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氛美学 | ||
| 定价 | 88.00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10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德)格诺特 波默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20315050 | |
| 重量 | 494 | |
《气氛美学》是波默美学的代表作。该书初版于1995年出版,随后不断再版,在欧洲和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3年5月出版了该书的新修订版,作者补充了许多重要内容,比*初的版本扩大了两倍,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作者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
前言: 新美学 (1)
承接: 生态学的自然美学和实在审美化 (1)
Ⅰ 气氛
气氛作为一种新美学的根本概念 (9)
材料的光彩
审美经济学批判 (36)
自然经验中的气氛之物 (53)
通感 (73)
Ⅱ 制造气氛
舞台布设艺术作为气氛美学的范例 (89)
建筑: 一种视觉艺术
关于现代建筑与摄影之间的关系 (100)
光作为气氛 (120)
看光 (129)
身体性空间中的声音 (146)
Ⅲ 面相学
关于苏格拉底的面相和面相学一般
众所周知 苏格拉底的身体构造给了面相学一种促动 (159)
美者面相学 (187)
自然美学中的面相学 (191)
Ⅳ 迷狂
物及其迷狂
物性存在论与物性美学 (215)
审美性的自然知识 (237)
盛大的世界音乐会 (251)
迈入显现 (266)
美 (278)
译后记 (291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理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溯源。它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能够开启理解当代中国艺术实践中某种特定“情绪基调”的大门。那种由历史沉淀、社会变迁共同烘托出的独特“氛围”,是如何被艺术家们精心“制造”出来的?我一直在追寻作者对“制造气氛”这一行为的精准界定。这其中必然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组,是对当代审美趋势的敏锐捕捉。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艺术鉴赏力,更要具备对社会心理和文化思潮的洞察力。读完后,我对许多当代装置艺术和空间设计作品的理解维度被拓宽了——原来那份直击人心的力量,往往源自于对环境氛围的精妙调控。这种对整体性体验的重视,远胜于对单一形式元素的孤立分析。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初翻时便被其深邃的标题所吸引。我期待着一场关于“气氛”的哲学探讨,深入剖析美学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生态学”与“自然美学”的结合,这在我看来是当代美学研究中极具前瞻性的视角。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感知与自然环境之间那种微妙、无形的互动关系。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作者如何阐释“审美化”这一过程——它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将寻常事物转化为具有情感共鸣的对象?这种从宏大概念到具体实践的跨越,是检验一本书深度和广度的试金石。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跨学科论证抱有极高期望,毕竟,真正的美学洞察往往需要跳出传统学科的藩篱,去捕捉那些难以言喻的“场域感”。这本书是否真的能为我们构建起一个能有效感知并运用“气氛”的实用工具箱,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这是我持续探索下去的最大动力。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一种超越纯粹形式分析的、更具生命力的视觉语言。
评分这部作品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对“气氛”的解构,这种解构带有强烈的反思色彩。它似乎在警示我们,在追求视觉冲击和即时满足的时代,过度“审美化”是否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盲点?当一切都被精心设计成“有气氛”的样子时,我们是否反而错失了对事物本真状态的敏感性?我尤其关注作者在探讨“视觉艺术”时,是如何平衡其作为媒介的有效性与可能带来的操纵性。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思辨深度,避免了流于对某种美学风格的简单赞颂。它挑战了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是在欣赏美,还是仅仅在消费一种被精心营造出来的“感觉”?这种对当代审美消费主义的内在审视,是这本书在众多美学著作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充斥着关于“物性美学”的强烈冲击。这并不是那种学院派的、对材料本身的机械描述,而更像是一种对物质存在所蕴含的文化重量的重新计量。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中国语境下的特定“物性”——那些带着时间痕迹、蕴含着手工艺精神的物件——纳入到其美学体系中去的。这种将物质实体与文化精神紧密编织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物品,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载体,而是承载了历史叙事和情感温度的媒介。尤其对于一个热衷于探究视觉艺术如何通过物质媒介实现情感传递的人来说,书中对于光影、肌理、乃至气味所构筑的“气氛”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迫使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材料本身的“低语”,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成品效果。
评分坦白地说,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的张力——如何在“自然美学”的宏大叙事中,精确锚定“中国”这一特定的文化地理坐标。这种跨越地理边界的理论对话,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本土美学现象的全新参照系。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美学理论不应该只是抽象的推演,而必须扎根于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土壤。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文化特殊性,反而将其视为构建普遍性理论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论点与我记忆中那些具有强烈“场域感”的中国园林、传统书房的意境进行比对,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种理论与经验的相互印证,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喜悦,仿佛在为自己早已模糊的文化记忆重新描绘出清晰的轮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