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平台时代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方军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4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1158979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平台时代
1995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经过20多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空气、水、电一样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平台成为全球经济中强大又具创新精神的关键部分。过去,经济与社会的主要资源配置方式是经济学家科斯所界定的“企业”,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现在,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成为经济、社会与生活中新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我们迎来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平台成长到与市场、企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它们都是技术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更重要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双边平台,是“互联网平台”。在这些超级互联网平台之后,是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公司的互联网化,它们的业务本质也都是“互联网平台”。我们正在进入平台时代,平台是新经济的引擎。互联网平台带来技术驱动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它是连接者、匹配者与市场设计者。互联网平台成为全球经济中强大、同时又具创新精神的关键部分。
目录 序言 **章 平台时代的到来 // 001 平台是什么 // 003 互联网平台是全新的物种 // 007 平台的分类:普通连接型与产消合一型 // 010 从中国互联网产业出发,展望平台时代 // 014 互联网平台时代的十大启示 // 014 第二章 平台时代的驱动力 // 017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一:数字化 // 019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二:连接 // 020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三:带宽增长 // 022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四:云计算与大数据 // 024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五:交易成本降低 // 025 互联网平台的驱动力之六:互联网分享精神 // 026 互联网+与互联网平台 // 028 第三章 电商交易平台:当我们网上购物时,发生了什么 // 031 网络零售平台为什么从卖书开始 // 032 扩充品类:进击的电商 // 037 平台主导下的电商流量竞争 // 044 更好的服务与更多的品类 // 049 在网络购物时我们需要社交吗 // 054 网络零售的平台洞察 // 058 第四章 服务交易平台:移动的服务 // 065 服务交易平台的涌现:世界的优步化 // 066 旅游:经典的服务交易平台 // 070 移动生活:从大众点评网到美团外卖 // 078 服务交易的平台洞察 // 085 第五章 内容平台:平台创新前沿 // 093 互联网:资讯的平台 // 094 内容平台的两端:用户创作内容与高品质专业内容 // 104 资讯内容的平台洞察 // 115 第六章 金融平台:价值交换平台的未来 // 121 支付平台战争 // 122 金融服务的平台 // 128 金融的平台洞察 // 142 第七章 社交平台:关系的平台、话语的平台、人的平台 // 147 社交网络前传:Web即平台、即时通信 // 148 社交网络:帮人们理解身边的世界 // 156 即时通信中的社交 // 165 移动社交:社交即对话 // 171 社交的平台洞察 // 177 第八章 21种互联网平台原型与杰出的互联网平台 // 187 21种互联网平台原型 // 189 如何成为杰出的互联网平台 // 196 第九章 互联网平台的十大关系 // 201 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技术是互联网平台“隐形的翅膀” // 204 互联网平台与创新:传统企业的创新意味着灵感与冒险, 互联网平台的创新需要一种审慎的综合智慧 // 206 互联网平台与道德:好平台?坏平台?是的,平台有善恶 // 207 互联网平台与经济:互联网平台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引擎 // 208 互联网平台与社会:互联网平台是社会生活的连接器 // 209 互联网平台与政府:互联网平台规则与政府监管需要有效结合 // 210 互联网平台与个人:互联网平台将赋能于有才华的个体 // 211 互联网平台与管道:互联网平台与管道是共生共赢的关系 // 212 互联网平台与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用户不再是上帝,而是*独特的自己 // 213 平台与平台:互联网平台彼此之间的*佳关系是竞合 // 215 第十章 未来的互联网平台 // 223 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基石:大数据、云计算、社交与移动 // 224 互联网平台的成长逻辑:好产品、好平台、好商业、好生态 // 225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逻辑:先创造价值,再获取价值 // 226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观:以人为核心 // 227 附录 马化腾谈腾讯开放平台经验: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 // 231 后记 // 239
