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商务印书馆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商务印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湖南省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文化交流
  • 历史
  • 中国
  • 意大利
  • 文艺复兴
  • 明朝
  • 跨文化研究
  • 全球史
  • 思想史
  • 贸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098
商品编码:27529584427
开本:8

具体描述

2017年12月,国家一级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成立,为配合这一重要时刻,省馆策划了展览“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意大利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以文化交流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整合意大利、中国博物馆为精美的藏品资源,讲述13-16世纪意大利与中国艺术之间不绝于缕的交流故事,通过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中国元素, 又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揭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从而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真相。本书是为配合这次展览的图录类图书。
《丝路明珠:中国与意大利的早期文化碰撞》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地域的阻隔从未能完全禁锢思想与文明的流动。当欧亚大陆的古老文明在各自的轨迹上熠熠生辉,一种跨越山川湖海的对话,便悄然开启。本书将我们带回到那段风云变幻的时光,聚焦于13至16世纪,一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虽然相隔万里,却已开始发生深刻而微妙的文化交流的时代。 这段时期,正值中国明朝初兴,国力渐盛,而意大利则处于文艺复兴的黎明,艺术、科学和商业的勃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地理上的遥远,通信的艰辛,并没有阻碍两地人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尽管我们无法找到如同一条清晰脉络般的文献记录,详尽描绘每一次直接的对话,但通过史料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拼凑出这段早期跨文化交流的轮廓。 本书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在有限的直接接触条件下,中国与意大利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与相互影响。这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商品贸易的罗列,而是一次对文明碰撞深层机制的审视。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航线等间接渠道流动的商品、技术、思想与艺术。 在商品层面,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早已名扬海外。这些来自东方的珍宝,是否在意大利的贵族阶层中引起了模仿或赞叹?它们是否影响了当地的服饰、生活方式,甚至艺术创作?同样,意大利的玻璃制品、金属工艺,是否也沿着同样的贸易路线,在中国留下了印记?本书将试图通过对当时商品流通的研究,来揭示物质交换背后可能蕴含的文化信息。 技术的传播,往往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13至16世纪,中国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是否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各种途径,对遥远的意大利产生了影响?例如,火药的传入,无疑对欧洲的军事变革起到了关键作用;指南针的改进,则极大地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本书将审视这些可能存在的,虽然难以完全考证,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技术传播链条。 思想与观念的交流,是跨文化研究中最具挑战性,也最令人着迷的部分。当旅行者、传教士、商人成为文明之间的桥梁,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各自世界的认知。例如,13世纪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虽然其真实性曾引起争议,却极大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想象。这本书所描绘的中国,虽然可能经过了文学的加工,但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描绘,无疑在当时欧洲人的心中播下了种子。本书将探讨这类文献的流传,以及它们所引发的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变化。 反之,来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潮,虽然在13至16世纪与中国的直接交流相对有限,但其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掘,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相似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共鸣?例如,中国士人阶层对儒家经典的推崇,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是否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在精神层面存在着某种暗合之处?本书将尝试从更宏观的文化精神层面,去审视这种潜在的,虽然难以直接证实的,但并非不可能的相互启迪。 此外,艺术的交流也是不可忽视的维度。中国精美的绘画、书法、建筑风格,以及意大利 Renaissance 时期涌现出的绘画、雕塑、建筑杰作,它们是否在传播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现?例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对意大利风景画的构图是否产生过隐秘的影响?而意大利精确的透视学原理,是否也曾引起中国画师的注意?尽管直接的艺术作品交流或许不多,但通过描绘、描述,甚至艺术家本身的旅行,艺术的种子都有可能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 本书并非旨在断言,在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存在着如同现代意义上全面而深入的跨文化交流。恰恰相反,本书的研究强调的是在相对有限和间接的条件下,两个伟大的文明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即便是不经意的接触,也能够产生意义深远的相互影响。这是一种“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的探索,它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更是对人类文明共通性的发现。 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以及对文化传播机制的深刻理解,本书将为读者呈现一幅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一段虽显含蓄,却充满生命力的跨文化交流图景。它将带领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的连接,理解不同文明之间,即使远隔万里,也能够以最微妙的方式,相互激荡,共同塑造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这是一次关于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跨越地域隔阂的文明对话的精彩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思,仿佛是对漂泊、寻根、以及在陌生环境中寻找熟悉感的隐喻。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充满了好奇,尤其对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特别感兴趣。13—16世纪,那是一个大航海时代刚刚拉开序幕,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时期。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与意大利,这个孕育了文艺复兴的西方国度,在这段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究竟发生了怎样隐秘而又深刻的交集?是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还是宗教的传播,抑或是思想的碰撞?书名中的“寻找故乡”更是让我联想到,也许在这跨越万里的交流中,双方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某种自己失落或渴望的“故乡”的影子,或是对某种理想社会的投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探索那些可能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节,去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情感与追求,去理解人类在追求共同价值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这本书仿佛是一个钩子,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那两个地域、那种交流方式最原始的探究欲,迫不及待想知道它会揭示出怎样的图景。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商务印书馆出品的品质所吸引。商务印书馆在历史类书籍的出版方面一直有着极高的声誉,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良的印刷质量,总是能让人对其内容充满信心。这本书的书名——“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和历史感,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13到16世纪,这正是中国经历元明更迭,而意大利则在文艺复兴的璀璨光芒下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两个截然不同但又同样重要的文明体,在这段时期内的交汇,无疑是历史学研究中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课题。我好奇的是,书中会具体探讨哪些方面的交流?是物质层面的丝绸、瓷器、香料的贸易,还是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哲学思想的传播?“寻找故乡”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迁徙,更可能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也许,中国的某些元素让意大利人感受到了久违的秩序与智慧,而意大利的某些创新与活力,也可能让身处变革时期的中国人看到了新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在遥远的异域看到了自己理想化“故乡”的某种投射。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跨文化交流图景。

