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正版 原來你是這樣的大俠 吳鈎 全書共分為七部分42篇文章,帶你全麵解密金庸小說中的

現貨正版 原來你是這樣的大俠 吳鈎 全書共分為七部分42篇文章,帶你全麵解密金庸小說中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金庸
  • 武俠
  • 小說
  • 文學
  • 文化
  • 曆史
  • 評論
  • 解讀
  • 原著
  • 現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鏡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99080
商品編碼:27305173463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書  名

原來你是這樣的大俠

I S B N

978-7-5060-9908-0

條形碼

 

作  者

吳鈎

譯  者

 

估  價

49.00

開  本

16

裝  幀

平裝

印  張

17.5

頁  數

265

字  數

210韆字

上架建議

 

齣版日期

2018年4月




內容介紹

聰明俏麗的黃蓉會每天洗澡嗎?大俠楊過帶刀不犯法嗎?虛竹是不是 個奴隸主?江湖中有沒有同性之戀?鏢局是個什麼樣的組織?武俠世界的武功為什麼會越來越退化?讀金庸武俠小說時,你也許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本書正是從社會史的角度翻入金庸的武俠世界,藉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 部分生動細節,進行社會生活史方麵的考證,為讀者打開 扇觀察古人社會生活的窗口。

全書共分為日常生活?日用品、服飾?化妝、美食?飲品、婚戀?生育、商業?財富、武器?武功、社會?製度七部分42篇文章,帶你全麵解密金庸小說中的江湖,領略真實的“武俠世界”。




作者介紹

吳鈎,1975年生,資深媒體人,知名宋史研究學者。自號“宋粉”,是 位講“故事”的能人。作者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有 往而深的情趣,其作品基本都是圍繞著宋代展開的。他的敘事風格猶如 位曆史深處的拾荒者,總在彆人不留意的地方找到吉光片羽。讀他的書你總是驚異中帶著欣喜,笑容滿麵地收獲瞭許多。他齣版的《生活在宋朝》《宋:現代社會的拂曉》《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等著作都頗受市場歡迎,為宋代領域的研究帶來 股清新的空氣。 




目錄

* 輯:日常衛生·日用品

01、楊過如何剪指甲

02、梅超風怎麼如廁

03、行走江湖的俠女們怎麼洗澡

04、大俠們每天會刷牙嗎

05、小龍女如何處理月事

06、行走江湖是不是要隨身帶著火摺子

 

二輯:服飾·化妝

07、契丹人的胸膛真有 個狼頭刺青嗎

08、黃蓉會穿什麼內衣

09、小昭怎麼換衣服

10、張無忌會給趙敏怎麼畫眉

11、韋小寶哪裏懂得宋人簪花的時尚

12、江湖兒女不纏足

 

三輯:美食·飲品

13、段譽飲的是什麼茶

14、喬峰喝的是什麼酒

15、黃蓉的廚藝在宋朝很厲害嗎

16、洪七公有福瞭,可以吃到那麼多的美食

17、麯靈風能不能吃到花生米

18、張翠山在冰火島住瞭那麼多年,為什麼不會得壞血病

 

四輯:婚戀·生育

19、郭靖應該怎麼嚮黃藥師提親

20、郭靖黃蓉怎麼避孕

21、歐陽鋒與嫂子私通,會受什麼刑罰

22、張無忌悔婚,周芷若能起訴他嗎

23、韋小寶是不是犯瞭重婚罪

24、江湖中有沒有同性之戀

 

五輯:商業·財富

25、郭靖 次請黃蓉吃飯花瞭多少錢

26、韋小寶貪汙瞭多少錢

27、韋小寶真的可以從懷裏掏齣 大疊銀票嗎

28、鏢局是個什麼組織

29、丐幫幫主的財富知多少

30、江湖門派的經濟來源

 

六輯:武器·武功

31、為什麼劍客與刀客給我們的感覺完全不 樣

32、大俠們成天帶著 把刀,不犯法嗎

33、為什麼武俠世界的武功越來越退化

34、什麼纔是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

35、宋朝全民愛相撲

36、為什麼你會覺得太監的武功高深莫測

 

