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978701017038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97870101703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恩格斯
  • 全集
  • 哲学
  • 历史
  • 政治
  • 经济学
  • 社会学
  • 经典著作
  • 红色经典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联文化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0381
商品编码:2674242687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定价:78.00元

售价:58.5元,便宜19.5元,折扣75

作者: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0101703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作者: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译者: 陈维雷、王文略 等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精华篇章,旨在系统梳理和阐发他们早期哲学转向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观点。这部手稿虽然在当时未能出版,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性文本,为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起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间共同撰写的一部宏伟的哲学批判著作。其主要目的在于批判当时德国哲学界,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兄弟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基础。 第一部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 本书的开篇部分,重点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的超越。他们认为,费尔巴哈虽然实现了从黑格尔思辨哲学向唯物主义的回归,但其唯物主义仍停留在自然界和抽象的人的层面上,未能认识到“实践的、社会的活动”才是人类历史和意识的真正基础。 1.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统一: 本卷节选详细阐述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在改造自然和进行社会交往中创造出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条件(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他们明确区分了“在想象中自行产生的观念”与“由人们的物质生产力所制约的现实关系”。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动力学原理。书中深入分析了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分配和所有制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有的生产关系必然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从而引发社会革命。本书通过历史的视角,揭示了从原始社会解体到阶级社会形成的基本逻辑。 3.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理论的萌芽: 文本中初步构建了社会结构“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法律、政治、宗教、哲学等观念体系)的二元划分。书中阐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如何成为统治的思想,即意识形态如何服务于和反映特定的物质利益关系。这种对“观念世界的颠倒”的批判,是后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源头。 第二部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彻底清算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火力批判了当时德国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 1. 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将历史进步归结为“绝对精神”或“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忽视了经济基础和社会斗争的实在作用。他们通过分析三个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立场,论证了抽象的人道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2. 对施蒂纳“唯一者”的解构: 对施蒂纳“唯一者”哲学的批判尤为尖锐。施蒂纳主张回归到“唯一”的自我,否定一切社会关系、国家和道德的约束。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种个体主义的狂妄是脱离了社会历史维度的。他们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其自由和解放,脱离社会实践的“唯一者”最终仍是空想的产物。 3. 从“思辨”到“实践”的飞跃: 通过对这些流派的批判,本书最终完成了从古典哲学思辨到革命实践的理论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宣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成熟,强调了革命实践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决定性意义。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卷精选内容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关键环节,更为后世提供了系统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工具。它清晰地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突破了费尔巴哈的局限,确立了人类历史是“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过程的科学论断,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和历史基础。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以及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剖析的读者而言,此书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跋涉。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的。我经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个段落,甚至同一句话,才能勉强抓住其中蕴含的复杂逻辑和精妙论证。有时候,会被一些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在不断被拓展。作者的思考方式非常严谨,他们会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层层递进,直到构建起宏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原有的许多观点被挑战,被颠覆,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社会问题的全新视角,让你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历史进程的分析,那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常常让我叹为观止。它教会我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如何认识到社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的光芒,穿透历史的迷雾,依然照耀着当下。

评分

每一次捧起这本书,都感觉自己像是在接触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的领域之广,令人咋舌。从经济制度的分析,到社会阶级的划分,再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每一个主题都能够被深入浅出地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们总是基于详实的史料和逻辑推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即便是面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他们也能用清晰的语言来解释,让读者能够理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学”。你需要主动去思考,去提问,去对照现实。它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我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都变得更加深刻和透彻。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并非是无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种洞察力,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沉浸”。一旦你开始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之中,被其逻辑和论证所深深吸引。作者的语言风格虽然不乏学术性,但却充满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和强大的说服力。他们能够将极其复杂的问题,剖析得条条是道,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到其思想的核心。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某个观点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或者因为某个论证而豁然开朗。这种智力上的启发和满足感,是许多其他书籍难以给予的。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所处的世界,如何去辨别那些表面的现象,去探寻事物背后的真实原因。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我感觉自己的思考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它就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耐心地教导我如何去认识世界,如何去理解社会。

评分

这本书所带来的震撼,是一种深层次的、对思维模式的重塑。它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出的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推理的连贯性,是极为惊人的。很多时候,我会被他们对某个社会现象的剖析所折服,感觉自己一直以来对此的理解都太过于肤浅。它迫使你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根源。我曾经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才理解清楚其中关于某个经济模型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学习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开始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我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本书就像是一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眼镜,戴上它,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但也更加清晰的世界。它所蕴含的思想力量,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人认知方式的强大力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相当朴实无华。厚重的书页,泛着淡淡的纸浆味道,仿佛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封面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庄重地印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扎实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文献。翻开目录,一连串深邃的标题映入眼帘,每个词都充满了力量和思考。我喜欢这种不加修饰的风格,它直接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书籍的核心内容,而不是被外在的包装所干扰。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显得十分清晰,仿佛是作者精心铺设的逻辑链条,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书本的排版也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惫。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薄不厚,既不会轻易损坏,也不会显得过于笨重。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装帧上,是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尊重,一种对读者求知态度的肯定。它用最直接、最实在的方式,告诉我们,里面承载的是重要的思想,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理解和消化的。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反而让我觉得更加亲切,仿佛能直接触碰到作者的思想脉络,感受到那股来自遥远时代却依然振聋发聩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