评分

收到这本《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东西方文明互动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中意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度,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交织。13世纪至16世纪,这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探索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元朝的兴盛与明朝的初建,而意大利则迎接着文艺复兴的曙光,航海家们正准备扬帆远航,连接起更广阔的世界。书中“寻找故乡”的这一表述,让我不禁联想到,无论是中国人踏足异域,还是意大利人远渡重洋,是否都在这陌生的土地上,以某种方式寻找着内心深处的归属感?这种“故乡”或许并非地理上的固定居所,而是精神的寄托,文化的根基,甚至是某种理想的寄托。它可能体现在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抑或是对自身文化某种独特性的反思。我非常期待书中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展现这段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交流历程。我希望能够看到书中描绘的细节,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微小互动,那些可能改变了双方文化轨迹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介绍,而是在探讨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13到16世纪,这个时期横跨了中国的元明两朝,意大利则正处于文艺复兴的辉煌时期。这两个在地理上相距遥远,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文明,在这段时期内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寻找故乡”这个词语,我理解可能是一种双向的探索,既有中国人对外界的了解与借鉴,也有意大利人对东方文明的向往与模仿。也许,在那个大航海时代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信息传递并不便捷,但即便如此,文化的种子依然能在远方生根发芽。我猜想书中会详细论述贸易往来、宗教传播、以及艺术思想的相互影响。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技术是否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反之,意大利的绘画、建筑、人文思想是否在中国产生了回响?“故乡”的意象,在我看来,也可能暗示着一种对失落的、理想化的、或是未曾拥有的美好事物的追寻。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去感受不同文明碰撞时产生的火花,以及在相互的理解与借鉴中,人们是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的。

评分

初见《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的书名,就觉得它绝非一本枯燥的说教式历史读物。它以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一种深刻的文化主题。“寻找故乡”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情感,无论是在物理空间的迁徙,还是在精神层面的探索,人们总是在追寻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13至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而意大利则正沐浴在文艺复兴的光辉之中,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地理大发现的序幕也悄然拉开。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两个遥远的文明体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错综复杂的互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那些可能被历史洪流所掩盖的细节。比如,通过贸易往来,物质的交换是否也伴随着观念的流动?传教士的足迹,是否带去了宗教之外的文化信息?艺术作品之间的借鉴与融合,又会是怎样的形态?“寻找故乡”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审视,以及在异域文化中发现的某种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研究视角,它鼓励我去思考,在遥远的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明是如何在彼此身上找到自身价值的投射,或者说是对某种理想“故乡”的想象和构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