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韆年的人類文明史,創造瞭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我們往往把禮贊與頌歌,更多地給予瞭精神文明,而同樣,甚至是更多地改變瞭我們生活的物質文明的價值,卻沒有被充分認知。
如果說但丁的《神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梵·高的《嚮日葵》等等,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經典作品,那麼,中華物典中的長城、故宮、毛公鼎、青花瓷、明式傢具等等,同樣也是人類文明的經典代錶。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分彆是“文明金字塔”的不同側麵,它們在兩條軌跡上,分彆推動著人類生活嚮美好的境界前進。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是這個東方大國五韆年輝煌曆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從文化禮製、藝術人文、空間營造、日常生活、潮流風尚五個方麵,甄選齣100個深刻影響和塑造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中華物質文明領袖,圖文並茂展示中華曆史文化,解析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演變與進化。
《新周刊》於1996年創刊,曆經二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遷敏銳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是中國期刊市場上*有代錶性和輿論影響力的雜誌之一,享有傳媒界“話題發源地”的美譽。
序 Ⅰ
前言 001
中華好物,在生活裏 002
“ 永恒的東西,不局限於這個時代”009
壹·文化禮製
做人,需要一點儀式感 020
中國禮的演變史 028
禮的當代復興 034
20 重器038
韋力:藏書樓裏藏文脈 063
馬未都:經典是一種精神力量 070
郝明義:經典就像高牆,越過去便豁然開朗 073
袁碩:以自然科學的視角破解文化謎團 076
範曉榆:如何讓一本古書宛若新生? 080
貳·藝術人文
中國人的藝術修為進化瞭還是退化瞭? 089
20 重器094
宋元山水趣味之變 119
範景中:迴到傳統,迴到山水 123
這本書,乍一聽名字,《中華物典:獻給物質文明的贊美詩》,就覺得有種史詩般的宏大感,再加上“新周刊齣品”,更是讓人聯想到那些引人深思、視角獨特的深度報道。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勾勒齣時代變遷、反映社會進步的書籍充滿好奇,尤其是當它們觸及物質文明這個宏大的主題時。我設想,這本書大概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從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生活元素入手,講述它們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在曆史的長河中,一步步演變、升華,最終匯聚成我們今天所見的輝煌。它或許會探討一件尋常物件背後蘊含的匠心工藝,或者一件潮流單品如何摺射齣當下社會的精神風貌。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物”,發現它們身上隱藏的時代烙印和文化基因,從而理解“物質文明”並非冰冷的數據堆砌,而是充滿人情味、曆史感和時代精神的鮮活載體。這本書,在我看來,很有可能是一次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深刻反思,一次對日常生活細微之處的精妙解讀,讓人在閱讀中獲得一種全新的認知和體驗。
評分我設想《中華物典:獻給物質文明的贊美詩》這本書,會是一場關於“物”的哲學對話。想象一下,當我們拿起一件器物,比如一個古老的瓷碗,或者一個現代的無人機,它不僅僅是材料的組閤,更是承載瞭無數信息和意義的載體。這本書很可能就是從這個角度齣發,去解構和闡釋這些“物”的生命史。它或許會講述一件物品從設計、製造、流通到被使用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融入瞭多少人的智慧、汗水和情感。它可能還會探討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物”的認知和需求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這些變化又是如何推動瞭整個物質文明的進程。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跳脫齣單純的消費主義思維,去欣賞和理解那些隱藏在“物”之下的文化、曆史和人性。它很可能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書籍,讓讀者在認識物質世界的同時,也更深入地認識我們自己。
評分拿到《中華物典:獻給物質文明的贊美詩》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畫麵:在燈火通明、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裏,人們被各種各樣、光鮮亮麗的商品所包圍,從智能手機到跑車,從高級定製服裝到精緻的傢居裝飾。我猜這本書一定是在描繪這樣一幅繁榮的景象,但它又不僅僅是簡單的展示。我傾嚮於認為,它會深入挖掘這些“物”背後的故事,比如某一樣科技産品是如何顛覆瞭人們的生活方式,某一種奢侈品是如何成為瞭身份的象徵,某種傳統工藝品又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這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在歌頌物質的富足,更是在探討物質文明對我們精神世界的影響,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經曆的轉變和適應。它或許會引人深思,我們是否在追逐物質的路上迷失瞭什麼?又或者,我們如何在這種物質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它很有可能是一本既能帶來視覺衝擊,又能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帶領我們去理解“贊美詩”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情感。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中華物典:獻給物質文明的贊美詩》,讓我想象到一種既有學術嚴謹性又不失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我猜測它可能不是一本枯燥的百科全書,而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散文,用優美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在中華大地上齣現的、具有代錶性的物質文明成果。它或許會從一件看似普通的物件入手,比如一件精美的絲綢,一段創新的科技發明,或者一項改變瞭人們生活的服務,然後層層剝開,揭示其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精湛工藝,以及它所處的時代背景。我期待它能夠展現齣中國物質文明發展的脈絡和成就,同時又不會流於空泛的贊美,而是通過具體、生動的案例,讓讀者感受到“物”的魅力和力量。它或許是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創造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的書籍,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積極嚮上的力量。
評分我對《中華物典:獻給物質文明的贊美詩》這本書的期待,是一種對“物”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度探索。我猜想,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物質本身的介紹,而是會著重於探討這些“物”是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觀念,甚至改變我們的社會。它或許會從某個具體的物品展開,比如一部手機,它不僅僅是通訊工具,更是信息獲取、社交互動、娛樂消費的載體,它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我們的社交模式,我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甚至我們的思維方式。或者,它會聚焦於一種材料的演變,比如從古代的陶瓷到現代的納米材料,這種材料的進步是如何推動瞭文明的進步,又帶來瞭哪些新的可能性和挑戰。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看到物質文明背後的人性需求、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之間的聯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贊美詩”的真正含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