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求己 中里巴人 著

求医不如求己 中里巴人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健康养生
  • 中医养生
  • 自我疗愈
  • 中里巴人
  • 养生智慧
  • 传统文化
  • 身心健康
  • 预防医学
  • 家庭医学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宇涛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56883
商品编码:2686976271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功法的使用更科学: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中里巴人老师调整家传功法锻炼顺序,由浅入深地分享,特别简单、特别有效、特别安全。

  ★闭上眼睛都能找穴:简单有效的身体经络穴位使用方法,不看标准经络穴位图就能掌握,既能体检身体,还能防病调理。

  ★全新多媒体健康书:拿出手机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即可收藏中里巴人老师亲自示范的经络穴位养生视频,当面为您传道解惑,演示生命强壮的奥秘。

  ★惠众甚广:本书自出版以来,已让超过1000万的读者省下了不菲的医药费,找到让身心进入强大的通途,重要的是,获得了生活的自信。

  ★贴心赠送:标准经穴部位图和标准足部反射区全彩拉页,让您快速了解体内体外的气象变化,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钥匙。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读后马上想去做,做后就能对自己的身体充满自信,还可以帮助家人摆脱痛苦的健康经典读本。

  历经10年的身体力行,作者中里巴人先生对10年前的心血之著《求医不如求己(1、2、3、4)》内容大道至简地删减组合,浓缩精华,使其更有针对性、更简单、更有效,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人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变得强大起来……

  本典藏版上册里的家传养生功法,从易到难,您可自由选择。有针对防病的,如推腹法、取嚏法、壁虎爬行法;有着重强壮身体的,如跪膝法、震动尾闾法;还有防止衰老、延年益寿的,如金鸡独立、坠足法、叩首法。此外,着重美容的梳头法,着重减肥的敲带脉法,着重睡眠的转脚腕法,都可以自由选用。法无高下,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生命是自己的,把时间花在健康上是划算的投资。拥有了健康,您才能真正拥有一切。

  本典藏版下册专论经络养生之道,里面方法很多,不用每种都做,只做自己喜欢的,愿意坚持的。喜欢和坚持,就是养生的秘诀。

  经络养生,学习起来并不难。没上学的小孩子都可以学会,不识字的老人也能掌握。因为经络穴位都在自己身上,您随时随地都可以自己学习,自己感觉,自己摸索,自己创新。

  所有方法,虽然简单,但也要花点儿功夫,坚持一段时间,才会效果明显。只有健康才能真正地自信,才是全家人的幸福。

作者简介

中里巴人

  1968年生人,长于北京胡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祖辈为医,父辈习武,医武相参,广有心得。十年前开始出版《求医不如求己》系列,开创了中国养生文化的新时代。

  “中里巴人”一名,源于春秋战国时的两首古曲《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愿将中国养生文化传遍千家万户。一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精彩书评

求人,终不牢靠,得了病后求人,气血已弱,就更低三下四,别人再不给好脸色,活着都不堪;求己,就要有章法路数,就要在没病时先学习。

  唤醒人类的自救与自养,发掘人类固有的自愈本能,是生命本性的回归和未来人类医学的研究方向。

   ——著名中医文化学者 曲黎敏每个人的身体都潜藏着专属于自己的秘密和智慧,所有与身体的对抗,最终结果一定是失败。中里巴人将几十年如一日研究和探索出的人体奥秘,总结在《求医不如求己》一书中,教给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与身体和谐相处。这可以说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的书。

  ——著名心理创伤治疗与压力管理专家 海蓝博士

  老师的文字有很强的能量。

   ——潇洒养生之道

  如果神农氏在,如果华佗在,如果孙思邈在,如果李时珍在,中华瑰宝何以令人如此堪忧?先人的离去让中医文化流失掉多少,谁又说得清楚?而今天,先生如上天派来的一位使者,为我们传播着先人的中医思想,传承着前人的中医理念,唤醒人们以往被动的求医观念。在这个充满压力与竞争的时代,因为有中里先生在,所以我们都是幸运的。有了这一份幸运,我们就更应该好好领悟先生传授的“求医不如求已”的真谛,用我们自身的能量来拯救自己。 ——jmce6159

