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即將爆發的貨幣戰爭
定價:48.0元
作者:〔美〕埃斯瓦爾·S. 普拉薩德(Eswar S. Pr
齣版社:新世界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045388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推薦理由一:一部警醒國人的美元陷阱警報,揭秘大國貨幣暗戰真相!黃益平、餘永定、張明、姚洋、張斌、硃寜、江湧、任誌剛、勞倫斯·薩默斯、斯蒂芬羅奇、卡門·萊因哈特、埃爾埃利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科剋斯書評》等專傢、媒體重磅推薦
推薦理由二:《金融時報》2014年經濟學**讀物,《**財經日報》2014年金融圖書推薦讀物,2015年度阿剋休謨商業圖書奬經濟學圖書,美國齣版商協會2015年商業、金融與管理散文奬優勝奬
推薦理由三:的國際金融問題專傢埃斯瓦爾·普拉薩德在書中全麵剖析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扮演的角色,並以資本流動和儲備貨幣曆史為切入點,潛入金融危機時代跌宕起伏的深水區,探討美元未來的路綫圖
內容提要
一部警醒國人的美元陷阱警報
揭秘大國貨幣暗戰真相
◆資本為何從窮國流嚮富國?新興市場的重商主義政策纔是資本逆流的罪魁禍首?
◆不閤理的貨幣估值導緻瞭貨幣大戰?為何說“競爭性不貶值”纔是解決貨幣戰爭的終齣路?
◆蓋特納以浮動匯率製和資本管製阻止人民幣加入SDR收到瞭怎樣的效果?中國作齣瞭怎樣的反擊?
普拉薩德全麵剖析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扮演的角色,並以資本流動和儲備貨幣曆史為切入點,潛入金融危機跌宕起伏的深水區,探討美元未來的路綫圖。
他整閤大量數據和新研究成果,闡述無法將美元排除在貨幣中心體係的原因。同時,他還對當前掣肘全球金融體係的各種矛盾進行深刻解析,並將當代國際金融體係中的重大問題呈現在讀者眼前。
崛起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復雜的中美關係、不甘寂寞的IMF、國際金融交易背後的陰謀詭計,不甘心退齣世界舞颱的美元正在加緊套牢全球金融市場,洗劫全球財富,深陷陷阱的人越來越希望擺脫睏境。弊端百齣的國際貨幣體係再次烽煙四起,下一場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目錄
作者介紹
埃斯瓦爾·S.普拉薩德
(EswarS.Prasad)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處前處長
◆康奈爾大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
◆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研究員普拉薩德研究領域廣泛,主要涉及金融全球化下新興市場國傢的宏觀經濟、金融監管、貨幣政策及匯率政策等,特彆是對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研究頗豐。
他創建瞭“布魯金斯—金融時報”世界指數。他的研究成果受到美國參議院的關注與認可,並發錶在《美國經濟評論》《美國經濟期刊》等學術期刊,文章多被《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新聞周刊》《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引用和轉載。他是BBC、BC、N等媒體的座上常客。
他還是《IMF研究報告》季刊的總編輯、暢銷書《新興市場》的閤著者。
他是地道的“IMF中國通”,經常受邀齣席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等機構的學術活動,相關新聞見諸各大媒體。
中文版序言貨幣亂戰時期,哪裏纔是財富資産的避險天堂?1
前言美元,不得已的避險天堂7
文摘
第十二章咄咄逼人的美元對手
全球金融市場已高度發達,因此,美國的地位已岌岌可危,盡頭似乎就在眼前。即便是香港和新加坡這些相對較小的金融中心,也在不斷挑戰美國的地位,至少已構成威脅。他們提供的金融産品和金融服務在範圍和復雜性方麵,絲毫不遜色於任何傳統意義上的金融中心。此外,隨著金融交易越來越多地依賴電子化平颱,物理距離和時間跨度或許已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瞭。如果一個國傢擁有蒸蒸日上的新型金融市場,隻要這些市場擁有良好的監管,而且有值得信賴的機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那麼,這些改變必然讓他們在全球金融戰役中贏得公平競爭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那麼,其他貨幣取代美元,並成為全球貨幣體係核心的前景又如何呢?或是從事實角度齣發,是否存在現實可行的選項,不斷侵蝕美元的體製地位,讓美元僅被當作貨幣遊戲中的眾多參與者之一呢?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美元的潛在替代者是否已經做好瞭登堂入室的準備。
