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程

大国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忆宁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建设
  • 大国重器
  • 基础设施
  • 科技创新
  • 中国发展
  • 经济建设
  • 规划设计
  • 行业发展
  • 匠人精神
  • 时代成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大社明德求是书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0947
商品编码:2751578427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书    名:大国工程

作  者:赵忆宁 著

出版时间:2018-05-01字  数:233 千字
书  号:240947ISBN:978-7-300-24094-7
开  本:异16包  装:平   装
印  次:1-1定    价:¥49.00


大飞机、高铁、特高压、港珠澳大桥这四项中国超级工程是如何决策上马的?实现了哪些关键创新点?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如何与国际同行进行合作与竞争?经历了哪些波折与困难?为什么在中国能取得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哪些带动效应?如何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深入第一线调研采访,真实记录了中国企业管理者、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如何创造大国工程奇迹,全面反映了中国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是如何同向同行的。可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书中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科技和发现本身的故事,以及科技创新与社会、人类之间联系的故事,并试图走进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内心世界,触摸他们的思想活动。

赵忆宁,《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1959年生于北京, 1983—2003年在新华通讯社《瞭望》新闻周刊担任记者,先后任职于政治、文化、经济、热点与专题五个部门。2003年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获广东“十佳女新闻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称号 。 
著有《转轨中的日本》(2007年)、《大较量:当中国龙遇到美国鹰》(2010年)、《中国入世大角力:新型超级大国的拐点》(2013年)、《探访美国政党政治:美国两党精英访谈》(2014)、《大战略:“一带一路”五国探访》(2015)等。 
擅长撰写连续报道,新闻报道理性质疑,多方求证,自成一体。撰写的“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赤旗飘扬:与日共在一起”“中国入世大角力”“美国政党政治调研”“‘一带一路’五国调研”“非洲七国调研” 等专题系列报道,引起决策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了中国媒体影响国际舆论的主动性,通过报纸搭建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媒体国际化及“走出去”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第一章 中国大飞机:21世纪的一号工程 
中国大飞机准备起飞 为制造强国而战 
中国大飞机C919即将揭开面纱 
航空制造业:中国制造的短板 
高层强音:中国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黄皮白心”:是自主研发吗? 
后发制人:两大竞争对手率先换“心” 
十年为期:迈入航空制造业强国行列 
国家发展中国大飞机的四次决策 
——专访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兴世 
大飞机承载几代人梦想 
运-10被搁置的三个原因 
三次艰难的决策历程 
面向市场的“三条金光大道” 
引领产业发展 
这次我们终于干成了: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 
——专访C919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 
“举全国之力”研制大飞机 
解密一段曲折的历史 
C919完全是自主设计 
如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C919订单预期2030年占全球市场1/5 
——专访中国商飞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党铁红 
当前订单包括确认订单和意向订单 
预期2030年占全球市场1/5 
“主供模式”:中国商飞与顶级供应商形成“生命共同体” 
——专访中国商飞张洪光处长、郭佳文处长 
16家合资企业 提升系统及产品研制能力 
“主供模式”:与顶级供应商打交道 
在艰难的摸索中学习 
新型供应商模式:“生命共同体” 
中国大飞机是GE全球战略千载难逢的机会 
——专访昂际航电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仲安仁 
成立合资公司是GE全球战略的需要 
提倡 “合规文化”, 转移“干净”技术 
希望从C919项目中获得经验和美誉 
沉浮:中国大飞机的三十年 
——专访北京大学教授路风 
大飞机决策回溯 
运-10下马摧毁了大飞机的研发平台 
中国商飞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 

