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哲学家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和生活故事,行文风趣幽默
一本难得的优秀哲学通俗读物
本书是指引读者登堂入室的哲学小品,以后楼梯的意向来指引读者接近哲人,思考哲学。
后楼梯不是人们进入住宅的常用通道,不像前楼梯那样明亮、洁净,而是缺少装饰、缺乏陈设,甚至还有些冷清。但它却可以引导读者真正进入哲学的大门,去寻找住在阁楼上的哲人。
哲学后楼梯充满神秘和诱惑,踏上它是场思想历险,既新奇又刺激。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从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出发,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书经由“后楼梯”,穿堂入室,呈现的不是正襟危坐的教科书知识,而是随性真实的伟大心灵。作者像与老朋友聊天那样,不拘一格,开怀畅谈,将他有关哲学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哲学的殿堂,感受哲学的魅力。
魏施德先生在更容易和更直接地理解伟大哲学家方面,进行了令人惊喜的探索。这本小书通过后楼梯,穿堂入室,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家的作品。
——《明镜周刊》
魏施德先生如数家珍地谈论了他所熟知的三十多位哲学家,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每位都尽量介绍他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包括某些平常不太注意的有趣故事,并从这里引入哲学思想——当然也是用尽量轻松、有趣的笔法来介绍。这就是从“后楼梯”的“后门”进去,因此可以不拘一格,开怀畅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叶秀山
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1905—1975),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思想上从有神论存在主义出发,处理怀疑论和虚无主义问题。主要著作有:《伏尔泰和历史问题》《哲学家的神:虚无主义时代哲学神学的基础》《怀疑的道德》等。《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他写作的哲学入门读物,多次再版,广受各类读者欢迎。
译者:李文潮,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全集》编辑部主任、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莱布尼茨研究所所长、世界莱布尼茨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是莱布尼茨哲学、17和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主要论著:《佛教哲学导论》《莱布尼茨与中国》《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世界公民及其第二故乡:莱布尼茨在汉诺威》等。中文译著:《通向哲学的后楼梯》《科学:什么是科学》《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等。
“登堂入室”方是至友… ……………………………… 叶秀山 001
序言 通往哲学的两道楼梯… ……………………………………… 0 0 9
泰勒斯 哲学的诞生………………………………………………… 0 1 1
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相反的孪生子… …………………… 0 2 1
苏格拉底 烦人的提问……………………………………………… 0 2 9
柏拉图 哲学之爱…………………………………………………… 0 3 9
亚里士多德 见过世面的哲学家… ……………………………… 0 4 9
伊壁鸠鲁与芝诺 无义务的幸福与不幸福的责任… …………… 0 5 9
普罗提诺 迷狂者…………………………………………………… 0 6 9
奥古斯丁 浪子回头………………………………………………… 0 7 7
安塞尔谟 上帝存在证明…………………………………………… 0 8 7
托马斯?阿奎那 经过宗教洗礼的理性… ……………………… 0 9 1
埃克哈特 上帝即非上帝…………………………………………… 1 0 1
库萨的尼古拉 有关上帝的名词汇编… ………………………… 1 0 9
笛卡尔 戴面具的哲学家…………………………………………… 1 1 7
帕斯卡尔 钉在十字架上的理性…………………………………… 1 2 7
斯宾诺莎 封锁真理………………………………………………… 1 3 5
莱布尼茨 有趣的单子拼盘游戏…………………………………… 1 4 5
伏尔泰 陷入困境的理性…………………………………………… 1 5 5
卢梭 感情型哲学家的不幸… ……………………………………… 1 6 3
休谟 怀疑主义带来的沉船之难… ………………………………… 1 7 3
康德 准时的哲学… ………………………………………………… 1 8 1
费希特 自由的叛逆………………………………………………… 1 9 1
谢林 对“绝对”的钟爱… ………………………………………… 2 0 3
黑格尔 世界精神的化身…………………………………………… 2 1 3
叔本华 恶毒的眼光………………………………………………… 2 2 5
克尔凯郭尔 上帝的间谍… ……………………………………… 2 3 5
费尔巴哈 人创造了上帝…………………………………………… 2 4 5
马克思 现实的反抗………………………………………………… 2 5 5
尼采 虚无主义的威力与无能… …………………………………… 2 6 5
雅斯贝尔斯 有益的失败… ……………………………………… 2 7 5
海德格尔 关于存在的神话………………………………………… 2 8 5
罗素 哲学即抗议… ………………………………………………… 2 9 5
维特根斯坦 哲学的没落… ……………………………………… 3 0 3
结束语 上楼与下楼………………………………………………… 3 1 1