很多發達經濟體前景不佳,理想的情況也隻能說是弱勢增長,因此,他們的貨幣也在日漸衰微。可以說,在它們中間,似乎還找不到任何一種貨幣能嚮美元發起真正有威脅的挑戰。地域相對有限,但經濟實力異常強大的歐元區似乎大有讓歐元重登的勢頭,但真正實現這個目標還需假以時日。於是,就隻剩下新興市場的貨幣瞭。這些經濟體增長勢頭迅猛,並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現有規模和發展趨勢看,中國首當其衝。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大的國傢。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就會美國,成為世界上大的經濟體。因此,人民幣登堂入室,成為主要國際貨幣似乎隻是一個時間上的命題。不過,眼下討論人民幣還為時過早,因為中國既未實行彈性的浮動匯率製度,也未開放資本賬戶。這兩點恰恰是一種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成為主角的基本前提。
然而,中國近期采取瞭一係列措施,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使用。考慮到在中國的經濟體量及其在全球GDP和貿易中的份額持續提高,這些措施正在形成巨大推力,並預示著人民幣必將走上國際主要貨幣的舞颱。
在本章裏,我們將討論人民幣的發展前景,並在3章裏對更多潛在的國際性貨幣及其他儲備資産加以剖析。
人民幣國際化必過三關
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頌揚顯然有些誇大其詞,甚至有評論人士稱,人民幣即將取代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儲備貨幣。這些無邊無際的誇張令人著魔,讓人瘋癲,更是讓美國人對中國感到心生畏意。姑且不論好與壞,單就事實而言,顯然並不令人振奮。首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厘清某些基本概念。實際上,對於貨幣在國際金融體係中扮演的角色,它存在著三個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分的方麵,而坊間有關人民幣的討論,則大多將這三個方麵混為一談:
◆資本賬戶的可兌換性。一國對金融資本流入和流齣本國的限製程度。開放資本賬戶對跨境資本流動的限製小,它意味著,本國的貨幣可以按市場匯率自由兌換為其他國傢的
貨幣(反之亦然)。
◆國際化使用。貨幣用於對跨境貿易及金融交易進行計價和結算,也就是說,這種貨幣可進行國際交易的記賬單位和交換媒介。
◆儲備貨幣。外國中央銀行持有以某種貨幣計價的資産,用來防備國際收支遭遇危機。
一種貨幣的可兌換性及其國際化使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相互不為充分或必要條件。通過下文分析,我們將會看到,盡管中國對資本流動依舊進行嚴格限製,但人民幣在當前國際交易中的使用確實在不斷增加。
當然,還有很多國傢已經充分開放資本賬戶,但其貨幣卻未能在全球市場上得到普遍運用。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誤區是,一個國傢充分開放其資本賬戶,並不意味著它會采取以市場為基礎的浮動匯率製。比如說,香港很早就開放其資本賬戶,但它的貨幣局製度,實際上就是采取瞭釘住美元的匯率製度。因此,隻有同時具備資本賬戶的可兌換性、國際化使用和浮動匯率製這三個條件,纔是一種貨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必要條件。在本章裏,我們首先考慮中國在這三個方麵到底取得瞭哪些進展。
開放資本賬戶
在原則上,中國依舊對資本的跨境自由流動實施嚴格限製。但隨著時間推移,很多針對資本流入和流齣的限製已有鬆動,這也在程度上刺激瞭人民幣作為國際性貨幣的使用。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限製隻是有所鬆動,但絕非一次性的取消。近幾年,中國始終鼓勵企業和包括養老基金及保險公司在內的機構投資者走齣國門,以抵消貿易順差及資本流入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此外,針對資本流入的控製措施依舊存在,但控製程度卻在逐步放鬆。對於外國直接投資,中國始終采取歡迎的態度。目前,已開始允許經過篩選的外國投資者進行更廣泛的投資,藉助於閤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政策投資於中國的股票和債券市場。
除瞭對資本賬戶限製之外,評價一國金融開放程度的另一種指標就是,這個國傢持有的外國資産及債務總額。中國的對外總頭寸規模持續增長,僅在5年時間裏就翻瞭3倍。2012年,已突破8.5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已經超過瞭其他主要新興市場以及瑞士的對外總頭寸,但還不及其他主要儲備貨幣國。目前,中國的對外資産及對外負債總額與GDP的比率超過100%,相對於反映經濟總體規模的指標而言,對外頭寸總額對GDP的比率更適用於反映一國的經濟開放度。按照這一指標,盡管中國的實際金融開放度超過大多數新興市場,但還遠遠滯後於所有儲備貨幣發行國。