第二章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中国超高速试验列车 
时速605公里超高速列车台上试验 
高铁就像一架飞机在不停地起降 
希望最高速度出现在中国 
多项创新技术等待上线验证 
抢占技术制高点,带动行业发展 
高速是我们追求的梦想 
——专访南车青岛四方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 
中国强势进入高铁国际市场 
——专访南车青岛四方副总经理倪胜义 
拿下阿根廷大单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布局 
让中国高铁走向全世界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中国挑战美国创新领导地位的重大工程 
特高压输电:引领中国从技术追赶到技术领先的转变 
特高压输电的曲折之路:追寻特高压技术创新之美 
难题之一:提高电压与控制电压 
难题之二:污秽环境下外绝缘子的配置 
难题之三:控制电磁环境与控制电场 
难题之四:特高压设备的研制 
中国从超高压到特高压的历史性飞跃 
——专访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维江 
中国输电网曾落后西方20年 
特高压输电在世界各国的探索与命运 
中国特高压输电为何是自主创新 
特高压项目评估受阻 “十二五”电网规划何时出台 
特高压输电项目评估纸上谈兵一年 
规划缺失,是造成项目评估一事一议的根源 
“十二五”过半,国家电网专项规划在哪里? 
国家电网要实现跨国跨洲电力配置 
——专访国家电网公司国际部负责人程梦蓉 
国家电网在境外市场的定位是长期战略投资者 
巴西项目预期回报率18% 
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没有国际化,何谈世界一流 
2020年境外资产占比10% 
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评价 

第四章 港珠澳大桥:中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领袖与精神领袖 
——在林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一道绵延56公里的难题 
全球瞩目中国沉管隧道跨海大桥 
海底隧道专有技术的昂贵学费 
超级工程凸显中国强大综合国力 
“直逼技术极限”的挑战 
“海中的眼睛”化解危机 
成功实现深水管节沉放姿态监测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支撑 
从交通工程建设大国到交通工程建设强国 
港珠澳大桥标志着我国由桥梁建设大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 
——专访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设计负责人孟凡超 
伶仃洋大桥搁置,港珠澳大桥续梦 
港珠澳大桥建设三方共同融资 
由桥梁建设大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的里程碑 
港珠澳大桥:绵延56公里的创新 
4.5公里海底隧道滴水不漏 
艰难的抉择:E15管节第一次返航 
失败的“潜在收益” 
无中生有的清淤“救心丹” 
沉管隧道结构的独特创新 
结尾 
大国工程师与超级样板工程 
——专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 
中国体制的优势 
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做大国的工程师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思想:“对失误零容忍” 
——专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总设计师刘晓东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复杂的工程 
——专访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执行总裁、首席隧道专家 
汉斯?德维特 
惊心动魄38小时:挑战最终接头“重新对接”极限 
7小时的艰难决策 
逆向操作行不行? 
林鸣心中的“锚定”与“中国标准” 
逆向操作和与风险对话 
天道酬勤的完美精度 
后 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明确作出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最坚定决策,他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第一,这个飞机的总体方案是我们自己定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第二,气动外形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试验完成的。第三,飞机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到制造全是中国人自己做的,西安、沈阳、成都、哈尔滨、南昌等地的专业人员全都参与了。第四,系统集成是我们自己完成的。系统集成并不是意味着把国外的系统或者材料买回来就能变成飞机,否则如何解释全世界目前能进入客机研制领域的只有欧洲、美国、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第五,我们搞的是中国自己的特色管理。我这里说的“自己”不仅是中国商飞,还包括国内各行各业为C919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我们真正做到了“举全国之力”。 

◇中国上大飞机项目必将触动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我们绝不要低估美国和欧洲政商合谋扼杀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决心。美国人和欧洲人比许多中国人更明白,一旦中国开始建立大飞机的开发平台,问题就不再是中国产品刚出现时的水平是低还是高,而是中国的技术能力一定会通过这一平台成长起来。从国家层面要想清楚这件事情,即便是美国或者欧洲都不给我们适航证,我们也要坚持飞,不能飞国际航线就飞国内航线。 

◇速度代表技术发展的综合实力。如同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超高速列车的研制也可谓举全国之力,有2万名科研人员、5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超高速列车的研制。我们当然希望最高速度能够出现在中国,由我们国家的车辆突破法国570多公里的时速值,让全世界认可中国的高铁技术。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中国了,我们已经具有强大的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能力及体系,中国国力发展至今已可以提供大桥施工的技术保障,我们可以做到过去不能做到的事情,从不懂到懂,边干边学,学中干,干中学!”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指挥林鸣对记者说。 

