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
定价:12.00元
作者:张效祥,张夷人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3021005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与其他科普书不同的是,不是专门介绍科学技术的某一领域,而是展示科学技术对军事和战争全面的作用和影响,涉及科学技术在军事与战争行动中的综合应用。全书分为6章,章介绍战争的起源、演变及军事技术发展的特点。第2章简要介绍科学技术推动战争发展和军事变革的历史过程。第3章介绍现代科技引发装备与武器发展的情况。第4章介绍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士兵与军队。第5章介绍现代科技条件下现代军事与现代战争的一些特征。第6章则以近年来发生的几次局部战争的实例来展示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战争情况。
目录
1 概述
1.1 战争随科技进步而发展
1.2 军事技术发展的特点
2 科学技术推动军事变革
2.1 冷兵器和代战争
2.2 次军事革命和第2代战争
2.3 第2次军事革命和第3代战争
2.4 第3、4次军事革命和第4代战争
2.5 第5次军事革命和第5代战争
2.6 第6次军事革命和第6代战争
3 现代科技引发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
3.1 现代作战平台
3.2 制导武器
3.3 无人武器
3.4 隐形武器
3.5 定向能武器
3.6 电磁武器
3.7 等离子武器
3.8 心理武器
3.9 信息武器
3.10 地球物理武器
3.11 次声波武器
3.12 基因武器
3.13 生物战武器
4 现代科技装备条件下的现代士兵与数字化部队
4.1 现代科技武装的士兵
4.2 数字化部队
4.3 现代军队一体化的指挥系统
4.4 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
5 现代科技条件下现代军事与现代战争的特征
5.1 战场广大
5.2 信息战
5.3 心理战
5.4 火力战
5.5 特种作战
5.6 代价大伤亡小
5.7 战争形式多样
6 现代科技在近几次局部战争中的体现
6.1 海湾战争
6.2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典型的非接触方式的战争
6.3 阿富汗战争
6.4 伊拉克战争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效祥,1918年6月生,计算机专家。浙江海宁人。1943年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末,领导中国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仿制,并在此后的35年中主持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军事史和科技发展都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的读物。当我看到《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这个书名时,我的兴趣立刻被点燃了。《现代科技与战争》这几个字,就已经预示着一场关于人类文明进步与冲突演变的宏大叙事。而“院士科普书系”,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信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普及,而是由顶尖的专家学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读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的科技与战争的脉络。 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们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所吸引。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将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巧妙地置于战争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让我们看到科技如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又如何反过来推动了科技的飞跃。那些曾经只在历史书中读到的战役,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立体而鲜活,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火药的硝烟、坦克的轰鸣、飞机的呼啸。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科技在战争中引发的伦理、战略和社会变革,让我不禁思考,在追求更强大军事实力的背后,人类是否也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们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复杂的技术原理和宏大的历史事件,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代入,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观察者,见证着火器的发展如何颠覆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蒸汽机的出现如何让军队的机动性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又如何将战争推向了全新的维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描绘,那些推动了科技进步的科学家,以及那些运用科技改变战局的军事家,他们的智慧、魄力,甚至有时甚至是无奈,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将走向何方”。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对过去和现在的回顾,而是积极地展望未来,分析当前科技发展对未来战争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让我意识到,科技与战争的交织,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而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影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可能性。 总而言之,《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军事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书。它用科学的态度、人文的关怀、历史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科技与战争之间那段复杂而深刻的恩怨情仇。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科技的力量,以及战争的意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科技、历史、军事以及人类未来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讲述了科技与战争之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故事。我一直觉得,科技发展和战争冲突,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两条主线,它们相互缠绕,彼此塑造,共同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而《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这两者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联系。 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们能够将看似高深的技术原理,用极其生动和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从早期火药的爆炸威力,到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轰鸣,再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无形之网,每一个科技的里程碑,都被作者们巧妙地融入到战争的宏大叙事中。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技术,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战争的规模、效率、残酷性,乃至战争的最终形态。我仿佛看到了火药如何颠覆了冷兵器时代的骑士精神,看到了坦克的出现如何让地面战争变得更加立体,看到了电子技术如何让侦察和指挥的效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发在于,科技与战争并非是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充满动态和博弈的。战争的需求,往往是科技创新的最强催化剂,而科技的进步,又为战争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作者们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现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发明者和战争策划者的描写,他们的智慧、胆识,有时甚至是绝望,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和生存本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科普。作者们在探讨科技与战争的同时,还深入触及了伦理、道德、哲学等层面。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将科技视为进步的象征,而是审慎地探讨了科技在战争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人类在掌握强大力量时所面临的责任。这种人文关怀的维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武器和战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反思的著作。 总而言之,《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读物。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有趣的叙事,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将科技与战争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主题,融为一体,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科技、历史、军事以及人类未来走向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一定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
