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7)/基金会绿皮书

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7)/基金会绿皮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国胜陶泽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基金会
  • 基金会发展
  • 慈善事业
  • 非营利组织
  • 社会组织
  • 公益
  • 研究报告
  • 绿皮书
  • 2017
  • 中国公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科文献
ISBN:9787520120562
商品编码:2728748841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7)/基金会绿皮书
  • 作者:编者:邓国胜//陶泽
  • 定价:78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ISBN号:978752012056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48
  • 字数:253千字

编辑推荐语

邓国胜、陶泽主编的《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7)》利用基金会中心网采集的*新年报数据,对中国基金会2015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书中主报告分析了我国基金会的数量、治理结构、人力资源、资产、收入、支出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专题报告重点分析了当下我国基金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详细展示了我**族基金会与社区基金会发展的*新动态;选择了5家具有代表性的资助型基金会进行了案例剖析,深入分析我国不同类型的资助基金会管理的流程和资助管理的方式方法。

目录

Ⅰ 主报告
1 2015年度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
  一 基金会数量继续快速增长,市县级基金会增长加速
  二  基金会理事会规模不大,女性理事比例偏低
  三 1/4基金会无全职员工,一半以上无志愿者
  四 公募基金会的平均净资产正增长,非公募基金会的平均净资产负增长
  五 83.28%的基金会总收入低于1000万元,东西部差距扩大
  六 87.93%的基金会公益事业支出低于1000万元,东西部差异较大
  七 社区基金会建立党组织比例*高,家族基金会比例*低
Ⅱ 专题报告
2 中**族基金会的发展
  一 中**族基金会数量少、增长缓慢
  二 平均理事会规模9.29人,平均年龄54.6岁
  三 平均净资产较高,保值增值能力相对较弱
  四 项目主要分布在教育、贫困和文化领域
3 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
  一 社区基金会数量少、增长快
  二 理事平均年龄小,理事长和秘书长的女性比例高
  三 注册资金规模小,年度收入与公益事业支出少
  四 项目以社区发展、扶贫助困、老年人、残疾人等为主
Ⅲ 案例分析
4 中国扶贫基金会——多元化资助模式的探索者
5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基于开放公募权的资助型基金会案例
6 浙江敦和基金会——有情怀的聚焦型资助基金会案例
7 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非限定性、小额资助型基金会案例
8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议题导向、标准化管理的案例
Ⅳ 附录
9 基金会榜单


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7)/基金会绿皮书 引言: 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基金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凸显。它们在慈善事业、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为弥合社会需求与公共供给之间的差距、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金会生态系统,不仅需要数量的增长,更需要对其发展状况、运营模式、面临挑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的、独立的研究与分析。 《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7)》(以下简称“本报告”或“绿皮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需求而生。它并非对某个特定基金会的案例聚焦,也非对某个特定议题的浅尝辄止,而是一份致力于提供中国基金会行业整体面貌、发展脉络与前沿洞察的独立研究成果。本报告以2017年为时间节点,力图捕捉这一时期中国基金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制度变迁、实践创新以及潜在的机遇与挑战,为政府决策者、基金会从业者、捐赠人、研究学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公众,提供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全面的行业分析。 研究背景与方法论: 2017年,中国基金会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随着《慈善法》的深入实施,监管体系日趋完善,透明度与公信力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同时,社会对基金会专业化、高效化运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公益动员、信息传播和筹款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此外,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壮大,也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基础和更丰富的资源供给。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7)》采用了多维度、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我们深入搜集、整理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统计数据、公开披露的基金会年报信息,并对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行业事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还积极借鉴了国内外社会组织研究的先进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研究团队运用了数据分析、案例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力求从不同侧面、以不同视角,展现中国基金会发展的真实图景。 本报告的研究团队由一群长期关注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具有深厚学术背景与丰富实践经验的独立研究者组成。我们秉持客观、中立、严谨的研究态度,不受任何单一基金会或利益集团的影响,力求呈现一份真正具有独立性与前瞻性的分析报告。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数据的准确性与代表性,以及分析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力求避免流于表面化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内在联系。 报告核心内容概览(本部分旨在勾勒报告的整体框架与关注点,而非具体数据或结论): 本报告的主体内容围绕中国基金会发展的几个核心维度展开,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行业分析图谱。 第一部分:宏观环境与政策解读 时代背景下的基金会角色演变: 深入分析2017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对基金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带来的影响。例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如何为基金会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新机遇;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影响基金会的资源获取和项目设置。 《慈善法》的实践与挑战: 详细梳理《慈善法》实施以来,对基金会注册、监管、信息披露、税收优惠等方面带来的具体变化。评估法律实施在促进规范化、透明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深刻剖析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如监管细则的落地、行业自律机制的构建等。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基金会的影响: 考察与基金会运作相关的其他政策,如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互联网信息管理政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政策等,分析其对基金会日常运营、筹款活动、项目开展的潜在影响。 第二部分:基金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规模与结构: 依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分析2017年中国基金会的数量、分布、地域差异、成立时间分布等基本情况。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基金会(如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企业基金会、个人基金会等)的发展特征、规模大小、资产规模的结构性变化。 资源构成与筹款格局: 详细分析基金会主要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资助、企业捐赠、个人捐赠、项目收入、投资收益等。探讨2017年中国基金会的筹款渠道、筹款模式(如线上线下结合、品牌合作、大额捐赠等)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互联网筹款的普及与瓶颈,大额捐赠的稳定性等。 项目领域与服务供给: 梳理2017年中国基金会主要介入的项目领域,如扶贫济困、教育助学、医疗健康、环境保护、文化艺术、社区发展、科学技术等。分析不同领域基金会的项目特点、规模、影响力,以及它们在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贡献。 治理与运作: 考察基金会的组织架构、理事会运作、秘书处管理、员工队伍建设等内部治理情况。分析基金会决策机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现状,探讨专业化、职业化对基金会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 重点分析2017年中国基金会的信息披露情况,包括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探讨信息披露在提升公信力、接受社会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透明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空间。 第三部分:创新实践与趋势观察 互联网+公益: 深入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重塑基金会的筹款、传播、项目执行和评估等环节。分析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公益领域的应用案例与潜力。 社会影响力投资: 考察2017年中国基金会在探索社会影响力投资方面的实践,包括其理念、模式、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影响力投资如何为基金会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和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跨界合作与伙伴关系: 分析基金会与其他主体(如企业、政府部门、高校、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建立合作关系的新模式与新趋势。探讨跨界合作如何汇聚资源、放大效应、解决复杂社会问题。 专业化与能力建设: 关注基金会内部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服务的提供以及组织能力的提升。探讨基金会如何通过专业化运作,提高服务效率和项目质量。 回应社会议题: 观察2017年中国基金会在回应和参与解决重要社会议题(如脱贫攻坚、环境治理、老龄化、青少年发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第四部分:挑战与展望 面临的挑战: 总结2017年中国基金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但不限于:资源瓶颈、公信力建设、政策落地执行、专业人才短缺、创新动力不足、项目可持续性、社会认知与参与度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和对创新实践的观察,对中国基金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例如,对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系统性解决社会问题的趋势展望;对技术驱动、多元化合作、影响力导向的发展模式的探讨。 政策建议与行业倡导: 为政府部门、基金会自身、捐赠人以及社会公众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发展倡导,旨在共同推动中国基金会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语: 《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7)/基金会绿皮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中国基金会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前瞻性思考。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成为理解中国基金会生态、洞察公益慈善行业前沿动态的重要窗口,为所有投身于这项伟大事业的个人和组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启示。本报告的研究成果,旨在促进社会各界对基金会行业的关注与理解,激发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构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报告的逻辑构建和论证的严密性。一份高质量的学术或研究性出版物,其章节之间的衔接必须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一样环环相扣,不能有逻辑上的跳跃或者论据的薄弱。我关注它是否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比如,是否结合了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论点是否建立在充分引用的事实和理论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我希望看到作者们在提出挑战和建议时,能够体现出深刻的思辨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口号式呼吁。例如,在探讨某一发展趋势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其潜在的反作用力或负面效应?论述过程是否能够预先设想并反驳可能的质疑?这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叙事方式,才能真正建立起报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读者信服其结论的可靠性。

