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昶
李昶,男,1978年生,江西萍乡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16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为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起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为国家知识产权*库*、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章 *专利运营产业的发展趋势
*节 专利运营的观念更迭
一、专利运营的内涵外延
二、专利运营的基本特征
三、专利运营的核心要素
四、专利运营的发展动因
di二节 专利运营的演进态势
一、市场主体多元化
二、技术转移网络化
三、市场交易平台化
四、业务范围全球化
di三节 专利运营的产业形态
一、基于产权保护的专利运营
二、基于垄断竞争的专利运营
三、基于资产管理的专利运营
四、基于资本运作的专利运营
di四节 专利运营的商业模式
一、基于所有权的专利运营
二、基于使用权的专利运营
三、基于使用权 支配权的专利运营
四、基于收益权的专利运营
di五节 本章小结
di二章 中国专利运营产业的发展现状
*节 中国专利运营产业的基本概况
一、专利运营的主体
二、专利运营的客体
三、专利运营的模式
di二节 中国专利运营产业的发展环境
一、社会环境
二、法律环境
三、政策环境
di三节 中国专利运营产业的内在逻辑
一、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二、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三、强化产业*竞争力
di四节 本章小结
di三章 构建专利运营体系的理论基础
*节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内涵
二、科斯定理
三、产权效率与产权制度
di二节 交易费用理论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和构成
二、交易费用的成因及特征
三、交易费用的测度
di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内容
di四节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学相关概念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三、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di四章 构建专利运营体系的分析框架
*节 专利运营的产权制度分析框架
一、专利运营的产权结构
二、专利运营的产权界定
三、专利运营的产权交易
四、专利运营的产权保护
五、专利运营的成本收益分析
di二节 构建中国专利运营体系的制度变迁分析
一、与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
二、与制度变迁的互动方式
三、对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di三节 基于专利运营的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模型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二、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三、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di四节 构建中国专利运营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体系构建的问题导向
二、产权制度的改革思路
三、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
di五节 本章小结
di五章 构建专利运营体系的政策框架
*节 国外专利运营体系的政策演进
一、促进产权明晰的政策
二、加强产权保护的政策
三、扶持产权流转的政策
di二节 中国专利运营体系的治理模式
一、治理价值取向
二、治理制度安排
三、治理实现路径
di三节 中国专利运营体系的主体政策
一、创新管理政策
二、财税激励政策
三、产业发展政策
四、产权保护政策
di四节 本章小结
di六章 构建专利运营体系的平台架构
*节 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基本概述
一、服务内涵
二、建设路径
三、发展目标
di二节 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功能定位
一、平台主体功能
二、平台基本定位
di三节 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平台运行规则
一、建设运营方式
二、项目风险控制
三、平台治理体系
四、市场准入制度
五、运营交易规则
di四节 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平台业务体系
一、运营业务要素
二、业务体系结构
三、基本业务系统
di五节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的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显示*信息
读完这本书,脑海中萦绕着许多关于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新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专利价值评估和市场化运作的部分印象深刻。过去,很多时候专利的价值停留在纸面上,如何让它真正“跑”起来,变成市场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竞争优势,一直是个难题。这本书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多的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比如,书中关于如何通过专利池、专利许可、专利转让等多种方式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操作指南,这对于我们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部门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而且,作者在书中也强调了“运营”的关键在于“体系”,这说明了它并非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从专利的申请、维护到后期的商业化,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为中国知识产权的“后端”——即如何有效利用和变现,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和可行的路径,这对于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接地气”。尽管“中国专利运营体系构建”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宏观、高深的课题,但李昶在书中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我个人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分析,这部分内容直接切中了许多企业在专利运用中面临的痛点。例如,书中提出的“以终为始”的专利布局策略,就极大地启发了我对专利申请方向的思考,不再是盲目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专利的商业前景和市场需求。此外,书中关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专利运营模式差异,也给出了细致的分析和建议,这让我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的运营路径。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拥有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能力,他不仅能够提出前沿的理念,更能够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方法。对于许多正在探索专利价值实现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范本,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其最突出的优点。
评分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种关于如何让专利“说话”的语言。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添砖加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和挖掘潜在的专利价值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拥有专利,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发现它潜在的商业用途,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包装和推广它。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市场调研、竞品分析、以及如何与潜在的被许可方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专利运营中的风险管理和法律保障,这对于任何希望进行专利运营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一位知识产权专家,更是一位深刻理解商业运作的战略家,他能够从全局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知识产权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和竞争优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色调沉静,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视觉感受,与“中国专利运营体系构建”这个主题非常契合。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有分量,翻阅时没有廉价感,这让人对内容的深度和价值有了初步的期待。我之所以会选择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目前知识产权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专利运营”这个概念,听起来就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对于我这样的知识产权从业者来说,如何将手中拥有的专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又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化、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一直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李昶这个名字,在我关注知识产权领域时,也曾有所耳闻,其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积累是值得信赖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当前专利运营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现有的体系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到构建一个高效、可行的专利运营体系的具体方法论和实践路径。尤其是书中提到的“体系构建”,这暗示着书中不仅仅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有系统性的框架和逻辑,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建立全局观的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企业层面的具体实践,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不仅仅关注了专利技术的创新本身,更将目光聚焦在如何将这些技术创新有效地转化为市场价值。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中国专利运营体系”,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它强调了体系化的重要性,意味着我们需要打破过去零散的、碎片化的专利管理模式,构建一个更加集成、协同的运营网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辅助专利运营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如何赋能知识产权管理,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此外,书中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如何进行国际化运营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专利运营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战略作用的指南。对于那些希望在知识产权领域有所作为,并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值得细细品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