簡而言之,盡管中國始終執行全麵的資本控製製度,但已經開始審慎而有選擇性地取消或放鬆瞭部分管製。正是由於在資本控製方麵的放鬆,使得中國的資本賬戶正在錶現齣越來越明顯的開放性,但距離放開資本自由流動顯然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而這也是儲備貨幣的基本特徵之一。
人民幣離岸與在岸價格背離
1997~2005年,人民幣采取瞭盯住美元的匯率機製。從2005年7月開始,中國允許人民幣對美元緩慢升值。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人民幣恢復盯住美元,並在2010年6月再次取消。盡管中國在人民幣實現浮動匯率製的進程中采取瞭一係列措施,包括將匯率圍繞前日中間價的日波動幅度擴大到±1%,但始終對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實行嚴格管理。
目前,人民幣已實現瞭在岸金融市場和離岸金融市場的交易,因此,通過限製兩個方嚮上的資金流動,資本賬戶管製有助於實現控製人民幣價值。人民幣在這兩個市場上的匯率符號分彆為Y(在岸)和H(離岸)。在岸交易通過由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中國外匯交易係統(ChinaForeignExchangeTradeSystem)進行,而離岸交易主要由香港銀行間市場(HongKongInterbankMarket)完成。人民幣在上述市場上的交易需遵守的監管體係。在岸市場必須遵守大陸的資本賬戶管製,因此,人民幣在該市場上的價值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管理。
相對於在岸市場,離岸市場則不接受中國的直接控製或乾預。自2010年底以來,兩個市場上的匯率走嚮在總體上還是同步的,反映齣中國在岸金融市場與離岸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增強。兩個市場間的資金流動仍然受資本控製及其他監管規則的嚴格管製,因此,它們之間的一體化進程還遠未完成,而且兩種匯率也經常會齣現背離的現象。
把名義匯率當作緩衝器
在實現匯率完全浮動之前率先開放資本賬戶,這樣的做法是否可以說,中國正在本末倒置呢?這種安排通常會帶來高風險。由於固定匯率或者嚴格管理下的名義匯率不能發揮緩衝器的作用,導緻對資本流波動性的管理難度更大。比如說,當淨資本流入因利率上調而增加時,匯率通常會上漲,這就進一步限製瞭因貨幣升值帶來的資本流入。固定匯率製度破壞瞭這種自我調節機製,進而引來更多的資本流入,加劇瞭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另一個風險來源是,開放資本賬戶往往會催生外債的積纍。中國的外債不足GDP的10%,而對外資産的淨額則在2012年底達到1.7萬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擁有的對外資産不僅足以償付外債需要,而且遠超過其對外債務的總額。因此,中國的外債在結構和規模上均不會招緻大的風險。
如第4章所述,大的風險可能在於。嚴格管理的匯率製度和不斷開放的資本賬戶相結閤,限製瞭中央銀行通過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管理增長和通脹的能力。中國同樣不能規避這種束縛。盡管資本控製的範圍依舊廣泛,但中國的資本賬戶實際早已名存實亡,尤其是中國與其他國傢的利息差擴大情況下,逃避資本控製的動機更為強烈。不妨以當前形勢為例:美國以低利率推動經濟增長,而中國則需以高利率抑製通脹。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央行就會被迫上調利率壓力,但這又會吸引外資流入,進而增加貨幣升值壓力。事實上,僅是對人民幣價值進行嚴格管理引發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就有可能加劇投機性的資本流入。
此外,強化資本流動控製也有可能給整個金融係統帶來風險。直到近,中國還一直對銀行貸款設置瞭利率下限,並同時對用銀行存款設置利率上限。低貸款利率和高存款利率之間的差額,形成瞭銀行的淨利差。由於銀行間缺乏競爭,使得上述利差不會自動下降,從而讓銀行得以坐享不菲利潤。這種利潤是以存款人付齣的高利率為代價的。存款利率上限意味著,在過去幾十年裏,經通脹率調整後的實際銀行存款利率很低,甚至是負利率。在維持存款利率上限的同時進一步放開資本流齣,必然會導緻傢庭和企業將放置在銀行的存款轉移到離岸市場。大規模提存不僅會給銀行帶來損失,甚至會讓整個金融體係承受壓力。
那麼,中國到底應對這些風險給予多大程度的關注呢?中國不僅對金融市場擁有足夠的控製,也擁有充足的資源支持銀行。因此,這些風險可能還不至於釀成銀行的係統性危機乃至更廣泛的金融危機。除此之外,隻要發達經濟體的通脹調整後的利率繼續維持低位運行,中國的銀行存款繼續由給予無形,那麼,嚮海外轉移資金的動機就十分有限。
盡管我們很難為中國勾勒齣一個金融危機全麵爆發的圖景,但中國的銀行係統的確存在很多不健全之處,金融體係不受監管的部分依舊有可能誘發嚴重問題。在國有銀行發放的貸款中,很多貸款對象為虧損的國有企業或地方為支持當地項目建立的空殼公司,這些貸款全額償還的可能性很低。儲蓄者和藉款者也開始遠離銀行,越來越多地轉嚮非正式金融機構和金融産品,它們既不受監管,也沒有提供的隱形。
逐漸開放的資本賬戶很有可能導緻某些問題不斷激化,甚至演化為危機。那麼,中國到底如何保證他所進行的一係列改革始終維持正確的方嚮呢?
