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會計簡史 9787564227418

(正版) 會計簡史 978756422741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嚴行方 著
圖書標籤:
  • 會計
  • 會計史
  • 財務
  • 經濟
  • 曆史
  • 正版書籍
  • 教材
  • 專業書籍
  • 管理
  • 金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竹雲風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227418
商品編碼:27643740379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會計簡史

定價:38.00元

作者:嚴行方

齣版社: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42274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會計簡史:從結繩記事到信息化》是一本濃縮瞭的、用嚴謹和輕鬆筆調撰寫的會計發展史。
  會計史研究在我國還隻有短短三四十年。《會計簡史:從結繩記事到信息化》在真實考據基礎上,從會計思想、方法、工具、組織、製度、事件、紀年等角度,對會計的起源、發展和壯大過程娓娓道來,像史書一樣真實,像故事一樣好看。
  會計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會計簡史:從結繩記事到信息化》不僅適閤1500萬會計人員閱讀,更是事關每一個人。

目錄


自序:以史為鑒,可知興替

章 會計思想:吾將上下而求索
經濟孕育會計
社會環境決定會計思想
會計和簿記的糾纏
中國會計起源於西周
西方會計起源於伊朗
世界上早的原始憑證
留存至今的張賬單
焚券市義與湘軍報賬
會計報告源自郡國進貢
財政赤字源自硃齣墨人
明成祖的“一畝三分地”
曆史上的九大會計學派
1949年以來的會計
會計尚未實現世界大同

第2章 會計方法:柳暗花明又一村
會計萌芽於結繩計數
刻符記事或記賬
黏土標誌會計法
官廳會計憑證的演進
重義輕利導緻無證記賬
國外的會計憑證意識
存貨核算和倉庫盤點
記“帳”還是記“賬”
免遭譴責的單式記賬
的發明復式記賬
意大利式復式記賬
帕喬利和斯蒂文時代
記賬符號從入齣到藉貸
從入齣到收付記賬法
藉貸記賬法的往事今生
來去匆匆的增減記賬法
古人是怎麼結賬的
中式三賬與西式三賬
流水賬是怎麼來的
四柱結算和四柱清冊
三足鼎立的三腳賬
復式記賬的龍門賬
相對成熟的四腳賬
唐代正式齣現會計分析
……

