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时代

平台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军 著
图书标签:
  • 平台经济
  • 数字经济
  • 互联网
  • 商业模式
  • 创新
  • 技术
  • 社会影响
  • 数据
  • 生态系统
  • 未来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发行室
ISBN:9787111589792
商品编码:26923805522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平台时代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作者:方军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4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11158979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平台时代

内容提要

1995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经过20多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空气、水、电一样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平台成为全球经济中强大又具创新精神的关键部分。过去,经济与社会的主要资源配置方式是经济学家科斯所界定的“企业”,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现在,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成为经济、社会与生活中新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我们迎来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平台成长到与市场、企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它们都是技术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更重要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双边平台,是“互联网平台”。在这些超级互联网平台之后,是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的互联网化,它们的业务本质也都是“互联网平台”。我们正在进入平台时代,平台是新经济的引擎。互联网平台带来技术驱动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它是连接者、匹配者与市场设计者。互联网平台成为全球经济中强大、同时又具创新精神的关键部分。

目录

目录 序言 **章 平台时代的到来 // 001 平台是什么 // 003 互联网平台是全新的物种 // 007 平台的分类:普通连接型与产消合一型 // 010 从中国互联网产业出发,展望平台时代 // 014 互联网平台时代的十大启示 // 014 第二章 平台时代的驱动力 // 017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一:数字化 // 019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二:连接 // 020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三:带宽增长 // 022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四:云计算与大数据 // 024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五:交易成本降低 // 025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六:互联网分享精神 // 026 互联网+与互联网平台 // 028 第三章 电商交易平台:当我们网上购物时,发生了什么 // 031 网络零售平台为什么从卖书开始 // 032 扩充品类:进击的电商 // 037 平台主导下的电商流量竞争 // 044 更好的服务与更多的品类 // 049 在网络购物时我们需要社交吗 // 054 网络零售的平台洞察 // 058 第四章 服务交易平台:移动的服务 // 065 服务交易平台的涌现:世界的优步化 // 066 旅游:经典的服务交易平台 // 070 移动生活:从大众点评网到美团外卖 // 078 服务交易的平台洞察 // 085 第五章 内容平台:平台创新前沿 // 093 互联网:资讯的平台 // 094 内容平台的两端:用户创作内容与高品质专业内容 // 104 资讯内容的平台洞察 // 115 第六章 金融平台:价值交换平台的未来 // 121 支付平台战争 // 122 金融服务的平台 // 128 金融的平台洞察 // 142 第七章 社交平台:关系的平台、话语的平台、人的平台 // 147 社交网络前传:Web即平台、即时通信 // 148 社交网络:帮人们理解身边的世界 // 156 即时通信中的社交 // 165 移动社交:社交即对话 // 171 社交的平台洞察 // 177 第八章 21种互联网平台原型与杰出的互联网平台 // 187 21种互联网平台原型 // 189 如何成为杰出的互联网平台 // 196 第九章 互联网平台的十大关系 // 201 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技术是互联网平台“隐形的翅膀” // 204 互联网平台与创新:传统企业的创新意味着灵感与冒险, 互联网平台的创新需要一种审慎的综合智慧 // 206 互联网平台与道德:好平台?坏平台?是的,平台有善恶 // 207 互联网平台与经济:互联网平台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引擎 // 208 互联网平台与社会:互联网平台是社会生活的连接器 // 209 互联网平台与政府:互联网平台规则与政府监管需要有效结合 // 210 互联网平台与个人:互联网平台将赋能于有才华的个体 // 211 互联网平台与管道:互联网平台与管道是共生共赢的关系 // 212 互联网平台与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用户不再是上帝,而是*独特的自己 // 213 平台与平台:互联网平台彼此之间的*佳关系是竞合 // 215 第十章 未来的互联网平台 // 223 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基石:大数据、云计算、社交与移动 // 224 互联网平台的成长逻辑:好产品、好平台、好商业、好生态 // 225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逻辑:先创造价值,再获取价值 // 226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观:以人为核心 // 227 附录 马化腾谈腾讯开放平台经验: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 // 231 后记 // 239