摸著石頭過河會不會摔倒呢?
所有關於中國改革的討論,都會無一例外地提到鄧,提到他的傳世留言:“我們必須學會摸著石頭過河”。作為奉行改革精神的,鄧被視為中國走嚮市場經濟的帶頭人。自鄧以來,中國始終對改革采取謹慎態度,如針對稅收政策的改革。他們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有效地實施瞭各項改革。首先,在少數省份進行試點改革,經過去僞存真的甄彆之後,然後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在經濟改革這個問題上,中國是少數真正係統性采取“邊乾邊學”策略的國傢之一,首先從簡單的措施做起,然後在實踐中不斷汲取教訓,後將經過實踐檢驗的改革措施推嚮全國。
2006年,拉格拉邁·拉詹和我曾經發錶瞭一篇有關中國改革的文章。這篇論文包含兩個觀點。個觀點是,在改革進程中,中國已進入到以漸進式改革根本不足以解決現實問題的階段。實際上,無論是這篇極富說服力的論文,還是其他評論人士的觀點,有一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邊乾邊學”也有局限性。我們在這篇文章中指齣,漸進式改革策略或許已經不再適閤於中國,尤其是在匯率彈性和開放資本賬戶這樣的問題上。道理很簡單:如一國逐漸提高匯率的彈性,即使實行資本控製,資本也會湧入這個國傢。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貨幣升值可能成為所有人的賭注。
另外一個觀點是,根據2005年我與托馬斯·魯姆博夫(ThomasRumbaugh)、王慶以及IMF同事進行的研究,拉詹和我認為,保證順序的正確性至關重要。對中國來說,在開放資本賬戶之前實行彈性匯率製度,纔是符閤邏輯的路徑。
中國特色的資本賬戶自由化
中國則嚮我們證明,種路徑在某些方麵是錯誤的,而且他們也正在實施第二種策略。在改善彈性匯率方麵,中國始終進展緩慢。在開放資本賬戶方麵,步伐快速但幅度卻非常有限,而且必將繼續維持嚴格管理。中國喜歡讓一切都處於可控狀態,而且不承擔任何重大風險。很明顯,即便是對於大規模的宏觀經濟改革,他們也希望能采取類似措施。那麼,他們會如何在不失去對資本賬戶控製前提下實施漸進性的開放呢?
2007年之前,中國的貿易順差持續增加,普遍存在於投資者中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想法,造成瞭大量的資本湧入,使得人民幣一度承受巨大的升值壓力。為抵消大規模資本流入的影響,中國積極鼓勵一部分私人資本走齣去。
2007年8月,中國推齣“港股直通車”計劃,為大陸的散戶投資者直接購買在香港股市交易的股票提供渠道。由於預計會有大量資金湧入香港股市,香港恒生指數應聲暴漲,並在10月份創下曆史新高。考慮到該計劃不僅會成功,而且完全有可能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功,以至於導緻整個局麵失控,因此,中國開始重新審識這項計劃。監管者擔心的是,在整個股市陰雲密布的情況下大舉投資於香港股市,可能會導緻中國傢庭遭受巨大損失。當年晚些時候,就在“港股直通車”計劃還尚未完全執行的時候,中國方麵暗示無限期擱置該計劃。於是,整個計劃戛然而止。
中國實行資本自由化的第二個步驟顯然要安全得多。實際上,在2008年發錶的另一篇文章中,我和拉詹提齣的建議與這項措施不謀而閤。我們在文中指齣,通過積纍儲備這種官方渠道循環利用流入是無效的。相反,我們認為,通過可控製的方法,如經官方注冊登記並設置投資配額的共同基金,允許私人資本流齣纔是更好的思路。這種方法會減少外匯市場乾預的必要性,通過增加對外投資等方式,為私人投資者提供投資組閤多樣化的機會,並藉助於強化金融市場的競爭來推動中國銀行業改善績效水平。
實際上,這也是中國實行“閤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政策的實質,根據這項在2010年推齣的計劃,資本流齣將在可控前提下實現增長。QDII的範圍涵蓋證券公司、資産管理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等其他大型機構投資者。QDII可以集中散戶投資者的資金,並以規模較大的資金投資海外。當然,盡管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和普通的散戶投資者相比,QDII畢竟擁有更完善的信息和更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這些優勢有助於改善投資的風險-收益狀況。更重要的是,每年發放具體的投資配額,因此,QDII模式讓對資金的離岸時間和方式擁有更強的控製力。
盡管QDII模式運行良好,但考慮到直通車帶來的經曆,中國還是對有可能擺脫控製的新投資渠道心有餘悸。既然如此,中國怎麼循序漸進地放寬控製,允許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呢?在不開放資本賬戶並允許人民幣自由進齣中國的前提下,他們又如何推進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和金融交易呢?同樣,中國再次將目光盯住瞭香港。
推進貨幣的國際化使用
香港不僅擁有高度復雜的現代化金融市場和強大的監管及其他相關機構,而且與中央保持高度一緻。因此,香港為中國進行政策改革提供瞭的試驗場。香港允許中國試驗性推行人民幣國際化使用,並接受後者監管。這樣,當局不僅能維持大陸金融市場與香港市場的隔離,而且能隨時把握形勢發展,一旦改革導緻局麵可能失控,中央就可以輕而易舉地中止試驗。另一方麵,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可以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地位,至少可以提高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重要性。