◇外国企业很惧怕中国的央企,2015年有47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国有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舆论,甚至个别人希望置国有企业于死地。我认为,央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法治、需要市场经济,同样也需要央企,至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
大国重器,匠心磨砺。记者深入国家四大工程,采访科研人员、产业工人,从笔尖流淌出的一个个工程,将中国梦圆梦的目标转化为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每一个感人故事都是民族共同财富的深度挖掘,充分印证了每一个重大工程的突破,都是国家意志、国家力量、国家情怀的体现。 
——魏应彪(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对港珠澳大桥的跟踪报导持续了数年,给我们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对严谨的那份执着。作者每一次的现场采访都会持续十天到半个月,写稿过程一般都要数月,这个期间我的许多同事经常会收到作者的微信、电话核实专业与细节问题。我们都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章,因为文章的真实能让我们被自己感动,在困难的时候坚定坚持的信念。我一直期待作者能将她所感受到的港珠澳大桥写成一本书,去激励更多的人。透过作者的《大国工程》,能够让人们看到祖国辉煌的未来。 
——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大国工程是国之基石,高铁是大国亮丽的名片。该书通过与工程师、企业管理者等深度对话的方式,揭开了高铁等大国工程崛起的奥妙,视角独特,解读深刻,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 
——梁建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在港珠澳,她采访的时间跨越四年。诸多重大节点,她都在现场,很多工程师成为她朋友。工程师们的赤子之情总能在她笔端自然流淌。 大飞机、高铁、特高压,她不仅要听当事人说,还要听第三方专家,国际权威机构、权威专家说。她的结论专业可信。 采访每项工程前,她要阅读数十本相关书籍。很多专业问题在她笔下通俗生动。 更难得的是,每项工程她总能找到清晰的历史方位,让人仿佛听到中国迈向强国路上坚实的脚步声。 这是真正的中国好故事,是时代亟需的强国之音! 
——查长苗(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 

