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捲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
定價:115.00元
作者:費爾南·布羅代爾,顧良 施康強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100130523
字數:570
頁碼:799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法國年鑒學派曆史學傢布羅代爾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經二十餘年纔完成該作品。除瞭展現齣作者的豐富學識、廣闊的視野以及運用瞭令人驚嘆的各種豐富資料之外,其基本結構是年鑒學派所重視的長時段發展,以及重視經濟社會結構的看法。作者選擇瞭長達400年之久的時段作為研究對象,融多種學科於一爐,從特定角度描述瞭全世界四個世紀的曆史。在20世紀寫作資本主義史的曆史學者當中,布羅代爾是很具代錶性的一位,也提齣瞭他獨特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觀。本書引用的曆史素材遠遠超過瞭一般曆史著作的範圍,日後的研究者必然能從書後附注的書目裏得到相當的啓發。書內所附的諸多地圖、圖錶、統計數字、相片、圖畫等等,也都是很有用的視覺輔助,有時甚至比正文還更具吸引力。資本主義史必然會一而再地被改寫,布羅代爾的這三捲本巨著也必然會一而再地被引述。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經典巨著,書寫瞭15至18世紀的資本主義發達史,由法國年鑒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集大成者布羅代爾曆時二十餘年結撰而成。作者認為,資本主義並不是一朝一夕齣現的,其基礎隻能在長時段的日常物質生活中去尋找。因此他以“總體史”為目標,以長達四百年的時段為整體對象,從特定角度描述瞭世界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的曆史。
全書共分三捲。*捲《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好比“為世界過一次磅”,旨在確認前工業化時期世界的潛力限度,當時“物質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第二捲《形形的交換》將市場經濟和高級資本主義活動加以比較,通過混閤和對立使二者互為解釋。第三捲《世界的時間》按時間順序瞭國際經濟的先後更替形式和主導力量。
作為集大成之作,本書不僅展示齣布羅代爾的博學廣聞和駕馭浩瀚史料的非凡纔能,也充分體現瞭年鑒學派對長時段發展和經濟社會結構兩個維度的重視與研究,而它在架構、概念、理論與論證方麵所引發的爭辯也使其更具長久的魅力。
目錄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作者介紹
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國年鑒學派第二代的史學傢。代錶作品為《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920年入巴黎大學文學院攻讀曆史,1923年畢業,經過一段在海外中學教書的經曆之後,1937年迴國時遇上年鑒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的費弗爾,開始受其影響。1946年,他加入《年鑒》學報的編輯部,其後與費弗爾創立高等實驗研究院第六部(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前身)。1956年至1972年間,擔任該部主任。1984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翌年逝世。
文摘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序言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初拿到這本《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捲一: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就被它厚重而富有質感的外殼所吸引,仿佛捧著一段沉甸甸的曆史。我尤其好奇的是“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這個副標題,它立刻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細節的好奇心。我猜想,這本書不會隻是冰冷的數據和宏觀的經濟理論,而是會深入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這些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人類活動之中,去探尋隱藏在這些日常錶象下的社會結構與經濟運作模式。 想象一下,作者會如何描繪一個十八世紀法國農婦的一天?她的早餐會是什麼?她如何獲取和準備食物?她居住的房屋是怎樣的?她的衣物是怎樣製作和保養的?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我看來,恰恰是理解一個時代最真實、最生動的切入點。而“可能和不可能”的提法,更是耐人尋味,它似乎暗示著在那個時代,生活充滿瞭限製與可能性,某些看似顯而易見的事情,或許在那時卻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反之亦然。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揭示齣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卻早已消失的物質條件,以及在這個框架下,人們是如何努力地生存、發展,甚至嘗試突破的。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那頗具分量的分量,以及“商務印書館”這個齣版社的信譽保證,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標題中的“十五至十八世紀”,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而“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則勾勒齣瞭本書的核心議題。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將看似宏大的經濟理論,與“日常生活的結構”這樣微觀的視角結閤起來。 我猜想,這本書會通過對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居住環境、工具使用等具體物質條件的細緻描繪,來展現那個時期經濟發展的麵貌。比如,人們的食物是如何生産和分配的?他們的房屋是如何建造和維持的?這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細節,往往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模式。而“可能和不可能”的副標題,則更是引起瞭我的極大興趣,它可能是在探討,在那個時代的物質和經濟限製下,人們的生活有哪些普遍性的睏境,又在哪些方麵存在著突破和進步的空間。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還原,更是一種對人類生活狀態的深刻反思。
評分讀過一些關於經濟史的書籍,但往往側重於宏觀的理論分析,而這本書的“日常生活”和“物質文明”的字眼,讓我眼前一亮。我猜想,這本書會以一種更加具象、更加“接地氣”的方式,來解讀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經濟轉型。我想象書中會描繪具體的器物,比如當時人們使用的工具、傢具、餐具,甚至是服飾的材質和款式,通過這些具體的物質載體,來摺射齣當時的生産力水平、工藝水平以及社會階層間的差異。 “資本主義”這個主題,也並非僅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這些物質生活細節來呈現其發展軌跡。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解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資本是如何被積纍起來的?它如何影響瞭生産方式和貿易模式?而“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則更像是一種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它可能是在探討,在物質匱乏的條件下,人們如何去滿足基本需求,以及哪些生活方式是普遍存在的,哪些又僅僅是少數人的奢侈,或者說,在那個時代,哪些願望是可以實現的,哪些又是遙不可及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一種沉靜的色調和略帶復古的字體,傳遞齣一種嚴謹而學術的氛圍。我一直對歐洲近代早期的經濟變遷和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充滿興趣,而“十五至十八世紀”這個時間跨度,正是那個波瀾壯闊的轉型時期。我推測,書中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物質生産方式的演進,比如手工業的變革、農業技術的進步,乃至早期工廠的齣現,這些都將是理解經濟基礎的關鍵。 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否會把這些物質條件的具體呈現,與宏觀的經濟理論相結閤,例如,商品經濟的擴張如何影響瞭人們的消費習慣?財富是如何在不同階層之間流動的?資本的積纍過程又是如何一步步奠定近代經濟格局的?“日常生活的結構”這個捲名,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探討生産和交換,更會關注這些經濟活動如何滲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改變他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思想觀念。而“可能和不可能”的論述,則可能是在探討那個時代的社會流動性,以及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和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捲一: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給我一種厚重感和曆史的縱深感。我傾嚮於認為,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經濟指標的羅列,而是會通過生動的物質文明描繪,來展現那個時代經濟的肌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物質文明”與“經濟”和“資本主義”這幾個宏大的主題聯係起來的。 我設想著,書中會細緻地描寫當時人們使用的各種物品,從衣物的縴維來源,到食物的生産加工,再到居住的空間布局,這些物質上的具體細節,想必能夠非常直觀地反映齣當時的技術水平、生産能力以及消費水平。而“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這個副標題,則讓我聯想到,作者可能會深入探討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受到哪些物質條件的限製,又在哪些方麵存在著突破和創新的可能性。它或許是在揭示,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個體和群體是如何生存、如何發展,以及哪些夢想和追求是普遍的,哪些又是被時代和物質條件所局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