實際上,中國在很多年前就已開始嘗試把香港作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點地區。早在2004年,中國既已允許香港居民開立人民幣存款賬戶。2007年,中國開始進一步采取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措施,且大多數政策均以香港為平颱。
考慮到中國貿易總量的迅速增長,鼓勵在貿易結算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幣,顯然是貨幣國際化進程中符閤邏輯的一個步驟。自2009年推齣人民幣國際化措施以來的較短時期內,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持續快速增長。2012年,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總額達到465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商品服務貿易總額的11%左右。
和中國其他大部分數據一樣,貿易數字背後同樣隱藏著故事。在初兩年裏,進齣口貿易的結算數據是可以單獨獲得的。這些數據錶明,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主要針對進口貿易。當中國進口商以人民幣支付進口款項時,外國貿易商就可以獲得難以通過其他渠道在海外得到的人民幣。相比之下,以人民幣結算的齣口業務相對較少則意味著,對於中國齣口商的接受方,要麼是持有有限的人民幣存量,要麼是拒絕減少人民幣的持有量。
對於貿易結算的這種單邊性特徵,一種解釋是,它反映瞭國外貿易商篤定人民幣必將升值,因而盡可能多地持有人民幣。此外,中國的貿易、金融與全球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對人民幣的對外價值進行嚴格管理將變得越來越睏難。到2012年下半年之前,隨著人民幣升值壓力緩解,人民幣結算貿易在進齣口交易之間的比重趨於均衡。
要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首先應有權使用人民幣。為支持此類交易,香港銀行間市場於2006年3月啓動人民幣結算係統。該係統可以提供票據交換、匯款處理以及銀行卡支付機製等服務。另一個重大變化是增加人民幣債券的發行量,這種債券被稱為“點心債券”(DimSumBond),即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盡管這些舉措在規模上很有限,但卻備受關注。不過,離岸人民幣市場齣現的各種形態和迅速發展意味著,人民幣至少已經在亞洲的貿易和金融交易中找到瞭立足點。
直接結算,擺脫美元盤剝
除此之外,中國還積極采取措施,通過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10年12月15日,人民幣對盧布的直接交易在莫斯科銀行間外匯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與此同時,上海也正式開展盧布與人民幣的直接交易。2011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與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正式簽署雙
序言
前言美元,不得已的避險天堂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元始終統治著龐大的全球金融帝國。近年來,美元的王者地位似乎越來越不穩固。1999年,歐元橫空齣世,並給美元帶來瞭極大威脅。但它的威力正在逐步消退。今天,中國的人民幣迅速崛起,並被看作美元的強大對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國成為重災區。毫無疑問,美元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光芒散盡,但危機激發瞭人們對美元即將失去世界頭號儲備貨幣地位的猜想。其中的邏輯似乎完全可以自圓其說。美國債務與GDP的比值已創下“二戰”以來的新高,且似乎即將走嚮上升軌道。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當仁不讓,不遺餘力地將大把貨幣注入美國金融係統,試圖刺激經濟復蘇。此外,全世界都心知肚明,美國的失靈已掣肘政策的有效性。所有因素結閤在一起,注定會引發一場經濟衰退,並加劇美元地位的惡化。
與上述觀點相悖的是,本書語齣驚人地得齣瞭另一條結論:全球金融危機強化瞭美元在國際金融體係中的王者地位。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美元作為一種記賬單位和價值交換的載體,它的角色確實有所弱化。隨著金融市場和技術的發展,繞開美元並直接以其他貨幣進行跨境金融交易的計價和結算越來越容易,而這必然會減少全球對美元的需求。相比之下,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功能卻更有保障。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産(尤其是美國債券)依舊是保值型投資者的愛。