中国近年来在重大工程上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但在每一个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争论、挫败、曲折以及最终导致成功的不屈不挠。赵忆宁女士以她坚信的价值观并通过采访那些重大工程参与者而写就的这本书,能够使中国公众不仅了解这些事件,而且理解为什么重大工程以及建设重大工程的原则关乎祖国的命运。 
—— 路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大国工程》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严格遵循您的要求: --- 图书简介:《大国工程》 书名: 大国工程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笔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虚构出版社名称) 装帧: 精装 / 典藏版 定价: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合理的定价) --- 核心概述:一部跨越世纪的工业史诗 《大国工程》并非一部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时代编年史,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一个新兴工业大国如何在资源匮乏、技术封锁与内部挑战的重重困境中,依靠集体的智慧、钢铁般的意志和超前的战略眼光,擘画并最终实现的那些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宏伟工程。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现场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那些奠定现代国家根基的标志性工程项目。它不仅仅记录了工程的“是什么”和“如何建”,更深挖了工程背后的“为什么”,揭示了决策层在资源分配、技术路线选择以及应对国际博弈时的深层次考量。 这不是一部关于摩天大楼或桥梁美学的书籍,它聚焦于那些在地图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并在数代人的生活中产生了结构性影响的“基石”项目。从能源战略布局到基础设施的革命性突破,从尖端科技的自主攻关到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造,《大国工程》展现了人类意志如何与自然环境进行艰苦卓绝的博弈,最终驯服山川、驾驭江河,塑造出全新的地理和社会面貌。 卷首语:当梦想遭遇现实的重力 工程的本质,是人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坚实体量、用集体的力量克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阻力。对于一个寻求快速现代化的国家而言,每一次重大工程的启动,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取舍。本书的叙事主线,便围绕着这些“临界点”展开: 当战略需要一条横跨无人区的钢铁动脉时,设计者如何在零下四十度的永久冻土上确定桩基深度?当能源自给成为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时,科研团队如何在缺乏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从零开始构建完整的工业链条?当人民的生活质量亟待提升,而技术储备尚显薄弱时,决策者如何平衡“快”与“稳”之间的辩证关系? 《大国工程》将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我们看到的是铁路工程师在戈壁滩上与风沙搏斗的背影,是水利专家在三维模型前争论坝体泄洪口走向的焦灼,是无数技术工人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以近乎宗教般的虔诚,确保每一根钢筋、每一立方米的混凝土都符合设计要求。 结构深度剖析:三部曲的宏大叙事 本书内容结构清晰,分为三大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代表了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工程焦点: 第一卷:奠基之役——“生存与扩张”的时代(约占全书40%) 本卷侧重于国家初步工业化进程中,围绕能源、交通命脉以及核心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批工程的特点是“急迫性”与“艰苦性”并存。 能源的拓荒: 重点描绘了数个大型煤炭基地和首批水电站的勘探、选址与建设过程。不再渲染数字上的成就,而是深入探讨早期勘探技术如何依赖地质学家的经验与简陋的设备,如何解决“吃住行”的后勤难题,以及如何在缺乏成熟施工规范时,摸索出保障结构安全的“土办法”与“土规矩”。 动脉的贯穿: 详细分析了数条关键铁路线的战略意义。例如,某条穿越高原的铁路,其挑战不仅是地质的复杂性,更是高原反应对施工人员的巨大消耗。书中会细致描绘早期测量人员如何使用三角点和老式经纬仪,在人迹罕至之处标定走向。 材料的自立: 讨论了早期钢铁、水泥等基础建材工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以及如何通过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能够支撑起后续巨型工程的材料基础。 第二卷:跨越鸿沟——“技术集成与自主创新”的搏杀(约占全书35%) 第二卷转向了更具技术密度的领域,这些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水平的衡量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此阶段的挑战在于“复杂性”和“精确度”。 超级工程的蓝图: 深入探讨了数个在当时世界工程界都极具争议性的复杂项目(例如大型跨海工程或高精度科研设施)。书中会展示设计团队在面对国际技术壁垒时,如何通过逆向工程、大胆假设和反复试验,最终走出一条独立的技术路线。 信息化与自动化初探: 记录了工程管理体系从手工作业向初步信息化的过渡时期,探讨了第一批本土CAD系统、项目进度软件是如何在极为有限的计算资源下被开发出来,并首次应用于超大型建设现场。 安全哲学的演进: 工程的规模越大,安全责任越重。本卷会梳理出工程安全管理理念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的转变过程,以及这些转变是如何通过新的施工规程和培训体系固化下来的。 第三卷:生态与未来——“可持续性与智慧集成”的展望(约占全书25%) 收官之卷关注当代工程的新议题:如何在追求效率和规模的同时,承担起对环境的责任,并迎接智能化时代的挑战。 人与自然的和解: 选取数个涉及复杂生态修复或大规模水资源调配的工程案例。重点不在于工程本身的体量,而在于如何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冲击,实现“建设性”与“保护性”的平衡。 数字化孪生与韧性城市: 探讨了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融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这部分内容聚焦于“运维”阶段的革命,即如何让“工程”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能够自我感知、自我调节的生命系统。 人才的薪火相传: 最终,本书回归到“人”的主题。通过对数位在不同时代作出关键贡献的首席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访谈(或侧面描写),揭示了支撑这些伟大事业的,始终是那些怀抱理想、精益求精的专业人士群体。 本书的独特价值:超越数据的温度 《大国工程》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成为一份冰冷的数据罗列。我们力求还原工程决策背后的“人性”与“环境”。 1. 拒绝宏大叙事下的个体隐形: 书中大量的篇幅,是留给那些在一线默默耕耘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他们的决策失误、他们的创新灵感、他们的疲惫与坚持,共同构成了工程实践的真实纹理。 2. 聚焦“选择的代价”: 每项工程的背后都有无数被否决的方案。本书将细致剖析不同技术路线(例如,是选择高海拔架桥还是低谷穿隧)的经济成本、地质风险和时间成本,揭示“最优解”是如何在多重制约下被艰难筛选出来的。 3. 全球视野下的对比与反思: 在描述中国工程成就的同时,本书也以客观的视角,对比了同期世界其他强国在类似领域所采用的技术路径和面临的社会挑战,从而使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走道路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大国工程》是一部献给所有建设者和所有关心国家发展命运的读者的历史画卷。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它能生产多少产品,更体现在它能建成多少影响深远、造福后世的宏伟工程。阅读此书,如同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望那些由汗水、智慧与勇气铸就的钢铁丰碑。