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我们往往把礼赞与颂歌,更多地给予了精神文明,而同样,甚至是更多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物质文明的价值,却没有被充分认知。
如果说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梵·高的《向日葵》等等,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经典作品,那么,中华物典中的长城、故宫、毛公鼎、青花瓷、明式家具等等,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经典代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分别是“文明金字塔”的不同侧面,它们在两条轨迹上,分别推动着人类生活向美好的境界前进。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是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从文化礼制、艺术人文、空间营造、日常生活、潮流风尚五个方面,甄选出100个深刻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中华物质文明领袖,图文并茂展示中华历史文化,解析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进化。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有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序 Ⅰ
前言 001
中华好物,在生活里 002
“ 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009
壹·文化礼制
做人,需要一点仪式感 020
中国礼的演变史 028
礼的当代复兴 034
20 重器038
韦力:藏书楼里藏文脉 063
马未都:经典是一种精神力量 070
郝明义:经典就像高墙,越过去便豁然开朗 073
袁硕:以自然科学的视角破解文化谜团 076
范晓榆:如何让一本古书宛若新生? 080
贰·艺术人文
中国人的艺术修为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089
20 重器094
宋元山水趣味之变 119
范景中:回到传统,回到山水 123
拿到《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在灯火通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里,人们被各种各样、光鲜亮丽的商品所包围,从智能手机到跑车,从高级定制服装到精致的家居装饰。我猜这本书一定是在描绘这样一幅繁荣的景象,但它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我倾向于认为,它会深入挖掘这些“物”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一样科技产品是如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某一种奢侈品是如何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某种传统工艺品又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歌颂物质的富足,更是在探讨物质文明对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转变和适应。它或许会引人深思,我们是否在追逐物质的路上迷失了什么?又或者,我们如何在这种物质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它很有可能是一本既能带来视觉冲击,又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带领我们去理解“赞美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评分我对《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这本书的期待,是一种对“物”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度探索。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物质本身的介绍,而是会着重于探讨这些“物”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观念,甚至改变我们的社会。它或许会从某个具体的物品展开,比如一部手机,它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娱乐消费的载体,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模式,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甚至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它会聚焦于一种材料的演变,比如从古代的陶瓷到现代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的进步是如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性和挑战。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物质文明背后的人性需求、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之间的联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赞美诗”的真正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让我想象到一种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我猜测它可能不是一本枯燥的百科全书,而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散文,用优美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明成果。它或许会从一件看似普通的物件入手,比如一件精美的丝绸,一段创新的科技发明,或者一项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服务,然后层层剥开,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精湛工艺,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我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中国物质文明发展的脉络和成就,同时又不会流于空泛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让读者感受到“物”的魅力和力量。它或许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创造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的书籍,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乍一听名字,《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就觉得有种史诗般的宏大感,再加上“新周刊出品”,更是让人联想到那些引人深思、视角独特的深度报道。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勾勒出时代变迁、反映社会进步的书籍充满好奇,尤其是当它们触及物质文明这个宏大的主题时。我设想,这本书大概会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从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元素入手,讲述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步演变、升华,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见的辉煌。它或许会探讨一件寻常物件背后蕴含的匠心工艺,或者一件潮流单品如何折射出当下社会的精神风貌。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时代烙印和文化基因,从而理解“物质文明”并非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味、历史感和时代精神的鲜活载体。这本书,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一次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精妙解读,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
评分我设想《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这本书,会是一场关于“物”的哲学对话。想象一下,当我们拿起一件器物,比如一个古老的瓷碗,或者一个现代的无人机,它不仅仅是材料的组合,更是承载了无数信息和意义的载体。这本书很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解构和阐释这些“物”的生命史。它或许会讲述一件物品从设计、制造、流通到被使用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多少人的智慧、汗水和情感。它可能还会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物”的认知和需求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又是如何推动了整个物质文明的进程。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跳脱出单纯的消费主义思维,去欣赏和理解那些隐藏在“物”之下的文化、历史和人性。它很可能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籍,让读者在认识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更深入地认识我们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