  曾经以为自己肚里能乘船,推腹后才知道所有的忍耐、担心、害怕都变成了有形的气体,天枢中脘的硬块就像马蜂窝,一推它就回忆以前不愉快的事情,两眼啪啪地掉眼泪。当年真的悲伤是哭不出的,现在推腹才得以释怀。推腹是很好的,简单的事情只需坚持。

  ——顺其自然莫强求2015

精彩书摘

1 如果连生命都不能自己做主,活着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细想起来,后半句似乎很容易解决,只要自己勤奋努力,钱是不愁挣不来的。但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疾病恐怕是防不胜防。人们因此去健身,去吃各种营养食品和药物,可得病的概率依然没有降低。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懂得如何去完善它,只是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老天赋予我们的这种能力,而更多地去依赖专家的判定,去相信机器的数据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我们都会嘲笑"郑人买履"中的主人公,但是我们又比他强多少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相信医生,更要相信自己,只要您改变固有的观念,您完全可以轻装上阵,不必再为身体的问题烦忧不止。

  得了病,通常我们会去听听周围众多人的意见,有人说看西医好,有人说吃中药好。看西医时我们担心有副作用,喝中药时我们又怀疑其疗效。似乎人一旦得病,就成了受人摆布的玩偶,就像是赌桌上的骰子,只有听天由命的份了。此时什么尊严、什么智慧、什么成就,一切都将在疾病面前俯首称臣、不堪一击,此时我们就是有劲儿也使不出来。还有的人怕家里人知道自己有病而担心,怕单位知道自己有病而通知下岗,怕上司知道而影响升迁,怕女友知道而分手,于是强力去掩饰、隐瞒,最后养为大患。

  疾病其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道必须解答的难题,如果您解答不出或想避而不答,那您也就别想快乐地往前走了,因为疾病就是人生必经的桥。

  疾病真的那么可怕吗?当然,如果它是猝不及防的雪崩、地震、海啸,那真是令人恐怖,但疾病其实是可以预知的,是可以观察的,是可以被我们拒之门外的。它往往是不速之客,身份很特殊,您不可生硬地去推搡它,那样它必会和您顶起牛来。

  面对疾病,您可以搂着它的肩膀一起出门,在门口您还可以对它的到来说声谢谢。因为它是上天给您派来的陪练,通过和它的切磋,您的拳技大长,身心会更加健康,更加充满力量。

  2 不能管理好疾病,那就一定会被疾病管理

  人是生活在观念当中的,头脑中有什么样的固有观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而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立场观点,都会基于这种观念而发展与强化。但如果您的固有观念与自然相悖,那么您的整个人生都将是逆风行船,步履维艰,费力而无功的。

  那我们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呢?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您没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那么您将随时都会被突然出现的问题所困扰,总是疲于应对,总是被动招架,这样的人生必然会拆东补西,这样的身体肯定要修残补漏,这样的人生毫无疑问是被人驱使的人生,没有丁点儿的主动权。

  我上学时的一位老师总说一句话:"你不能管理自己,那就会被人管理。" 对于疾病的态度也是一样,您不能管理好身体上的疾病,那反过来一定会被疾病管理。

  如何看待疾病,是我们能否真正消除疾病的关键。人人都不喜欢生病,大家都在说:"有什么别有病。"碰到生病的人,我们便会鼓励他说:"您一定要战胜疾病。"于是,"战胜疾病"成了大众共有的观念。

  既然受观念的驱使,那么,只要有能够战胜疾病的方法和武器,我们就要积极地去应用它,义无反顾地去与疾病拼搏,即使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唯一的选择。

  但疾病真是我们的敌人吗?我们真的能够战胜疾病吗?

  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我们想办法杀死细菌就可以了。可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有细菌出没,好像是杀不光的,但我们却一直认为,杀不光细菌是因为我们所用的武器威力还不够,还要加大它的威力才行。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细菌也在成长,它增强了装备,越来越不怕所谓的抗生素了。

  其实,细菌通常只是疾病的结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传染病另当别论)。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为细菌创造了生存的环境,细菌才得以入侵,就像自己忘记了锁门,小偷就会溜进去一样。其实,只要您锁好"防盗门",小偷是不会"光顾"您家的。若是某天来了强盗(如各种烈性传染病),非要破门而入,您也不用怕,只要学会及时地躲避,别与他们硬拼,他们伤害不了您。

