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學術性格與思想譜係——硃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曆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
定價:109.00元
作者:丁為祥著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010104010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硃熹(1130-1200)是孔子之後中國重要的思想傢,也是兩宋以降中國學術形態與文化性格的塑造者。《學術性格與思想譜係:硃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曆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從發生學的視野齣發,依據硃子文本與相關文獻,在充分吸納外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扣硃子的學術性格與思想譜係,展開對硃子哲學視野及其曆史影響的深入考察。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係統分析硃子的早年經曆——從齣身、師承到學術性格及其思想譜係的形成,並通過硃熹與張、陸象山、呂祖謙、陳亮的理論論辯以及硃熹對《四書》的集注與具體探討展現其思想體係;下篇從硃熹學說的曆史境遇齣發,依次分析宋、元、明、清硃熹思想的曆史影響,特彆是通過20世紀三位大傢馮友蘭、錢穆與牟宗三之硃子研究的深入解讀,凸顯瞭現代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推陳齣新途徑。
目錄
引言
上篇:硃子學術性格與思想譜係的形成
章 硃子的早年經曆及其學術性格的形成
一、傢世、誌趣與早年生活
一、從學三君子:科舉、業儒與習禪
三、問道李延平:佛與儒之抉擇
四、延平答問:儒學新路嚮的肇端
五、從“中和舊說”到“中和新說”
六、硃子的學術性格及其形成
第二章 對先賢的繼承——硃子與周、張、二程
一、思想譜係概說
二、北宋五子的思想發展及其走嚮
三、硃子對二程的抉擇
四、硃子對張載、周敦頤的揀擇與詮釋
五、硃子思想體係的基本規模
第三章 與同仁的切磋——硃子一生的論戰
一、“仁說”之辨——硃子與張
一、為學方嚮與人手之爭——硃子與陸象山
三、經史、博約之間——硃子與呂祖謙
四、王霸義利之辨——硃子與陳亮
五、硃子學術性格與思想譜係的激蕩與定型
第四章 嚮原典的迴歸——硃子與“四書”
一、硃子與《大學》
二、硃子與《中庸》
三、硃子與《論語》
四、硃子與《孟子》
五、硃子思想譜係的定型及其功能
上捲結語:硃子的理氣及其究極歸嚮
下篇:硃子哲學的曆史影響及其發生學考察
第五章 硃子哲學的後世影響及其演變
一、從學禁、黨禁到官方意識形態
二、獨尊與潛流——元代的硃子學
三、雙嚮的落實及其裂變——明代的硃子學
四、朝野的雙嚮修正與尷尬轉型——清代的硃子學
五、硃子思想譜係的流衍及其多元走嚮
第六章 邏輯理性的引進與詮釋——馮友蘭的硃子研究
一、成學經曆與治學的基本齣發點
二、從形式質料、真際實際到共相追求
三、理氣關係與共相、殊相
四、從生存實在論到邏輯實在論
五、文化的通約性與不可通約性
第七章 曆史理性的研究與評價——錢穆的硃子研究
一、從“係年”、“學術史”到“學案”
二、“宇宙本體論”
三、硃子的“心學”
四、辨硃陸、闢佛禪
五、曆史視閾下的文化理想
第八章 理性的裁正與批評——牟宗三的硃子研究
一、從“實在論”到“本體宇宙論”
二、“即存有即活動”與“隻存有不活動”
三、從“存有之理”到“存在之理”
四、“良知坎陷說”與“一心開二門”
五、良知的孤懸與落寞的人生
下捲結語:認同的選擇與選擇的認同——現代化牽引下的硃子學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索引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後記
作者介紹
丁為祥,1957年生,陝西西安人。哲學博士,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學會、中華孔子學會與中華硃子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對儒學的未來命運尤為關注。已齣版《實踐與——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評價》(陝西人民齣版社1994)、《自苦與追求——墨傢人生哲學概覽》(武漢齣版社1998)、《熊十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齣版社1999)、《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係及其定位》(人民齣版社2000)等專著,並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自然辯證法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史哲》以及《中國哲學季刊》(美國)、《文化中國》(加拿大)、《哲學與文化》(颱北)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一百餘篇。
文摘
序言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學術雄心的著作,它超越瞭對單一思想傢的常規研究範疇,緻力於構建一個宏大的思想史圖景。作者的筆觸老練而剋製,論證結構層層遞進,邏輯鏈條嚴密無隙,讓人在閱讀時始終處於一種被引導、被說服的狀態。雖然其探討的主題較為宏大和專業,但其清晰的邏輯梳理能力,使得專業讀者能夠迅速抓住核心論點,非專業讀者也能從中領略到傳統學術的魅力所在。它無疑是近年來關於宋明理學研究領域中一部分量極重的作品,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國思想史脈絡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啓發意義,是值得珍藏的學術力作。
評分這本書的史學視野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將硃子視為一個孤立的思想傢,更將其置於整個思想譜係之中進行定位和考察。對於硃子思想在後世不同政治環境和社會思潮中的“適應性”和“修正性”演變,書中給齣瞭非常富有啓發性的論述。它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緻力於展現這種思想是如何被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所“挪用”和“重塑”的。這種對思想流變過程的動態捕捉,使得原本厚重的曆史感變得更加立體和可觸及。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它幫助我打破瞭對傳統儒學的刻闆印象,看到瞭其內部的活力與矛盾。
評分書中對硃子哲學視野的界定和考察,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尤其是一些關鍵概念的溯源和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語義漂移,被分析得絲絲入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釋“理”與“氣”的關係時,所采取的跨學科的視角,他並未局限於傳統的經學範疇,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當時的自然觀乃至社會治理的理念進行互證。這種多維度的交叉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硃子思想復雜性的維度。這種細緻入微的文本細讀,使得許多過去被一筆帶過的議題,此刻都展現齣其蘊含的深刻張力,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建其論證鏈條時的縝密與周全,每一個論斷背後都有著紮實的考據支撐。
評分這本《學術性格與思想譜係——硃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曆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溫潤而厚重,體現齣齣版方對這部嚴肅著作的尊重。初翻閱時,我被其嚴謹的學術氣息所感染,尤其是目錄部分的清晰脈絡,預示著作者在梳理硃子思想演變軌跡時所下的苦功。書中的排版設計也相當人性化,大段的引文和注釋都處理得當,使得閱讀體驗流暢,即便是麵對晦澀的宋明理學概念,也能保持專注。從整體觀感上來說,這是一部值得長期置於案頭、時常翻閱的案頭書,而非快餐式的讀物。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硃熹哲學的專著,更像是一份精美的學術工具書,其裝幀的用心程度,足以讓任何一位對傳統文化抱有敬意的讀者感到滿足。這本厚重的書籍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仿佛也承載瞭硃子思想跨越韆年的重量感。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冷靜且富有穿透力,他似乎總是能抽離齣當代視角,以一種近乎“去魅化”的方式,細緻剖析硃熹思想體係建構的內在邏輯。這種對思想“發生學”的探究,並未停留在簡單的概念羅列或生平介紹,而是著力於挖掘那些促使特定哲學觀念誕生的曆史動力與學術氛圍。書中對於硃子與早期學者的對話,特彆是對不同流派間張力的描繪,極為精彩,展現齣一種動態的學術演進圖景,而非僵化的教條灌輸。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學研究變得具有瞭鮮活的辯論色彩,讓人仿佛置身於宋代的書齋之中,親曆那些思想的碰撞與交鋒,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學術價值和閱讀的代入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