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季羡林、汤一介等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西方学者称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台湾学者誉之为 “20世纪的《史记》,人类文明的《离骚》”。
◎全书阐释人类110多个世纪历史,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 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世界文明史》有五大特点:
(1)它是一部个人专著,而与众手编纂有别;
(2)它是一部“文明大典”,而与一般的史书有别;
(3)它是一部颇具“史识”的历史哲学著作,而与“流水账”式的史书有别;
(4)它是一部流畅优美的“故事”总集,而与纯粹学术的呆板文风有别;
(5)内文有近千幅精美插图。
《世界文明史(全11卷)》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极具可读性和收藏性。
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与纯粹学术的呆板文风完全不同,它是一部流畅优美的“故事”总集。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
世界文明史(全11卷)》包括: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
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媒体评论 威尔·杜兰特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拿破仑时代(上)
第一部 法国大革命
第一章 | 革命的背景(1774-1789)
法国人民
在欧洲,法国是人口最稠密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1780年时,俄国有居民2 400万,意大利1 700万,西班牙1 000万,大不列颠900万,普鲁士860万,奥地利790万,爱尔兰400万,比利时220万,葡萄牙210万,瑞典200万,荷兰190万,瑞士140万,丹麦80万,挪威70万,而法国人口为2 500万。巴黎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教育程度最高且意趣盎然的城市,居民约650万。
法国人民分为三个等级或阶级(身份):教士,约13万人;贵族,约40万人;余下的皆为平民(the Tiersétat)。经济方面不断好转,但政治上却处于不利地位的第三阶级,尝试要取得与他们增长中的财富相称的政治力量与社会地位,由此引发了法国大革命。每一阶级又分为子群或层,以致每一个人均有自己心目中的归属人群。
最富有的阶级是教会的教阶组织——枢机主教、大主教、主教与修道院院长,而地方上的牧师与副牧师则最穷。这里经济因素超越教义界限,在法国大革命时,阶级较低的教士与民众联合起来反对自己的上级。修道院生活已失去其吸引力,在法国,圣本笃(Saint Benedict)教团的僧侣人数,由1770年的6 434人,减至1790年的4 300人。几个不太重要的修道会,在1780年前被解散,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则早已于1773年时解散。一般说来,宗教在法国城市内衰退了,许多城市的教堂一半是空的。在农村中,异教徒习惯和古老迷信积极地与教会的教义及仪式展开竞争。不过,修女仍然积极献身于教育与看护,并且受到富人与穷人的一致赞誉。即使存在对基督教的怀疑,仍有成千上万的女人、小孩与男人,以敬神求其生活免受命运的打击而获得安逸,借圣人的事迹来满足他们的想象,用宗教节日来缓解连续工作的劳苦,并且想从宗教中寻找一种打破困惑与拯救绝望的镇痛剂。
政府之所以支持教会,是因为政治家都承认: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牧师能给予他们不可缺少的帮助。依他们的看法,人类禀赋的不相等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财富分配不均,因此,为了资产阶级的安全,必须维持温和而谦恭的公议,用以补偿穷人对天堂的向望。这对法国意义甚大,因为以宗教为支撑的家庭,仍然是政府兴衰、国家安危之基础。此外,牧师谆谆教诲信徒信仰国王的神圣权力,鼓励他们服从这个地位与权力的天定旨意,而国王也觉得这种神话对维护统治秩序很有助益。因此,他们几乎将各种公共教育都留给天主教教士。当新教在法国的成长威胁到国家教会的权威与利益时,“胡格诺派”(Huguenots)便被无情地驱逐了。