  《黄帝内经》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是告诉我们要善于躲避病邪,而不是与它斗争,因为斗争是永远没有结局的。您在电脑上打游戏,目的是为了闯关,可每一关都有无数的坏蛋在纠缠您,如果您停下来,和它们打斗而不抓紧前进的话,它们会杀了一批又来一批,您一天也别想通关,但如果您忽略它们,避开它们,快速地向前走,那么您通关的目的就会很容易达到。所以您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最终目的,而不要把精力耗费在半路上。

  有些病症和细菌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西医把这些病症叫作无菌性炎症或者自身免疫疾病,是自家人在"窝里斗",免疫细胞把正常细胞当作了敌人,在自相残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疯狂的局面呢?是人的情绪造成的。

  一种不良情绪就会对应一种症状。生气了,就会两肋胀痛;恐惧了,就会眼睛酸涩;性格刚强常会膝盖受损;忧虑悲伤最易哮喘咳嗽。此外,还有头痛、胃溃疡、类风湿、红斑狼疮、牛皮癣等,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情绪根源。

  难道您要把这种本来只要放松心情就可以慢慢化解的情绪当作敌人来奋力拼杀吗?您的攻势越猛,对自身的伤害就越大。因为您把墙上的影子当作了敌人,然后挥拳猛击,您打影子的时候,因为身体挡住了光源,所以影子似乎暂时被您打倒,但是当您直起身来想歇歇,影子却又在那里晃来晃去,您再去打,永无宁日。

  重新认识疾病,您会发现,其实本来没有什么敌人,如果您要和它斗争,它就会变成敌人,与您决战到底。我们还是别把眼光总盯在它们身上吧,轻轻松松地过我们的日子。

  3 "跪膝法",补肾补肝,强壮膝关节

  人为什么会膝盖痛?膝盖为什么会磨损?积液和水肿是怎么来的?平白无故怎么会出现这些东西?

  膝盖是一个关节,如果我们老做下蹲折叠的动作,膝盖就跟轴承一样会产生磨损。而老年人气血没那么多,供给膝盖的气血也就少了,膝盖又总是磨损,所以特别需要气血这种润滑油,润滑油充足就没事,润滑油一少就会干磨,就会出现磨损的问题了。这时寒气再进来,在缺血的情况下再去练蹲起、爬山、走远路,膝盖只能更磨损了。这就是很多中老年人在锻炼后膝盖越来越疼的原因。

  很多人说锻炼有好处,那得看是在什么情况下锻炼。如果是在膝盖已经磨损的情况下去锻炼,那只能是雪上加霜,越练越坏。膝阳关穴虽然可以很好地缓解疼痛,但怎么让它不疼痛才是最根本的。所以,治本的方法就是让它一开始就不磨损,一开始就让新鲜血液润泽过来。而让血液过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跪膝法,跪着走。

  这么一跪您就会发现气血轻而易举地跑到膝盖上来了,而且在跪着走时,会发觉腰也在扭动,肾也跟着补了。跪着走两三周后,您还会突然发现原来老掉头发的现象消失了。

  另一方面,中医称膝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补肝脏的方法,相当于每天喝几支杞菊地黄口服液,不花一分钱,这种方法更不分什么体质,效果还很好,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我跪不了,我去拍片子了,医生说我这里有好多骨刺,这一跪骨刺肯定会扎着我,给我扎破了怎么办?扎一个窟窿就麻烦了。"这是大家对骨刺的一种误解。骨刺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每个人到一定年龄都会有骨刺。骨刺本身不会让人产生疼痛,疼痛是因为骨刺旁边的瘀血压迫神经造成的。把瘀血驱散,膝盖自然就不疼了。但去拍片子,却发现骨刺一根没少,还都在那儿立着呢。

  有人说:"我膝盖已经有点儿积水了,破损比较严重,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您要先推腿下边的脾经,先除湿,再揉膝阳关穴,往下疏导,然后再跪膝,把气血引过来,这样做就没问题了。

  有人说:"我这一跪还是有点儿痛,我有些担心。"那您就把沙发靠垫或别的软东西垫在膝下,先跪着别走,等跪两三天适应了,把垫拿走,再跪在床上,然后过两天再跪行。这个方法我曾给一个80 多岁的邻居老先生试过,他本来不能下蹲、不能正常上厕所,但照我所说的两周以后就没问题了。现在他都快90 岁了,膝盖一直没有毛病。如果平时稍微有点儿痛,他马上就到床上去跪膝,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有效。

