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 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
定价:115.00元
作者:费尔南·布罗代尔,顾良 施康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100130523
字数:570
页码:79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经二十余年才完成该作品。除了展现出作者的丰富学识、广阔的视野以及运用了令人惊叹的各种丰富资料之外,其基本结构是年鉴学派所重视的长时段发展,以及重视经济社会结构的看法。作者选择了长达400年之久的时段作为研究对象,融多种学科于一炉,从特定角度描述了全世界四个世纪的历史。在20世纪写作资本主义史的历史学者当中,布罗代尔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位,也提出了他独特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观。本书引用的历史素材远远超过了一般历史著作的范围,日后的研究者必然能从书后附注的书目里得到相当的启发。书内所附的诸多地图、图表、统计数字、相片、图画等等,也都是很有用的视觉辅助,有时甚至比正文还更具吸引力。资本主义史必然会一而再地被改写,布罗代尔的这三卷本巨著也必然会一而再地被引述。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总体史”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为世界过一次磅”,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物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体现了年鉴学派对长时段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的重视与研究,而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也使其更具长久的魅力。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的史学家。代表作品为《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920年入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历史,1923年毕业,经过一段在海外中学教书的经历之后,1937年回国时遇上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费弗尔,开始受其影响。1946年,他加入《年鉴》学报的编辑部,其后与费弗尔创立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前身)。1956年至1972年间,担任该部主任。1984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翌年逝世。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初拿到这本《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一: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就被它厚重而富有质感的外壳所吸引,仿佛捧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我尤其好奇的是“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这个副标题,它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细节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不会只是冰冷的数据和宏观的经济理论,而是会深入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这些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中,去探寻隐藏在这些日常表象下的社会结构与经济运作模式。 想象一下,作者会如何描绘一个十八世纪法国农妇的一天?她的早餐会是什么?她如何获取和准备食物?她居住的房屋是怎样的?她的衣物是怎样制作和保养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我看来,恰恰是理解一个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切入点。而“可能和不可能”的提法,更是耐人寻味,它似乎暗示着在那个时代,生活充满了限制与可能性,某些看似显而易见的事情,或许在那时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反之亦然。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揭示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早已消失的物质条件,以及在这个框架下,人们是如何努力地生存、发展,甚至尝试突破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那颇具分量的分量,以及“商务印书馆”这个出版社的信誉保证,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标题中的“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而“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则勾勒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看似宏大的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的结构”这样微观的视角结合起来。 我猜想,这本书会通过对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居住环境、工具使用等具体物质条件的细致描绘,来展现那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面貌。比如,人们的食物是如何生产和分配的?他们的房屋是如何建造和维持的?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模式。而“可能和不可能”的副标题,则更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它可能是在探讨,在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经济限制下,人们的生活有哪些普遍性的困境,又在哪些方面存在着突破和进步的空间。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一种对人类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一种沉静的色调和略带复古的字体,传递出一种严谨而学术的氛围。我一直对欧洲近代早期的经济变迁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充满兴趣,而“十五至十八世纪”这个时间跨度,正是那个波澜壮阔的转型时期。我推测,书中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物质生产方式的演进,比如手工业的变革、农业技术的进步,乃至早期工厂的出现,这些都将是理解经济基础的关键。 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否会把这些物质条件的具体呈现,与宏观的经济理论相结合,例如,商品经济的扩张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财富是如何在不同阶层之间流动的?资本的积累过程又是如何一步步奠定近代经济格局的?“日常生活的结构”这个卷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探讨生产和交换,更会关注这些经济活动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改变他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思想观念。而“可能和不可能”的论述,则可能是在探讨那个时代的社会流动性,以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一: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给我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纵深感。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经济指标的罗列,而是会通过生动的物质文明描绘,来展现那个时代经济的肌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物质文明”与“经济”和“资本主义”这几个宏大的主题联系起来的。 我设想着,书中会细致地描写当时人们使用的各种物品,从衣物的纤维来源,到食物的生产加工,再到居住的空间布局,这些物质上的具体细节,想必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以及消费水平。而“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这个副标题,则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深入探讨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哪些物质条件的限制,又在哪些方面存在着突破和创新的可能性。它或许是在揭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体和群体是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以及哪些梦想和追求是普遍的,哪些又是被时代和物质条件所局限的。
评分读过一些关于经济史的书籍,但往往侧重于宏观的理论分析,而这本书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字眼,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更加具象、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经济转型。我想象书中会描绘具体的器物,比如当时人们使用的工具、家具、餐具,甚至是服饰的材质和款式,通过这些具体的物质载体,来折射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工艺水平以及社会阶层间的差异。 “资本主义”这个主题,也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这些物质生活细节来呈现其发展轨迹。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解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资本是如何被积累起来的?它如何影响了生产方式和贸易模式?而“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则更像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它可能是在探讨,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人们如何去满足基本需求,以及哪些生活方式是普遍存在的,哪些又仅仅是少数人的奢侈,或者说,在那个时代,哪些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又是遥不可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