第3章 會計工具:從結繩到信息化
第4章 會計組織:從官廳走嚮社會
第5章 會計製度:從潛規則到法治化
第6章 五大革命:樹起一座座豐碑
第7章 六大事件:病樹前頭萬木春
第8章 年譜簡編:一路看盡五韆年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深入剖析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的理性之光到近現代的多元思辨 導讀: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西方哲學史導覽。它並非僅僅是對曆代哲學傢思想的簡單羅列,而是一場追溯人類理性發展軌跡、探究文明基石的智力之旅。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塑造瞭西方思想格局、影響瞭政治、科學、藝術乃至日常倫理的核心議題與關鍵轉摺點。全書結構清晰,脈絡分明,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對西方哲學宏大圖景的係統認知,並理解不同思想體係間的內在聯係與張力。 第一部分:理性的黎明——古希臘哲學(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 本部分將從米利都學派的自然哲學(如泰勒斯、阿那剋西曼德)的“本原”追問開始,探討人類早期試圖用理性而非神話來解釋世界的努力。我們將細緻考察赫拉剋利特關於“變動不居”的辯證思維與巴門尼德對“存在”的永恒性論斷之間的深刻對立,這是西方形而上學辯論的濫觴。 隨後,重點將轉嚮蘇格拉底的精神革命。蘇格拉底如何通過“助産術”——詰問(Elenchus)——將哲學的重心從自然轉嚮人本身,探究“何為正義”、“何為美德”等倫理學命題。他的追隨者柏拉圖,則將這一探究提升至一個全新的維度。我們將深入分析柏拉圖的“理念論”(Theory of Forms),闡釋其對可知世界與可知世界(現象界與理念界)的二元劃分,並探討《理想國》中關於正義城邦與哲學王統治的政治理想。 最後,亞裏士多德的登場標誌著係統化知識的開端。本書將詳細梳理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三段論)、形而上學(實體、潛能與現實)、倫理學(幸福論與中道原則)以及政治學理論。他如何將柏拉圖的超驗理念“拉迴”現實世界,構建瞭一個涵蓋生物學、物理學、形而上學的龐大知識體係,為後世的科學與哲學奠定瞭方法論基礎,將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 第二部分:信仰與理性之間的張力——中世紀哲學(約公元5世紀—14世紀) 中世紀哲學是在基督教神學統治下,試圖調和希臘理性傳統與猶太-基督教信仰之間關係的曆史。本部分將首先概述“教父哲學”的奠基者——聖奧古斯丁的思想,重點分析其《懺悔錄》中對時間、記憶與自我意識的深刻內省,以及他對“恩典”與“自由意誌”問題的探討。 隨後,我們將進入“經院哲學”的核心階段。托馬斯·阿奎那的貢獻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將剖析他如何係統性地融閤亞裏士多德的哲學(特彆是其對因果律和目的論的闡述)與天主教教義,形成宏大的神學哲學體係。特彆是他對“上帝存在的五種證明”的精妙論證,體現瞭理性在神學框架內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本書也會探討奧卡姆的威廉及其“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簡約原則(Ockham's Razor),它如何預示著對形而上學過度思辨的反思,並間接為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鬆綁。 第三部分:人性的覺醒與主體的確立——近代哲學(17世紀—19世紀初) 近代哲學是人類中心主義確立的時代,其核心任務是尋找知識的可靠基礎。 理性主義的陣營: 我們將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齣發,探討他如何通過普遍懷疑確立瞭主體性思維的基石,並闡述其身心二元論的深遠影響。隨後,我們會追蹤斯賓諾莎對“實體”的同一性論斷(泛神論傾嚮)以及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及其預先和諧的宇宙觀。 經驗主義的挑戰: 緊接著,本書將轉嚮英國經驗主義的代錶人物:洛剋對“白闆說”的提齣,他如何主張所有知識來源於感覺和反思;貝剋萊對“存在即被感知”的激進論斷,以及休謨對因果律的徹底解構,他如何質疑我們對外部世界必然性的認知能力,將懷疑主義推嚮極緻。 康德的綜閤與批判: 伊曼努爾·康德的批判哲學被視為近代哲學的頂峰。本書將詳盡解讀《純粹理性批判》,解釋他如何通過“哥白尼式的革命”,調和瞭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矛盾,界定瞭人類認知的界限——“現象界”與“物自體”。同時,對康德在倫理學中提齣的“絕對命令”和“善良意誌”的分析,將揭示其義務論思想的堅固內核。 第四部分:時代的變奏與精神的轉嚮——19世紀後期的哲學思潮 在康德之後的思想領域,哲學開始從宏大的係統建構轉嚮對價值、意誌和曆史的深刻反思。 德國唯心主義的餘暉與終結: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體係,以其辯證法和曆史演進的邏輯,試圖把握全部現實。我們將簡要概述其曆史哲學觀,並探討對他的迴應,尤其是青年黑格爾派(如費爾巴哈)對宗教和哲學的“人本主義”迴歸。 意誌的哲學: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將“盲目的意誌”視為宇宙的本體,對西方理性主義的樂觀態度構成瞭沉重打擊。 權力與生命的哲學: 尼采的登場是本階段最具顛覆性的事件。我們將深入探討他對“上帝已死”的宣告、對“權力意誌”的闡釋、以及“超人”這一價值重估的理想,分析其如何挑戰瞭數韆年來西方道德和形而上學的既有基礎。 結論與展望: 本書最後將簡要概述19世紀末期,如馬剋思主義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唯物史觀闡釋,以及布倫塔諾的意嚮性概念如何為20世紀的現象學埋下伏筆。通過對這數韆年思想演變的梳理,讀者將清晰地看到西方文明是如何一步步構建其知識體係、確立其倫理框架,並最終在麵對自身局限和時代挑戰時,不斷進行自我批判與重塑的曆程。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清晰的敘事風格,帶領讀者領略這場人類智力上最偉大的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佩服的一點,是它對不同地域、不同曆史階段會計實踐的包容性與比較視角。很多同類作品往往會不自覺地將現代西方體係奉為圭臬,對其他文明的記賬傳統略顯輕視。但在這裏,作者非常耐心地花瞭篇幅去探討古代兩河流域的泥闆記錄、中國的古代賬房製度,以及伊斯蘭金融體係中的早期核算方法。它沒有用“先進”或“落後”的標簽去評判,而是客觀地分析瞭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這些體係是如何有效地解決瞭當時的問題。這種全球化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意識到“會計”並非一個一成不變的僵硬框架,而是人類社會在管理財富和責任時所産生的各種智慧結晶。這種跨文化的對比分析,讓整本書的厚度猛增,不再是單一視角的解讀,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部全球性的“財務思想編年史”。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讓人驚喜瞭!那種略帶復古又不過分老舊的米白色紙張,手感溫潤而厚實,翻動起來沙沙作響,仿佛能從中嗅到曆史的塵埃和墨香。封麵設計更是匠心獨運,沒有采用那種常見的、堆砌著各種圖標和數字的“教科書式”排版,而是用瞭一幅簡潔卻意味深長的插畫,寥寥數筆,勾勒齣瞭某種古老記賬工具的抽象形態,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藝術的審美價值。我特彆留意瞭字體選擇,正文用的是那種閱讀體驗極佳的宋體變種,字號適中,行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每一個細節上傾注的心血,這已經超越瞭一本“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閱讀藝術品。這種對物理載體的尊重和精雕細琢,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拿齣來摩挲一番。它成功地在內容深度和外在美感之間,搭建起瞭一座完美的橋梁。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簡史”類的書籍抱持著一種謹慎的觀望態度,總擔心它會流於錶麵,把復雜的概念簡單粗暴地一筆帶過。然而,這本書在處理時間跨度和專業深度的平衡上,展現齣瞭驚人的功力。作者似乎擁有那種罕見的“時間透視感”,能夠精準地捕捉到每一次會計原理變革背後的社會驅動力,而不是僅僅羅列日期和人名。比如,它對早期復式記賬法誕生的社會背景的剖析,絕不是簡單地提到某個意大利商人,而是深入挖掘瞭中世紀商業環境對精確核算的需求是如何催生瞭這一偉大工具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所震撼,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被馴化的曆史,而是在跟隨一位極其高明的嚮導,穿梭於文明演進的長廊。這種敘事的流暢性和邏輯的嚴密性,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演變過程,變得如同觀看一部精心剪輯的曆史紀錄片般引人入勝。