  练跪膝法的目的就是把您体内的新鲜血液引到膝盖上,再引到腿上,让您身体里的气血能进行一个大循环。为什么人会衰老,就是因为身体内的气血不足,无力完成大循环,只能完成小循环之故。

  还有,为什么说人老是先老脚?这是因为体内新鲜血液不足了,下不到腿上,回流少了,所以腿上就形成静脉曲张、水肿,走路无力之症。

  练跪膝法除了能减肥和防治膝盖痛、膝盖积水、膝盖骨刺、腰疼、脱发外,还能让您有很多额外的收获。

  我的一个同事,他练了两周跪膝法,有时候就跪10 分钟,不久他去换眼镜的时候度数下降了50 度。他都30 多岁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效果?因为练跪膝法养了肝,肝主筋,而膝盖是筋之会,肝开窍于目,通着眼睛,所以会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学习防病的方法,一定要跟很多东西联系起来,不能认为跪膝法只是治膝盖、头上的穴位就只是治头,要举一反三,学一达百。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快了。

  心火无烟日日烧,足下清静方为道-品味脚上的肝经大药

  (1)艾灸大敦穴,治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症

  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中医讲肝藏血,所以肝经上的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经过多等。处理大敦穴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艾灸。

  大敦穴旁边有个隐白穴,属于脾经,也是止血的要穴,它们俩通常配合使用,止血的效果最好。火气比较旺的人,可多灸灸大敦穴;身体比较虚寒的人,可多灸灸隐白穴。灸的时候,先拿指节或指甲掐一下,哪个穴特别敏感就先灸哪个,如果两个都比较敏感就一块灸。

  (2)揉行间穴,调理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心火旺的症状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有人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这叫"实则泻其子"。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

  如果您经常两肋胀痛、嘴苦,那是肝火旺。而像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尤其是舌尖长泡,就是心火盛,这时火已经不在肝上,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消火。

  憋在里面的火,由肝经管;已经发出来的火,则归心经管。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

  有的人一上火就鼻出血,等于是把火从鼻子里发出去了。但鼻出血也挺吓人的,虽然通过流鼻血保护了身体其他重要的脏器免受损害,但这不是一个正常的通口。这时候就要多揉行间穴,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

  (3)太冲穴,人体消气大穴

  太冲穴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很多人都认为足三里穴重要,其实它是一个保健补养的大穴。您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补呢?得先把体内的浊气、脏东西排出去以后,才能把好东西补进来,如果上来就补是补不进去的。

  哪个是排除体内浊物的最大穴?就是太冲穴。它为什么有此功能?因为肝是人体的解毒工厂,要把体内的毒排干净,想要血清洁,就得把这个解毒工厂建设好,而肝的原穴是太冲穴,是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中医讲百病从气生,气从哪儿生呢?从肝那儿。气大伤肝,所以您平时一定要少生气,一生气,病就挡不住了。

  有时候您不能光解决这个表面的生理症状,真正的病根还在心里结着呢!百病从心生,要想去掉心病,就得去掉肝火,就得增强肝的解毒功能。肝的解毒功能一旦增强了,血液就清洁了,您就不会得高血脂等病了。

  好多慢性病都出在肝上,只有把肝这个解毒工厂建设好、经营好,人才不会得病。

  有的人经常头晕,有气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到医院一查,说是心脏供血不足,但做心电图也没什么事。这其实是肝的功能弱了,肝给心脏补充的气血不足了。

  中医讲木生火,而肝属木,心属火,木不足火也就不足。当您要补肝,而肝又不受补,一补它就上火时,则说明肝需要调理,调理就是补。

  肝应该怎么调理呢?别生气就行了。但现实生活中谁能保证不生气?既然生气避免不了,就要想办法消气,气刚一生出来,赶紧找个通道消出去。

  这时,就该找自身的消气大穴-太冲穴。当您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把脚抱在怀里,就可以揉太冲穴,一揉气就化于无形之中了。本来有个烦心事,要是以前早跟家人嚷嚷起来了,可是您一揉太冲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脾气怎么这么好了?甚至有的时候别人存心气您,您都一笑了之。

  久揉太冲穴后,您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十分平和,看问题和解决问题都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好多人不会揉太冲穴,有的人皮都掐破了,一掐破气更大,把气都撒自己身上了。这就是您的方法不对,您拿指甲掐、搓,肯定会弄破皮。

