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术指导与道具设计大师访谈
108.00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2月1日)
外文书名: Film Craft: Production Design
丛书名: 电影的艺术
平装: 19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5374844
本书包含世界电影美术指导与道具设计大师访谈以及他们宝贵的创作经验与灵感。
书中首次揭秘访谈中提到的拍摄手稿、示意图、故事板和概念图等资料。
书中介绍了20世纪电影史里伟大的几位美术指导与道具设计大师的生平与创作技巧,包括:约翰·博克斯、塞德里克·吉本斯、威廉·卡梅隆·孟席斯,等。
Fionnuala Halligan是一位专注于电影评论的作家与编辑。作为新闻专业毕业的她,曾经是Screen Internatioanl的特约评论员。她参加过大量的主流电影节,并成为它们的评委会成员。
前言?8
肯·亚当(Ken Adam)?12
吉姆·比斯尔(Jim Bissell)?22
里克·卡特(Rick Carter)?32
经典传奇 约翰·博克斯(John Box)?44
张叔平(William Chang Suk-ping)?46
斯图尔特·克莱格(Stuart Craig)?54
内森·克劳利(Nathan Crowley)?64
经典传奇 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76
丹蒂·费雷蒂(Dante Ferretti)?78
杰克·菲斯克(Jack Fisk)?88
安通·戈麦兹(Antxón Gómez)?98
经典传奇 威廉·卡梅隆·孟席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110
萨拉·格林伍德(Sarah Greenwood)?112
格兰特·梅杰(Grant Major)?124
亚历克斯·麦克道尔(Alex McDowell)?136
经典传奇 费迪南多·斯卡菲奥蒂(Ferdinando Scarf?iotti)?146
约翰·迈尔(John Myhre)?148
伊夫·斯图尔特(Eve Stewart)?158
种田阳平(Yohei Taneda)?168
迪安·塔沃拉里斯(Dean Tavoularis)?178
经典传奇 理查德·西尔伯特(Richard Sylbert)?186
术语表?188
你知道那些外星人侵略地球的场面是如何设计的吗?你对那些高楼大厦上惊险的打斗场面印象深刻吗?《触不到的恋人》中的湖心小屋、《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的办公室、《黑暗骑士》中蝙蝠侠的秘密基地……如果说编剧是电影工厂中的造梦者,那么美术指导与道具设计师无疑就是那个将梦变成现实的人,他们更像是一个魔术师,将那些小说中、剧本里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一笔一笔地画在图纸上,一砖一瓦地搭建到现实中去。而这其中要经历的,是鲜为人知的反复推敲论证、不断冒险尝试以及无奈的妥协与默默的坚持。在欧美国家,美术指导与道具设计统称为“制作设计”。
本书通过对十六位电影制作设计行业中的佼佼者的采访,分享那些经典电影的场景制作设计全过程、设计图纸以及这些电影背后的制作设计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侏罗纪公园》、《阿凡达》、《触不到的恋人》、《一代宗师》、《2046》、《哈利波特》、《指环王》、《金刚》、《艺妓回忆录》……这些广为人知的电影都是这十六位制作设计大师的得意作品。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五位制作设计行业的传奇人物与他们的电影旅程。
本书适合所有电影爱好者、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电影文化感兴趣的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美术指导或道具设计师,书中制作设计们的感悟与经验将会让你受益良多。
对于这本书关于道具设计的部分,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如何“挑选”和“制作”道具的心态去看的,但它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道具的分类和制作方法,而是更侧重于道具在整个电影叙事中的“功能性”和“象征意义”。我学到了原来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比如一枚戒指,一个旧茶杯,在导演的镜头下,在故事的发展中,可以承载如此沉重的情感,甚至是推动情节的关键。 书中的案例分析做得非常扎实,作者并没有回避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是详细地讲述了美术指导和道具师们如何集思广益,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甚至是“化腐朽为神奇”地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效果。我记得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如何在一个低成本电影中,利用回收材料制作出一艘具有未来感的飞船,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想象力与执行力的完美结合。读到这里,我完全打破了“大制作才会有好道具”的刻板印象,深刻体会到了“巧妇能为无米之炊”的艺术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电影制作流程略知一二的观众,我对导演和编剧的工作一直充满了敬意,但很多时候,我也觉得他们的创作过程过于“虚幻”,不太容易把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抽象的编剧理念和导演构思,通过具象化的美术和道具设计,变得触手可及。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场景情绪”的探讨。编剧写下一段对话,导演构思了镜头语言,而美术指导和道具师则需要通过光线、色彩、道具的摆放,来营造出符合这段剧情的情绪氛围。比如,一个悲伤的场景,可能需要柔和的灯光,冷色调的色彩,以及一些象征着孤独和失落的道具。反之,一个紧张的场景,则可能需要强烈的明暗对比,鲜艳的色彩,以及一些具有压迫感的道具。这种“空间即情感”的设计理念,让我觉得电影的视听语言是如此的精妙。
评分拿到这本《电影美术指导与道具设计大师访谈 电影电视剧美术与道具设计制作指导书 导演编剧基础知识入门教程书籍》的时候,说实话,我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我对电影制作的幕后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奇观的美术和道具设计,总觉得那是魔法。另一方面,我本身并非科班出身,对这些专业术语和流程总有些畏惧,担心会像一头雾水地闯入一个我完全不懂的领域。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种初见的忐忑感迅速被一种引人入胜的体验所取代。书中对于电影美术指导的访谈部分,简直就像是直接坐到了大师的身边,听他们娓娓道来创作的艰辛与乐趣。他们分享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创作哲学,一种对光影、色彩、材质,甚至是空间布局的极致追求。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美术指导在谈到如何塑造一个角色的“家”时,不仅仅是列举了家具的摆放,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物件背后所承载的角色情感和成长经历,如何通过细节来“叙事”,这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道具就是“摆设”,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道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不算短,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实在的内容,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因为是“入门教程”就简化内容,而是深入浅出地将一些非常专业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设计概念”的阐述。在开始任何一个美术或道具的设计之前,美术指导和道具师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设计理念,这个理念是基于剧本的主题、故事的风格以及角色的设定。