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曹伯韓著 國學愛好者入門書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曹伯韓著 國學愛好者入門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
  • 常識
  • 入門
  • 傳統文化
  • 文化
  • 曆史
  • 曹伯韓
  • 國學愛好者
  • 中華文化
  • 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遼寜美術齣版社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74700
商品編碼:27516978497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本國學入門讀物,曹伯韓以淺顯通暢的文字,對中國的語言文字、金石考證、曆史地理、藝術門類、先秦諸子、詩詞文章、經學演變、佛學思想、理學流派及自然科學,作瞭全麵的介紹。全書通俗流暢、體係完整、內容豐富、要點完備、條理清晰,為讀者搭建瞭一個國學知識體係的框架,是國學愛好者的必備讀物。



作者介紹


曹伯韓(1897-1959)

湖南長沙人,當代著名國學大師、語言學傢,學識精湛、博古通今,一生緻力於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著有六部語言學專著以及20餘部曆史著作,影響深遠。曾曆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漢字整理部副主任、漢字簡化研究室主任,兼《中國語文》編委等職。本書是其代錶著作,是瞭解國學的極簡經典,有助讀者快速瞭解和掌握國學常識,汲取中國文化精髓智慧,問世至今,不斷再版重印,讀者口碑相傳。




編輯推薦


經典著作,國學大師曹伯韓講透國學堂奧

口碑相傳,國學愛好者的必讀書和入門書

這是一部讓你輕鬆瞭解國學的極簡經典巨著。國學大師曹伯韓,以貫通古今的視角,通俗通透的解讀,帶你瞭解國學堂奧:國學的來龍去脈、國學與世界學術、研讀國學典籍的方法、魏晉時代的玄學,佛學與儒學……凡涉國學,曹伯韓都做瞭無遺漏的詳解分析,讓人豁然開朗。翻開本書,快速瞭解和掌握國學常識,汲取中國文化精髓智慧。



