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睿文馆) 湖北新华书店

匠人(睿文馆)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匠人精神
  • 工匠
  • 职业技能
  • 励志
  • 人文社科
  • 职业发展
  • 新华书店
  • 湖北
  • 睿文馆
  • 技能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6658
商品编码:2666978346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匠人(睿文馆) 作者 理查德·桑内特;李继宏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 9787532776658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307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匠人》要探讨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内特却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
  本书堪称作者的巨著,这位当代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书中探讨了过去和现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他质疑当今公认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历史在实践和理论、技艺和表达、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划下了一道错误的界线;现代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历史遗存的折磨。但从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匠艺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进而为我们如何利用技能来指导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方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n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t),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系杰出访问教授,因其在社会学、城市规划研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屡获黑格尔奖、斯宾诺莎奖、格尔达·亨克尔奖和特森诺奖等国际奖项。他的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1969)、《阶级中隐藏的伤害》(1972)、《眼睛的良心》(1990)、《公共人的衰落》(1976)、《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994)、《不平等世界的尊敬》(2003)、《新资本主义的文化》(2006),以及三部小说。

n

  译者简介

n

  李继宏,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其学术论文见于《社会学研究》、《人文杂志》、《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另译有《小王子》、《与神对话》、《瓦尔登湖》、《追风筝的人》等各种体裁的图书三十余部,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加州大学尔湾校区(UC Irvine)英文系客座研究员。


   目录

致谢……001

n

序章作为自身制造者的人类……001

n

部分匠人……001

n

章烦恼的匠人……003

n

第二章作坊……041

n

第三章机器……074

n

第四章物质意识……117
第二部分匠艺……149

n

第五章手……151

n

第六章形象的说明书……182

n

第七章刺激性工具……197

n

第八章阻力与模糊……221

n

第三部分匠艺活动……247

n

第九章质量至上的工作……249

n

第十章能力……278

n


结语哲学作坊……297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1.与哈贝马斯、阿伦特齐名的研究公共生活的社会思想家;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艺术和城市管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集大成者;黑格尔奖、格尔达·亨克尔奖、特森诺奖等学术界奖项获得者理查德·桑内特作品。
  2.入选2015年度百道网中国好书榜Top100,《经济观察报》秋季好书榜作品,《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东方早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深圳特区报》联合推荐。
  3.匠人只能专指手工业者吗?能否把谈情说爱、抚养子女、甚至治理国家,也视为一门匠艺?现活需要什么样的匠人精神?
  4.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
  5.无法将双手和大脑联系起来,无法承认和鼓励人们内心有从事匠艺活动的欲望,是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缺陷。


   文摘

  烦恼的匠人

n

  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匠人的形象。从木匠铺的窗户望进去,你看见里面有个老人,身边围绕着许多学徒和各种工具。那里面井井有条,椅子的零部件整整齐齐地叠在一起,新鲜刨花的味道充斥着整个房间,坐在长凳上的木匠弯着腰,正准备凿刻精美的花纹。这个铺子的生存因为马路那边的家具厂而岌岌可危。

n

  你到附近的实验室也可以看到匠人。那里有个年轻的实验室技术员,皱眉望着桌子上六只仰面平躺的死兔子,它们已经被开膛破肚。她皱着眉是因为她给这些兔子打的针出问题了;她想要弄清楚到底是她弄错了实验程序,还是程序本身有毛病。

n

  你也可以到镇上的音乐厅去聆听第三个匠人。那里有个交响乐团正在和一位客座指挥家进行彩排;他如痴如醉地指挥乐团演奏弦乐部分,不断地重复着同一段乐曲,以便让那些音乐家的琴弓能够整齐划一地滑过琴弦。拉琴的人觉得很累,但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的琴声变得越来越协调。乐团的经理很焦虑;如果客座指挥家继续下去,彩排将会超时,管理层需要支付额外的。指挥家浑然忘我。

n

  木匠、实验室技术员和指挥家全都是匠人,因为他们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且不是为了别的原因,就是想把事情做好而已。如果加快工作速度,木匠可以卖出更多的家具;实验室技术员完全可以搪塞过去,把问题留给她的老板;如果多看看手表,客座指挥家下次得到聘用的可能性更大。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必如此认真,随便应付一下就过去了。但匠人代表着一种特殊的人的境况,那就是专注。这本书的目标之一是说明,专注于实践的人未必怀着工具理性的动机。

n

  正如我在“序章”指出的,人们对匠艺活动的理解很贫瘠,通常只把它等同于木匠活之类的手工劳动。德语用Handwerk(手工)来指匠人的劳动,法语则用artisanal(手艺)。英语中的craft(匠艺)的含义更加广泛,比如说国家管理又称statecraft(国家匠艺)。安东·契诃夫用俄语单词mastervso(大师级别)来形容自己当医生和当作家的技艺。我首先想要把这些具体的实践当成实验室,在其中研究各种情感和观念。本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探讨双手和大脑、技术和科学、艺术和匠艺分离之后会产生什么情况。我将证明大脑会承受一些痛苦;无论是理解还是表现,都将遭到损害。

n

  匠艺活动只能在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的技能中找到。按照一种常用的标准,大师级别的木匠或者音乐家需要一万个小时的经验。各种不同的研究表明,技能水平越高的人越能够发现问题,就像那个担心程序不妥的实验室技术员,而技能处于初级阶段的人则更为关心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达到较高境界以后,技术不再是一种机械性的活动;熟练地掌握技能的人会更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我将会证明,匠艺的伦理问题正是出现在这种熟练的境界。