七輯:社會·製度

37、為什麼說硃元璋時代的江湖很寂寞

38、為什麼說江湖社會形成於北宋

39、喬峰真要生在宋朝,又何 自殺

40、虛竹是不是 個奴隸主

41、金庸小說裏為什麼沒有基督徒

42、袁承誌能夠在海外創建 個共和國嗎




在綫試讀

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中,獨臂的楊過單身過瞭十六年,他是怎麼剪指甲的?這是江湖上流傳甚廣的“金庸學三大不解之題”之 。另外兩道“不解之題”是:《倚天屠龍記》中的小昭脖子鏈鎖住瞭,她是怎麼換內褲的?《射雕英雄傳》中的梅超風練瞭九陰白骨爪”,指甲暴長,解手後又怎麼擦屁股

“楊過剪指甲”難題相關的問題還有:在楊過那個時代,指甲鉗顯然還沒有發明齣來,人們究竟需不需要剪指甲啊?如果需要,又是用什麼工具來剪指甲呢?

人類當然需要剪指甲,不論是今人,還是古人。我們人體的組織,如牙齒的長度、骨頭的長度、耳廓的大小、內髒的大小,發育到 定程度,便不再生長,隻有頭發與指甲,可以維持終生生長。指甲如果不剪,它們就會不停地長長長(zhǎng),長(zhǎng)長長(cháng),長長長(cháng),給你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不便。

舉個例子,你彈過吉他吧?彈吉他需要留 點指甲,但指甲也不宜過長。有 位明朝人寫瞭 本《彈琴雜說》,其中就特彆提到,彈琴之人,指甲不宜長,隻留 米許甲肉要相半,其聲不枯”這裏的“”當然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度單位,而是指“ 粒米”那麼長。我們去看宋徽宗繪畫的《聽琴圖》,圖中的彈琴者,指甲修剪得非常整齊,差不多就是“ 粒米”長。

貓科動物的利、嚙齒類動物的牙齒,也都能夠終生生長,動物解決牙過長的方法是磨損,不停地撓硬物,或者不停地啃木頭。我們可以想象,生活在石器時代的人們,也是通過磨石頭來防止指甲過長的。金屬器具發明之後,人類慢慢學會瞭用刀片來削短指甲(古龍筆下的李尋歡,就常常用他的飛刀修指甲),或者用銼刀來磋磨指甲。當然,在指甲鉗發明之前,zui常見的修指甲工具是剪刀。

中國的剪刀,又稱鉸刀,鉸,交也,剪刀兩刀相交故名交刀耳(王先謙《釋名疏證補》)相傳剪刀為魯班發明,但從齣土的實物來看,目前發現的年代zui早的剪刀來自西漢初期,是交股剪刀,其形製跟現在的U形剪刀有點接近。

交股剪刀是漢代至五代的主流剪刀形製。簡單的力學知識告訴我們,這種剪刀用起來比較費力。不過如果用來剪指甲,無疑是綽綽有餘的。五代之後,帶有支軸的雙股式剪刀興起,由於應用瞭杠杆原理,用雙股式剪刀剪東西會更省力 些。長沙齣土的 把五代時期的雙股式剪刀,從形製看,已經跟今天我們常用的剪刀沒有什麼區彆瞭。

那麼你又如何證明古人用剪刀修剪指甲呢?畢竟剪刀是用來裁剪布匹、紙張的。

好,我們先來看看明末清初董以寜寫的 首小詞《蘭陵王》,裏麵寫道:先將榴齒微微刷取綉絨銀,輕修指甲歸來戲把檀郎招。”說的是, 名閨中女子與情郎約會前,細心梳洗,刷瞭牙,剪瞭指甲。在古代女性的梳妝盒內,是少不瞭這麼 把修剪指甲用的小剪刀的。 首元麯也寫道:“粉雲香臉試搽,翠煙膩眉學畫,紅酥潤冰筍手,烏金漬玉粳牙,鬢攏宮鴉。改樣兒新鞋襪,挑粉垢修指甲。收拾得所事兒溫柔,妝點得諸餘裏顆恰。(喬吉《 枝花·雜情》)修剪指甲,這是古時女性妝扮的基本功。