翻开《平台时代》,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技术革新和商业颠覆的盛宴,但它所展现出的,更多是关于人性与技术的奇妙共生。书中有不少篇幅聚焦于“个体”在平台生态中的角色转变,从一个被动的消费者,逐渐成为一个被激励、被引导,甚至是被塑造的“创造者”或“贡献者”。想象一下,我们过去只是在某个购物平台买东西,现在却被鼓励去分享购物心得、制作开箱视频,甚至通过直播带货来赚取佣金。这种身份的转变,既带来了新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压力。我们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表演”中,需要不断地输出内容、吸引流量、维护个人形象,以获得平台的回报和认可。书里提到的一些“网红经济”的案例,让我深感触动。那些一夜爆红的故事背后,有多少是真实的天赋异禀,又有多少是被算法精心包装、营销策划出来的“人设”?这种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义,让我对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开始审视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平台的规则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为了获得点赞和关注,而牺牲了内心的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叫《平台时代》,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互联网平台发展历程、巨头兴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解读。但实际读起来,感受却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种无处不在的“平台化”倾向,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社交方式,甚至思维模式。我记得书里有一章详细描述了短视频平台如何通过算法精准推送,让我们沉迷其中,时间被碎片化,注意力被持续收割。那种感觉,就像被一股看不见的手牵引着,不断地刷新、点赞、评论,仿佛自己参与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狂欢,但事后回过神来,又会感到一丝空虚。它让我开始反思,我真的在主动选择内容,还是被动地接受平台喂养的信息?这种思考,让我对自己的数字生活有了更深的警惕。而且,书中对“连接”的重新定义也很有意思。过去我们说连接是人与人的物理距离拉近,现在呢?好像更多的是在数据层面、算法层面上的链接。我们以为我们拥有了更广阔的社交圈,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被困在了一个个由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里,接触到的都是同质化的观点和相似的人。这种“连接”的本质,让我感到一丝寒意。
评分读完《平台时代》,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掌控感。这本书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某种技术革命,而是娓娓道来,却句句戳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早已不是独立于平台之外的个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被分析、被利用。书里有一段关于“信用评分”的描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当我们享受着平台带来的便利,比如快速贷款、免押金租借,我们是否也付出了被量化的代价?我们的每一次消费、每一次互动,都在为我们的“数字画像”添砖加瓦,而这个画像,将直接影响我们在平台生态中的“信用等级”,进而决定我们能享受到怎样的服务,甚至接触到怎样的人。这种“信用”的重新定义,让我感到既新奇又不安。它打破了传统的信用观念,将个体的行为数据化、可视化,并以此来衡量其价值。我开始反思,这种模式是否会加剧社会分化?那些在数字世界中“表现良好”的人,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那些“不合规”的人,又将面临怎样的边缘化?这种无形的“枷锁”,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平台上的每一次“授权”。
评分《平台时代》这本书,总的来说,给我带来了不少关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全新视角。我一直认为,商业的本质是提供服务和满足需求,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平台经济下,一种更为隐蔽的权力运作模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易,更是一种对用户数据、行为模式的掌控和利用。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在探讨平台如何通过精准的算法推荐,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信息获取,甚至价值判断。这种“无形之手”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我记得书里有一章讲到,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一个词,得到的结果背后,其实是平台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为你“量身定制”的。而这些定制,并非完全中立,它可能受到商业广告、政治宣传,甚至是平台自身利益的影响。这让我开始担忧,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是否还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书中对“数据垄断”和“算法偏见”的讨论,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当少数几个平台掌握了海量数据和强大的算法能力,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将是何等惊人?这种权力过于集中,是否存在失衡的风险?
评分《平台时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正身处一个被“连接”重塑的全新世界。我原本以为,“连接”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桥梁,但书里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如今的“连接”,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智能链接”。通过分析我们的偏好、习惯,平台能够预测我们的需求,甚至引导我们的欲望。书中有一段关于“个性化推荐”的描写,让我感同身受。每次打开购物App,系统总能精准地推荐我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有时甚至是我自己都还没意识到的潜在需求。这种“懂我”的感觉,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丝被“窥探”的忧虑。我们与平台的互动,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持续的、数据化的“共生”。平台通过收集我们的行为数据,构建起庞大的用户画像,然后利用这些画像来实现更精准的商业变现,而我们,则在享受平台便利的同时,不断地为平台贡献着“价值”。这种“价值”的流动,让我开始思考,在数字时代,“所有权”的概念是否正在发生改变?我们的数据,究竟属于谁?这本书让我对“智能时代”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审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