   序言

  一直想读《匠人》这本书,对“匠人”、“匠人精神”这些热门词很感兴趣,想买来看一看,读完之后,这本书中对于“匠人”一词在西方文明史上的地位的阐述让人印象深刻。

n

  ——读者评论

n

  

n

  桑内特在这本书中还原了匠人精神的基本内涵: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

n

  ——读者评论


《匠心独运: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传承》 引言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我们常常被新奇的科技、瞬息万变的潮流所裹挟,仿佛一切都在加速向前,不容喘息。然而,在喧嚣之外,总有一些人、一些精神,如同一股清流,默默地滋养着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他们用双手,用智慧,用一颗对技艺近乎虔诚的心,雕琢出穿越时光的经典,传递着跨越世代的温度。《匠心独运: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传承》,正是这样一本深入挖掘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以“匠人”精神为信条的个体与群体,展现他们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守初心,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相结合,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我们保留那份慢下来的宁静与质感。 本书并非追溯某个遥远时代的传奇,而是聚焦于当代中国,捕捉那些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匠人”身影。他们可能是一位在城市角落里守候着一家百年老店的糕点师傅,用最古老的配方和最精细的手法制作出令人怀念的味道;可能是一位在偏远山区里,用传统工艺修复古籍的书籍修复师,将泛黄的纸页重新焕发生机;可能是一位在现代工厂里,一丝不苟调试精密仪器的工程师,以严谨的态度确保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极致;也可能是一位在小小的工作室里,专注于手工皮具制作的年轻人,用匠心打磨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们或许不为人知,不曾站在聚光灯下,但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才构筑了我们生活品质的基石,定义了“好”的真正含义。 第一章:唤醒沉睡的记忆——传统技艺的当代回响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似乎已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重新发现那些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传统技艺。我们将探访那些在城市扩张中顽强存在的百年老字号,了解它们如何在现代商业竞争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它们的生存之道究竟是什么?是祖传的秘方,是代代相传的口诀,还是某种难以言喻的“道”?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这些技艺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的奥秘。 例如,我们将走进一家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糕点铺,跟随师傅从和面、发酵到烘烤的每一个环节。你会惊叹于他们对火候的精准掌控,对食材纯粹性的追求,以及那份不辞辛劳的重复与打磨。你将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的食材,在匠人手中如何被赋予生命,变成勾起无数人味蕾记忆的艺术品。 又或者,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或许是精美的刺绣,或许是繁复的木雕,又或许是独特的漆器制作。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的独特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技艺在当下面临的挑战,比如年轻人对传统行业的兴趣减退,原材料的稀缺,以及市场对标准化、低成本产品的需求。然而,我们也将看到,总有一批不甘就此沉寂的匠人,他们正努力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将这些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生活需求相结合,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第二章:慢下来的智慧——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人们常常陷入浮躁与焦虑。而“工匠精神”,恰恰是对这种状态的有力反拨。它强调的是一种沉静、专注、持之以恒的态度,一种对工作细节的极致追求,一种对卓越品质的永恒向往。本章将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探讨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将采访那些在科研领域、工业制造领域以及服务行业中,以“匠人”标准要求自己的从业者。他们可能是一位新药研发的科学家,为了一个微小的突破,不眠不休,历经无数次失败;他们可能是一位汽车制造厂的装配工人,用最严谨的态度检查每一个螺丝、每一个焊点,确保车辆的安全可靠;他们可能是一位医生,面对每一位病人,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去诊断和治疗。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不把工作仅仅看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追求,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体现。 本书将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工匠精神”如何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上。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进,可能意味着巨大的进步;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匠人们的专注与耐心,正是对这种重要性的深刻认知。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益求精”并非是故步自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完美。这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反思与创新的过程。 第三章:创新与传承的交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传承并非意味着守旧,创新也并非要全盘否定过去。《匠心独运》坚信,真正的价值在于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有机地结合,奏响一曲古典与现代的和谐交响。本章将聚焦那些成功地将传统技艺、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科技手段相融合的典范。 我们将看到,一些设计师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古典纹样、色彩、意境融入现代家居、服饰、珠宝设计中,创造出既有历史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作品。比如,一位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如何将传统的苏绣工艺与现代的立体剪裁相结合,设计出既符合东方审美又能在国际T台上闪耀的礼服。 我们也将关注那些在科技领域,将传统智慧进行现代化转化的例子。比如,一些医药企业如何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工艺,开发出疗效显著、安全性更高的中成药。又或者,一些传统建筑修复团队,如何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引入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更有效地保护和修复古建筑。 这些故事将告诉我们,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传统的升华。传承也并非是停滞不前,而是对传统的活化与再创造。当传统遇上现代,当匠心与科技碰撞,总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第四章:时间的沉淀与价值——慢生活时代的匠人哲学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对“慢”似乎越来越陌生。然而,真正的美好,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本章将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匠人精神”所蕴含的“慢生活”理念,以及它在当下社会中所能提供的价值。 我们将采访那些选择“慢生活”的匠人,了解他们为何放弃主流社会的“成功学”,选择一条看似更加艰难却充满内心满足的道路。他们如何看待时间和效率?他们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他们从重复的劳作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本书将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慢”的力量。慢,并非是懒惰或效率低下,而是一种回归事物本质的态度。它意味着对过程的尊重,对细节的关注,对品质的坚守。当我们在追求“快”的同时,也需要有人为我们保留这份“慢”。这份“慢”或许体现在一杯手工冲泡的咖啡,一个精心制作的陶艺,一段用心创作的音乐。它们都承载着匠人投入的时间、情感和心血,因此拥有了无可替代的价值。 结语 《匠心独运: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传承》是一次对中国当代“匠人”群体的深度观察与致敬。它试图告诉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往往蕴藏在那些不张扬、不浮躁、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原则的个体身上。他们的故事,是对喧嚣世界的一种慰藉,是对浮躁心灵的一种洗涤。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重新认识“匠人”的意义,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迪,或许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匠心”,在时代的浪潮中,不随波逐流,而是活出属于自己的深度与温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一份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一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像一个巨大的精美钟表,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匠人”故事交织在一起。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传承”的探讨。它没有贩卖怀旧情绪,而是以一种非常现实的角度去剖析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迭代带来的冲击,反而鼓励匠人们去拥抱变化,但前提是不能丢失灵魂。读到一位老手艺人如何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同时,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改良工具和流程时,我感到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是一种成熟的智慧,知道何时该坚守,何时该变通。书中对“学徒制”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它揭示了知识和技艺传递中,那种无法用文字完全概括的“心传”的重要性。这种师徒间的无声教诲,是批量生产永远无法替代的宝藏。整体来看,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对话录,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对手艺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上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书名《匠人》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总觉得它会是一本高深莫测的理论大全,读起来可能会枯燥乏味。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泥土的芬芳和对细节的执着立刻就抓住了我。它没有直接给我一碗“鸡汤”,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耐心地向你展示一块木头如何从粗糙到温润,如何通过双手和时间打磨出独一无二的纹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传统工艺流程时的那种专注力,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汗水和木屑的味道。书中对“慢”的推崇,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让我们拒绝进步,而是提醒我们在快速奔跑之前,先学会如何稳当地站立。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咀嚼那些关于“重复与超越”的章节,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坚韧和对“做好一件事”的纯粹渴望,简直是现代人急需的一剂清醒剂。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描述精准却不失文采,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但读完后又会反复回味那种沉静的力量。

