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刑事诉讼法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呈现了这一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该书分13个部分,共33章,在对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发展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该书全面展示了较成体系的五大理论,即诉讼价值理论、诉讼构造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诉讼模式理论和司法裁判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讨论了刑事诉讼中的辩护问题、强制措施问题、量刑程序问题和被告人诉讼地位问题。*后,该书还对刑事诉讼程序的生成机制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变迁问题进行了反思性评论。“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作者注重从中国的法制经验中提炼出普遍的法律理论,这也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该书通篇都体现了这一研究旨趣。 陈瑞华 著 陈瑞华,1967年2月生于中国山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2010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主要学术兴趣是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司法制度和程序法理学。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代表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3);《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5);《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2010);《程序性制裁理论》(2004,2010);《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8,201这套书的厚度,当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它必定承载着沉甸甸的学术分量。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陈瑞华教授的严谨与深刻所吸引。他对于刑事诉讼前沿问题的探讨,并非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肌理之中,解剖得细致入微。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敢于挑战现有理论、勇于提出新颖观点的学术勇气。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激荡,仿佛正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书中对诸多热点、难点问题的剖析,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无论是对于初涉刑事诉讼领域的年轻学者,还是在实践中摸索的法律从业者,这套书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分。那种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分析逻辑,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引领,一步步走向对问题的更深层理解。书中的案例引用和理论联系,也都显得恰到好处,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其思想的广度。陈瑞华教授在梳理刑事诉讼前沿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局限于狭隘的国内视角,而是积极引入和借鉴域外先进的司法理念与制度设计。这种跨国界的视野,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未来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书中对于不同法域在特定问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法理考量,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让我们对刑事诉讼的普适性与特殊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证据规则、辩护权保障等方面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常常能够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读完之后,我感觉到自己对刑事诉讼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陈瑞华教授用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空间。他对于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的深刻理解,体现在每一个论断、每一个分析之中。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读,能够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书中对一些前沿问题的探讨,常常能够触及到法律最根本的价值,例如正义、人权、效率等等。作者在权衡这些价值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平衡,令人钦佩。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关于刑事诉讼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指引。它能够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当前刑事诉讼领域面临的挑战,并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评分从内容到形式,这套书都堪称一部优秀的法学著作。陈瑞华教授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精练而富有力量。即使是探讨最复杂的学术问题,也能写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案例的运用,能够生动地说明理论的抽象性,也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对话,他耐心地引导我,帮助我打开新的思维窗口。书中对许多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中国刑事诉讼理论发展的巨大潜力。这套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更激发了我对于刑事诉讼研究的浓厚兴趣。我相信,在未来的法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这套书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当我一页页翻阅这套书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心血与智慧。陈瑞华教授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前沿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是我所罕见的。他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追溯其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追本溯源”的学术态度,让他的论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书中对于一些极具争议性的问题的探讨,更是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他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理解各方的观点,然后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的图景。这种“求同存异”的学术精神,对于推动刑事诉讼理论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