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美元依舊是重要的儲備貨幣,尤其是對暫時還沒有給口袋裏的鈔票找到更好機會的人來說,美元無疑是安全的避風港。事實一再證明,在國際金融領域,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本書兼具敘述和分析,共劃分為四個部分。
部分:美元陷阱的前世今生
部分匯總瞭支撐本書主題的諸多觀點。章作為序幕,介紹瞭全球金融領域自2008年以來發生的一些神奇而不可思議的巨變。盡管美國的金融市場已瀕臨崩潰,經濟正在走嚮深遠而持久的衰退,但經濟活動的先後順序卻和很多人預想的背道而馳。
第2章簡要介紹瞭本書主題,講述瞭美元在“二戰”後成為頭號儲備貨幣的起源以及隨後經曆的跌宕起伏。在曆史上,美元在全球貨幣體係中的主導地位曾屢遭威脅,但終結果總是有驚無險。作為全
球金融市場受歡迎貨幣的供給者,美國得以繼續揮霍“囂張的特權”。其他國傢的投資者樂此不疲地購買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産,這讓美國和傢庭得以憑藉廉價負債維係他們的高消費。實際上,無比龐大的經常性賬戶赤字,意味著大規模的對外舉債,也是近纔齣現的新現象。而且它又恰好與新一輪的金融全球化大潮不期而遇,它們共同將國際金融流動推上瞭新高度,並在20世紀90年代初掀起瞭一波狂瀾。事實證明,這些現象是相互關聯的。在本書講述的一係列事件中,不斷升溫的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的資本流動扮演瞭重要角色。
第二部分:劇前鋪墊
本部分通過對一些基本概念的分析,為讀者理解全書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路綫圖,這些概念也是分析國際貨幣體係的基礎。對此,我們將著重討論當前國際金融體係中的一些分歧,這些備受爭議的話題也構成瞭本書主題。
第3章簡要介紹經濟學傢研究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理論框架以及構成這一框架的主要元素,並闡述瞭齣現數據衝突的諸多方式和原因。比如說,按照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資本應該從富裕經濟體流嚮貧窮經濟體,而現實卻恰恰相反。盡管現實中的數據與理論預測相互矛盾,但這個分析框架為我們認識當前全球金融架構的缺陷提供瞭有價值的參照係。這也使得我們必須對資本流動方嚮、結構和波動性進行深入研究。全世界的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性越來越緊密,這些話題也就産生瞭更大的現實意義。
事實上,對於曾嚴格限製資本流動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即便是全球金融危機都未能讓他們放鬆金融資本跨境流動。第4章指齣,新興市場經濟體迅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這已影響到他們的外部資産負債錶。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能夠改變其外部債權的基本形態,從單純的負債轉嚮更為安全的資本流入,如外國直接投資(FDI)。盡管貨幣危機對他們的破壞性已大不如前,但這些經濟體卻要麵對不斷增加的資本流動帶來的危險,不僅包括更高的通脹率,而且資産市場的繁榮—蕭條周期也會因資本流動而加劇。
第5章,我們將探討當下日趨重要的“安全性資産”,即能保護投資者本金安全,流動性相對較強且便於交易的投資類彆。盡管此類資産的供給已齣現萎縮,但金融市場開放度的提升和資本流動波動性的加強,增加瞭這些國傢對這類資産的需求。與以往相比,新興市場經濟體有著更強烈的動機積纍外匯儲備,以應對資本流動的波動造成的一時之需。按照傳統觀點,的儲備規模足以幫助本國經濟免遭全球性危機帶來的溢齣效應,但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卻擊碎瞭這種觀點。即便是那些擁有大量儲備的國傢也不能獨善其身,在危機期間,就在他們傾力保衛本幣免遭厄運時,卻突然發現,本國儲備在短期內迅速縮水。此時此刻,許多新興市場的政策製定者似乎在哀嚎:我們的儲備規模永遠都不夠用。
除此之外,包括日本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在內,很多國傢開始深度乾預外匯市場,以限製本幣升值,保護齣口競爭力。乾預外匯市場導緻他們的儲備規模進一步擴大,而積纍的儲備又需要以兼具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資産為載體。在這個過程中,債券首當其衝。此外,在全球金融劇烈震蕩時,私人投資者同樣需要安全性資産。
擁有龐大金融市場的美國已成為全球大的安全性資産供給者。進入後金融危機時代,歐元區、日本、英國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舉步維艱,長期苦於應付增長乏力預期以及急劇發酵的債務負擔,因此,他們的債券似乎也變得岌岌可危。於是,一方麵是安全性資産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麵是供給持續萎縮。
由於安全性資産缺少閤適的替代品,使得全世界的官方投資者與私人投資者都在變本加厲地依賴以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産。在人們眼中,代錶美國的美國國債依舊是全世界安全的金融資産。正是這種不可救藥的依賴性,逐漸醞釀齣美元陷阱的雛形。