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花了多少时间在这本书上!《大国工程》这个名字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吸引力,我以为会像纪录片一样,把那些震撼人心的基建项目一一铺陈开来,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细节都严丝合缝,让我能在一页页翻阅中感受国家力量的脉搏。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我们建了什么”,而是通过那些闪耀着智慧与汗水的人物群像,勾勒出了这些“大国工程”诞生的艰难与辉煌。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深夜的灯光下,反复推敲着图纸上的每一个毫米;我听到了项目管理者们在会议室里,为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争得面红耳赤;我甚至能感受到工人们在极端环境下,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却依然目光坚毅。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挑战和困难,反而将它们放大,让我看到了工程背后的人性光辉和不屈精神。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才一点点被征服,最终化为现实。它不仅仅是关于工程本身,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集体智慧,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让我对“大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大国工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知识的金矿,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里面的一切都挖出来。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项目,然后就没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每一个工程都讲活了,讲透了。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无数次的方案论证,再到惊心动魄的施工现场,每一个环节都写得详详细细。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他没有回避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反而把它们放大,让我看到了一个工程项目背后,需要多少人的智慧、勇气和坚持。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判断,看到了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挥洒的汗水,甚至看到了决策者们在压力下的权衡与取舍。书中的一些技术讲解,虽然专业,但作者却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它不仅仅是在展示国家实力,更是在展现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读完这本书,我对“大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实话,拿到《大国工程》这本书,我的期望值其实不高,总觉得这类主题的书籍要么枯燥乏味,要么流于表面,讲一些人尽皆知的成就,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给我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感,反而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熔炉之中,亲眼见证着火花四溅,钢筋扭曲,最后凝固成一座座丰碑。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没有把重点放在冰冷的数字和技术参数上,而是聚焦于那些隐藏在工程背后,鲜活的个体故事。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在恶劣环境下坚守的科研人员的低语,感受到项目决策者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权衡与抉择。书中的一些情节,比如某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某个棘手问题的化解,都写得扣人心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甚至想要跳过后面的内容,直接知道结局。但又舍不得,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太迷人了。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宏伟的建筑,壮阔的桥梁,不仅仅是水泥和钢铁的堆砌,更是无数个日夜的思考,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以及最终化为现实的梦想。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工程”的含义,它不再是冰冷的科学,而是承载着人类智慧、勇气和毅力的伟大事业。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是被《大国工程》这个书名吸引进来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壮观的基建画面,以为会是一本硬核的技术科普读物。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绝对不是那种堆砌数据、罗列成就的流水账。相反,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电影,用一种非常沉浸式的方式,带我进入了一个个工程项目的诞生现场。书中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眼神锐利地盯着显微镜;我能听到工人们在施工现场,喊着号子,挥洒着汗水;我甚至能感受到项目负责人,在关键时刻,拍板决定的那种魄力。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但绝不矫揉造作,而是恰到好处地将技术细节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如何被一步步分解、攻克,最终成为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在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汗水、甚至牺牲。这本书让我对“大国”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无比具体和真实。它不仅仅是关于工程,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凝聚力,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民族品格。

评分

这本《大国工程》简直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些了不起的工程项目,更像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以前总以为,这些伟大的工程只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结果,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们更是国家崛起过程中,无数挑战与机遇交织的见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辉煌,而是深入到每一个项目的背后,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我看到了科学家们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付出了多少心血,甚至是牺牲;我看到了建设者们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用汗水和智慧铸就奇迹;我甚至看到了决策者们在面对巨大压力和未知风险时,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神化任何人,而是将每一个参与者都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担当的普通人。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懈努力,才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前进的巨大力量。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工程,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