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鉴西方文明起源和社会复杂化的相关理论,对红山文化为核心的辽西地区进行深入分析,在整体—区域相互变化、相互关照的视角下,观察整个辽西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而为打破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第三个怪圈”——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的束缚作出努力。在承认构建“初的中国”是合理的学术诉求的基础上,本书提倡以对各地区的个案研究为构建的基础,用清晰的地区性发展提供“初的中国”的高清画面。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导师为任式楠先生。2004年获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考古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刘莉先生。2004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起源、文明起源理论、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2007年至2008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访学。2011年至2012年,为卢斯基金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秘书组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负责人。
目录
序(i)
第yi章 “第三个怪圈”: 研究背景回顾(1)
第yi节 “大一统怪圈”(1)
第二节 “第二个怪圈”(10)
第三节 “第三个怪圈”(12)
第二章 理论和方法(16)
第yi节 进化论: 单线和多线(16)
第二节 酋邦研究的回顾(20)
第三节 酋邦的考古学研究方法(28)
第三章 研究回顾(34)
第yi节 自然环境(34)
第二节 研究回顾(35)
第三节 蚌河和老虎山河调查(39)
第四节 研究思路(40)
第四章 家户内的仪式: 兴隆洼文化(42)
第yi节 文化特征(42)
第二节 基本经济形态(48)
第三节 家户分析(50)
第四节 社区分析(59)
第五节 区域聚落形态(66)
第六节 资料分析(67)
第七节 小结(72)
第五章 社群仪式: 赵宝沟文化(74)
第yi节 基本文化特征(74)
第二节 经济基础(79)
第三节 家户分析(80)
第四节 社区分析(86)
第五节 区域聚落形态(92)
第六节 资料分析(94)
第七节 小结(99)
第六章 圣地仪式(一): 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的发展(101)
第yi节 基本文化特征(101)
第二节 经济基础(108)
第三节 红山时期聚落形态(110)
第四节 仪式景观(115)
第五节 专业化生产(127)
第六节 “酋邦级”社会的形成(129)
第七节 小结(134)
第七章 圣地仪式(二): 红山文化社会的超自然取向(135)
第yi节 红山新意识形态的形成(135)
第二节 红山农业经济规模(141)
第三节 红山社会复杂化的形成(147)
第四节 红山社会上层的领导策略(148)
第五节 小结(153)
第八章 从超自然到世俗: 红山社会复杂化的衰落(155)
第yi节 文化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变化(155)
第二节 社会复杂化的变化(158)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变化(164)
第四节 红山复杂社会的衰落(168)
第五节 小结(170)
第九章 “中国相互作用圈”视角下的辽西地区(172)
第yi节 辽西地区的独特文明化进程(172)
第二节 打破“第三个怪圈”: 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不同轨迹(177)
第三节 “多元”与“一体”的统一(178)
参考文献(181)
这本书的封面,一幅古朴的墨色画卷,衬托着一枚意味深长的玉器纹饰,就已经预示着一场关于远古文明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文明遗迹充满了敬畏,而“仪式圣地”这个词汇,更是为我打开了通往辽西史前社会神秘世界的大门。我难以想象,在那遥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构建起如此复杂的精神信仰体系,又是如何通过“仪式”来维系社会的运转、传递文明的火种。那些被选作“圣地”的地方,一定隐藏着特殊的意义,它们或许是先民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或许是他们理解宇宙奥秘的窗口。而“兴衰”二字,则为这个古老的故事增添了一层跌宕起伏的色彩。是什么让这个独特的文明得以蓬勃发展,又是什么力量最终让它走向了消亡?是气候的变迁,是技术的停滞,还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这本书的名字,激发了我无穷的求知欲,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个失落文明的完整叙事,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去理解人类早期社会是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文明的“独特”并非意味着“落后”或“边缘”,而是它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和最深邃的智慧。辽西史前社会,在许多人眼中可能只是中国史前史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但作者通过对“仪式圣地”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曾经辉煌、独特且充满魅力的文明。我被书中对那些“圣地”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聚落,更是承载着先民们共同信仰和精神寄托的宇宙中心。那些复杂的祭祀活动,那些精美的随葬品,都在诉说着一个早已消逝的社会所拥有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深度。我很难想象,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先民们是如何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构建如此宏大而持久的仪式体系。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今天的文明,是否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建设?是否在追求统一和标准化的时候,也失去了对“独特”的包容和欣赏?“兴衰”的部分,更是让我认识到,任何文明的存续,都并非一成不变,内部的活力和适应性是至关重要的。辽西社会这种以仪式为中心的文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它凝聚了社会,促进了发展,但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内部机制出现弊端时,这种模式也可能成为其衰落的原因。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智慧和文明演变规律的深刻反思。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对史前社会的认知,远比想象中要狭隘得多。作者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发现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文明化进程”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文明的诞生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复杂的文字系统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组织,但这本书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一种以“仪式圣地”为核心,通过精神信仰和文化习俗来凝聚社会、驱动发展的独特文明化路径。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文明”的定义,思考其是否仅仅是物质的堆砌,还是精神的共鸣和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那些出土的精美器物,不再仅仅是冰冷的考古碎片,而是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它们是仪式的一部分,是信仰的载体,是先民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我尤其被书中对祭祀场景的复原性描述所吸引,那种宏大而肃穆的氛围,仿佛让我置身于千年前的辽西大地,感受着先民们虔诚的心灵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这种以仪式为中心的文明模式,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以维系,甚至发展的?它又在怎样的内外因素作用下,最终走向了衰落?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引导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去发现和理解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却又鲜为人知的文明形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一种古朴而庄重的墨色基调,搭配着一枚泛黄的、似乎承载了千年历史的玉器纹样,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辽西地区史前文明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时间洪流中的古老文明充满了敬畏,而“仪式圣地”这个词汇,更是为我描绘出了一幅神秘而宏伟的图景。我很难想象,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构建起如此复杂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通过仪式来维系社会的运转和传承文明的。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无数个未解之谜:那些被选作“圣地”的地方,是否拥有特殊的地理环境,或是蕴含着某种超越我们理解的神秘力量?那些“仪式”,究竟是怎样的形式?是歌声、舞蹈、祭祀,还是更为复杂的活动?它们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兴衰”二字,更是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文明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璀璨的光辉,而随之而来的衰落,又常常是曲折而令人扼腕的。是什么导致了辽西史前社会这个独特文明的兴盛?又是什么力量最终让它走向了消亡?是内部的矛盾,还是外部的压力?是气候的变化,还是技术的停滞?