李约瑟高度赞赏本书,并多次引用本书观点;周其仁在各种场合反复推荐大众阅读。 |
| 作者介绍 | |
著者简介 冀朝鼎,中的经济学,在际上享有颇高声誉。1927年加入中党,1929年赴美留学,后获取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1年被组织派到民从事经济工作,先后任平准基金会秘书长、民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等职,与孔祥熙、宋子文、翁文灏、胡适、蒋廷黻、陈光甫、贝祖贻、席德懋等人交往甚密,为中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在北平任“华北剿总”经济处处长,多次动员傅作义起义,后来傅是在冀在北平的老宅决定起义的。 新中成立后,历任中际贸易促进会副兼中人民银行副董事长、中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创办并主持贸促会研究室工作,被誉为“中干练的经济学”。1963年8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译者简介 岳玉庆,四川大学外文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现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青岛翻译协会会员,中翻译协会专会员。已翻译出版《沉思录》《林肯传》《伽利略》《日本帝的终结》《轻松小魔术》《人性的弱点》《剩余人:反抗》《在咖啡馆遇见玛丽莲?梦露》《在咖啡馆遇见莎士比亚》《流动的权力》等多部译作。 |
| 序言 |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在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历史,更关注政治制度、战争冲突,而忽略了经济基础的演变。冀朝鼎先生的这部作品,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被书中对中国各地经济特征的细致刻画所震撼,尤其是关于那些曾经辉煌但可能已被遗忘的经济区域的重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经济现象时,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就写得非常有说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明白,任何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技术水平、人口分布以及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基本经济区”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心想这一定是一部潜心研究的力作。冀朝鼎这个作者的名字,我之前在一些经济史的论著里见过,知道他是一位在这一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读这本书,我最想看到的是他对“基本经济区”这个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在我看来,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应该包含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以及由此衍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模式,甚至还可能渗透到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我希望作者能带领我深入到具体的区域,比如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如何发展,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是如何逐步兴盛,甚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城市是如何成为区域经济枢纽的。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每个区域的特色产品、贸易路线、甚至是地方性的经济政策?我期待能够了解那些曾经繁荣一时,又可能随着历史变迁而衰落的经济体,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又为何会走向历史的舞台。
评分读完《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冀朝鼎先生的研究,将原本散落在史书中的零散经济信息,串联成了一部有机的、逻辑清晰的经济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比如,书中对南方水稻种植经济的精细描绘,让我看到了精耕细作背后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技术进步;而对北方小麦、粟类种植的解读,则揭示了其与游牧民族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经济格局。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物产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交通、灌溉、商业网络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区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我甚至觉得,书中对于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的阐述,比单纯的区域介绍更加有价值。例如,北方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如何支撑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方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又如何反哺北方。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经济网络,正是理解中国古代经济整体性的关键。
评分初次翻阅《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我便被其宏大的主题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所吸引。冀朝鼎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中国广袤的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并对它们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中国经济格局的分析感到惊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看作一个整体,而是通过对不同地理单元的经济特征进行梳理,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解释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经济特色的区域,比如,那些以手工业闻名的地方,它们是如何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的?又或者,那些以贸易为生的港口城市,它们是如何在区域经济联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经济的脉动,以及这些“基本经济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这本《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联想到宏大的叙事,仿佛能穿越千年,看到古代中国土地上那些孕育文明、支撑王朝的经济脉络。我一直对历史中的经济运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才是理解朝代兴衰、社会变迁最根本的驱动力。冀朝鼎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并没有特别深入地了解过,但一旦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这样的主题结合,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文献,去考察地理,去分析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涌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活动和区域。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读到关于南北方的经济差异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比如江南的鱼米之乡是如何成为经济重心,北方的旱地农业又如何支撑起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有,书中是否会探讨早期王朝,比如秦汉时期,国家是如何通过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来巩固统治,并通过盐铁等专营来积累财富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那些“基本经济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