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大国工程 作 者:赵忆宁 著 | ||||||||
| ||||||||
大飞机、高铁、特高压、港珠澳大桥这四项中国超级工程是如何决策上马的?实现了哪些关键创新点?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如何与国际同行进行合作与竞争?经历了哪些波折与困难?为什么在中国能取得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哪些带动效应?如何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深入第一线调研采访,真实记录了中国企业管理者、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如何创造大国工程奇迹,全面反映了中国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是如何同向同行的。可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书中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科技和发现本身的故事,以及科技创新与社会、人类之间联系的故事,并试图走进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内心世界,触摸他们的思想活动。
赵忆宁,《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1959年生于北京, 1983—2003年在新华通讯社《瞭望》新闻周刊担任记者,先后任职于政治、文化、经济、热点与专题五个部门。2003年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获广东“十佳女新闻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称号 。
著有《转轨中的日本》(2007年)、《大较量:当中国龙遇到美国鹰》(2010年)、《中国入世大角力:新型超级大国的拐点》(2013年)、《探访美国政党政治:美国两党精英访谈》(2014)、《大战略:“一带一路”五国探访》(2015)等。
擅长撰写连续报道,新闻报道理性质疑,多方求证,自成一体。撰写的“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政治经济学”“赤旗飘扬:与日共在一起”“中国入世大角力”“美国政党政治调研”“‘一带一路’五国调研”“非洲七国调研” 等专题系列报道,引起决策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了中国媒体影响国际舆论的主动性,通过报纸搭建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媒体国际化及“走出去”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
第一章 中国大飞机:21世纪的一号工程
中国大飞机准备起飞 为制造强国而战
中国大飞机C919即将揭开面纱
航空制造业:中国制造的短板
高层强音:中国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黄皮白心”:是自主研发吗?
后发制人:两大竞争对手率先换“心”
十年为期:迈入航空制造业强国行列
国家发展中国大飞机的四次决策
——专访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兴世
大飞机承载几代人梦想
运-10被搁置的三个原因
三次艰难的决策历程
面向市场的“三条金光大道”
引领产业发展
这次我们终于干成了: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
——专访C919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
“举全国之力”研制大飞机
解密一段曲折的历史
C919完全是自主设计
如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C919订单预期2030年占全球市场1/5
——专访中国商飞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党铁红
当前订单包括确认订单和意向订单
预期2030年占全球市场1/5
“主供模式”:中国商飞与顶级供应商形成“生命共同体”
——专访中国商飞张洪光处长、郭佳文处长
16家合资企业 提升系统及产品研制能力
“主供模式”:与顶级供应商打交道
在艰难的摸索中学习
新型供应商模式:“生命共同体”
中国大飞机是GE全球战略千载难逢的机会
——专访昂际航电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仲安仁
成立合资公司是GE全球战略的需要
提倡 “合规文化”, 转移“干净”技术
希望从C919项目中获得经验和美誉
沉浮:中国大飞机的三十年
——专访北京大学教授路风
大飞机决策回溯
运-10下马摧毁了大飞机的研发平台
中国商飞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
第二章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中国超高速试验列车
时速605公里超高速列车台上试验
高铁就像一架飞机在不停地起降
希望最高速度出现在中国
多项创新技术等待上线验证
抢占技术制高点,带动行业发展
高速是我们追求的梦想
——专访南车青岛四方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
中国强势进入高铁国际市场
——专访南车青岛四方副总经理倪胜义
拿下阿根廷大单
“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布局
让中国高铁走向全世界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中国挑战美国创新领导地位的重大工程
特高压输电:引领中国从技术追赶到技术领先的转变
特高压输电的曲折之路:追寻特高压技术创新之美
难题之一:提高电压与控制电压
难题之二:污秽环境下外绝缘子的配置
难题之三:控制电磁环境与控制电场
难题之四:特高压设备的研制
中国从超高压到特高压的历史性飞跃
——专访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维江
中国输电网曾落后西方20年
特高压输电在世界各国的探索与命运
中国特高压输电为何是自主创新
特高压项目评估受阻 “十二五”电网规划何时出台
特高压输电项目评估纸上谈兵一年
规划缺失,是造成项目评估一事一议的根源
“十二五”过半,国家电网专项规划在哪里?
