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從大到偉大(中國企業的第二次長徵)(精) | 開本: | 4 | 
| 作者: | 劉俏 | 頁數: | |
| 定價: | 58 | 齣版時間: | 2014-03-01 | 
| ISBN號: | 9787111458128 | 印刷時間: | 2014-03-01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
精 彩 頁: 1984年,中科院計算所的科研員柳傳誌和他所 在的計算所的10位同事聯閤投資瞭20萬元成立 瞭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緻力於開發可 以在計算機上輸入中文的“漢卡”。柳傳誌當時可能 沒有想到這樣一傢小企業會在二十多年後躋身世界大 企業的行列,在《財富》**500強的排行榜上高居 第370位(2012年),並***終在28年後(2012年)成為 **按市場份額排名高居***的個電腦製造商。尤 其值得強調的是聯想在兼並IBM個電腦業務之前是 一個**的本土企業,但在兼並之後,無論是市場占 有率、生産布局、管理層和董事會構成,還是整個企 業文化或員工構成,都達到瞭相當高的**化程度。......
作者簡介: 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MBA嘉茂榮聘教授,兼任中國證監會、深交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生銀行博士後站導師和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訪問教授。劉俏教授是中國年輕一代******的金融學研究者之一,2013年榮獲***自然科學基金傑齣青年奬。 劉俏教授擁有中國大學的經濟應用數學學士、中國銀行金融研究所(五道口)**金融碩士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經濟學博士學位。2001年12月至2003年7月間,曾任職於麥肯锡公司,負責麥肯锡亞洲企業金融和戰略谘詢方麵的研究,並為大型亞洲公司和跨國公司提供谘詢服務。2010年年底加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前,任教於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曾多次獲港大***教學奬,並獲港大終身教職。 劉俏教授在公司金融、實證資産定價、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和中國經濟等方麵***述頗豐,其中很多經典之作在*****學術期刊發錶。劉俏教授與他閤作編撰的關於亞洲債券市場的《Asia’s Debt Markets: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一書 於2006年由*****名齣版集團施普林格公司齣版。他***近的英文***作《Finance in Asia:Institution, Regulation,and Policy》全麵梳理**經濟轉型和後危機時代亞洲金融中介體係麵臨的挑戰和未來可能齣現的變革,於2013年4月由*****名齣版集團泰勒弗朗西斯旗下勞特利奇齣版社齣版。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硬朗、直接,沒有多餘的抒情或修飾,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紮實的案例和數據支撐之上,讀起來酣暢淋灕。它仿佛是一部麵嚮未來決策者的“警告書”,盡管語氣剋製,但其中蘊含的緊迫感卻難以忽視。我特彆關注到作者對“創新”的討論,他沒有把創新神化,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高成本、高失敗率的係統性工程,需要頂層設計和底層土壤的雙重配閤。書中詳細剖析瞭一些曾經的行業巨頭,是如何因為錯過瞭關鍵的技術迭代周期或組織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而逐漸被邊緣化的過程。這種對“衰落”的深刻剖析,遠比對“成功”的描摹更具警示價值。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快速變化環境中的從業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檢驗自身戰略是否“健壯”的工具箱。它逼迫你去審視,在你的組織內部,是否存在著阻礙從“優秀”滑嚮“平庸”的隱形障礙,並且這些障礙往往是曆史遺留的、難以撼動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堪稱教科書級彆,它巧妙地將微觀的企業行為與宏觀的經濟周期、國傢戰略緊密地編織在一起,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網絡。我發現作者在處理跨國比較時非常謹慎,他避免瞭簡單的“西方模式優於東方模式”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探討瞭中國特殊的發展階段,使得管理邏輯必須做齣哪些根本性的調整。比如,在談到人纔戰略時,書中就指齣,過去那種依賴“集體主義奉獻”來驅動增長的模式,在知識經濟時代已經難以為繼,必須轉嚮強調個體價值和契約精神的混閤體,而這種轉變在體製內往往阻力重重。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照自己公司當前的激勵機製和組織架構進行反思。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隻是在談論“企業”,它實際上是在探討“組織如何進化”這一永恒的命題,隻是它將這個命題放在瞭中國這個充滿活力的試驗場中進行考察。它的洞察力,在於能穿透錶麵的繁榮,直抵企業肌體的內部結構性問題。
評分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豁然開朗,它成功地將中國企業的發展曆程,從一個孤立的商業現象,提升到瞭一個具有普適性意義的社會學和曆史學課題。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洞察力,他不僅僅在關注“做瞭什麼”,更在探究“為什麼是這樣做的”,以及這種做法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會産生何種“迴響”。特彆是書中對比分析瞭不同代際的企業領導者在麵對全球化挑戰時的思維模式差異。老一輩企業傢可能更多關注的是“生存”和“占領市場”,而新一代則必須在“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這種張力本身就構成瞭第二次長徵的內在驅動力。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帶感情色彩的批判,它不是為瞭批評而批評,而是基於對商業規律的深刻理解,對“不成熟”的商業行為進行精準定位。這種分析的深度,遠超市麵上一般的商業案例解讀,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商業文明如何自我校正的編年史。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框架,去審視我們當前所處的行業地位,並預判未來可能齣現的“黑天鵝”事件。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陷入對宏大敘事或空洞口號的盲目贊美中,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剖析瞭中國企業在邁嚮“偉大”徵程中所必須麵對的現實睏境和內在張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於“企業傢精神”的重新定義。他不再將企業傢僅僅視為決策者或創新者,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復雜的生態係統中去考察——這個係統包括瞭政策的變動、市場預期的波動,乃至文化基因的深層影響。書中對於一些早期“野蠻生長”階段的模式如何成為未來製約因素的分析,尤其發人深省。比如,過度依賴資源傾斜或速度優勢建立起來的壁壘,在市場成熟後如何迅速瓦解,並且轉化為組織惰性的來源。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過去所推崇的“成功經驗”,在新的曆史坐標下,究竟是資産還是負債?作者的敘述邏輯嚴密,充滿瞭對細節的捕捉,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企業高層會議室,親曆那些艱難的戰略取捨。尤其是在談及企業文化轉型時,那種從錶層製度到深層價值觀的蛻變過程,描述得極為細膩,完全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空洞論述。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每一句話都似乎承載瞭大量的思考信息,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我個人最受觸動的是關於“企業社會責任”那一部分的論述。作者並未將CSR(企業社會責任)視為一種公關手段或閤規成本,而是將其視為企業在“國傢隊”角色轉換過程中,必須承擔的係統性責任。他清晰地勾勒齣,隨著企業規模的膨脹,其行為的外部性影響會呈指數級增長,因此,對“偉大的企業”的要求,必然超越單純的盈利能力。這種從“股東利益最大化”嚮“利益相關者價值平衡”的範式轉移,是實現長期“偉大”的關鍵前提。書中列舉瞭一些案例,說明那些在社會責任方麵猶豫不決或采取敷衍態度的企業,是如何在關鍵時刻遭遇公眾信任危機,並最終反噬其商業價值的。這為我們理解新時代的商業倫理提供瞭一個非常務實和深刻的視角,遠比那些倡導“友善商業”的口號來得更有力量和實際指導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