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公司与美国的崛起

兰德公司与美国的崛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亚历克斯·阿贝拉 著
图书标签:
  • 兰德公司
  • 冷战
  • 美国历史
  • 政策研究
  • 军事战略
  • 社会科学
  • 智库
  • 国家安全
  • 公共政策
  • 技术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23169
商品编码:2674197410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兰德公司与美国的崛起

定价:45元

作者:亚历克斯·阿贝拉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16623169

字数:230000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948年兰德公司的成立文件上称它其目标是“促进和推动科学、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苏联《真理报》则把兰德称作“科学与死亡的研究院”。


内容提要


一部引人入胜的兰德公司的历史——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述了这个隐藏在美国背后的神秘智囊的创立与发展。无论是美国的对苏核战略、五角大楼重组、越南战争,还是后来的伊拉克战争、恐怖主义研究,兰德和它的理性选择理论都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决策。

本书以兰德的档案史料为基础为您揭开兰德的神秘面纱,同时给您一个观察美国20世纪后半叶历史的全新视角。


目录


作者介绍


亚历克斯·阿贝拉(Alex Abella)美国《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出版过《影子敌人:希特勒针对美国的秘密恐怖分子计划》《的美国》和《圣徒之死》等多部著作。


文摘


章 的开端

1945年10月1日,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不到两个月,美国陆军航空队指挥将军从华盛顿飞往旧金山,他此行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曼哈顿计划。

亨利·H·阿诺德将军是一个身材中等体型肥胖的人,双眼明亮透彻,时常笑容满面。他推崇空军力量至上。美国历史上被授予五星上将军衔仅有九个人,而他就是其中来自空军的五星上将。1912年他取得了军事飞行执照,此后他一直致力于把空军从陆军中独立出来。强力破坏性武器是有效的战斗手段,他对此深信不疑。听闻有人质疑德国德累斯顿空袭的道德性,阿诺德写道,“我们不能心慈手软,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具有毁灭性的,甚至是惨无人道的。”

阿诺德将军支持核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尤其是陆军航空队负责运送和掌控这种强力武器之后,他对此更是坚定不移。(1947年杜鲁门总统把空军从陆军联盟中独立出

来,开展各项活动争分五角大楼庞大预算的一杯羹。)科学精英荟萃使得曼哈顿计划成为现实,阿诺德担心,在和平时期想要效仿曼哈顿计划显然是困难重重的。

华盛顿广泛招募人才致力于讨伐轴心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精英们为世界创造了雷达、喷气战斗机和原子弹,极大地促成了国家工业(通用汽车、福特、美国钢铁、通用电气)产能和净产量的飞跃。经过四年的发展,美国从二等军事力量一跃成为历史上强大的军事大国,从而开启了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时代。正如古希腊及其联盟一样,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应运而生,美国的盟友希望美国能够统治世界,而它也必将统治这个世界。

兰德公司与美国的崛起章的开端现在这场战役已经打赢了,促成美国胜利的联盟本来就不甚稳定,战后联盟关系开始土崩瓦解。商人想要赚钱,科学家想要做研究,很少有人能够忍受军队的种种限制和低廉收入。阿诺德将军担心如果每个人都回到工业或学术上,美国的敌人会有机可乘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大的潜在敌手正是其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

早在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曾警告过人们:“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打破了战时与美国缔结下的联盟关系,他的军队牢牢控制了中欧和东欧,并不断向意大利和法国施加压力。苏联军队似乎随时准备着摧毁所有敌对政治势力,美苏冲突已成必然,何时爆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这也正是阿诺德飞往加利福尼亚的原因,他希望找出一种方法招募精英,把他们召集到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地方,从而研发出的新武器。

其实早在一年前的战争期间,阿诺德曾经要求他的首席科学顾问,一个名叫西奥多·冯·卡门的匈牙利人(他同时还是古根海姆实验室的主负责人)构思一项计划,吸引科学家在和平时期继续为空军效力。卡门提出了一项名为《走向新地平线》的报告,提倡建立一个新型科学机构,“以战争期间协助指挥和提供参谋的科学家们为核心”,建立一所不招收学生、只为空军效力的学院。换句话说,这就是日后兰德公司的雏形。阿诺德很欣赏这个计划,但碍于战事紧迫,他只能暂时把它搁置一旁等待时机。1945年9月的某一天,体形清瘦面容坚毅的前试飞员富兰克林·R·科尔博姆从加利福尼亚来到阿诺德的办公室时,将军所等待的时机终于降临。