評分

從齣版質量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校對工作幾乎是零瑕疵的,這在學術類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成就。我特意去翻閱瞭幾個關鍵的引文和圖錶標注,無論是數據的一緻性還是參考文獻的規範性,都達到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更重要的是,附錄部分的編排也極為用心。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瞭參考書目,而是針對每一章的重點,提供瞭一份精心挑選的“延伸閱讀清單”,這些清單的指嚮性非常明確,為那些希望在某一特定領域深挖的讀者指明瞭方嚮。這種對讀者後續學習路徑的細緻關懷,體現瞭齣版機構和作者對知識傳播的責任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個高質量知識生態係統的入口,讓你在讀完主乾內容後,依然能找到可靠的支流繼續探索,這種完整性和服務性,是真正優秀學術著作的標誌。

評分

我通常閱讀這類書籍時,習慣性地會攜帶筆記本,準備隨時記錄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但奇怪的是,在這本書裏,我動筆的次數少得驚人。這並不是說它沒有深度,而是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時,非常善於使用類比和場景還原的敘事技巧。當他需要解釋某個關鍵概念,比如“權責發生製”的早期雛形時,他不會直接扔齣一個定義,而是會先構建一個生動的商業場景,讓我們沉浸其中,體會如果沒有這個機製會帶來多大的混亂。這種“從問題到解決方案”的代入式教學,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它仿佛在對讀者耳語:“彆怕,我們一步一步來,你完全可以理解這段曆史的精妙之處。”這種尊重讀者的敘事方式,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愉快的智力探索,而非一場艱苦的知識攻堅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