武俠世界裏的江湖百態:探尋金庸小說中的俠義、情仇與傢國 一部深入金庸宏大敘事體係,解構其武學思想、人物塑造與時代背景的深度解讀之作。 本書並非對某一部特定作品的逐字逐句評析,而是將視野投嚮整個金庸武俠宇宙,旨在梳理構成這一文學現象的底層邏輯與多維麵嚮。我們不局限於某一本書的故事情節,而是著眼於“金庸小說中”所蘊含的廣博內涵。 全書七個部分,由四十二篇精妙文章構建而成,如同四十二把精巧的鑰匙,分彆開啓瞭理解金庸世界的不同側門。我們緻力於挖掘那些隱藏在刀光劍影、愛恨糾葛之下的深層主題,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宏觀而又細緻入微的審視框架。 --- 第一部分:武學的哲學思辨與演進(約占總篇幅的五分之一) 本部分聚焦於金庸筆下武功體係的形而上學探討。我們不記錄招式名稱,而是分析其背後的“道”。 一、論武學境界與心性修為的辯證關係: 探討從“練武”到“悟道”的升華過程。書中呈現的頂尖高手,其武功的精純程度往往與其心性的澄明程度成正比。我們分析為何某些看似平庸的資質,能通過對武學哲理的深刻理解,最終超越天賦異稟者。 二、剛柔相濟的武術流派觀: 對比不同地域、不同門派武學體係的核心差異。例如,探討內功與外功的平衡點,以及“以柔剋剛”的深層智慧,如何體現瞭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調和思想。 三、兵器與人格的符號學意義: 武器在金庸世界中並非單純的殺伐之器。每一柄神兵利器背後都承載著使用者的命運和抱負。本部分將深入分析特定兵器在不同故事綫中的象徵意義,它們如何映照持有者的性格缺陷或道德光輝。 四、武功的時代性與局限性: 考察隨著時代發展,武功的理念是否産生變化。從早期的相對樸實的搏擊到後期玄妙莫測的內力交鋒,這種變化反映瞭作者對曆史進程的某種隱喻。 --- 第二部分:群像中的人性光譜與道德睏境(約占總篇幅的五分之一) 本部分摒棄聚焦單一主角的敘事方式,轉而剖析金庸筆下復雜的人性結構。 一、正邪分野的模糊邊界: 挑戰“好人一定行俠仗義,壞人必然惡貫滿盈”的簡單劃分。我們探討那些行俠仗義的背後是否隱藏著私心,以及那些作惡多端的角色,其墮落的初始動機。分析“亦正亦邪”角色的內在張力。 二、權力對個體精神的腐蝕: 考察在江湖或廟堂中,當個體掌握瞭過大的權力或武功時,如何一步步喪失初心。權力欲如何扭麯原本高尚的理想,製造齣新的悲劇。 三、女性角色的多重敘事: 梳理金庸筆下女性形象的多樣性,從堅韌的俠女到深宮中的智者,再到單純的紅顔知己。重點分析她們在父權和江湖秩序雙重壓力下的生存策略與情感抉擇。 四、忠誠與背叛的代價: 深度解析小說中關於“師徒”、“兄弟”、“伴侶”之間的信任體係。分析一旦信任崩塌,所帶來的精神創傷與現實後果,遠超武功上的損失。 --- 第三部分:傢國情懷與民族融閤的史詩底色(約占總篇幅的六分之一) 金庸小說的背景往往是動蕩的曆史時期,本部分著重於探討宏大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的交織。 一、傢國觀念的變遷與衝突: 分析不同時代背景下,小說人物對“國傢”、“民族”概念的認知差異。探討“中原正統”思想在不同時空中的適用性與局限性。 二、江湖與廟堂的張力關係: 審視江湖組織(如丐幫、明教)在麵對朝廷壓力時的應對策略。分析武林人士應如何自處:是隱退山林,還是投身廟堂,參與改朝換代? 三、文化交融與身份認同: 探討不同民族文化(如濛古、女真、吐蕃等)在小說世界中如何碰撞、融閤與衝突。分析主角如何在其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構建自我身份。 --- 第四部分:愛情模式的多維解析(約占總篇幅的六分之一) 本部分超越簡單的“纔子佳人”模式,深入探究復雜情感關係的構成要素。 一、錯過與遺憾的必然性: 剖析許多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中,為何“錯過”成為常態。探討宿命論、身份差異或時代局限性在阻礙情感發展中的作用。 二、精神契閤高於肉體結閤的論證: 分析那些超越瞭世俗情愛的精神伴侶關係。這種關係如何影響甚至指導瞭人物的武學與人生道路。 三、情愛中的犧牲與成全: 探討為瞭保護愛人或成全對方的理想,人物所做齣的巨大自我犧牲,及其對人物性格的最終塑造。 --- 第五部分:敘事結構與文學手法探析(約占總篇幅的十分之一) 本部分退後一步,審視金庸作為“說書人”的敘事技巧。 一、草蛇灰綫,伏脈韆裏: 分析作者如何設置巧妙的伏筆和照應,使得看似不相關的角色和事件,最終匯集成一個宏大而嚴密的體係。 二、武俠敘事中的懸念設置與節奏把控: 探討如何在高潮迭起的打鬥場麵中,依然保持敘事的清晰度和情感的張力。 --- 第六部分:武學之外的生存智慧(約占總篇幅的十分之一) 本部分關注非武力手段在江湖中的運用。 一、智謀與權術在亂世中的效用: 探討智者形象的構建,以及計謀、布局在決定最終勝負時的作用,有時勝過絕世武功。 二、醫蔔星相與旁門左道的地位: 分析那些處於武學主流之外的知識體係(如醫術、毒術、陣法)在小說世界中的實際作用與地位。 --- 第七部分:金庸敘事對後世武俠文壇的影響(約占總篇幅的十分之一) 本書的收官部分,旨在評估金庸文學的持久價值與開創性。 一、開創性的“新派武俠”定義: 總結金庸如何將傳統公案、俠義小說提升至嚴肅文學層麵,確立瞭武俠文學的審美基準綫。 二、流傳與改編中的主題異化風險: 探討在不斷的影視化、遊戲化過程中,其核心的俠義精神和哲學思辨如何麵臨被簡化或麯解的風險。 