序言



权力的迷宫: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塑造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体系从冷战初期遏制战略的形成,到全球霸权确立,再至后冷战时代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战略调整的复杂历程。全书以“权力投射的逻辑与悖论”为核心命题,旨在揭示塑造美国对外行为的深层机制——从国内政治的制约、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分歧,到国际体系的压力与机遇。 第一部分:冷战的黎明与战略的奠基(1945-1968) 冷战伊始,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并非一成不变的强硬,而是经历了从“孤立主义回潮”的短暂犹豫到“遏制学说”最终定型的艰难过程。本书详细考察了乔治·凯南的“长电报”如何从理论层面奠定战略框架,以及杜鲁门的“杜鲁门主义”如何将意识形态对抗转化为具体的对外援助和军事承诺。 我们着重分析了遏制战略在欧洲和亚洲的不同实践。在欧洲,马歇尔计划不仅仅是经济援助,更是一种具有深远政治意图的社会工程,旨在通过经济复苏构建抵抗共产主义的社会堡垒。而在亚洲,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遏制战略从理论走向军事介入的关键转折点,它深刻影响了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安全承诺的界定。 本部分对艾森豪威尔时代的“新面貌政策”进行了细致梳理。面对苏联的核能力提升和美国国内对财政负责的呼声,通过“大规模报复”战略,美国试图以更低成本维持其全球地位。然而,这一战略的局限性很快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和柏林危机中暴露无遗。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理论,则标志着美国开始寻求更具层次感和可控性的武力使用选项,为后来的越南政策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理想主义的破灭与现实主义的回归(1968-1991) 越南战争的泥潭,是对美国外交政策自信心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约翰逊政府在东南亚的过度承诺,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信任赤字”。基辛格与尼克松的“三角外交”,是美国在认识到其国力极限后的一次高明战略收缩与重塑。通过对华关系的解冻,美国试图利用中苏矛盾,以降低与苏联进行直接对峙的成本,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 本书认为,尼克松时代的“对等”外交,是美国首次正式承认自身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接受一种多极世界观的初步尝试。然而,这种务实的缓和政策在阿拉伯石油禁运事件后面临严峻挑战,促使美国开始反思其对中东能源安全的依赖。 里根政府的外交政策代表了保守主义对“绥靖”的反动。里根主义的核心在于重建美国的道德权威和军事实力,通过“星球大战”计划(SDI)和对“邪恶轴心”的公开谴责,试图将冷战推向一场决定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竞赛。我们探讨了这一战略在推动苏联内部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在阿富汗、中美洲等“代理人冲突”中的代价。 第三部分:单极时刻的荣耀与困境(1991-2001) 苏联解体后的“单极时刻”,为美国提供了一个重塑国际秩序的空前机遇。乔治·H·W·布什政府在海湾战争中的展现的军事能力和联盟构建能力,被视为美国新世界秩序构建的典范。然而,本书强调,这种胜利的表象下,隐藏着对新秩序本质认知的模糊性。 克林顿政府的外交政策,则在“扩大北约”和“人道主义干预”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推动全球化和自由市场是其经济外交的核心;另一方面,在波斯尼亚和科索沃问题上,美国被迫介入区域冲突,试图以“领导下的多边主义”来履行其道义责任。本书详细分析了在没有明确超级大国对手的情况下,美国如何处理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冲突,以及介入的伦理困境和战略疲劳。 第四部分:新世纪的十字路口:安全范式与战略焦虑(2001年至今的侧影)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9·11”事件的深远影响。这一事件彻底颠覆了冷战后美国对安全威胁的认知,将“反恐战争”置于国家战略的中心。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标志着美国从传统的基于威慑和遏制的战略,转向一种更具进攻性、更依赖单边行动的干预主义。 我们深入考察了伊拉克战争的决策过程及其对美国国际信誉的侵蚀。这场战争暴露了美国在预测后冲突治理方面的盲点,并加剧了其与欧洲传统盟友之间的战略裂痕。奥巴马政府试图修复这些裂痕,推行“重返亚洲”战略,并试图通过多边主义来减轻中东的负担,但其政策常常受到国内政治的掣肘,陷入了“不干预的冲动”与“干预的必要性”之间的拉锯。 结论:持续的张力与未来路径 本书最终总结道,二战后美国的崛起并非一个单一、线性的过程,而是持续不断的内在张力与外在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张力包括:意识形态的理想主义与地缘政治的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维护国内经济繁荣与承担全球安全责任之间的权衡;以及单边主义的诱惑与多边合作的必要性之间的冲突。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必须置于其不断变化的国内政治经济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把握其在全球舞台上行为模式的内在逻辑。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分析框架,以审视一个超级大国如何在权力巅峰持续地面临自我定义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关于权力、精英阶层与国家机器运转的“揭秘”类读物,它们往往追求戏剧性的冲突和耸人听闻的结论,最终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缺乏持久的价值。这本书的独到之处,恰恰在于它对这种诱惑的坚决抵制。它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对“阴谋论”的猎奇心理,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态度,去剖析了深层次的制度设计、思想碰撞以及理性选择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宏大历史的。