《数字鸿沟:信息时代的隐形壁垒与重塑路径》 引言:看不见的分割线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信息传播效率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重塑。从印刷术的诞生到无线电的普及,技术进步如同双刃剑,在拓宽知识边界的同时,也无形中划定了新的阶层分野。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爆炸性发展,承诺了一个“扁平化”的交流空间,然而,一个日益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数字鸿沟并未消失,它只是改变了形态,变得更加隐蔽、复杂,且与既有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深度捆绑。 本书《数字鸿沟:信息时代的隐形壁垒与重塑路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一复杂现象进行的一次系统性、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我们拒绝将“数字鸿沟”简单地等同于“有无网络连接”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接入、技能、内容、治理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动态系统。 第一部分:鸿沟的立体维度——从接入到意义的裂隙 传统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多集中于“接入鸿沟”(Access Divide),即城乡、贫富之间硬件设备和网络带宽的不平等。然而,本书首先超越了这一物理层面,深入探讨了以下三个更具决定性的维度: 1. 技能鸿沟的深化(Skill Divide):从使用到驾驭 仅仅拥有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已不足以构成数字时代的竞争力。真正的鸿沟存在于“使用”与“驾驭”之间。我们发现,不同社会阶层在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上的差距正急剧拉大。 基础操作与批判性思维的错位: 一部分群体停留在社交媒体的被动消费层面,而另一部分群体则能够运用高级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代码编写或内容创造。这种技能的代际差异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个体在信息洪流中筛选、辨别、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算法素养”的缺失: 在推荐算法和个性化信息流主导的时代,理解信息是如何被筛选、推送和过滤的(即算法素养),成为影响公众认知和决策的关键因素。缺乏此种素养的群体,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加剧了认知鸿沟。 2. 内容与用途的鸿沟(Content and Usage Divide):工具的价值差异 数字设备在不同人群中的“功用”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收入群体,数字技术更多地用于提升生产力、拓展职业机会和获取高端教育资源;而对于资源匮乏的群体,其主要用途可能局限于基础通讯、娱乐消遣,甚至面临被新型网络诈骗剥削的风险。 知识获取的不对称性: 顶尖学术期刊、专业数据库、高阶职业培训课程往往设置高昂的付费壁垒。这使得数字接入的“质量”而非“数量”,成为新的不平等指标。我们量化了这种“付费知识”的获取率在不同收入阶层中的分布,揭示了教育资源固化的新机制。 参与性与创造性的断层: 真正的数字赋权(Digital Empowerment)在于将个体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化为创造者和参与者。本书详细分析了在Web 2.0及后续发展中,不同背景的群体在开源社区、内容创作平台、乃至数字治理议题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差异。 3. 治理与信任的鸿沟(Governance and Trust Divide):权力与隐私的博弈 数字时代的权力结构不再仅仅由传统的政治实体决定,大型科技公司的决策和数据处理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运行。 隐私权与数据剥削: 我们观察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方面的透明度更低,且更易受到定向营销和监控的负面影响。他们往往对数据隐私的理解和保护能力更弱,在与科技巨头的博弈中处于绝对劣势。 数字公共领域的衰退: 随着信息平台的私有化和信息流的算法控制,公共讨论空间的质量受到侵蚀。不同群体对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信息的信任度差异巨大,这种信任的结构性差异影响着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民主进程的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结构性根源与跨界影响 本书并未将数字鸿沟视为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根源,并探讨了其对宏观社会产生的连锁反应。 1. 经济基础的重塑: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 数字技术的普及正加速劳动力的极化(Polarization)。低技能、重复性工作被自动化取代,而高技能、需要复杂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工作需求激增。数字鸿沟直接成为就业市场中“高薪”与“低薪”分界线的数字化体现。本书通过对多个国家劳动力数据的计量分析,证实了数字技能水平与长期收入增长之间的强相关性,揭示了“数字绝缘”如何固化代际贫困。 2. 教育系统的滞后与加速:从学前到终身学习 传统教育体系在适应技术变革方面步履蹒跚。学校教育未能有效普及高级数字素养,而社会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的资源分配又倾向于已经拥有一定基础的人群。这种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滞后,使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转化为数字技能的鸿沟,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被放大。 3. 地理政治与基础设施的“数字殖民” 在全球尺度上,本书关注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布局如何受到地缘政治和资本流向的影响。某些地区被动地接收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和内容输出,而非自主构建适应本地需求的数字生态,这构成了新的“数字殖民”形态,阻碍了本地创新和文化自主性。 第三部分:重塑路径——迈向真正的数字包容 面对如此复杂的挑战,本书拒绝提出简单的“普惠网络”口号,而是主张进行系统性的、多层次的社会干预。 1. 政策干预的精准化:从补贴硬件到投资人力资本 政策制定者需要从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包括: 强制性的国民数字素养教育: 将算法伦理、数据隐私、信息批判纳入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 针对特定群体的定制化培训项目: 针对老年人、农村社区以及被自动化取代的产业工人,设计高度实用的技能重塑课程,而非一刀切的培训包。 2. 促进数字公共产品的开发与开放 挑战科技巨头的“围墙花园”模式,鼓励和资助开发面向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数字工具和平台,特别是针对教育、医疗和地方治理领域。推广开源软件和开放数据标准,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促进知识的再分配。 3. 倡导技术伦理与问责制 核心在于重建数字空间的信任基础。必须建立更严格的监管框架,要求算法的透明化、可解释性和问责制,确保技术设计本身不带有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偏见(Bias)。公民社会需要培养出能够有效监督技术决策的新型“数字倡导者”。 结语:通往“数字公民权”的未来 数字鸿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演化的社会过程。本书认为,实现真正的“数字包容”,目标不应只是让每个人都能上网,而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数字时代享有平等的“数字公民权”(Digital Citizenship)——即拥有有效参与、创造价值和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只有正视这些隐形的壁垒,并采取结构性的变革措施,我们才能避免数字时代的进步,最终加剧人类社会的分裂与不平等。 《数字鸿沟》呼吁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技术开发者以及每一位信息时代的参与者,共同致力于搭建一座通往共享繁荣的、坚固而包容的数字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平台时代》,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技术革新和商业颠覆的盛宴,但它所展现出的,更多是关于人性与技术的奇妙共生。书中有不少篇幅聚焦于“个体”在平台生态中的角色转变,从一个被动的消费者,逐渐成为一个被激励、被引导,甚至是被塑造的“创造者”或“贡献者”。想象一下,我们过去只是在某个购物平台买东西,现在却被鼓励去分享购物心得、制作开箱视频,甚至通过直播带货来赚取佣金。这种身份的转变,既带来了新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压力。我们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表演”中,需要不断地输出内容、吸引流量、维护个人形象,以获得平台的回报和认可。书里提到的一些“网红经济”的案例,让我深感触动。那些一夜爆红的故事背后,有多少是真实的天赋异禀,又有多少是被算法精心包装、营销策划出来的“人设”?这种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义,让我对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开始审视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平台的规则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为了获得点赞和关注,而牺牲了内心的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叫《平台时代》,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互联网平台发展历程、巨头兴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解读。但实际读起来,感受却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种无处不在的“平台化”倾向,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社交方式,甚至思维模式。我记得书里有一章详细描述了短视频平台如何通过算法精准推送,让我们沉迷其中,时间被碎片化,注意力被持续收割。那种感觉,就像被一股看不见的手牵引着,不断地刷新、点赞、评论,仿佛自己参与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狂欢,但事后回过神来,又会感到一丝空虚。它让我开始反思,我真的在主动选择内容,还是被动地接受平台喂养的信息?这种思考,让我对自己的数字生活有了更深的警惕。而且,书中对“连接”的重新定义也很有意思。过去我们说连接是人与人的物理距离拉近,现在呢?好像更多的是在数据层面、算法层面上的链接。我们以为我们拥有了更广阔的社交圈,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被困在了一个个由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里,接触到的都是同质化的观点和相似的人。这种“连接”的本质,让我感到一丝寒意。

