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信息如下:
一、書名:美的曆史(平裝版)
定價:98元
作者:翁貝托?艾柯 著,彭淮棟 譯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0-15
ISBN:9787511707383
字數:20萬
頁碼:440頁
版次:1
二、書名:醜的曆史(平裝版)
定價:98元
作者:(意)艾柯 編著,彭準棟 譯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11707406
字數:
頁碼:4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三、無限的清單定價:198元
作者:【意大利】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 編著,彭淮棟譯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1
印次:2014年11月第3次印刷
ISBN:9787511717535
字數:210000
頁碼:40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三本套裝共394元 昊文價513
一、美的曆史
導論 比較錶
裸體的維納斯
裸體的阿多尼斯
穿上衣服的維納斯
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
維納斯臉與發
阿多尼斯有臉與發
聖母
耶酥
君主
女王
比例
第一章 古希臘人的審美理想
1.繆斯的閤唱
2.藝術傢的“美”觀
3.哲學有談美
第二章 阿波羅式與戴奧尼索斯式
1.德爾斐神
2.從希臘人到尼采
第三章 美:比例與和諧
1.數字與音樂
2.建築比例
3.人體
4.宇宙與自然
5.其他藝術
6.閤目的性
7.比例的曆史演變
第四章 中世紀的光與顔色
1.光與顔色
2.神是光
3.光、財富、貧窮
4.裝飾
5.詩與神秘主義裏的色彩
6.色彩與日常生活
7.顔色的象徵意義
8.神學傢與哲學傢
第五章 怪物之美
1.以美麗刻畫怪物
2.傳說中的畸怪生物
3.普遍象徵係統如何處理“醜”
4.將“醜視”為美的一個條件
5.醜:天然的好奇心
第六章 從田園到天使般的女性
1.神聖與世俗之愛
2.淑女與遊吟濤人
3.淑女與騎士
4.詩人與難圓的愛
第七章 15至16世紀間的美
1.發明與模仿自然之間
2.擬像
3.超感官之美
4.維納斯
第八章 淑女與英雄
1.淑女
2.英雄
3.實用之美
4.官能之美
第九章 從優雅到不安的美
1.朝嚮一種主觀、多重的美
2.風格主義
3.知識危機
4.憂鬱
5.尖銳、機鋒、巧喻……
6.追求絕對
第十章 理性與美
1.美的辯證法
2.嚴格與解放
3.王宮與花園
4.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5.英雄、肉體與廢墟
6.新觀念、新題材
7.女性與激情
8.美的自由發揮
9.殘酷與鬱黯的美
第十一章 崇高
1.新的審美觀
2.崇高是偉大靈魂的迴響
3.自然裏的崇高
4.廢墟詩學
5.文學上的“哥特”風格
6.柏剋
7.康德的崇高論
第十二章 浪漫主義之美
1.浪漫主義之美
2.浪漫主義的美與舊傳奇的美
3.“我不知道是什麼”的模糊美
4.浪漫主義與反叛
5.真理、神話、反語
6.陰暗、醜怖、憂鬱
7.抒情的浪漫主義
第十三章 美成為宗教
1.美學宗教
2.丹第主義
3.肉體、死亡、魔鬼
4.為藝術而藝術
5.逆理而行
6.象徵主義
7.唯美的神秘主義
8.事物內在的狂喜
9.印象
第十四章 新的對象
1.殷實的維多利亞式審美
2.鐵與玻璃:新的美
3.從新藝術到裝飾藝術
4.有機美
5.日用物品:批評、商業化、大量生産
第十五章 機器之美
1.“美麗的”機器?
2.從古代到中世紀
3.從15世紀到巴洛剋
4.18與19世紀
5.20世紀
第十六章 從抽象形式到物質的深度
1.“到石頭堆裏尋找他的雕像”
2.當代對物質材料的重估
3.現成藝術
4.從復製到工業材料到物質的深度
第十七章 媒體之薑
1.挑激之美?消費之美?
2.前衛,或挑激之美
3.消費之美
參考書目索引
作者索引
藝術傢及箕作品索引
二、醜的曆史
導 論
第一章 古典世界裏的醜
1. 一個由美主宰的世界?
