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需要,我们根据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结合各类企业会计管理的特点,编写了《会计内控制度与管理表格》一书。本书涵盖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的基本制度,包括现金账款管理、会计报表管理、成本核算管理、工资奖金管理及资产与存货管理等制度内容,同时还汇集了企业会计常用的管理表格范本。本书的*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实用性。本书由徐文锋主编。
上编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1.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
2.公司会计核算处理办法
3.会计事务处理规定
4.集团公司会计处理办法
5.分公司会计处理办法
6.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7.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8.公司财务处理办法
9.会计账簿的标准规范
10.会计报表管理办法
11.企业统计管理制度
12.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
13.经济合同管理规定
14.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15.财务部门负责人工作责任制度
16.资金控制制度
17.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办法
18.出纳业务处理办法
19.现金收支管理办法
20.应收票据管理办法
21.应收款项管理制度
22.问题账款管理办法
23.呆账管理办法
24.存货管理制度
25.投资管理制度
26.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
27.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28.不动产管理制度
29.财产管理规则
30.财物盘点制度
31.筹资管理制度
32.销售收入管理办法
33.成本核算方法(分步法)
34.成本核算方法(分批法)
35.会计人员审核费用规范
36.费用开支标准
37.借款和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及审批办法
38.公司出差管理制度
39.员工工资管理制度(范本一)
40.员工工资管理制度(范本二)
41.员工工资管理制度(范本三)
42.员工工资管理制度(范本四)
43.机械制造业薪金管理制度
44.家电制造业薪金管理制度
45.食品制造业薪金管理制度
46.百货公司薪金管理制度
47.连锁商业薪金管理制度
48.餐饮业薪金管理制度
49.商业银行薪金管理制度
50.公司技能工资管理制度
……
下编 企业会计管理表格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说实话,是超乎我预期的。很多专业类书籍为了控制成本,往往在纸张和字体上有所妥协,导致阅读体验下降,时间一长眼睛就容易疲劳。但这本《会...》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纸张选用了那种偏哑光的优质纸,既能很好地展现图表和文字的对比度,又不会产生刺眼的反射光。更重要的是,它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你知道吗,有些技术书为了塞进更多内容,行距弄得特别窄,读起来像是在“啃”文字。而这本书,每一段文字之间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关键信息点,比如定义、核心原则,都会被用粗体或者特定的颜色模块突出显示,引导读者的视线。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自检清单”模块,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知识点回顾,而是真正让你停下来思考:“我单位的现状是否符合这个标准?”这种主动参与式的设计,让阅读不再是被动接收,而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自我诊断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记忆的深度。
评分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定价,尤其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快速成长、内部管理面临瓶颈期的中小型企业管理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停留在“要做内控”的口号上,而是详尽地拆解了“如何做”的步骤和工具。我注意到它在数据分析和IT系统结合应用这块,内容更新得相当及时。比如,它提到了如何利用ERP系统的日志功能来追踪异常交易,甚至还探讨了云服务环境下数据安全和权限管理的特殊挑战。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这本书避免了成为一本“过时的教科书”。我曾在其他地方读到过一些关于内控的论述,但往往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和纸质审批阶段,对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风险点着墨不多。而这本书,显然是站在一个更广阔的、面向未来的角度来审视内控体系的构建,这让它的指导性意义更加持久和有效。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可操作性闭环”。很多管理书籍读完后,你会觉得浑身充满力量,但一回到办公室,面对实际的表格和审批单据时,又会感到无从下手,知识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本书却似乎预料到了这种“最后一公里”的困难。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还附带了一套完整且具有极高可复制性的“模板库”概念。虽然我没有直接使用它提供的全部配套表格,但作者在正文中对表格设计逻辑的阐述,已经足够让我推导出我需要的那种特定格式。它像是一个超级耐心的导师,不仅告诉你应该爬哪座山,还为你规划了最佳的攀登路线和补给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从专业集训营回来的“内控士兵”,对即将面对的战役有了清晰的地图和充足的弹药储备,那种从迷茫到笃定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当我真正沉浸在阅读中时,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注重细节的打磨。这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倾销,更像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比如在讲解采购流程控制的时候,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出“谁审批、谁执行”的清单,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规模企业在采用不同审批层级时可能遇到的“人情世故”陷阱,以及如何用制度的刚性去柔性化处理这些潜在的人际冲突。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洞察力,让我觉得作者绝对是身经百战的实干家。我记得有一段,专门讨论了如何设计一套既能有效防范舞弊,又不会过度繁琐到拖慢业务效率的授权矩阵。作者提出了一个“最小必要权限”的原则,并结合了几个现实案例,虽然案例中的公司名称做了模糊处理,但那种紧张的博弈感和最终制度的巧妙平衡,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语言是那种带着温度的专业性,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实践的烟火气,让人感觉读的不是一本冰冷的教材,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工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上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加上工整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又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装帧吸引了,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份量感,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我翻开目录看了一眼,哦,原来它侧重的是那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构建,不像有些书只讲理论,读起来空洞乏味。这本书似乎更强调“落地生根”,就是说,怎么把那些宏大的管理理念,一步步变成我们日常工作中可以执行的具体操作流程。比如,它在介绍风险评估那块,好像就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把复杂的逻辑链条拆解得非常清晰。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上做得比较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跳跃感,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让人很想一口气读完,去探索后面更深层次的细节。整体来说,初印象非常好,它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可信赖的学术氛围,让人愿意深入其中探索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