评分

我对这类行业年度报告的期待往往在于其数据的详实性和分析的独到性。通常,市面上的很多报告在数据收集上容易流于表面,引用一些宏观的、大家都知道的数字,但真正深入到微观层面,或者对数据的交叉验证和解释却显得力不从心。我希望一本好的行业报告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不仅告诉我“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并且能够预见“未来可能走向何方”。特别是涉及到像基金会这样快速发展且内部结构复杂的领域,如果没有详尽的一手调研和扎实的数据支撑,任何论断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优秀的报告应该能揭示出行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新兴的运作模式,以及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实际影响,提供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的“原来如此”的洞察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已知事实的罗列和总结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非常吸引人,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清晰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纸张质感,摸上去挺有分量的,内页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墨色浓淡适中,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很累。装订处理得也很扎实,感觉这本书可以经得起反复翻阅,不像有些学术性报告,读两下边角就松散了。整体来看,出版社在制作这个“绿皮书”系列的时候,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从视觉到触觉,都体现出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尤其对于这种需要长期参考和查阅的资料性书籍,实体书的质感和耐用性是衡量其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光从外在表现来看,这本报告无疑是达到了高标准的。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我个人对于出版物的阅读习惯是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一本好的研究报告,除了提供核心的结论外,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文献和研究领域。我期望看到报告中引用的文献和数据来源是权威且可追溯的,最好能附带一个详尽的索引或参考文献列表,这样我才能根据报告中触及的某个特定议题,继续拓展我的知识边界。此外,报告的语言风格也影响着阅读体验,如果能做到既保持学术的精准性,又兼顾非专业人士的理解流畅性,那就更臻完美了。那种晦涩难懂、充斥着只有圈内人才能明白的行话的报告,无疑会大大限制其知识的传播和影响力。因此,这本书的表达方式,是否能有效地架设起专业研究与广泛社会关注之间的桥梁,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

从一个经常关注社会创新和非营利部门的观察者角度来看,这类年度报告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是否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时间切片”和“基准点”。每年阅读下来,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演进轨迹——哪些问题在过去一年中得到了缓解,哪些新的难点又浮现出来?报告的视角应该既要宏大叙事,关注整体环境的变迁,也要足够细微,捕捉到基层实践中的创新火花和困境。好的报告不应该只是一份僵硬的统计年鉴,而应该是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活力。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敢于指出行业发展中的瓶颈和不健康倾向,而不是一味地歌颂进步,这种平衡的、务实的记录,对于行业自省和未来规划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