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凤林所著的《追求阶层正义(权力资本劳动的制度伦理考量)》一书,作者从政治伦理学的视角,着重通过对“社会分层理论与当代中国的三大阶层”“权力阶层与资本阶层的利益博弈”“权力阶层与劳动阶层的利益矛盾”“资本阶层与劳动阶层的利益冲突”“民主政治制度伦理与制衡公共权力”“市场经济制度伦理与规范资本运营”等几大问题的研究,对中国道路的后发优势、根本问题、解决办法、前景展望等,进行深入细致的道德检审,从而科学明确地揭示出中国未来发展的逻辑大势。
靳凤林所著的《追求阶层正义(权力资本劳动的 制度伦理考量)》论述了一个社会只有形成一定规模 的权力阶层、资本阶层和劳动阶层,并且保证这三个 阶层在功能上的合理分工与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的整体繁荣与进步。如果权力阶层与资本阶层发生激 烈冲突,造成精英集团内部的重大分裂,整个社会就 必然陷入混乱不堪的境地。权力阶层与资本阶层在职 能分工上的有效合作,虽然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 ,但如果这两个阶层在既得利益上结成同盟,即权力 阶层资本化,资本阶层权力化,权力不再为民生谋福 祉,而是成为要挟民众为资本服务的工具,则必然导 致对劳动阶层利益的肆意侵占,*终出现“赢者通吃 ”的结果。一旦这种状况不被遏制而任其发展,其所 造成的后果只能是严重的社会不公,直至爆发巨大的 社会动荡。东南亚和拉美部分**社会改革失败的根 源,就在于权力阶层和资本阶层由分工合作走向利益 结盟,劳动阶层**处于被支配地位。三权分立的权 力制衡制度和自由民主制度徒具形式,导致这些** 军事政变和政治骚乱持续不断。中国政治、经济、社 会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正确吸取前车之鉴 。
靳凤林,1963年生于河北新乐,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精品课获得者。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伦理学会会长、北京伦理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政治伦理、生死伦理和比较伦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10多项**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死,而后生》《领导干部伦理课十三讲》等专著、教材16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2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先后荣获**图书奖、清华大学**博士论文、中央党校**教学奖、中央党校**科研成果奖等1O余项科研教学奖励。
引言 中国道路:优势、问题与走向
第一章 社会分层理论与当代中国的三大阶层
第一节 深刻体认当代中国思想范式的根本转向
第二节 目前中国学术界阶级阶层划分理论辨析
第三节 权力、资本、劳动三大阶层理论的提出
第四节 对三大社会阶层划分理论的多维考量
第二章 权力阶层与资本阶层的利益博弈
第一节 ****型市场经济与权力资本化
第二节 资本阶层的道德二重性与资本权力化
第三节 极力与资本的对立、结盟与良性互动
第三章 权力阶层与劳动阶层的利益矛盾
第一节 公权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干群矛盾
第二节 极力阶层侵蚀劳动阶层利益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中国干群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路径
第四章 资本阶层与劳动阶层的利益冲突
第一节 当代中国劳资冲突现象的个性特征
第二节 劳资冲突集体协商制度的道德反思
第三节 劳资冲突法律调整内容的伦理基础
第五章 民主政治制度伦理与制衡公共权力
第一节 民主政治制度伦理的多维镜像
第二节 政党制度伦理与民众的社会期待
第三节 行政制度伦理与政府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依宪执政制度伦理与公权的合法运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制度伦理与规范资本运营
第一节 对市场经济制度的道德检审
第二节 微观经济制度伦理与资本运营的道德反思
第三节 宏观经济制度伦理与资本运营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经济伦理学视域中的城乡资本流动
第七章 公民社团制度伦理与保障劳动权益
第一节 俯瞰西方公民社团制度伦理的整体景观
第二节 透析中国公民社团制度伦理的本真面相
第三节 建构中国公民社团制度伦理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公民社团制度伦理与党的群众路线传统
结语 中国道路的伦理指向——公平正义
第一节 社会各阶层的权责一致
第二节 社会各阶层的公平流动
第三节 **、市场、社会的动态平衡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名《追求阶层正义(权力资本劳动的制度伦理考量)》的确颇具学术性,但同时又触及了当下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作为一个对社会公平议题略有关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阶层”这个概念,虽然抽象,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我常常在想,我们常说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产物,又有多大程度上是制度设计的结果?这本书的书名里提到的“权力”、“资本”、“劳动”,正是构成社会阶层分化最核心的要素,而“制度伦理”的考量,则暗示了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试图去探究其背后的道德维度和价值判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权力是如何与资本结合,又如何影响劳动者权益的,以及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哪些环节可能存在不公,又该如何从伦理的高度去反思和纠正。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碎片化的信息。
评分这本《追求阶层正义》,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文关怀。我尤其被“权力资本劳动”这几个关键词所吸引,这几个要素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社会现象,一直是让我感到好奇和思考的焦点。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在资本的加持下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另一些人即使付出了同样的甚至更多的努力,却依然在阶层固化的现实中举步维艰?这种“不公平”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这本书似乎直指这些核心问题,并且尝试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去审视,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期待作者能够揭示权力、资本和劳动在制度层面是如何相互勾结、相互影响,最终导致阶层差异的形成和固化。而且,“正义”这个词,也表明了作者的立场,是在呼唤一种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秩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就带着一股严肃学究的气息,让我犹豫了很久才决定入手。毕竟,"权力资本劳动"、"制度伦理"这些词汇,着实让我想起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生怕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字典。但当我翻开目录,看到后面细分的章节,诸如“历史视角的阶层流动与不平等”、“现代经济中的资本权力再生产机制”、“劳动的尊严与劳动者权益的政治博弈”等等,突然觉得,这或许并非我原先想象的那么枯燥。我个人一直对社会结构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比较关注,也常常在生活中观察到一些现象,比如同样一份努力,在不同阶层里收获的回报却截然不同,这种差异究竟是市场规律使然,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心中的一些疑问,它似乎在尝试将这些看似日常的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剖析,去探究背后的逻辑和伦理困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坊间流传的“鸡汤”式的解读,而是一种更具分析力和批判性的视角,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立刻联想到的是当下社会无处不在的阶层议题,以及围绕着权力、资本和劳动的各种争议。我一直对社会结构性问题非常感兴趣,也常常思考,为什么在看似机会均等的社会里,却依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阶层壁垒”。这本书名中的“权力”、“资本”、“劳动”这几个词,恰恰是我认为最关键的几个构成要素。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制度伦理”的框架下如何运作,来解释“阶层正义”的实现或缺失。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可能并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例如,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边界在哪里?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具“正义性”的制度的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对社会深层结构的探索,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本大部头”。书的厚度加上那几个听起来就很有分量的词汇——“权力”、“资本”、“劳动”、“制度”、“伦理”,让我本能地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我平时阅读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从通俗小说到历史普及读物,再到一些心理学和哲学入门,但涉及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这种体系性如此之强的领域,我总觉得门槛很高。我担心的不是内容本身有多么艰深,而是它可能过于依赖专业术语,或者逻辑推理链条过长,容易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疲惫和迷失。我更希望的是,作者能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之余,也能穿插一些 relatable 的案例分析,或者用生动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样哪怕是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而不是对着书本上的图表和模型望洋兴叹。当然,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思路,关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和理解这些权力资本劳动下的制度性问题,那就更锦上添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