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于丹《论语》感悟 |
| 作者: | 于丹 |
| 定价: | 22.0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出版日期: | 2008-03-01 |
| ISBN: | 9787101060553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全书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 本书以央视2008年“百家讲坛”同名讲座之完整录音稿为基础修订润色而成,比该讲座的电视播出版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文字量多出将近一倍。全书双色印刷,并以画家陈传席画作为彩色插页,装帧精美。 |
| 目录 | |
|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学习之道 诚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爱之道 本色于丹(代后记) |
| 编辑 | |
|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本书卖点: 1.与电视播出版相比,内容更丰富、更全面:以在“百家讲坛”讲座现场录音稿为基础修订润色而成,比该讲座的电视播出文字量多出将近一倍! 2.比《于丹<论语>心得》更系统:将《于丹<论语>心得》中没有涉及的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进行全面梳理,系统讲解。正如作者于丹自己所说:次讲《论语》的时候,没想过要讲第二次……应该说,这一次我准备得比次更认真,更细致,内在的逻辑性更强,材料更丰富。次讲得很不系统,《论语》中有太多重要的东西还没有讲到。这次讲了孝敬之道,又讲了忠恕之道,还有讲仁爱之道和诚信之道。我想,这些都属于我们今天社会里面的一些核心价值,应该从经典中把它们梳理出来。【源自2008年2月4-5日央视百家讲坛访谈节目】 3.更具现实意义:书稿中提到的孝敬之道、诚信之道等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 本书以作者在-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内容比电视播出版更丰富,更全面。 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论语》心得(第二部)(4DVD) 购买《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著)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于丹《论语》感悟 |
| 前言 | |
| 后记 张越:观众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光临《百家讲坛》。今天我们将对话于丹。欢迎于丹教授。 于丹:你好,张越。 张越:你好。去年春节你就在这儿开讲《〈庄子〉心得》? 于丹:对。 张越:事隔一年,今年春节再开讲《<论语>感悟》。和去年比,你觉得你自己在心情上有什么变化吗? 于丹:变化太大了。其实,这次还不只是和去年春节讲《<庄子>心得》相比。这次还是在讲《论语》的解读嘛,那跟2006年10月播出的《<论语>心得》相比,心情真的有很大变化了。这次再讲《论语》,当我走进国宏宾馆旋转门的时候,心头百感交集。 次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大概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个数学系的大学生,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他很聪明,学习也很用功,老师就给他吃偏饭,每天给他多留三道题,让他回去自己做。这孩子就天天习以为常地做题。 有一天,他把三道题做完以后发现书里头还夹着一张小条,也是一道题,只许用直尺和圆规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来。他想,这大概是老师多给他留了一道题。他就开始做题。 这道题挺难的,他整整熬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做出来。他就拿着作业,晃荡晃荡回学校交卷。他把作业往老师那儿一放,老师一看就开始哆嗦,问他,这题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 他说,是啊,这题挺难做的,我花了一宿。老师说,这道题是一道两千多年前的题啊,阿基米德没做出来,牛顿也没做出来,我大的梦想就是这辈子把它做出来,所以我走到哪儿都在书里夹着这张纸条,但我到现在也没做出来。我不小心把它掉到你那儿了,你居然就把它做出来了。 老师一说完,这个学生就快被吓哭了。学生说,要是老师告诉我这是一道两千多年来都没做出来的题,那我肯定也做不出来。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被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高斯也是因为这道题而一举成名。 我当然没有高斯那个才华,但是我觉得,当时万卫老师扔给我这张纸条,让我讲《论语》,我确实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一道题,不然我肯定不敢拿。我想我次开讲,有一半因素是被万卫老师蒙来的。我跟他熟,跟《百家讲坛》也熟,他就跟我说,现在有不少备选的主讲人要来《百家讲坛》讲《论语》,你不是教传媒的吗?以前也老来这儿跟我们聊天,对我们的节目有很多建设性意见,对很多主讲人的讲法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你也来录一下,录完后我给有关主讲人看看,我们大家一起商量一下这个东西怎么讲能更有点意思。 我记得当时我从学校就来了,穿着现在到处都能看得见的绿条西服那一身。那是我上班时的衣服,里面穿着一个白背心。我上讲台的时候,导播对我说,你背心上有银色的花,反光。 我说,那怎么办?我没带别的衣服。你看我现在上《百家讲坛》拎的那个包,一般都装着好几身衣服。但是那时候我不知道,没衣服可换,后大家给我出主意说,你那背心能翻过来穿吗?当时我想,不就是录一个样片吗?《百家讲坛》都是这么录的,先录样片。我也没多想,就把背心反穿了。后正式播出的《<论语>心得》里,我那背心是翻着穿的,把背面穿前面了,因为前面有花。 我一上来开口就说,哗啦啦讲完了一节内容。大家鼓励我,我说完之后大家都鼓掌,问,于老师,你下次还来吗? 这时,我就清楚地听见万老师在导播台上说,来,于老师接下来就讲《论语》了。我直到那个时候才算是正式接到通知,让我讲《论语》。 张越:今天现场的叔叔阿姨,有前年&"十一&"期间在这儿听她讲《<论语>心得》的吗?哦,有。阿姨,于丹她现在的样子跟上次比差别大吗? 观众:我觉得还可以。 观众 |
| 摘要 | |
| 1《于丹感悟》 作品相关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于丹感悟》是《于丹心得》的续篇。《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于丹感悟》 作?简介 《于丹感悟》 内容简介 2《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1)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2)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3)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4)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5)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6)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7)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8)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9) 《于丹感悟》 孝敬之道(10) 3《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我们今天该如何获得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论语》里面,自始至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1)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2)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3)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4)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5)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6)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7)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8)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9) 《于丹感悟》 智慧之道(10) 4《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 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很多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耳目。我们静心想一想,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吗?