国家电网要实现跨国跨洲电力配置
——专访国家电网公司国际部负责人程梦蓉
国家电网在境外市场的定位是长期战略投资者
巴西项目预期回报率18%
抓住“走出去”的机遇
没有国际化,何谈世界一流
2020年境外资产占比10%
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评价
第四章 港珠澳大桥:中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领袖与精神领袖
——在林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一道绵延56公里的难题
全球瞩目中国沉管隧道跨海大桥
海底隧道专有技术的昂贵学费
超级工程凸显中国强大综合国力
“直逼技术极限”的挑战
“海中的眼睛”化解危机
成功实现深水管节沉放姿态监测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支撑
从交通工程建设大国到交通工程建设强国
港珠澳大桥标志着我国由桥梁建设大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
——专访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设计负责人孟凡超
伶仃洋大桥搁置,港珠澳大桥续梦
港珠澳大桥建设三方共同融资
由桥梁建设大国成为桥梁建设强国的里程碑
港珠澳大桥:绵延56公里的创新
4.5公里海底隧道滴水不漏
艰难的抉择:E15管节第一次返航
失败的“潜在收益”
无中生有的清淤“救心丹”
沉管隧道结构的独特创新
结尾
大国工程师与超级样板工程
——专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
中国体制的优势
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做大国的工程师
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思想:“对失误零容忍”
——专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总设计师刘晓东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复杂的工程
——专访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执行总裁、首席隧道专家
汉斯?德维特
惊心动魄38小时:挑战最终接头“重新对接”极限
7小时的艰难决策
逆向操作行不行?
林鸣心中的“锚定”与“中国标准”
逆向操作和与风险对话
天道酬勤的完美精度
后 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明确作出中国制造大飞机的最坚定决策,他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花了多少时间在这本书上!《大国工程》这个名字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吸引力,我以为会像纪录片一样,把那些震撼人心的基建项目一一铺陈开来,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细节都严丝合缝,让我能在一页页翻阅中感受国家力量的脉搏。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我们建了什么”,而是通过那些闪耀着智慧与汗水的人物群像,勾勒出了这些“大国工程”诞生的艰难与辉煌。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深夜的灯光下,反复推敲着图纸上的每一个毫米;我听到了项目管理者们在会议室里,为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争得面红耳赤;我甚至能感受到工人们在极端环境下,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却依然目光坚毅。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挑战和困难,反而将它们放大,让我看到了工程背后的人性光辉和不屈精神。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才一点点被征服,最终化为现实。它不仅仅是关于工程本身,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集体智慧,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让我对“大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大国工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知识的金矿,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里面的一切都挖出来。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项目,然后就没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每一个工程都讲活了,讲透了。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无数次的方案论证,再到惊心动魄的施工现场,每一个环节都写得详详细细。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他没有回避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反而把它们放大,让我看到了一个工程项目背后,需要多少人的智慧、勇气和坚持。我看到了工程师们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判断,看到了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挥洒的汗水,甚至看到了决策者们在压力下的权衡与取舍。书中的一些技术讲解,虽然专业,但作者却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它不仅仅是在展示国家实力,更是在展现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读完这本书,我对“大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说实话,拿到《大国工程》这本书,我的期望值其实不高,总觉得这类主题的书籍要么枯燥乏味,要么流于表面,讲一些人尽皆知的成就,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给我那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感,反而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熔炉之中,亲眼见证着火花四溅,钢筋扭曲,最后凝固成一座座丰碑。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没有把重点放在冰冷的数字和技术参数上,而是聚焦于那些隐藏在工程背后,鲜活的个体故事。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在恶劣环境下坚守的科研人员的低语,感受到项目决策者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权衡与抉择。书中的一些情节,比如某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某个棘手问题的化解,都写得扣人心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甚至想要跳过后面的内容,直接知道结局。但又舍不得,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太迷人了。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宏伟的建筑,壮阔的桥梁,不仅仅是水泥和钢铁的堆砌,更是无数个日夜的思考,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以及最终化为现实的梦想。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工程”的含义,它不再是冰冷的科学,而是承载着人类智慧、勇气和毅力的伟大事业。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是被《大国工程》这个书名吸引进来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壮观的基建画面,以为会是一本硬核的技术科普读物。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绝对不是那种堆砌数据、罗列成就的流水账。相反,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电影,用一种非常沉浸式的方式,带我进入了一个个工程项目的诞生现场。书中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眼神锐利地盯着显微镜;我能听到工人们在施工现场,喊着号子,挥洒着汗水;我甚至能感受到项目负责人,在关键时刻,拍板决定的那种魄力。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但绝不矫揉造作,而是恰到好处地将技术细节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如何被一步步分解、攻克,最终成为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在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汗水、甚至牺牲。这本书让我对“大国”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无比具体和真实。它不仅仅是关于工程,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凝聚力,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民族品格。
评分这本《大国工程》简直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些了不起的工程项目,更像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以前总以为,这些伟大的工程只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结果,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们更是国家崛起过程中,无数挑战与机遇交织的见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辉煌,而是深入到每一个项目的背后,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我看到了科学家们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付出了多少心血,甚至是牺牲;我看到了建设者们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用汗水和智慧铸就奇迹;我甚至看到了决策者们在面对巨大压力和未知风险时,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神化任何人,而是将每一个参与者都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担当的普通人。正是这些普通人的不懈努力,才汇聚成了推动国家前进的巨大力量。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工程,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