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
定价:118.00元
作者:施晔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25824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高罗佩是欧洲汉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汉学家,然而至今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不仅鲜有对其书画鉴赏及动物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更少见对其在欧洲汉学史及中学西传史上作用和地位的全面考察。本书聚焦高罗佩汉学研究成果及狄公案小说,考察高罗佩为中学西传作出的种种努力及“高罗佩现象”在欧洲汉学史上的地位及独特性,进而讨论后殖民时代“中学西传”的特点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焕发出更强韧的生命力。面对21世纪世界文化新格局和各地区文化调整、渗透的新形势,这种研究亦不乏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中国颇具知名度,主要缘于其狄公案系列小说的创作及对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开拓性研究。事实上,高氏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远非仅限此两方面。本书致力于对高罗佩生平经历、汉学研究、小说创作、藏品藏书的综合研究,在详实占有*手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学、史学、语言学、艺术学、文献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深入考察高罗佩推动华风西被的诸多贡献,大致内容可归纳为三部分。
*部分是对高罗佩在中国古琴、性文化、动物文化、法律文化、宗教民俗、书画鉴赏与收藏等领域的研究进行全面考察,剖析其汉学研究的独特视角、研究方法及开创性意义,从而总览高氏在西方汉学领域的地位及其对中学西传的贡献。
第二部分是对高罗佩狄公案小说的研究。本书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观照高氏小说汲取西方侦探及中国公案小说精华而创作的17种狄公案小说,阐述其融汉学研究成果于小说创作、利用小说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将封闭在象牙塔中的精深学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普通大众所了解和接受的有益尝试。
第三部分是对高罗佩生活轨迹及其藏书、藏品的研究。本书充分利用高罗佩家族及故旧收藏的照片、书信、书籍、书画等珍贵文献或图像资料,考察其本人在中日两国的交游,并对其所藏的古籍、书画进行严谨考证及详细论述。
*后,本书在对高罗佩作全方位、多角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将其汉学研究的特殊性提炼为“高罗佩现象”这一概念,并将他置于西方汉学史的大背景下予以观照,指出其研究领域尽管冷僻,但并未超出西方汉学研究的范畴。相反,高罗佩开拓性、前瞻性的研究大多已被当今西方汉学界奉为经典。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施晔,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6 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献》、《复旦学刊》、《社会科学》、《美术研究》、《 中华文史论丛》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近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与社会变革》、《*考》等著作。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历史,以及在异国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学术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无疑是一份厚礼。高罗佩,这个名字在汉学界早已是如雷贯耳,但对于许多并非专业研究者的普通读者而言,他的形象可能仍然有些模糊。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以一种极为细致和温情的方式,将这位荷兰学者的生平、治学轨迹以及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感娓娓道来。 施晔老师在书中展现出的学识功底令人赞叹,她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高罗佩的学术成就,更是深入其研究的语境,剖析他为何会对中国古代的某些领域,如性学、民俗、神怪等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付诸毕生精力。从高罗佩早年在荷兰的求学经历,到他作为外交官在中国各地任职期间的观察与体悟,再到他晚年回国后潜心研究的种种细节,作者都做了详尽的梳理。书中对于高罗佩那些“不寻常”的研究方向的探讨,更是引人入胜,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话题,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且严谨的态度,展现了高罗佩如何以现代学术的方法,去理解和阐释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角落。这种“爬梳剔抉”式的研究,本身就极具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高罗佩。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窗口,而高罗佩,这位特殊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则让我们得以从一个独特而又深刻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的变迁。这本书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高罗佩的人生经历与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物的温度。 作者对于高罗佩研究方法的梳理,以及他如何在中国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到历史的脉络,都写得格外精彩。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高罗佩如何利用其外交官的身份,深入民间,与各类人群交流,从而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描述。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方式,正是许多现代学者所缺乏的,也正是高罗佩的研究能够如此生动、如此贴近真实的根本原因。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研究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需要行走于世,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它也提醒我们,那些被我们视为平常的日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察者眼中,可能蕴含着无尽的学术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那么遥远”的汉学研究。高罗佩,这个曾经以为只存在于历史书本里的名字,在施晔老师的笔下,变得鲜活而真实。它让我明白,汉学研究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可以与日常生活、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的。 作者在书中对于高罗佩如何在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中穿梭,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并从中汲取研究灵感的描述,尤为生动。我能够想象到,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带着好奇与敬畏,去观察、去记录、去思考。书中对高罗佩在中国的那些“非典型”的经历的挖掘,比如他对中国民间戏曲、地方习俗的兴趣,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纳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都让我大开眼界。这让我意识到,文化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丰富多彩的细节,而高罗佩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才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一个学者的介绍,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研究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高罗佩先生在倾诉他对中国的热爱,也能感受到施晔老师对这位前辈的敬意与理解。整本书的叙事流畅自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高罗佩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的解读所吸引。他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更是以一个深谙中国文化之道的灵魂,去体会那些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境。书中对于高罗佩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学术研究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做的,不仅仅是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更是用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和理解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是相互尊重的,也是能够启迪智慧的。高罗佩的研究,正是这样一种典范,而这本书,则是将这一典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美画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高罗佩不仅仅是一位汉学家,更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怀有深沉爱意的“中国通”。这本书正是围绕着这份爱,展开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施晔老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情,她不仅仅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描绘一种情感的传承。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高罗佩研究中国性学和神怪文化的解读。在那个年代,这些话题在西方社会乃至在中国国内都可能被视为禁忌或不登大雅之堂,但高罗佩却以其超越时代的学术勇气和开放心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在解读这些内容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高罗佩研究的时代背景、学术价值以及他试图通过这些研究达到的目的。这让我对高罗佩的学术视野和人文关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应被时代和社会观念所束缚,而应以探索真理为己任,以增进人类理解为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