评分

阅读《匠人》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对“时间价值”的深度反思之旅。书中那些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的作品,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成品上,更体现在投入的时间和心力中。作者对“时间”的理解是立体而多维的,它既是等待材料自然风干的耐心,也是反复试验找出最佳比例的毅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这本书像一股清凉的风,吹散了浮躁。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失败”的论述。书中并没有将失败美化,而是客观地呈现了每一次失败如何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那种基于经验的、反复试错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技术积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捷径”是不存在的,所有看似一蹴而就的成就,背后都是漫长岁月的积累和磨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对“完美”的追求不再是一种焦虑,而是一种值得投入一生的追求。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己、与工作建立长期、真诚关系的指南。

评分

初读此书,我着实被它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描摹所震撼。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匠心精神”的励志读物,更像是深入一线的工作记录,充满了真实的触感和感悟。书中对于工具的描写,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每一把凿子、每一把刨子的历史、材质、乃至握持的手感,都被赋予了生命。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前辈匠人与工具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尊重。尤其是关于材料特性的剖析,作者似乎对每一块玉石、每一段竹篾都了如指掌,知道它们在不同气候和光照下的脾气秉性。这种对“物”的深入理解,构建了整本书最坚实的地基。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疏忽之处。过去总觉得,只要结果达标就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每一个微小的步骤都累积成了最终的品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物品,发现每一个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坚持”。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是因为对“工匠精神”这个流行词汇感到好奇才翻开此书,希望找到一些时髦的解读。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使用任何浮夸的辞藻去拔高主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可触碰的故事,将“精神”落到了实处——它就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工作台清理干净的习惯,是拒绝使用次等材料的固执,是面对返工要求时眼中闪烁的平静。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克制,作者仿佛是一位冷静的记录者,他把聚光灯完全打在了那些手艺人的身上,自己的声音几乎隐形。这种“隐形”的叙述方式,反而更有力量,因为它让读者能够更自由地代入情感,去感受那种朴素而强大的职业操守。我常常在想,如果将书中描述的这种精神应用到我的日常决策中,生活质量会提升多少。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大师”,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对自己的产出负责到底的“人”。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比任何速成的成功学都来得更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