這種債務像滾雪球一樣積聚,甚至危及美國財政的償付能力,此時,其他國傢再繼續購買美國債券又是否理性呢?第6章,我們將闡述其他國傢投資者,尤其是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央行,依舊在自願地投身於這場由美國精心策劃的遊戲。盡管它貌似真實,但實則是一個大局。在已發行的美國聯邦債券中,其他國傢投資者持有瞭約一半的數量。他們持有的比例如此之高,自然會誘使美國減少其償債義務,而方法就再簡單不過瞭:隻需增發鈔票,即可減少這些債券的價值,而這無異於對其他國傢投資者的負債進行違約。當然,這種做法毫無吸引力可言,因為它必然會推高通脹率,進而影響美國投資者乃至美國經濟。
我的觀點是,美國存在一種極其微妙的政治均衡機製。它讓其他國傢投資者有足夠理由相信,美國不會以製造通脹的方式損害他們持有的美債價值。而且一旦通脹率劇增,美國持有債券的群體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讓現任付齣慘重代價。這就相當於為其他國傢投資者提供瞭一份:其持有的美國債券價值將會得到保護。
中國與其他國傢仍然感到焦慮不安,因為除瞭美元資産之外,他們無法為其儲備找到更安全的去處。而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前景又加劇瞭原有的顧慮:作為全球頭號儲備貨幣,美元依舊強勁,但長期內發生貶值的可能性極大。中國與其他主要新興市場未來的生産率增長速度仍將高於美國。因此,一旦全球金融市場塵埃落定,美元極有可能迴歸21世紀初經曆過的漸進式貶值軌道。
換句話說,在終沽齣其持有的美元資産時,其他國傢投資者收迴的本幣資産注定會縮水。當然,要取得這種在他們看來代錶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資産,其他國傢投資者就必須付齣代價。當他們源源不斷地為這種赤字財政提供資金時,也就是在縱容和加劇美國的驕橫奢靡。
第三部分:逃離陷阱的製度頂層設計
隨著各國經濟之間的聯係愈發密不可分,衝突與閤作的空間也不斷擴大。而各國經濟終走上衝突之路,還是閤作之道,必將對儲備貨幣的全球性配置帶來重大影響。在本書第三部分,我們指齣現有國際經濟閤作的基本框架幾乎形同虛設,衝突取代瞭閤作,成為國際經濟事務常態。在這個部分裏,本書介紹瞭一些相關資料的來源,甚至包括一些非正規渠道,比如維基解密,從而讓讀者有機會瞭解國際金融政策中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內幕。
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傾嚮變本加厲地使用各種非常規貨幣政策:增發鈔票刺激本國經濟增長,保護本國金融體係。這些舉措激化瞭國傢間的經濟衝突,同時,大的副作用就是本幣貶值。貨幣貶值是一場“零和遊戲”,如果一種貨幣貶值,就必然會有其他貨幣升值。於是,當其他國傢央行采取對策阻止本幣升值時,率先推行貶值政策的國傢,實際上就是在挑起貨幣戰爭。
在第7章裏,我們將探討關於貨幣戰爭的種種言辭及其背後實質。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有些國傢通過乾預外匯市場阻止本幣升值,而此舉自然會增加外匯儲備。歸根到底,他們的對策再次鞏固瞭美元作為頭號儲備貨幣的地位。
也有人擔心,貨幣戰爭終將演化成一場更具災難性的“負和遊戲”,所有玩傢都深受其害。如果某些措施獲得瞭短期利益,卻終損害到國際貿易與金融秩序,那麼,所有國傢都難逃厄運。因此,協調一緻的集體行為更符閤所有國傢的長期利益。
在第8章裏,我們將追憶往事,迴顧金融危機爆發前那次旨在緩解全球貨幣衝突的努力,終是如何以失敗而告終的。盡管有關此番努力的言辭頗為積極,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各國領導人都未能將共同利益置於本國局部利益之上。這段插麯足以錶明,盡管某些經濟政策的全球性協調似乎不可或缺,但現實卻一再證明,在實踐中,這種協調無異於黃粱一夢。
在全球金融危機水深火熱之時,由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組成的二十國集團(G20)再拾協調政策。第9章介紹瞭這個多樣化的大型組織在危機關鍵時刻取得的某些重要成果,但閤作終還是流於破産。為擺脫美元束縛,新興市場曾試圖建立各種內部協調機製,但收效甚微。
為瞭背水一戰,某些新興市場也曾嘗試采取暫時性資本控製,即對流入和流齣本國的資本進行限製,以期保護本國經濟免遭資本流動劇烈震蕩的肆意侵襲。0章介紹瞭資本控製政策的變遷曆程。今天,各種控製手段屢試不爽,也越來越得心應手,隻要能找到充分理由,譬如擔心外國資本流入會危及本國銀行體係或資本市場,實施資本控製就不會被視為違反國際準則。事實卻證明,這種自我保護機製在實踐中的效果並不理想。新興市場除瞭繼續增大外匯儲備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選項,此時,他們隻能藉助於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抵禦資本流動和幣值波動的緩衝器。
1章描述瞭一些創建全球安全網的嘗試,其目的在於防禦危機及其他震蕩時期的影響,進而減少本國不得不藉助積纍外匯儲備而實現自我保險的動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創建瞭新的貸款機製,確保危機時期的資金支持。這些機製在內涵上更接近於保險計劃,而不像傳統貸款項目要求成員國必須滿足很多苛刻的政策條件。事實上,這些保險計劃的參與者寥寥無幾,或許是因為這些國傢認為,尋求IMF資助會讓他們顔麵掃地吧。
當然,IMF並不是還在積極奮爭的參與者。在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同樣為幾傢其他國傢的央行打開資金閘口,使得他們的商業銀行突遇美元匱乏時,美國能迅速提供資金支持。這種特殊情況下的信貸支持根本就不足以滿足美元的全球需求。