2. 希臘世界與恐怖
第二章 受難、死亡、殉道
1. 宇宙至美論
2. 基督受難
3. 烈士、隱士、懺悔者
4. 死亡的勝利
第三章 啓示錄、地獄和魔鬼
1. 恐怖的宇宙
2. 地獄
3. 魔鬼的變形
第四章 怪物和凶兆
1. 奇觀和怪物
2. 不受節製的新美學
3. 怪物道德化
4. 奇跡異聞
5. 怪物的命運
第五章 醜、詼諧與猥褻
1. 普利阿普斯
2. 對農民的諷刺與嘉年華狂歡
3. 文藝復興與解放
4. 漫畫式諷刺
第六章 女人的醜:古代到巴洛剋時期
1. 反女性的傳統
2. 風格主義和巴洛剋
第七章 近代世界的魔鬼
1. 從造反的撒旦到可憐的墨菲斯特菲裏斯
2. 將敵人妖魔化
第八章 巫術、撒旦主義、虐待狂
1. 女巫
2. 撒旦主義、虐待狂、對殘忍的愛好
第九章 對自然的好奇心
1. 開腸破肚的屍體
2. 麵相學
第十章 浪漫主義以及對醜的拯救
1. 醜的哲學
2. 醜而墮入地獄的人
3. 醜又不幸的人
4. 不幸兼生病
第十一章 陰森
第十二章 鐵塔和象牙塔
1. 工業之醜
2. 頹廢主義和醜的放縱
第十三章 前衛運動與醜的勝利
第十四章 彆人的醜、媚俗、坎普
1. 彆人的醜
2. 媚俗
3. 坎普
第十五章 今天的醜
參考書目
關於本書引文
書目作者索引
藝術傢索引
影片索引
三、無限的清單
導論
第一章:阿喀琉斯之盾及其形式
第二章:清單和目錄
第三章:視覺清單
第四章:難以言喻
第五章:事物的清單
第六章:地名清單
第七章:清單,清單,還是清單
第八章:往返於清單與形式之間
第九章:枚舉式的修辭
第十章:奇跡清單
第十一章:收藏和寶藏
第十二章:奇珍櫃、百寶箱
第十三章:屬性清單與本質清單
第十四章:亞裏士多德的望遠鏡導論第一章:阿喀琉斯之盾及其形式第二章:清單和目錄第三章:視覺清單第四章:難以言喻第五章:事物的清單第六章:地名清單第七章:清單,清單,還是清單第八章:往返於清單與形式之間第九章:枚舉式的修辭第十章:奇跡清單第十一章:收藏和寶藏第十二章:奇珍櫃、百寶箱第十三章:屬性清單與本質清單第十四章:亞裏士多德的望遠鏡第十五章:過度:拉伯雷以降第十六章:過度而連貫第十七章:混亂的枚舉第十八章:大眾媒體裏的清單第十九章:令人暈眩的清單第二十章:實用的和詩性的清單第二十一章:非正常的清單附錄作者與齣處索引藝術傢索引佚名作者插圖劇照參考書目圖片來源
翁貝托·艾柯(UmbertoEco),意大利人,生於1932年,現居米蘭,執教於博洛尼亞大學。他是享譽國際的作傢、符號語言學quan威、哲學傢、曆史學傢、文學評論傢和美學傢。艾柯被譽為“當代達芬奇”,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齣版過140多部著作,橫跨多個領域,都有經典性的建樹。他在歐洲已成為知識和教養的象徵,知識分子都以書架上放一本艾柯的書為榮。彭淮棟,生於1953年,颱灣新竹縣竹東鎮人,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颱灣大學外文研究所肄業,曾任齣版公司編輯,現任報紙編譯。譯文以典雅著稱。曾譯《美的曆史》《醜的曆史》《無限的清單》《西方政治思想史》《現實意識》《格格不入》《論晚期風格》等數十部著作。
《美的曆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韆年的藝術、文學作瞭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齣瞭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麯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麯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此書於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達幾十萬冊。已有英文、德文、韓文等多種譯本問世。
李澤厚,著名哲學傢,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
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傢。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啓濛的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齣版瞭《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美學三書》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2010年2月,美國專業的世界性古今文藝理論選集《諾頓理論與批評文選》第二版,收錄瞭李澤厚《美學四講》“藝術”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層與原始積澱”。這套文集由柏拉圖的論著選起,一直選到當代。李澤厚是進入這套一直由西方理論傢統治的文論選的*一位中國學人。
★《美的曆程》是部大書(應該說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馮友蘭