出版后记……………………………………………………………… 3 1 3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通识”二字的理解非常到位。他没有陷入任何一个哲学流派的泥潭,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园丁,精准地修剪了每一株重要的哲学思想的枝干,让我们能看到其最核心、最本质的形态。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古代的形而上学到近现代的认识论,过渡得自然流畅,几乎没有让人感到思维断裂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比如用“迷宫”来比喻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用“灯塔”来象征理性思考的作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极大地减轻了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我过去尝试阅读一些经典哲学著作的节选,常常因为术语的专业性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障碍,它更侧重于“哲学的精神”本身——即那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批判性审视一切的勇气。读完第一部分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社会新闻和个人选择时,视角都变得更加多维和审慎了。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优越的提问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带着一股子独特的“人文关怀”的温度。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像一位年长的智者在壁炉旁与你促膝长谈。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上的哲学争论时,显得格外公正和富有同理心,他会详细描绘出不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提出论点的内在必然性,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对”或“错”。这种“理解的姿态”非常重要,它教会读者在面对思想差异时,首先要做到的是理解其根源。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哲学史上的趣闻轶事”,这些小插曲不仅让阅读过程轻松愉悦,也使得那些原本遥远的哲人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他们也曾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书中关于“自由意志”的探讨,处理得尤为精彩,它没有给出斩钉截铁的结论,而是引领读者去体验那种在宿命论与绝对自由之间的张力,让人在阅读结束后依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这正是一本优秀通识读物应有的特质:激发持续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气息,让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翻开它。我原本以为哲学入门书都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文字堆砌,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正领着我们穿梭在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之中。他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困惑入手,比如“我是谁”、“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类古老的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得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其中关于逻辑谬误的讲解部分,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日常思考中存在的盲点。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强迫你接受某种既定的观点,而是耐心地教会你如何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清晰、更有力的思维框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比解开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还要令人兴奋。对于想初步了解哲学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高高在上”的哲学,拉回到了“脚踏实地”的生活实践中。作者在全书中反复强调,哲学不是为了故作高深,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每一个哲学理论的阐述,最终都会被巧妙地连接到如何做出更负责任的决策、如何构建更坚韧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于“真理的探寻”这一主题的探讨尤为触动我心,它没有将真理描绘成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充满艰辛的攀登过程。作者的文笔在需要时可以极其精准和犀利,在需要时又可以温柔且充满哲理的韵味,这种风格的切换自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我甚至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而停下来,在窗边静坐许久,细细品味那种思想的重量。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带着走”的书,它不仅填充了我的知识空白,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坦白讲,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被誉为“入门读物”的书,生怕它会流于表面或过于浅薄。然而,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维的深度却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设置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历史梳理,更像是一个思维的“万花筒”,每一个章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折射出哲学的光芒。例如,在讨论伦理学时,作者引入了跨文化比较的视角,这使得那些看似普适的道德原则受到了更有力的审视。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每一个概念时,都会辅以严谨的逻辑推导,但这推导过程又被包裹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之中,使得晦涩的“三段论”或“演绎推理”变得清晰可见。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对于“怀疑”这一哲学生命力的核心要素,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鼓励。它鼓励读者,当你读完一章,感到困惑甚至想反驳时,恰恰说明你已经真正进入了哲学的世界。这种开放式的引导,让我对它保持了一种持续的探索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