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新周刊出品) 广东人民出版社 R

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新周刊出品) 广东人民出版社 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物质文明
  • 文化
  • 社会
  • 历史
  • 中国
  • 新周刊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纪实文学
  • 报告文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东人民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23554
商品编码:2687300026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44
字数:254000

具体描述

 



书名: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 定价:88.00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ISBN:978-7-218-12355-4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页  数:344页 开  本:16开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我们往往把礼赞与颂歌,更多地给予了精神文明,而同样,甚至是更多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物质文明的价值,却没有被充分认知。

      如果说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梵·高的《向日葵》等等,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经典作品,那么,中华物典中的长城、故宫、毛公鼎、青花瓷、明式家具等等,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经典代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分别是“文明金字塔”的不同侧面,它们在两条轨迹上,分别推动着人类生活向美好的境界前进。

     《新周刊》甄选100 个深刻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中华物质文明领袖,意在彰显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是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从文化礼制、艺术人文、空间营造、日常生活、潮流风尚五个方面,甄选出100个深刻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中华物质文明领袖,图文并茂展示中华历史文化,解析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进化。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有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序 Ⅰ

前言 001

中华好物,在生活里 002

“ 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009

壹·文化礼制

做人,需要一点仪式感 020

中国礼的演变史 028

礼的当代复兴 034

20 重器038

韦力:藏书楼里藏文脉 063

马未都:经典是一种精神力量 070

郝明义:经典就像高墙,越过去便豁然开朗 073

袁硕:以自然科学的视角破解文化谜团 076

范晓榆:如何让一本古书宛若新生? 080

贰·艺术人文

中国人的艺术修为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089

20 重器094

宋元山水趣味之变 119

范景中:回到传统,回到山水 123


《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新周刊出品) 一、 序曲:回响在器物中的历史脉络 本书并非史书,却比史书更能触及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它是一部“物”的史诗,聚焦于那些曾经、现在,或将要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留下印记的器物。从朴素的陶罐到精巧的瓷器,从古老的农具到现代的科技产品,每一个物品都是一段故事的载体,一个时代的缩影。本书致力于挖掘这些器物背后蕴藏的文化基因、技术革新、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二、 篇章一:生息的根脉——农业与手工时代的器物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文明的基石由无数与土地、劳作相关的器物构建。本书将首先探寻那些承载着“粒粒皆辛苦”的农具,如犁、耙、锄、镰,它们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农民与土地对话的媒介,凝聚着辛勤的汗水与对丰收的期盼。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了精湛的手工技艺,那些织机上的丝线,陶轮上的泥土,铁匠炉中的火星,都化作了令人惊叹的器物:麻布的朴实,丝绸的华贵,青铜的厚重,铁器的锋利,它们共同勾勒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骨架。从筷子的出现到碗碟的形制,从灯烛的演变到家具的流变,每一件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折射出古人对于生活便利性、审美情趣以及哲学思考的追求。 三、 篇章二:流转的韵律——商业与交流时代的器物 随着商业的兴起与地域间的交流,中华物质文明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图景。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些在市井街巷、商号栈房中流转的器物。货币的演变,从贝壳到铜钱,再到纸币,是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瓷器的外销,作为“中国制造”的早期代表,如何带着东方韵味漂洋过海,影响了世界?茶叶的包装与茶具,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盐、糖、漆器等商品的生产与贸易,又催生了哪些独特的器物与工艺?本书还将关注交通与通讯的器物,如车马、船只、驿站的物件,以及用于信息传递的信札、符信等,它们是连接广袤国土、促进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 四、 篇章三:创新的脉动——近现代的变革与器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华物质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将记录下这一时期的器物变革:火车的轰鸣、轮船的汽笛、电灯的亮起,这些西方技术的引入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与空间认知?自行车、缝纫机、留声机等新奇物件的出现,又为普通家庭带来了怎样的生活乐趣与效率提升?照相机、电影机等影像记录工具,又如何帮助我们留存历史的瞬间?本书还将探讨在社会变革时期,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器物,如宣传画、标语、革命歌曲的载体等,它们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五、 篇章四:科技的飞跃——当代与未来的器物 进入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本书将聚焦于当下与未来,展现科技如何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从电视机、收音机到智能手机、互联网,通信与娱乐方式的革命性改变;从冰箱、洗衣机到扫地机器人、智能家居,家电产品的智能化与便捷化;从汽车、高铁到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与高效化;从计算机、芯片到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到各行各业,改变着生产与创造的模式。本书也将展望未来,那些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概念性产品,如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设备、生物科技产品等,它们将为中华物质文明书写怎样的崭新篇章? 六、 尾声:器物中的中国精神 《中华物典》并非仅仅是对器物的罗列,它更是一场关于中国精神的探索。从器物的材质选择,到工艺的精雕细琢;从器物的实用功能,到其蕴含的象征意义;从人与器的和谐共处,到人对器的创造与革新,这一切都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审美以及哲学观。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细致解读,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并从中获得启迪与共鸣。这是一曲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也是一扇洞察中国古往今来生活画卷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在灯火通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里,人们被各种各样、光鲜亮丽的商品所包围,从智能手机到跑车,从高级定制服装到精致的家居装饰。我猜这本书一定是在描绘这样一幅繁荣的景象,但它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我倾向于认为,它会深入挖掘这些“物”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一样科技产品是如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某一种奢侈品是如何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某种传统工艺品又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歌颂物质的富足,更是在探讨物质文明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转变和适应。它或许会引人深思,我们是否在追逐物质的路上迷失了什么?又或者,我们如何在这种物质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它很有可能是一本既能带来视觉冲击,又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带领我们去理解“赞美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评分

