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氮化物污染机理

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氮化物污染机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祖文 著
图书标签:
  • 稀土矿区
  • 土壤污染
  • 氮化物
  • 离子型稀土
  • 环境化学
  • 污染机理
  • 生态环境
  • 土壤修复
  • 稀土资源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图书音像专营店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发行部
ISBN:9787502477378
商品编码:27576716982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氮化物污染机理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18-02-01
作者:刘祖文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68.00 页数:168 印次: 1
ISBN号:9787502477370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生态毒理学前沿:水生生物与新兴污染物相互作用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当前生态毒理学领域最前沿的挑战之一:新兴污染物(CEC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物体产生的复杂毒理效应。全书共分六个章节,系统梳理了从分子水平到种群水平的毒理学研究范式,并深入探讨了微塑料、个人护理产品残留物(PPCPs)、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典型新兴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第一章:新兴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赋存与迁移规律 本章首先界定了“新兴污染物”的内涵与外延,并重点分析了当前全球水体中最为关注的几类物质的来源、输入途径及环境归趋。详细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替代品——短链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在水-沉积物界面及食物链中的分配系数和生物累积潜力。同时,引入了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形态,探讨了其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悬浮、沉降及吸附特性。章节末尾,基于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高分辨率质谱技术),阐述了多介质(水、沉积物、生物体)同步监测的必要性及其对污染负荷评估的意义。 第二章:水生生物对新兴污染物的生理与分子响应机制 本章深入剖析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在暴露于低浓度新兴污染物时的生理应激反应。核心内容包括: 1. 氧化应激与细胞损伤: 阐述了污染物如何诱导活性氧物质(ROS)的产生,以及生物体对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损伤和DNA断裂的修复或适应机制。 2. 内分泌干扰效应(EDCs): 详尽分析了特定内分泌干扰物(如双酚A、某些紫外线过滤剂)通过模拟或阻断天然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的生殖系统畸形、性别比例失衡以及免疫功能抑制的具体分子通路。 3. 基因表达谱分析: 应用转录组学技术,识别了指示污染物暴露的关键基因集(如细胞色素P450酶系、热休克蛋白),并构建了基于基因表达的早期预警模型。 第三章:微塑料的生物毒性与生态风险传递 本章专门探讨了微塑料(MPs)和纳米塑料(NPs)的独特性毒性机制。区别于传统化学污染,本章关注两个核心问题: 1. 物理效应: 深入研究了不同尺寸、形状和表面电荷的塑料颗粒在水生生物(从浮游生物到鱼类)消化道中的摄食率、物理堵塞风险及对营养吸收效率的影响。 2. 化学载体效应(Trojan Horse Effect): 论证了微塑料表面因高比表面积而吸附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在被生物体摄食后,于胃肠道酸性环境中解吸,造成二次暴露和协同毒性效应的机理。 第四章:生物体内暴露剂量评估与生物标志物筛选 准确评估生物体实际吸收的污染物剂量是风险评价的关键。本章详细介绍了生物浓度因子(BCF)、生物放大因子(BAF)的计算方法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河口)中的应用限制。同时,重点介绍了新兴污染物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与验证: 1. 生化标志物: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抑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诱导等。 2. 组织病理学标志物: 肝脏脂肪变性、鳃组织增生与损伤的定量分析。 3. 代谢物分析: 利用代谢组学手段,识别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产物,从而更准确地反映真实暴露水平。 第五章:水生生态系统的多重压力与协同毒性 现代水体往往是多种压力源(如温度升高、酸化、营养盐富集和污染物混合暴露)的复合体。本章旨在超越单一污染物毒性研究的局限性,重点探讨: 1. 污染物间交互作用: 评估不同污染物(如重金属与EDCs、抗生素与微塑料)混合暴露下的相加、拮抗或协同增效毒性。 2. 环境因子调节: 研究温度、盐度或pH值等非生物因子如何影响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反应阈值,特别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风险叠加效应。 第六章:新兴污染物风险的缓解与可持续管理策略 本章从工程技术和环境政策层面提出应对新兴污染物挑战的解决方案。 1. 先进氧化工艺(AOPs)与膜技术: 详细介绍了臭氧氧化、Fenton反应、光催化降解以及纳滤(NF)和反渗透(RO)技术在去除微量PPCPs和药物残留方面的效能评估与能耗优化。 2. 生态修复与生物降解: 探讨了利用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或特定植物物种对水体中难降解污染物的潜力,并讨论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场地适用性。 3. 监管框架与预警体系: 提出了基于生态风险指数(ERI)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思路,并倡导构建集成环境监测、毒理学数据和预测模型的实时预警管理体系。 适用对象 本书适合环境科学、水生生物学、生态毒理学、水处理工程及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从事水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参考阅读。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为保障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深沉的蓝色调配上一些仿佛从矿石内部透出的微弱绿色光芒,立刻就让人联想到那种深入地底、充满神秘感的自然环境。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那种厚重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触感非常扎实,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专业用书。书名虽然听起来极其学术和硬核,但光是“离子型稀土矿区”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个充满挑战性的研究场景:在那些特定地质构造下,物质是如何迁移、转化,并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采集和分析那些复杂的数据,它绝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份实地的考察报告,充满了第一手的科学证据和严谨的论证过程。我期待着它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土壤深处的化学反应链条,为我们理解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图。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严肃的、面向专业人士的、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强调了“特定性”的重要性。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往往存在一种将所有矿区一概而论的倾向。然而,这本书聚焦于“离子型稀土矿区”,这暗示着其土壤污染的化学特征具有高度的排他性和独特性。它可能详尽地论述了稀土元素(如镧系元素)在土壤有机质和粘土矿物表面的特异性络合反应机理,这些反应与普通重金属的迁移规律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和预测模型,必然是针对这种特殊化学环境量身定制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它提醒我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回归到具体的地球化学背景下去考量,没有万能药,只有精准诊断。我期待通过阅读此书,能建立起对这类复杂污染体系的立体化认知框架。