为感谢天主教士们的服务,政府允许教会从每一个教区收取什一税及其他所得,允许他们从事遗嘱的制作——催促将死的“罪人”购买可去天堂的赎罪券,作为交换,罪人们把自己俗世的财产遗留给教会。政府免除教士的赋税,遂时常从教会收到丰富的“自由捐赠”。由于被赋予如此众多的特权,教会在法国积聚了数量很大的土地——总计为1/5的国土,并且将这些当做封建财产来管理,征收封建税。教会将信徒的捐献转换为金银装饰品,比如镶在皇冠上的珠宝,那是历来对抗根深蒂固的通货膨胀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樊篱。
许多教区的教士,由于教会盘剥什一税,竟失去了教区的收入,只能工作于虔诚的贫穷中,许多主教却生活得舒适优裕。高贵的大主教还可以远离他们的教区,出入于王宫中。当法国政府濒临破产之际,按照塔列朗(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Péigord,17541838)估计,法国教会却享有1.5亿利维尔(livre)的年收入。负担纳税的第三阶级,对政府没有迫使教会将它的财富供与分享而深感诧异。当“不信仰”的文艺散布开来时,数以千计的中阶层市民与数以百计的贵族放弃了对基督的信仰,并且用哲学上的冷静态度旁观大革命侵袭那些神圣的设防的囤积物。
贵族阶级隐约发觉到自己失去了许多一直赖以为生的特权:他们最骄傲的贵族才能佩带的剑,曾作为军队的防卫物、经济的“指挥者”与农业社会的“司法首领”。但是这些权益大多数被黎塞留(ArmandEmmanuel du Plessis,Duc deRichelieu,15851642)与路易十四(Louis XIV)统治下的中央集权权力的实施所取代。许多领主居于王宫,并不在意他们的领地。在1789年,他们服饰华贵,风度优雅,而他们的平易亲切,让人很难想象他们拥有全国的1/4土地,并有丰足的封建税收收入。
他们中较古老的家庭自称为贵族阶级,他们的血统可追溯至5世纪时征服并重新命名高卢(Gaul)的日耳曼法兰克人(Germanic Franks)。1789年当德穆兰(CamilleDesmoulins,1760-1794)称大革命为迟延已久的种族报复时,他利用这种自豪来对抗外来的侵略者。实际上,大约95%的法国贵族是渐增的中产阶级与凯尔特人(Celtic),他们的土地和头衔,与中产阶级新的财富和伶俐的头脑合为一体了。
新兴贵族——穿长袍贵族——大约包括4 000个家族,其家长由于被指派了司法或行政的职位,因而自动地享有贵族身份。当大多数这种职位被国王或他的大臣们出售而为国家增加收益时,许多购买者认为以温和的索贿手段重新收回他们的支出已有了保证。“当政者贪财”,在“法国十分猖獗”,这样的言语,只是不利于濒临灭亡政权的成百抱怨中之一种。这些官衔与阶级有些是世袭的,当持有者加倍,特别在大理院(Parlement)或各地区的法院中他们的自傲与权力增加至1787年的顶点时——巴黎的大理院要求对国王的敕令有否决权力,以时间而言大革命开始逼近了。
在《什么是第三阶级》(一本小册子,出版于1789年1月)中,作者西哀士(Abbě Emmanuel JosephSieyés)提出并解答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第三阶级——最主要者。直到现在它是什么情形——无足轻重。什么是它想要推出的——重要人物。在尚福尔(Chamfort)的修正中,最主要者包括: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及它的10万户家庭与它的许多阶层——银行家、代理商、企业家、商人、经理、医生、科学家、教师、艺术家、作家、新闻记者、新闻界(第四“阶级”,或力量)和小民(有时称“人民”)——包括城镇的贫民与商人,在陆上或海上的运输工人和农人。
中上阶层掌握并支配正在增大并扩张中的势力:可流动货币与其他资本的力量,与静态的地产或衰微的宗教信条展开积极的竞争。他们投机于巴黎、伦敦与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证券交易所,并且,依照内克(Jacgues Necker)的估计,中上阶层已经控制了欧洲一半的货币。他们以贷款来资助法国政府,如果贷款与费用不能偿付,则以推翻政府作为威胁之手段。他们拥有或经营着法国北部迅速成长的矿业与冶矿业,里昂(Lyons)、特鲁瓦(Troyes)、阿布维尔(Abbeville)、里尔(Lille)与鲁昂(Rouen)的纺织业,洛林(Lorraine)的铁工厂与盐厂,马赛(Marseilles)的肥皂工厂,巴黎的制革业。他们经营着正在取代过去手工艺工厂与同业公会的资本主义工业。他们欢迎重农主义者的理论,因为自由企业较传统的工业规约与国家的贸易更加刺激与有生命力之故。他们资助并筹划由原料到制成品的转换,并将这些成品由生产者运至消费者,使双方均获得利润。他们得益于欧洲最好的3万英里道路,但是,他们公然抨击法国对道路与运河征收的通行税,以及由各省不遗余力地维持着的度量制度。他们控制商业,使波尔多(Bordeaux)、马赛与南特(Nantes)富足;他们组织如英德斯与伊沃克斯这类庞大的股份公司;他们将市场由城市拓展到世界,进而通过这种贸易使法国发展为仅次于英国的海外帝国。当发觉到他们——而非贵族——是法国渐增财富的创造者时,他们决定与贵族及教士均等地分享政府的利益与职位,竞争在法律上与王宫内的地位,涉足所有法国社会上的特权与恩赐之途径。当罗兰夫人(Maron Roland)——高尚而有
........