目錄


編例

第*章 概說

一 所謂國學 / 3

二 國學在清代 / 4

三 國學的分科 / 6

四 國學的派彆 / 7

五 進步的方法與貧乏的內容 / 9

六 歐美學術的影響 / 10

七 “五四”以後的國故整理 / 11

八 國學與世界學術 / 12

九 專門研究與基本知識 / 13

一〇 研究的態度及準備工作 / 14

第二章 語文

一一 研讀古籍的階梯 / 19

一二 所謂小學 / 20

一三 六書 / 20

一四 字形的演變 / 23

一五 字義的演變 / 24

一六 訓詁學 / 25

一七 文法學的先驅及其發展 / 26

一八 方言學 / 27

一九 字音的變遷 / 28

二〇 語言和文字的分離 / 29

二一 雙聲疊韻 / 30

二二 反切 / 31

二三 四聲 / 32

二四 音韻學 / 32

二五 字母 / 34

二六 韻部 / 35

二七 古音之推定 / 37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學 / 41

二九 殷墟發掘 / 42

三〇 甲骨之學 / 43

三一 古物與社會學 / 44

三二 無文字的古物 / 45

三三 古物與考證學 / 47

三四 古物與古書 / 48

第四章 書籍

三五 傳寫本與刻本 / 53

三六 版本之學 / 55

三七 校讎之學 / 55

三八 章句之學 / 56

三九 目錄之學 / 57

四〇 圖書分類法 / 58

四一 輯佚及辨僞 / 61

四二 類書及叢書 / 62

四三 考證學與讀書法 / 64

第五章 經學

四四 五經、十三經、四書 / 67

四五 《易經》 / 68

四六 《書經》 / 69

四七 《詩經》 / 70

四八 三禮 / 72

四九 《春鞦》 / 73

五〇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 74

五一 經之傳授 / 75

五二 今文經學與讖緯 / 77

五三 古今文學派的鬥爭 / 78

五四 漢以後的經學 / 79

五五 清代的經學 / 80

五六 經學的揚棄 / 82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謂正史 / 85

五八 正史的內容 / 87

五九 編年史 / 88

六〇 紀事本末 / 88

六一 彆史 / 89

六二 政書 / 90

六三 雜史傳記及其他 / 91

六四 學術史 / 92

六五 史評 / 92

六六 地理 / 94

六七 曆史哲學 / 95

六八 新史學的産生 / 96

六九 新史學的業績 / 97

第七章 諸子

七〇 諸子的學術派彆 / 103

七一 儒傢 / 105

七二 道傢 / 107

七三 墨傢 / 108

七四 彆墨及名傢 / 109

七五 法傢 / 110

七六 兵傢及其他 / 112

七七 王充之學 / 113

七八 魏晉時代的玄學 / 114

七九 子學之興起與消沉 / 115

第八章 佛學

八〇 初期的佛教 / 121

八一 佛教的中國化 / 122

八二 流傳中國諸宗派 / 124

八三 小乘諸宗 / 126

八四 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 127

八五 中國獨創的大乘諸宗 / 128

八六 佛學與儒學 / 129

八七 因明學 / 131

八八 唯識論中的心理學 / 133

《中國古典文化入門》 本書並非曹伯韓先生所著《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次係統性梳理與解讀,旨在為初涉此領域的讀者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引領他們領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博大精深。 【內容簡介】 韆載悠悠,中華文明以其獨特的魅力,孕育瞭璀璨的文化瑰寶。本書並非羅列枯燥的典籍條目,而是以一種親切、生動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典文化的殿堂。從先秦諸子的思想風潮,到漢唐盛世的文采飛揚,再到宋明理學的深刻哲思,本書將為您呈現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 一、思想的源泉:先秦諸子百傢爭鳴 在中國思想史的黎明時期,百傢爭鳴的景象如同思想的百花園,綻放齣異彩紛呈的花朵。本書將首先探尋儒傢的仁愛與禮治,理解孔孟之道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道德觀念與社會倫理;接著,我們將深入道傢的“無為而治”,感受老莊哲學所蘊含的自然智慧與人生哲理;還會觸及法傢的嚴謹律令,理解其對國傢治理的深刻影響;同時,墨傢的兼愛與非攻、名傢的邏輯思辨、陰陽傢的宇宙觀念等,都將以簡明易懂的方式呈現,幫助讀者認識到中國古代思想的多元與深刻。我們將重點關注這些思想流派的核心觀點,及其在後世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而非簡單堆砌名人名言。 二、詩文的輝煌:古典文學的璀璨星河 文學是文化最直接、最生動的載體。本書將帶您徜徉在中國古典詩文的海洋中。從《詩經》質樸的民風民情,到楚辭瑰麗的浪漫想象;從漢樂府的寫實主義,到唐詩的盛世氣象,再到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直至元麯的通俗與活力,明清小說的世情百態,都將被一一呈現。我們不會僅僅介紹作傢及其代錶作,更會深入探討不同時期文學的風格特點、審美取嚮,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與人文精神。您將瞭解格律詩的韻味,欣賞詞牌的講究,感受散文的跌宕起伏,領略章迴小說的麯摺情節,從中體會漢語之美與情感之深。 三、哲學的沉思:形而上的智慧與人生 中國古典哲學並非高不可攀的理論體係,而是與生活、人生緊密相連的智慧之光。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天人閤一”的宇宙觀,理解古人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探討“中庸之道”的智慧,理解平衡與和諧的處世哲學;解讀“陰陽五行”的樸素唯物論,及其在古代科學與醫學中的應用;還將深入探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等修身養性的方法,以及“知行閤一”的實踐精神。本書將側重於這些哲學思想的現實意義,幫助讀者在當今社會找到共鳴與啓示。 四、藝術的雅韻:琴棋書畫與建築美學 除瞭思想與文字,中國古典文化還體現在精妙絕倫的藝術形式中。本書將簡要介紹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如宮廷雅樂與民間小調;探討圍棋的策略與智慧,及其蘊含的辯證思想;欣賞書法藝術的綫條之美與情感錶達,瞭解不同書體的獨特魅力;品味國畫的寫意精神與筆墨韻味,理解其“氣韻生動”的藝術追求。同時,本書還將涉及中國傳統建築的美學原則,如對稱、均衡、與自然的融閤,以及園林藝術的精巧構思。這些藝術形式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中國古人審美情趣與生活態度的體現。 五、民俗的傳承:節日、禮儀與生活智慧 中國文化並非隻存在於書本與殿堂,更融入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本書將帶您瞭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與習俗,如春節的團圓、端午的紀念、中鞦的思念;探討古代的婚喪嫁娶、祭祀朝拜等重要禮儀,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敬畏與傳承;還將涉及養生之道、飲食文化、服飾習俗等方方麵麵,展現古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與文化積澱。這些民俗不僅是曆史的遺存,更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特點: 體係完整,脈絡清晰: 從思想、文學、哲學到藝術、民俗,全麵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各個麵嚮,構建清晰的文化圖譜。 語言生動,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力求以簡潔流暢的語言,將深奧的文化知識傳達給每一位讀者。 視角新穎,注重聯係: 不僅介紹傳統文化的內容,更強調其在當今社會的應用與價值,引發讀者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與認同。 啓發思考,引導探索: 鼓勵讀者在閱讀中主動思考,激發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興趣,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本書適閤人群: 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希望係統瞭解其入門知識的讀者。 希望拓寬知識視野,提升人文素養的學生和職場人士。 對曆史、文學、哲學等領域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 對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充滿好奇的外國朋友。 翻開本書,您將開啓一段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感受中華民族曆經韆百年沉澱下來的智慧與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並以有趣方式呈現國學知識的書籍。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作者在內容的編排上,可謂是花瞭心思,將原本可能龐雜的知識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經典理論,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且易於理解。他運用瞭大量貼近生活、富有畫麵感的敘述方式,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溫度巧妙地融閤。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古代哲學流派的解讀,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書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例如,在闡述“道傢”思想時,他引用瞭許多古代隱士的逸聞趣事,生動地展現瞭“天人閤一”的生活哲學。這種將理論與實踐、曆史與現實相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體驗,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評分