其论据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引用的大量一手资料和翔实的背景铺垫,构筑了一个无比坚固的分析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作者那种对真相的执着所打动——它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试图穿透地表,去探究驱动历史板块运动的深层地质构造。这种对深度和可靠性的追求,使得这部作品的结论具备了极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远非那些轻飘飘的泛泛之谈所能比拟。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似乎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宏观历史进程,编织成了一幅幅生动、引人入胜的画卷。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亲眼目睹那些关键的决策是如何在密室中酝酿、发酵,并最终对整个时代轨迹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处理复杂的人物群像时展现出的高超技艺,每个人物,无论地位高低,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层次感和内在的矛盾性,他们的动机、挣扎与最终选择,都显得真实可信,而非脸谱化的符号。行文中,那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与对整体脉络的宏大掌控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格局”,这种洞察力,是许多同类作品所欠缺的深度与广度。读完后,留在脑海中的,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忆,更是一种对历史运行规律的全新理解框架,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部作品时的感受,那或许是“震撼”而非“愉悦”。它的文字力量是内敛而深沉的,并非那种直白的、煽动性的鼓吹,而是一种通过精确的、无可辩驳的逻辑推导所产生的强大内在张力。它描绘出的世界观是宏大且略带冷酷的,展示了在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面前,个人命运往往需要服从于更高级别的计算。这种对权力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但也伴随着对现实复杂性的清醒认识。作者的笔触冷静到近乎无情,但这恰恰是其可贵之处,因为它迫使读者直面那些不甚光彩但又真实存在的历史驱动力。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某个特定实体的历史梳理,更像是一部关于“理性计算在非理性世界中如何运作”的哲学探讨。读完后,你可能无法感到轻松,但你一定会感到思维被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它强迫你站在一个更高、更远的尺度上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聚焦于特定机构或思想流派的严肃题材作品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陷入故纸堆的泥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学术化的论证。然而,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流畅性彻底打破了我的成见。它的语言风格极具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私密的、充满智慧的对话。作者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奥秘,将那些错综复杂、跨越数十年的战略演变,拆解成了一个个逻辑清晰、易于理解的模块。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关键概念时所采取的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策略,既保证了论证的严谨性,又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它不像是在阅读一份报告,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卓越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能发现新的风景和更开阔的视野。这种叙事上的克制与精准,使得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张弛有度的叙述,也有掷地有声的结论,让人在轻松阅读之余,收获的却是沉甸甸的知识和思考。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它成功地在时间线的线性叙述与主题思想的螺旋上升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初读时,你会惊叹于其清晰的逻辑框架,似乎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为下一章的论证积蓄了必要的势能。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种结构并非僵硬的框架,而更像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动态系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映照的手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进行并置,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决策,在与当下的情境进行对照时,立刻焕发出惊人的现实意义。每一次回顾过去,都不只是简单的重述,而更像是一次对当前挑战的预演或对既有思维的反思。这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思考边界,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理解复杂决策制定的分析工具。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引导读者如何去“思考”,而非仅仅是“接受”既有的信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