我对《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这本书的期待,是一种对“物”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探索。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物质本身的介绍,而是会着重于探讨这些“物”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观念,甚至改变我们的社会。它或许会从某个具体的物品展开,比如一部手机,它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娱乐消费的载体,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模式,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甚至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它会聚焦于一种材料的演变,比如从古代的陶瓷到现代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的进步是如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性和挑战。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物质文明背后的人性需求、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之间的联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赞美诗”的真正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让我想象到一种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我猜测它可能不是一本枯燥的百科全书,而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散文,用优美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明成果。它或许会从一件看似普通的物件入手,比如一件精美的丝绸,一段创新的科技发明,或者一项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服务,然后层层剥开,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精湛工艺,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我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中国物质文明发展的脉络和成就,同时又不会流于空泛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让读者感受到“物”的魅力和力量。它或许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创造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的书籍,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乍一听名字,《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就觉得有种史诗般的宏大感,再加上“新周刊出品”,更是让人联想到那些引人深思、视角独特的深度报道。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勾勒出时代变迁、反映社会进步的书籍充满好奇,尤其是当它们触及物质文明这个宏大的主题时。我设想,这本书大概会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从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元素入手,讲述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步演变、升华,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见的辉煌。它或许会探讨一件寻常物件背后蕴含的匠心工艺,或者一件潮流单品如何折射出当下社会的精神风貌。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时代烙印和文化基因,从而理解“物质文明”并非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味、历史感和时代精神的鲜活载体。这本书,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一次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精妙解读,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

评分

我设想《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这本书,会是一场关于“物”的哲学对话。想象一下,当我们拿起一件器物,比如一个古老的瓷碗,或者一个现代的无人机,它不仅仅是材料的组合,更是承载了无数信息和意义的载体。这本书很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解构和阐释这些“物”的生命史。它或许会讲述一件物品从设计、制造、流通到被使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多少人的智慧、汗水和情感。它可能还会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物”的认知和需求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又是如何推动了整个物质文明的进程。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跳脱出单纯的消费主义思维,去欣赏和理解那些隐藏在“物”之下的文化、历史和人性。它很可能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籍,让读者在认识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更深入地认识我们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