★這樣的著作能有多少呢?鳳毛麟角吧,以十幾萬字的篇幅來完成這樣一個"美的曆程",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該細密處細密,該留連處留連,絲絲入扣,順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經心的巡禮中觸摸到文明古國的心靈曆史,誠非大手筆而不能為。
《美的曆程》一書真是寫得英姿勃發。纔氣逼人。單是標題,便氣度不凡:龍飛鳳舞。青銅饕餮。魏晉風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說每過幾頁就有一段華彩樂章瞭。實際上,《美的曆程》是可以當作藝術品來看待的。它充分地錶現著李澤厚的藝術魁力。
——易中天
一 龍飛鳳舞
一 遠古圖騰
二 原始歌舞
三 “有意味的形式”
二 青銅饕餮
一 獰厲的美
二 綫的藝術
三 解體和解放
三 先秦理性精神
一 儒道互補
二 賦比興原則
三 建築藝術
四 楚漢浪漫主義
一 屈騷傳統
二 琳琅滿目的世界
三 氣勢與古拙
五 魏晉風度
一 人的主題
二 文的自覺
三 阮籍與陶潛
六 佛陀世容
一 悲慘世界
二 虛幻頌歌
三 走嚮世俗
七 盛唐之音
一 青春、李白
二 音樂性的美
三 杜詩顔字韓文
八 韻外之緻
一 中唐文藝
二 內在矛盾
三 蘇軾的意義
九 宋元山水意境
一 緣起
二 “無我之境”
三 細節忠實和詩意追求
四 “有我之境”
十 明清文藝思潮
一 市民文藝
二 浪漫洪流
三 從感傷文學到《紅樓夢》
四 繪畫與工藝
結語
一 龍飛鳳舞
一遠古圖騰
中國史前文化比過去所知有遠為長久和燦爛的曆史。七十年代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鄭、密縣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陸續發現,不斷證實這一點。將近八韆年前,中國文明已初露曙光。
上溯到舊石器時代,從南方的元謀人到北方的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雖然像歐洲洞穴壁畫那樣的藝術尚待發現,但從石器工具的進步上可以看齣對形體性狀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似尚無定形,丁村人的則略有規範,如尖狀、球狀、橄欖形……等等。到山頂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勻,規整,而且還有磨製光滑、鑽孔、刻紋的骨器和許多所謂"裝飾品":"裝飾品中有鑽孔的小礫石、鑽孔的石珠、穿孑L的狐或獾或鹿的犬齒、刻溝的骨管、穿孔的海蚶殼和鑽孔的青魚眼上骨等。所有的裝飾品都相當精緻,小礫石的裝飾品是用微綠色的火成岩從兩麵對鑽成的。選擇的礫石很周正,頗像現代婦女胸前配帶的雞心。小石珠是用白色的小石灰岩塊磨成的,中間鑽有小孔。穿孔的牙齒是由齒根的兩側對挖穿通齒腔而成的。所有裝飾品的穿孔,幾乎都是紅色,好像是它們的穿帶都用赤鐵礦染過。"這錶明對形體的光滑規整、對色彩的鮮明突齣、對事物的同一性(同樣大小或同類物件串在一起)……有瞭最早的朦朧理解、愛好和運用[圖版1]。但要注意的是,對使用工具的閤規律性的形體感受和在所謂"裝飾品"上的自覺加工,兩者不但有著漫長的時間距離(數十萬年),而且在性質上也是根本不同的。雖然二者都有其實用功利的內容,但前者的內容是現實的,後者則是幻想(想像)的;勞動工具和勞動過程中的閤規律性的形式要求(節律、均勻、光滑等)和主體感受,是物質生産的産物;"裝飾"則是精神生産、意識形態的産物。盡管兩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對象化",但前者是將人作為超生物存在的社會生活外化和凝凍在物質生産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動;後者則是將人的觀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凍在這些所謂"裝飾品"的物質對象上,它們隻是物態化的活動。前者是現實的"人的對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後者是想像中的這種"人化"和"對象化"。前者與種族的繁殖(人身的擴大再生産)一道構成原始人類的基礎,後者則是包括宗教、藝術、哲學等胚胎在內的上層建築。當山頂洞人在屍體旁撒上礦物質的紅粉,當他們作齣上述種種"裝飾品",這種原始的物態化的活動便正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開始。它的成熟形態便是原始社會的巫術禮儀,亦即遠古圖騰活動。
……
我一直對宏大敘事類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點。特彆是《美的曆史》和《醜的曆史》,艾柯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將哲學、文學、藝術、曆史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關於“美”與“醜”的龐大知識體係。讀《美的曆史》時,我不僅看到瞭古希臘的理想美,也看到瞭中世紀的宗教美,還有現代的各種解構美,他讓我明白,美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類的思想進步和文化變遷而不斷演化的。而《醜的曆史》則更加令人震撼,它將那些我們通常會迴避的“醜陋”元素,如怪獸、疾病、戰爭、死亡,置於藝術史的舞颱中央,讓我看到它們所蘊含的另一種力量和意義。艾柯的論證嚴謹而富有感染力,他善於引用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作為例證,使得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這兩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人類的審美感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拓寬瞭我對藝術的邊界的認知。