  正确的方法是首先把指甲剪平,然后掐进去,仔细找一找最痛的点,把它转移到行间上去,因为行间是散心火的,一旦火散到行间就基本上发出去了。需要注意的是,揉的时候要从太冲穴揉到行间,可千万别揉反了。

  我们一定要抛开一个传统的观念,就是有人总是说:"这个穴位治的什么病?是不是治头痛?是不是治高血压?如果治高血压我才揉,不治不揉,跟我没关系。"

  那么我要告诉您,您要是老这么学,一辈子都学不会,而且越学越多、越学越糊涂。要治病,您得知道病源是什么,既然百病从气生,也肯定从气消。您把气消了,什么头痛、胃痛、高血压也就全都消了。


《求医不如求己》 生命是一场修行,而健康,是我们这场修行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部引人深思的著作中,作者中里巴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生命智慧,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探索身体奥秘、解锁内在力量的旅程。本书并非高深的医学理论汇编,也不是繁琐的养生秘籍,而是回归生命本源,教我们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对话,理解它的语言,尊重它的需求,最终实现“求医不如求己”的健康境界。 洞悉身体的智慧,唤醒沉睡的力量 我们常常习惯于将健康问题完全交给外界的医生和药物,却忽视了身体本身拥有的强大自愈能力。作者认为,身体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医生”,它在默默地工作,试图维持平衡。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不良的生活习惯、过度的焦虑和压力,却让身体发出的种种信号被我们忽视,甚至误读。 《求医不如求己》这本书,旨在帮助我们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连接。它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可以逐渐辨识出身体在不同状态下的细微变化:是疲劳在累积,还是某种情绪在压抑?是寒气在侵袭,还是湿气在淤堵?是气血在不足,还是经络在不通?这些看似微小的感受,都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重要的警示。 作者以极其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拆解了许多看似复杂的生理现象。他从“筋骨”这个身体的支架讲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筋骨的疏通与健康的关系。我们常说的“腰酸背痛”、“颈椎不适”,往往根源在于筋骨的僵硬和不畅。如何通过日常的伸展、按摩、甚至简单的动作,来唤醒筋骨的活力,恢复其应有的柔韧与力量,书中都有精彩的阐述。这不仅仅是身体的舒展,更是内在能量的流动和生命的复苏。 理解身体的“语言”,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常常问“我哪里不舒服?”,却很少问“我的身体为什么会不舒服?”。作者引导我们超越症状本身,去探寻症状背后的深层原因。很多时候,身体的不适,并非“无缘无故”发生,它往往与我们的情绪、思虑、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本书强调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当我们长期处于焦虑、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中时,身体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作者并非让我们压抑情绪,而是教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情绪,让情绪的能量得以顺畅地释放,而不是淤积在体内,化为病痛。例如,肝气的郁结常常与压抑的愤怒有关,心火的旺盛可能源于过度的思虑和焦虑。理解了这些关联,我们就能从源头上着手,调整心态,改善生活。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体质”的概念,但并非用西医的分类法,而是更具东方智慧的“阴阳”、“寒热”、“虚实”等观念。这些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独特的身体特质。因此,健康的养护之道也应是因人而异,而非千篇一律。了解自己的体质,就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起居方式,以及调理方法,从而事半功倍。 掌握“求己”的方法,成为自己的健康管家 “求医不如求己”,绝非否定医学的价值,而是强调我们自身在健康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本书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求己”方法,让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 其中,关于“拍打”的论述尤为精彩。拍打,这种古老而朴素的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能够有效地疏通气血,缓解疼痛,提升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的拍打方法,以及拍打的注意事项,让我们能够在家中就轻松掌握这项神奇的“技能”。拍打不仅能改善身体的局部的症状,更能带动全身的气血循环,激活身体的能量。 “揉腹”也是书中强调的重要方法之一。腹部是人体重要的“能量中心”,也是许多脏腑集聚的地方。通过轻柔的揉腹,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疏通腹部经络,对于改善便秘、腹胀等问题有着显著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揉腹能够帮助我们感受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培养耐心与宁静。 书中还涉及到了“食疗”的智慧。并非让我们追求多么名贵的食材,而是强调“顺时而食”、“因体而食”的原则。根据季节的变化,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当季、最适合自己的食物,让食物成为滋养身体的能量,而不是负担。很多时候,简单的食材,加上正确的烹饪方式,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益处。 开启内在的觉醒,拥抱身心灵的和谐 《求医不如求己》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身体的健康。作者希望通过对身体的深入探索,最终引领我们走向内在的觉醒,实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当我们的身体不再被各种疾病困扰,当我们能够自如地感受身体的活力,当我们能够倾听并理解身体的信号,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平静和强大。我们不再被恐惧和担忧所束缚,而是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书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回归自然,重新审视我们与生命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健康并非一个孤立的目标,而是生命和谐状态的体现。当我们能够真正地“求己”,当我们能够成为自己身体的知己和良医,我们也就掌握了通往幸福人生的钥匙。 总而言之,《求医不如求己》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暖的书。它以一种温和而坚定地方式,将我们推回到生命的主导者位置。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健康,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身体的关爱,以及对内在力量的信任。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对话,让我们在豁然开朗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健康与幸福。