评分当我拿到《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这本书时,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院士科普”这几个字,总能让我联想到严谨、权威和深刻的洞见;而忐忑则是因为“科技与战争”这个主题,听起来似乎就充满了冰冷、残酷和复杂性,不知道能否在轻松阅读中获得知识。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的担忧便烟消云散。作者们以一种极其罕见的方式,将晦涩的科技原理和宏大的战争历史巧妙地融为一体,仿佛在为我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既有科技的光芒,也有战争的硝烟。 书中对每一次科技革命在战争中的具体应用,都进行了详尽而又不失趣味性的阐述。例如,从早期火药的诞生,如何打破了封建骑兵的统治;到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和大规模生产如何催生了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再到后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如何将战争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看不见的”维度。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着重描绘了这些技术是如何改变了战争的战术、战略,甚至是战争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技术发明者和战争决策者的刻画,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智慧在面对挑战时的伟大之处。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科技和战争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战争的需求,总是能够极大地激发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而科技的进步,也必然会为战争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挑战。作者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这种动态的平衡。我常常在阅读中联想到当下,思考着人工智能、无人机、网络战等新兴技术,又将如何重塑未来的战争形态。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为我们预警未来。 而且,作者们在叙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他们既不回避战争的残酷性,也不夸大科技的万能性。而是力图展现出科技与战争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社会和政治影响。读到关于核武器的章节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人类在掌握强大力量时所面临的巨大责任。这种审慎的态度,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引发了我对科技伦理和和平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了科技与战争之间那段漫长而又影响深远的历史。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引发了我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我向所有对历史、科技、军事感兴趣的读者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是一本足以颠覆你对军事和科技认知的书。我之前总是觉得,军事就是刀枪剑戟、炮火连天,而科技发展更多的是在实验室里,跟战场似乎没什么直接联系。但读了《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后,我才明白,这两者早已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互相成就,也互相制约。作者们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切入,将科技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置于战争的舞台上进行审视。从火药的发明如何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统治地位,到工业革命催生出的钢铁巨兽如何席卷了整个欧洲,再到信息时代带来的“看不见的战争”,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彩的科技与战争的“跨界联姻”展览,让我大开眼界。 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们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技术,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如何驱动战争的变革,以及战争的需求又如何反过来激发了科技的创新。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和复杂的世界。比如,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塹壕战的描述,就非常生动地展现了科技的局限性和人类适应能力。而随后的航空技术、装甲技术的发展,又恰恰是对这种局限性的突破。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科技的进步,往往是人类在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寻求超越和突破的必然结果。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一点也不枯燥。即使我不是军事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被作者们流畅而富有逻辑的叙述所吸引。他们会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战役,或者是一些关键的技术发明,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战术创新”的讨论,他们如何将新的科技融入到已有的战术体系中,或者如何因为科技的出现而创造出全新的战术,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博弈的过程。 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本书并没有将科技和战争看作是纯粹的“工具”,而是探讨了它们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提到,科技的进步,在提升战争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破坏力,迫使人类不得不去反思战争的代价和意义。这种人文关怀的维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深度。我经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都会陷入沉思,思考科技与战争的未来走向,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总而言之,《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是一本极其有价值的书。它不仅填补了我对科技与战争关系的认知空白,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我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现代世界运作逻辑的大门。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科技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以及战争在人类文明中的角色感到好奇,那么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事物解释得清晰易懂的书籍充满敬意,而《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无疑属于这一类。作为一名对军事史和科技发展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曾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其中的奥秘,但往往因为专业术语太多或是缺乏系统性而感到挫败。直到我遇到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科技与战争的交织,可以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富有洞察力。作者们凭借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叙事能力,为我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让我得以窥见人类文明在科技驱动下,如何不断重塑战争形态,又如何在战争的熔炉中淬炼出新的科技。 本书最让我着迷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视角。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科技视为战争的附属品,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来考察。他们详细地梳理了从冷兵器时代到信息时代,科技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战争的战场、武器、战术乃至战略思维。例如,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读,就不仅仅局限于战役的胜负,而是深入分析了机械化、化学武器、航空技术等新兴科技如何改变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规模。这种宏观而又微观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透彻。 而且,作者们在解读科技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战争背后的人文因素。他们会探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困境,以及战争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关于核武器的章节,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的巨大力量和随之而来的责任。他们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呈现了人类在面对毁灭性力量时的挣扎与抉择,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案例。作者们善于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像和场景,让我们能够轻松地跟随他们的思路,穿越时空,感受科技变革带来的震撼。读到关于信息战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数字战场,深刻体会到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对抗,而是更加复杂的信息博弈。 总而言之,《现代科技与战争——院士科普书系》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将科技与战争这两个看似遥远的主题,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对人类文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战争演变感兴趣的读者,它将为你打开一扇理解现代世界的新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