.........
我必须说,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人类精神的探索之旅。杜兰特并没有回避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黑暗面,比如战争、压迫和愚昧。他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剖析这些负面因素是如何阻碍文明进步的,又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悲剧。但与此同时,他也始终不忘强调人类的创造力、求知欲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也总有那么一些闪光点,激励着人类不断向前。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而不是绝望。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是“罗辑思维推荐”,也听闻了杜兰特的大名。但真正捧起书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像一些通史那样,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讲述人类文明的演进。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鲜活而 relatable。他擅长捕捉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以及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人性光辉与阴暗。读起来,我不仅能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能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种思考的深度,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的过去,也对我们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无法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的。它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是一次灵魂的对话。我仿佛在与跨越时空的无数伟大灵魂进行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奋斗与牺牲。它拓展了我的视野,深化了我的思考,也让我对“文明”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经以为自己对世界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读完这套书,我才意识到,自己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它让我明白,学习历史,学习人类文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旅程。而这套书,无疑是我在这个旅程中遇到的,最宝贵的向导之一。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文明”这个概念的深刻解读。它并没有将文明局限于政治、经济等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思想、艺术、宗教、哲学等更为柔软却也更为核心的层面。我看到作者如何描绘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探索,如何在困境中迸发灵感。尤其是关于文艺复兴那几册,读起来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盛宴。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伟大的杰作是如何诞生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蓬勃的生命力和对人类智慧的无限崇敬。这种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整体的梳理,让“世界文明史”这个庞大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也更加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真的太棒了,纸张手感温润,不是那种光滑得有点廉价的滑腻,带着一种古朴的质感,翻阅时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装帧也很考究,每一册的封面设计都恰到好处地呼应了其内容主题,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艺术的美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运用,不会刺眼,而是能让人心静下来,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而且,即使是全套15册,放在书架上也显得非常整齐,有一种“大家之作”的风范。在细节处理上,比如字体的大小、行距的设置,都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甚至注意到,它的书脊设计也别有用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总而言之,从拿到书的第一眼开始,就觉得它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本书,这对于一个热爱书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惊喜。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担心它会过于艰深,毕竟是“世界文明史”这种宏大的主题。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一点也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杜兰特用一种充满智慧和幽默的笔调,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他善于在叙述中穿插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让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我尤其喜欢他在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和解释。这种叙述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并且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套书在探讨欧洲历史部分,并没有陷入那种 Eurocentric 的视角。虽然欧洲文明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但作者非常注重与其他文明的对比和互动。他会时不时地将欧洲的某个发展阶段,与同时期的中国、印度或者中东文明进行对照,从而展现出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相互借鉴的普遍性。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避免了对历史的片面理解。我感觉自己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世界文明图景。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文明的兴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
评分这套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按照地理区域或者时间顺序,生硬地将历史切割开来,而是以一种更为有机的方式,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串联起来。我感觉作者像是位高明的织布匠,将无数分散的丝线,编织成一幅宏大而精美的织锦。他会带领我们从一个文明的某个重要事件,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文明的类似或对比的现象。这种叙事方式,让历史的连续性和内在联系变得清晰可见,而不是零散的片段。我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条河流,时而宽阔,时而蜿蜒,但始终朝着同一个大海前进。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大量信息淹没的读者。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不像一本简单的“人类文明简史”,虽然篇幅宏大,但它的叙述是有逻辑的,是层层递进的。作者非常擅长在每一个篇章的结尾,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预示着下一个文明的曙光。这让我有一种强烈的阅读动力,总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人类的脚步又将迈向何方。而且,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非常广,从人类的起源一直讲到近现代,几乎没有遗漏。我感觉自己读完这套书,就像是经历了一次跨越数千年的时空旅行,对人类文明的整体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必须从那个时代的艺术和哲学入手。而这套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讲述每个文明的历史时期时,作者都会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当时的艺术风格、哲学思想以及宗教信仰。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更重要的是去分析这些文化产物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在讲述古希腊文明时,他对哲学和戏剧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谈到中世纪时,他对哥特式建筑和经院哲学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在信仰与理性之间挣扎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