三、對當代人精神世界的意義: 最終思考,在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金庸小說所構建的那個“義”字當頭的世界,對當代讀者依然具有何種精神感召力。 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全景式的觀察角度,幫助讀者跳齣具體的故事情節,去理解和欣賞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所蘊含的深厚思想底蘊與廣闊的藝術境界。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原本預期這會是一本比較嚴肅、甚至有些枯燥的“考據”類書籍,但讀完之後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活潑”得多。作者的語言風格時而幽默詼諧,時而又變得如論劍般犀利,尤其是在分析某些經典橋段時,那種帶著戲謔的批判精神,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他似乎對金庸先生筆下人物的“小毛病”有著極大的熱情去挖掘和展示,這使得整本書的討論充滿瞭人情味,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這種既保持瞭學識的深度,又兼顧瞭閱讀的趣味性,是非常難得的平衡。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著一股不凡的氣度。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深得我心,觸感細膩,字跡清晰,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我特彆喜歡扉頁上的那段引言,寥寥數語,卻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那個刀光劍影、恩怨情仇的武俠世界。那種對細節的打磨,看得齣齣版方確實是用心瞭,絕非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的作品可以比擬。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覺得整個空間都增添瞭幾分書捲氣和江湖氣。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一次莊重的儀式,準備好進入一場精神的探險。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的金庸迷,我對市麵上所有相關的解讀和評論都抱著一種審慎的態度,但這本書的開篇幾章就徹底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沒有落入窠臼,去重復那些已經被嚼爛的“郭靖的俠義”或者“令狐衝的灑脫”,而是從一個全新的、近乎於“人類學考察”的角度切入瞭這些人物的行為動機和文化背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很多我過去閱讀時一掃而過的情節,在這裏被賦予瞭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曆史的必然性。這種深挖底層邏輯的能力,讓我對那些熟悉的人物有瞭煥然一新的認知,仿佛是隔著一層毛玻璃忽然被擦亮瞭一樣,看到瞭隱藏在武功招式背後的權力結構和人性博弈。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對既有解讀的補充或修正,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經典文本的“新工具箱”。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任何敘事作品時,都會不自覺地運用書中學到的分析框架——比如對“門派設定”的權力分析,或是對“奇遇”背後的階層流動性的審視。它有效地拔高瞭我們對通俗文學的欣賞維度,讓我意識到,即便是最引人入勝的武俠故事,背後也蘊含著復雜的社會肌理和深刻的人性洞察。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纔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最持久的饋贈。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為高妙。雖然內容似乎是分成若乾個獨立的篇章來探討不同的主題,但整體讀下來卻有一種渾然一體的連貫感,仿佛七條河流最終匯入瞭一片壯闊的海洋。有時候,我會在某一篇文章中讀到對另一個章節觀點的巧妙呼應,這種結構上的精妙設計,讓人不得不贊嘆作者的布局之宏大。它不像是一些學術性的解讀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文學性的張力,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使是對於武俠文化接觸不多的朋友,也能被其強大的邏輯鏈條所吸引。我經常不知不覺就讀到瞭深夜,那種“欲罷不能”的感覺,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之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