它是一份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一份关于如何活出健康、活出精彩生命的珍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予极高的评价。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的表达是那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清晰、准确、有力,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没有冗余的辞藻堆砌,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后放置在那里,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他想要表达的深度和情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尽管主题严肃,但作者的笔调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谦逊。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汇,而是倾向于提出可能性、引导性思考,这给予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避免了被动接受的压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字力量,比那些激昂的口号更有穿透力,它直接绕过了我们外在的防御机制,触及内心深处。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懂,而是因为某句话的措辞太精妙,需要花点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和多重含义。这种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实用指南范畴,使其具备了长久的阅读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纯粹是因为它名字里蕴含的某种哲学态度,那种“与其向外求索,不如向内探寻”的内敛与力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场深层次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用那种生硬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温和地引导你,让你自己去察觉、去领悟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运行规律。有几处论述,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比如他谈及个体能动性和环境制约力的辩证关系时,那种细腻的分析,完全颠覆了我过去某些固执的看法。 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颠覆感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是什么”,而是深入地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该如何与之共处”。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的惯性思维模式,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过的问题。阅读完毕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似乎变得更宽广了一些,看待周遭事物的复杂性也更能包容了。它教会我,很多看似无解的困境,也许需要的不是一个外部的“救世主”,而是一把开启自身潜能的钥匙。这种内在力量的觉醒,远比任何外部的帮助都来得持久和可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吸引人,封面那种古朴又带着一丝现代简约的风格,一下子就让人觉得里面装的肯定不是什么浮躁的快餐读物。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光是翻阅的触感就让人心生欢喜。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即便是像我这种长时间对着屏幕工作的人,捧着它静心阅读,也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 这种对物理媒介的尊重,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的享受,远非电子书能比拟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而且,书脊的设计也很巧妙,即使是叠放在一起,也能清晰地辨认出书名和作者,方便查找。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出出版方对于内容质量的自信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翻开扉页,那句引言的措辞,那种沉稳又不失力量的表达方式,就已经把我牢牢地抓住了。这绝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宣传语,而是真正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章节之间的过渡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生硬感或拼凑痕迹。它就像一条精心编织的藤蔓,从一个清晰的起点开始,盘旋上升,层层深入,最终导向一个宏大的整体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那些恰到好处的典故和现代案例,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鲜活度和说服力。它证明了那些看似陈旧的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当我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会发现前文埋下的所有伏笔都在此刻得到了完美的呼应和解答,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中最令人兴奋的瞬间。这种精心的结构设计,显示出作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已臻化境,绝非信手拈来之作。这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高明的向导,穿越一片知识的迷宫,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每一步都通往更深远的洞察。这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让人很难中途停下。

评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它似乎洞悉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根源,并提供了一套并非“速成”却绝对“根本”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建立在对人体、心性乃至自然法则深刻理解之上的实践指南。虽然它不涉及具体的医疗步骤,但它所构建的那个底层逻辑框架,是指导一切自我修复和成长的基石。 我发现自己可以轻易地将书中的某些理念,立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决策上,比如面对压力时的呼吸调整、情绪波动的自我观察,乃至人际交往中的边界设立。这种即时的反馈和验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成就感和后续实践的动力。它没有许诺奇迹,而是邀请读者参与一场长期的自我耕耘。这份真诚和务实,在充斥着快速解决方案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治愈疾病的“药方”,而是维护健康的“生活哲学”,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过程,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求”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