評分《無限的清單》這本書,更是顛覆瞭我對“清單”的傳統認知。我一直以為清單不過是購物單、待辦事項,但在艾柯的筆下,它變成瞭一種哲學,一種探索世界的方式。他從古老的傳說、文學作品、藝術創作中搜集瞭無數的“清單”,那些list不僅僅是物品的堆砌,更是人類欲望、恐懼、想象力、秩序感的凝結。比如,他對“聖徒的遺物清單”、“怪物圖鑒”、“疾病的目錄”的解讀,都充滿瞭智慧和幽默。他讓我們看到,人類總是試圖用分類、整理來理解和掌控世界,而“清單”正是這種努力的體現。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清單”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思維方式、文化建構的書。我開始重新審視生活中的各種清單,它們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認知?這種閱讀體驗是前所未有的。
評分《無限的清單》這本書,是我在這套書中最感到驚喜的一本。我從未想過“清單”這樣一個看似枯燥的詞匯,竟然能被艾柯先生賦予如此深刻的哲學意義。他從古今中外的各種文獻、傳說、藝術作品中搜集瞭大量的“清單”,比如“聖徒的遺物清單”、“怪物的圖鑒”、“疾病的目錄”等等。然後,他用一種極其聰明和幽默的方式,對這些清單進行瞭分析和解讀。他讓我們看到,人類總是試圖通過建立秩序、進行分類來理解和掌控世界,“清單”正是這種努力的集中體現。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生活中的各種“清單”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認知和行為的?這種從日常現象中挖掘深刻哲理的能力,讓我對艾柯先生的智慧佩服不已。
評分至於《美的曆程》,這本書填補瞭我對藝術史宏觀脈絡的認知空白。它不像《美的曆史》那樣深入某個具體概念,而是以一種史詩般的敘事,帶領讀者穿越幾韆年的藝術長河。從史前洞穴壁畫到當代裝置藝術,每一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旅行,讓我們領略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和代錶作品。我尤其喜歡它對各個時期藝術風格的梳理,以及對重要藝術傢和作品的介紹,清晰明瞭,卻又不失深度。它讓我看到瞭藝術是如何隨著社會、政治、宗教、科技的發展而演變的,藝術傢們又是如何迴應時代變遷,錶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的。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精巧,圖片豐富,文字流暢,讀起來毫不費力,卻能獲得巨大的收獲。它就像一位博學的朋友,耐心地嚮我講述著人類文明的視覺篇章。
評分這套翁貝托·艾柯的“曆史三部麯”加上《美的曆程》,簡直就是為我這種熱愛閱讀、渴求知識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這四本厚重而精美的平裝書吸引瞭。首先,《美的曆史》和《醜的曆史》這兩本,艾柯先生以他深邃的哲學思辨和廣博的藝術史知識,為我們揭示瞭“美”與“醜”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流變與定義。讀《美的曆史》時,我仿佛置身於古希臘的雕塑園,感受著和諧與比例的極緻;又仿佛漫步在文藝復興的佛羅倫薩,驚嘆於人文主義的光輝。他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是深入探討瞭美的哲學根源,從柏拉圖的理念到現代的審美體驗,層層遞進,引人深思。而《醜的曆史》則更加齣乎我的意料,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讓我看到瞭醜陋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從哥特式的恐怖到錶現主義的呐喊,艾柯帶領我們審視那些曾經被排斥、被遺忘的元素,它們如何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觸動我們的靈魂,甚至成為反抗與批判的象徵。這兩本書相互輝映,讓我對“美”與“醜”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復雜而動態的文化景觀。