我迫切地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去探寻一个失落文明的完整生命轨迹,去理解人类早期社会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以独特的方式探索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并最终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辽西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仪式圣地”仅仅停留在物质遗存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遗存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那些被认为是“圣地”的遗址,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复活了一般,它们是先民们与天地对话的场所,是他们精神力量的凝聚之所。书中对仪式活动的细致描绘,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人们的信仰、情感和生活方式。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祭祀”的解读所打动,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连接,是一种对宇宙秩序的探索和敬畏。而“兴衰”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文明的演进并非直线式发展,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复杂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独特文明的繁荣,又是什么最终让它走向了消亡。这种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功底深感敬佩。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我们在辽西史前社会研究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极具吸引力:“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仪式圣地”这个词汇,瞬间就勾勒出了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图景,让我对辽西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古老文明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未知和想象空间,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份未知的探索欲。作者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细致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明化路径。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农业和城市为中心的文明模式,辽西史前社会似乎是以一种更为精神化、仪式化的方式来构建和维系社会的。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被称作“圣地”的地方,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性?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而“仪式”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沟通神灵,是凝聚社群,还是传承文化?“兴衰”二字,更是为这个文明故事增添了悲壮的色彩。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独特的文明得以崛起,又是什么样的原因,最终让它走向了衰落?是气候的变迁,是资源的枯竭,还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这本书让我对“文明”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积,更是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个失落文明的完整叙事,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对辽西史前社会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那些考古发现堆砌起来,而是通过精妙的叙事,将它们串联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书中对“仪式圣地”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们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某个特定地点,而是承载着先民们对宇宙、对生命、对死亡的理解和敬畏。那些出土的器物,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被赋予了灵魂,它们是仪式的一部分,是信仰的载体,是先民们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祭祀活动的描写感到震撼,那种宏大而肃穆的氛围,仿佛让我置身于千年前的辽西大地,感受着先民们虔诚的心灵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兴衰”的探讨,更是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来入侵或自然灾害,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内部的演变,比如仪式体系的固化、社会分工的变化、以及潜在的矛盾激化等,这些都成为了导致文明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引导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去发现和理解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却又鲜为人知的文明形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考古证据,而是将它们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仿佛就被带入了辽西那片古老的土地,看到了星辰大海,听到了风吹麦浪,也看到了遥远先民们的身影。书中对“仪式圣地”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它们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某个特定地点,而是承载着先民们对宇宙、对生命、对死亡的理解和敬畏。那些散落在遗址中的石器、陶器、骨器,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讲述着它们是如何被制造、被使用、被赋予意义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祭祀”部分的描写,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先民们通过各种仪式,试图与自然沟通,与祖先对话,与未知的力量交流。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当时相对贫瘠的物质条件下,显得尤为珍贵和震撼。而“兴衰”的探讨,更是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来入侵或自然灾害,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内部的演变,比如仪式体系的固化、社会分工的变化、以及潜在的矛盾激化等,这些都成为了导致文明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我对辽西史前社会有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的认知,也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独具特色的文明。这本书的标题,“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辽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而“仪式圣地”则更是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觉得,每个古老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逻辑和精神支撑,而“仪式”往往是理解这些的关键。这本书似乎深入挖掘了辽西史前社会的核心,展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文明发展模式。我非常好奇,在这个早期社会,仪式是如何成为构建社会、维系秩序、甚至驱动文明发展的主要力量的?那些被称为“圣地”的地方,在先民的信仰体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否与天文、地理、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兴衰”二字,则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波澜壮阔的色彩。文明的诞生往往伴随着璀璨的光辉,而随之而来的衰落,又常常是曲折而引人深思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独特文明的繁荣?又是什么原因,最终让它走向了消亡?是外部环境的剧变,还是内部机制的失衡?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去理解一个失落文明的完整生命历程,去感受人类早期智慧的闪光,以及文明演进的普遍规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向我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固有认知中的“文明”概念。我一直以为,文明的标志是城市的兴起、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建立,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辽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存在过一种以“仪式圣地”为核心的独特文明化进程。我被书中对这些“圣地”的描述深深吸引,它们并非仅仅是聚落,而是承载着先民们共同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宇宙中心。那些复杂的祭祀活动,那些精美的随葬品,都在诉说着一个早已消逝的社会所拥有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深度。我很难想象,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先民们是如何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构建如此宏大而持久的仪式体系。这种以仪式为中心的文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它凝聚了社会,促进了发展,但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内部机制出现弊端时,这种模式也可能成为其衰落的原因。作者在探讨“兴衰”时,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让我看到了文明演进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智慧和文明演变规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对“文明”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