评分

从排版和图表的精细程度上来看,这本书的制作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我特别留意到那些配图,它们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经过精密测量的剖面图和复杂的等值线图,上面标注着精确的坐标和浓度梯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出作者团队在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面的深厚功底。特别是那些关于土壤水力学和污染物迁移路径的模拟图,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都似乎蕴含着特定的物理意义,让人感觉仿佛可以直接“看穿”土壤的内部结构。对于环境工程师和地球化学家而言,这些图表本身就是宝贵的工具箱,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场勘查和风险评估。这本书的严谨性,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研究员案头的参考手册,随时可以从中提取出可操作的科学参数和模型参数。

评分

我翻开目录时,立刻被章节标题的专业性所震撼,那种术语的密集程度,足以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对我来说,这恰恰是信心的来源。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特定金属离子对硝化细菌活性的抑制机制,这部分内容显然是深入到微生物生理学层面的探讨。想象一下,在那样一个富含特定元素的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群体是如何挣扎求存,它们的酶活性如何被改变,从而影响了整个氮循环的速率和方向。这种微观尺度的分析,结合宏观的污染分布图景,无疑能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污染模型。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描述“有什么污染”,更在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污染”以及“污染是如何自我维持或自我强化的”。它的逻辑架构必然是层层递进,从地质背景到化学转化,再到生物响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叙事链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科学陈述,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被精确计算过的方程式,目的只有一个:传递信息,排除歧义。这种克制的美学,反而让它在专业领域内显得尤为有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力求用最少量的修饰语,去描述最复杂的自然现象。例如,对“吸附-解吸平衡”过程的阐述,必然会引入复杂的菲德里希模型(或其他相关模型),并详细讨论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这种对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和批判性应用,是判断一本科学著作是否具备长期价值的关键。它不会提供唾手可得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变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一本需要“慢读”才能体会其中精髓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