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尝试着做了第一套卷子的选择题,最大的感受就是“出乎意料的陌生感”,并不是说知识点超纲,而是它考察的角度和出题的风格与我之前做过的所有模拟卷、真题,甚至肖秀荣老师自己的其他押题卷,都有着微妙但显著的区别。很多题目看似考察的是同一个核心概念,但设置的干扰项极其狡猾,常常需要将好几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交叉对比才能锁定正确答案,这与近几年政治真题越来越“形神兼备”的趋势似乎有所偏离,反而更像早些年那种偏重概念死记硬背的考法。特别是对于马原和毛概部分,那种“绕弯子”的问法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真的扎实。做完之后对答案,发现自己错的那些点,虽然都是知识点,但感觉更像是“陷阱题”而非“能力题”,这让我对这套卷子的“预测性”产生了疑问——它到底是在预测真正的出题方向,还是在制造一种特殊的难度来增加销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灾难级的。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纸张非常薄,油墨味儿刺鼻得很,翻开第一页,就发现几个小小的瑕疵,比如边缘有点卷曲,油墨晕染的痕迹若隐若现。我本是抱着极大的期望来迎接我的政治“救命稻草”的,结果这触感实在让人提不起精神去深入研读。更别提那些图表了,排版极其拥挤,关键的年份和数据经常因为版式问题而挤在一起,看得我眼睛生疼。要知道,考研政治这种需要反复阅读、圈点批注的资料,纸张的质感和排版的清晰度是多么重要!出版社在这方面实在是不够用心,这哪里是“终极预测”,简直是“终极劝退”。我不得不考虑,如果连基本的阅读体验都无法保障,里面的内容深度和准确性又该打上多大的折扣呢?希望后续的复习过程中,这些低劣的印刷质量不会成为我攻克难关的额外负担。我个人建议,如果能提供电子版对照会好很多,但实体书的体验感确实拖了后腿。
评分从宏观上来看,这四套卷子在不同模块之间的难度分布极不均衡。前两套卷子,特别是选择题部分,难度设置得相当“劝退”,让人在复习初期就产生巨大的挫败感,感觉自己离目标分数线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然而,当我进入第三套和第四套时,题目的难度突然有了一个明显的下调,很多选择题的设置变得非常直接,甚至出现了几道在我看来有些“送分”的题目,特别是对一些已经高频考过的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考察。这种忽高忽低的设置,让我非常困惑于它的命题思路:这到底是想模拟考试的随机波动性,还是仅仅因为内部出题人手存在差异,导致整体风格不统一?如果我要以这套卷子作为最后的自我检测,我该以哪一套的难度标准来衡量我的备考状态呢?这种不一致性极大地影响了它作为“终极预测”的参考价值。
评分关于论述题的设置,我必须指出一个我个人感觉上的不足:对于时政热点的捕捉,虽然紧跟了当年的主要文件和会议精神,但“活学活用”的题目设计上略显保守。我期待的是能够将理论与当下最前沿、最热议的社会现象(比如一些新兴科技的应用、最新的国际贸易摩擦等)深度结合的论述题,这样才能真正检验我们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然而,这四套卷子的论述题,虽然覆盖了主要的知识板块(如经济、哲学、法政),但其设置的情境和要求总结的论点,总感觉停留在相对安全和稳妥的范围之内,更像是对既有范文套路的升级,而不是对思维灵活性的终极挑战。换句话说,它教你如何写好“标准答案”,但可能没有完全教会你如何应对“意料之外”的精彩考题。
评分这套卷子的解析部分,老实说,是它唯一的亮点,但这个亮点也存在瑕疵。解析的篇幅非常详尽,对于每一个选项的对错都有深入的阐述,不仅仅给出了官方的“标准答案”,还附带了相关的理论出处和近期的热点背景。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分析题,解析部分简直像一本微型的时事评论集,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论述素材。然而,问题在于,解析的逻辑衔接有时略显跳跃。比如,在分析一个大题时,它突然插入了一段与当前题目关联度不高的政策文件原文,虽然提高了专业性,但对于急需快速掌握答题框架的考生来说,这种信息过载反而会造成理解上的负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结构化”的解析,即“核心观点+论据支撑+答题模板”,而不是这种堆砌式的知识点罗列。看得出来编者是想面面俱到,但结果却是略显臃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