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未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都对我们有价值,未都能深入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1)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2)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3)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4)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5)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6)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7)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8)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9) 《于丹感悟》 学习之道(10) 5《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代后记) 次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大概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个数学系的大学生,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他很聪明,学习也很用功,老师就给他吃偏饭,每天给他多留三道题,让他回去自己做。这孩子就天天习以为常地做题。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1)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2)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3)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4)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5)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6)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7)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8)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9)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10)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11)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12)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13)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14)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15) 《于丹感悟》 本色于丹(16) |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魔力,它不故作高深,也不刻意通俗,而是找到了一种极其平衡的语感,仿佛一位温和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看似深奥的哲理。作者在阐释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现代人生活中的痛点和困惑,然后用极其贴切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剖析。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一句精辟的总结醍醐灌顶,需要时间去细细咀嚼那份份量。它没有那种说教式的生硬,反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共鸣,让你在那些古老的文字中,清晰地看到自己日常行为的影子,继而引发更深层次的自我审视。这种代入感极强,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望向窗外,脑海中仍然回荡着那些被重新解读的概念,这种阅读体验是持久而有回味的,而不是读完即弃的快餐式知识摄入。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总是被各种碎片化的刺激填满,焦虑和浮躁成为常态。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静心”空间。它强迫我慢下来,去关注那些真正恒久不变的人类处境和情感本质。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敏锐到令人心惊,她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那些细微的自我欺骗和集体无意识的偏见。这种直面真实的勇气,也感染了作为读者的我,让我愿意放下对外在成功的盲目追逐,转而审视内心世界的构建是否稳固。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处理日常冲突的方式变得更加从容和有耐心,不再轻易被表面的情绪所裹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改变的不是我的知识储备,而是我的内在操作系统。这种对心性的重塑力量,是任何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都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分类,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逻辑脉络。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章节跳跃性较大,但当你随着阅读的深入,便会逐渐体会到作者布局的深远用意。它似乎是刻意将看似不相关的片段并置,以期碰撞出新的理解火花,就像是把人生的不同侧面碎片化展示,最后再引导读者自行拼凑出完整的世界观。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观点,而是在跟随作者的引导,主动在知识的迷宫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路径。这种尊重读者智识的编排方式,让人感到非常痛快。特别是那些前后呼应的论述,初看时如同散落的珍珠,读到最后才发现它们早已被一条无形的丝线精心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串璀璨夺目的项链。这种结构上的美感,是对内容思想深度的一种有力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生活哲学”的实践指导上,而非仅仅是理论说教。作者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怀,她似乎一直在努力弥合“经典智慧”与“当代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她没有把那些古老的教诲束之高阁,而是将它们拆解、重塑,变成可以直接应用于职场人际、家庭教育乃至个人时间管理中的具体准则。例如,书中关于“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阐释,在我看来,就是一套极佳的“边界设定”指南,教会人们如何有尊严地拒绝不必要的消耗。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超越了“心灵鸡汤”的范畴。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一套在复杂现实中保持清醒和正直的工具箱。每次拿起,都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具体难题时的力量和清晰的思路,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封面上的字体选择,遒劲有力又不失文雅,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一股穿越千年的学问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在内页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不觉拥挤,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眼睛也能得到充分的放松。很多古籍类的书籍为了追求复古往往会牺牲阅读体验,但这本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现代读者的习惯,例如它对一些生僻字词的注解,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不突兀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出版方对经典文化的尊重,绝非流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了每一个触手可及的角落里。翻阅时,那种纸张与指尖摩擦的细微声响,都仿佛在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让人沉浸其中,忘却了周遭的喧嚣。可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物理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