我一直覺得,中國人身上流淌著的是一種特彆的文化血液,但這種血液具體是什麼,我們卻常常說不清楚。這本書,就像一個顯微鏡,為我揭示瞭這種血液的成分。它並不是那種長篇纍牘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簡潔、精煉的方式,提煉齣瞭國學中最精華、最有趣的部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各個文化分支的時候,那種循序漸進的邏輯。他會先介紹一個概念的起源,然後解釋它的核心含義,最後再舉例說明它的實際應用,整個過程清晰明瞭,不會讓人感到迷茫。舉個例子,當他介紹“陰陽五行”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先從自然界的變化入手,然後逐步引申到人事、健康等方方麵麵,讓我這個對這些理論一竅不通的人,也能逐漸理解其中的奧妙。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曆史典故,都選取得恰到好處,既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又幫助我更好地記憶和理解知識點。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化”這個概念,不再是模糊不清的認知,而是有瞭一個具象的、清晰的輪廓。

評分

這本書真是打開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新大門!我一直對國學有興趣,但總覺得它博大精深,無從下手。市麵上有很多書,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淺顯,很難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直到我翻開瞭這本書,那種感覺一下子就來瞭。作者的語言非常生動有趣,他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古老枯燥的國學知識,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他講到那些古代文人的趣事,那些穿越韆年的智慧和幽默,讓我覺得他們仿佛就生活在我身邊一樣。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沒有給我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感,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去發現,去思考。當我讀到關於《論語》中那些關於君子品德的闡述時,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當我看到關於詩經中描繪的古代生活場景時,我仿佛能聞到淡淡的草木清香。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它就像一個溫暖的引路人,讓我不再畏懼國學的深邃,而是充滿好奇地想要繼續探索下去。

評分

我嚮來不是一個對“傳統”概念特彆熱衷的人,總覺得很多東西過於陳舊,離我們的現代生活太遠。但這本書,卻巧妙地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在處理國學常識的時候,非常注重與現代生活的關聯性。比如,他講到一些古代的哲學思想,並不是孤立地介紹,而是會聯係到我們現在社會中遇到的問題,提供一些獨特的思考角度。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原來那些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耀著光芒,甚至能為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睏惑提供一些啓發。我記得有一段講到“道傢”的思想,作者並沒有把它們描繪成高高在上的玄學,而是通過生動的生活化例子,展現瞭“無為而治”在生活中的應用,讓我覺得原來放鬆和順應自然,也能是一種非常智慧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不像我以前看過的那些“國學啓濛”讀物,充斥著大量我不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帶點幽默的方式來講解,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傳統”的價值,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融入生活、啓迪智慧的活水源泉。

評分

老實說,我是一個對國學知識非常“外行”的人,以前看很多國學相關的書,都感覺像在看天書,完全get不到點。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的“救星”。作者的敘事方式真的太友好瞭,他不像那些專傢學者,上來就拋齣一堆理論,而是像在跟你拉傢常一樣,把那些深奧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講到“儒傢”思想時,不是直接引用《論語》中的句子,而是通過一些古代人為人處世的生動事例,來闡述“仁義禮智信”的具體體現,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意義。而且,這本書的篇幅很適中,不像那種大部頭的著作,讀起來有壓力,但內容又足夠豐富,涵蓋瞭我之前想瞭解卻又無從下處瞭解的方方麵麵。它讓我覺得,國學知識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隻要方法得當,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它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提升,讓我開始真正地去欣賞和熱愛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