評分翁貝托·艾柯的這套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最初是被“美的曆史”和“醜的曆史”這兩本書所吸引,因為我一直覺得,人類對美的定義是多樣的,而對醜的理解也並非是單一的。艾柯先生在這兩本書中,用他深邃的哲學洞察和廣博的藝術學識,為我們展現瞭“美”與“醜”在人類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藝術品,更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哲學思想、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我常常在閱讀時,被他那些精妙的論述和獨特的視角所摺服。例如,他如何從古希臘雕塑的理想美,談到中世紀宗教藝術的象徵美,再到現代藝術的顛覆性美學,每一步都引人深思。而《醜的曆史》則更加大膽,它將那些常被視為負麵的元素,如怪誕、恐怖、病態,在藝術中找到瞭其獨特的價值和錶達。這兩本書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人類審美觀念的完整圖景。
評分《無限的清單》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智力探險。我從未想過“清單”這個如此日常的概念,竟然能被艾柯先生挖掘齣如此豐富的哲學內涵。他從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文獻、藝術品中搜集瞭各種各樣的“清單”,然後用他精妙的筆觸進行解讀。我被那些“怪獸的圖鑒”、“疾病的目錄”、“死亡的預兆”等清單深深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更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對疾病的憂慮、對死亡的思考的體現。艾柯的解讀充滿智慧和幽默感,他讓我們看到,人類總是在試圖通過分類和整理來理解世界,而“清單”就是這種努力的一種形式。這本書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生活中的各種清單,它們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反映瞭人類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
評分這套書的組閤非常獨特,將“曆史”、“哲學”、“藝術”這些看似分散的領域巧妙地聯係在瞭一起。我先讀瞭《美的曆史》和《醜的曆史》,艾柯先生以他非凡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瞭“美”與“醜”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變遷。他並沒有給齣簡單的定義,而是帶領我們去探究這些概念是如何被構建、被演變的。例如,在《美的曆史》中,他從古希臘的和諧比例講到中世紀的神秘象徵,再到現代藝術的顛覆創新,展現瞭美的多元性和曆史性。而《醜的曆史》則更加大膽,它將那些被排斥的、令人不安的元素,如怪誕、恐怖、病態,在藝術中找到瞭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和錶達方式。這種對“美”與“醜”的辯證思考,讓我對藝術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麵。
評分《美的曆程》是一部藝術史的“百科全書”,它以清晰的脈絡和豐富的例證,帶領我走過藝術的漫長歲月。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宏觀性,它沒有沉溺於某個細節,而是勾勒齣瞭藝術發展的整體圖景。我從這本書中看到瞭不同文明、不同時期藝術的獨特魅力,從埃及的莊嚴到希臘的和諧,從羅馬的寫實到中世紀的宗教,再到文藝復興的輝煌,以及後來的各種風格的演變。這本書的圖片質量也非常高,精美的插圖讓文字更加生動,也讓我能夠直觀地欣賞那些藝術傑作。它讓我明白瞭藝術是如何與曆史、社會、文化緊密相連的,藝術傢的創作不僅僅是個人的錶達,更是時代的反映。這本書對於想要係統瞭解藝術史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美的曆程》這本書,是這套書的“壓軸之作”,它為我係統地梳理瞭藝術史的脈絡。我一直對藝術史很感興趣,但總覺得缺乏一個清晰的框架。《美的曆程》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從史前藝術一直講到現代藝術,勾勒齣瞭藝術發展的整體圖景。我喜歡它對各個時期藝術風格的梳理,以及對代錶性作品的介紹,清晰明瞭,卻又不失深度。這本書的圖片質量也非常高,精美的插圖讓我能夠直觀地欣賞那些藝術傑作,也讓我對不同時期的藝術特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看到,藝術不僅僅是繪畫、雕塑,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錶達。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朋友,耐心地嚮我講述著人類文明的視覺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