评分

读完《平台时代》,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掌控感。这本书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某种技术革命,而是娓娓道来,却句句戳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早已不是独立于平台之外的个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被分析、被利用。书里有一段关于“信用评分”的描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当我们享受着平台带来的便利,比如快速贷款、免押金租借,我们是否也付出了被量化的代价?我们的每一次消费、每一次互动,都在为我们的“数字画像”添砖加瓦,而这个画像,将直接影响我们在平台生态中的“信用等级”,进而决定我们能享受到怎样的服务,甚至接触到怎样的人。这种“信用”的重新定义,让我感到既新奇又不安。它打破了传统的信用观念,将个体的行为数据化、可视化,并以此来衡量其价值。我开始反思,这种模式是否会加剧社会分化?那些在数字世界中“表现良好”的人,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那些“不合规”的人,又将面临怎样的边缘化?这种无形的“枷锁”,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平台上的每一次“授权”。

评分

《平台时代》这本书,总的来说,给我带来了不少关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全新视角。我一直认为,商业的本质是提供服务和满足需求,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平台经济下,一种更为隐蔽的权力运作模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易,更是一种对用户数据、行为模式的掌控和利用。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在探讨平台如何通过精准的算法推荐,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信息获取,甚至价值判断。这种“无形之手”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我记得书里有一章讲到,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一个词,得到的结果背后,其实是平台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为你“量身定制”的。而这些定制,并非完全中立,它可能受到商业广告、政治宣传,甚至是平台自身利益的影响。这让我开始担忧,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是否还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书中对“数据垄断”和“算法偏见”的讨论,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当少数几个平台掌握了海量数据和强大的算法能力,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将是何等惊人?这种权力过于集中,是否存在失衡的风险?

评分

《平台时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正身处一个被“连接”重塑的全新世界。我原本以为,“连接”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桥梁,但书里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如今的“连接”,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智能链接”。通过分析我们的偏好、习惯,平台能够预测我们的需求,甚至引导我们的欲望。书中有一段关于“个性化推荐”的描写,让我感同身受。每次打开购物App,系统总能精准地推荐我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有时甚至是我自己都还没意识到的潜在需求。这种“懂我”的感觉,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丝被“窥探”的忧虑。我们与平台的互动,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持续的、数据化的“共生”。平台通过收集我们的行为数据,构建起庞大的用户画像,然后利用这些画像来实现更精准的商业变现,而我们,则在享受平台便利的同时,不断地为平台贡献着“价值”。这种“价值”的流动,让我开始思考,在数字时代,“所有权”的概念是否正在发生改变?我们的数据,究竟属于谁?这本书让我对“智能时代”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审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