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设计一个科幻电影中的城市。美术指导并没有仅仅堆砌未来感十足的建筑,而是深入思考了在这个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科技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社会阶层是如何划分的,等等。然后,他将这些思考融入到城市的设计中,比如,富人区的建筑更宏伟,科技更发达,而贫困区的建筑则显得破败,充满生活气息。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细节”的设计逻辑,让我觉得非常严谨和有说服力。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导演和编剧这两个职业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讲故事”这个层面。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他们作为电影的“灵魂人物”,其创作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和精细。书中对导演和编剧基础知识的讲解,并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结合美术和道具设计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电影诞生的全貌。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剧本视觉化”的阐述。编剧的文字描述,如何通过导演的构思,最终转化为美术指导眼中的画面,再通过道具师的巧手将其具象化。这个过程中的环环相扣,以及每个环节的创意火花,都让我惊叹不已。书中举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场景描述,不同的导演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视觉呈现,而美术和道具的设计,则直接影响着观众对情绪、氛围乃至角色本身的感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电影的魅力,绝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而是背后无数个专业人士共同协作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电影宝库中寻宝,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之前一直以为美术指导的工作主要是“画图”和“搭景”,但通过对书中大师访谈的深入了解,我才发现,他们实际上是电影的“建筑师”和“氛围营造者”。他们需要对历史、文化、心理学,甚至是建筑学都有涉猎,才能为电影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艺术张力的世界。 我记得一位美术指导在分享他创作一个古代宫殿场景时,不仅仅是参考了历史资料,更是深入研究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视觉符号差异,然后将这些信息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建筑细节、每一件陈设之中。这种“以史为鉴,融汇创新”的设计理念,让我对电影美术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再创造”,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升华和 reimagining。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导演和编剧基础知识时,巧妙地将重点放在了“视觉呈现”和“戏剧张力”上,这对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一直觉得编剧的文字很难转化为电影画面,而导演的构思也很难被观众完全理解。但这本书通过美术和道具设计的视角,将这一切变得清晰明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道具的“象征意义”来增强戏剧张力。比如,在一部悬疑片中,一个出现在关键时刻的怀表,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报时工具,它可能象征着时间的紧迫,也可能暗示着某个角色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具师需要准确地捕捉到编剧和导演的意图,然后通过道具的设计和运用,将这些潜在的意义具象化,从而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让我觉得电影语言的魅力无穷。
评分对于道具设计这部分,我的看法在阅读前非常片面。我一直以为道具师的工作就是根据剧本的需求,去市场上淘货或者找厂家定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道具师不仅仅是“搬运工”和“采购员”,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和“情感的承载者”。 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为角色设计“身份象征”的道具。比如,一个经历过战争的角色,他手上可能带着一枚磨损的军牌,这枚军牌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他过往经历的印记,是他在残酷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证明。道具师需要通过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去选择最能代表他们身份、性格和情感的物品。这种“物件人格化”的设计思路,让我觉得非常迷人。而且,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道具的“细节打磨”,比如一件衣服的磨损程度,一把枪的锈迹,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细节”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觉得,电影的重点在于故事和表演,而美术和道具只是“背景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细节才是电影的“灵魂”。每一个道具的材质、色彩、摆放方式,每一处场景的光影变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都在默默地讲述着故事。 我特别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道具的磨损度”的讨论。一件新道具和一个使用了多年的道具,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一个道具的磨损程度,可以反映出角色的生活状态、性格特点,甚至是他经历过的故事。比如,一把经常使用的旧木椅,椅背上可能留有深深的划痕,这可能暗示着这个角色经常独自坐在这里思考,或者经历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电影艺术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它并没有像一些专业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如同与朋友交流的方式,将电影美术和道具设计的奥秘娓娓道来。每当读到大师们的访谈,我都会被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执着所感染。 有一位道具师在谈到他如何为一个角色设计一件“独一无二”的武器时,他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去研究这个角色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甚至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才开始动手制作。他告诉我,一件道具,不仅仅是满足于“看起来像”,更重要的是它要“说得出话”,要能够体现出角色的“灵魂”。这种“匠心独运”的精神,让我对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电影,绝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无数个怀揣着梦想和才华的创作者,用汗水和智慧,一点一滴堆砌起来的艺术殿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