由於個彆國傢為規避自我保險需求而采取的行動皆不成功,本書將簡要介紹一種簡單的全球性保險計劃,這種計劃或許能解決很多理論上睏擾集體行為方法的基本問題。不過,對於這種在技術上簡單易行,長期或將推翻當前製度結構的政策建議,當下世界似乎還遠未做好接受準備。美元陷阱的威力依舊強大無比。
第四部分:貨幣戰爭
在本書的後一個部分裏,我們對美元的潛在對手進行瞭評估,並歸納齣美元可能麵對的若乾前景。一方麵,世界各國都希望通過積纍安全性資産而實現自我保護;另一方麵,美國又能提供這種貌似安全的資産,而且規模也足以滿足現時需求。這錶明,美元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不過,美元的對手已開始摩拳擦掌。
2章以批判的態度評述瞭有關人民幣將取代美元的觀點,並指齣這種天花亂墜的宣傳並無根據。盡管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有可能在未來10年內成為世界大經濟體,中國也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使用,因此,本章認同人民幣將逐漸成為一種行之有
這本書的外觀設計,簡約而不失大氣,那種深邃的藍色配以燙金的書名,給人一種沉穩而又充滿智慧的感覺。我一直對曆史上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變革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對全球格局産生深遠影響的事件。而“貨幣戰爭”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和緊張感,讓人不禁聯想到曆史上那些波瀾壯闊的經濟鬥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精彩的曆史敘事,描繪齣貨幣作為一種戰略工具,是如何被運用,又是如何改變瞭世界格局的。它是否會追溯過往的案例,分析它們背後的邏輯和教訓?又或者,它會著眼於當下,揭示那些正在進行的,不為人知的“暗戰”?我期待從中學習到如何從宏觀角度理解經濟運行的規律,以及個人如何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評分這本書的書脊設計也非常講究,字體和圖案的排版都透著一種專業和穩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質感,讓我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瞭很高的期待。我最近對一些關於國傢戰略和經濟武器化的議題非常關注,尤其是大國之間的競爭,往往不隻體現在軍事和科技層麵,經濟領域同樣是重要的戰場。貨幣,作為衡量價值和流通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被用作戰略武器,其影響的深遠程度可能遠遠超齣想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貨幣戰爭”的潛在形式,比如通過匯率操縱、金融製裁、或者債務陷阱等方式,來削弱對手的經濟實力。同時,我也很好奇,在這樣的博弈中,新興經濟體又該如何自處,如何規避風險,並抓住機遇?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看清那些隱藏在數據和圖錶背後的真實意圖。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衝擊力,那種暗紅色和黑色的搭配,再加上仿佛硝煙彌漫的背景,瞬間就能抓住人的眼球。我拿到的時候,就覺得它傳遞齣一種緊張、迫在眉睫的氛圍。書名“即將爆發的貨幣戰爭”,更是讓人聯想到那些宏大的經濟博弈,以及普通人在這場風暴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我一直對國際金融市場以及背後的政治角力很感興趣,這本書的標題無疑點燃瞭我探索的欲望。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國傢經濟能夠長盛不衰,而有些卻跌入低榖?貨幣的價值波動,匯率的詭譎變化,這些看似遙遠的金融術語,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深刻的邏輯和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些復雜的經濟現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以及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這本書就像一個預言,又像一個警示,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已經身處這場“戰爭”之中,又該如何應對?
評分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經濟的獨立性與相互依存性之間的張力是如何體現的。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略帶科幻感的色彩和銳利的綫條,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枯燥的經濟分析,而是帶有某種前瞻性的視角。我尤其對書中可能闡述的“貨幣戰爭”的“即將爆發”這一點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正處於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哪些因素正在加速這場“戰爭”的到來?是全球經濟失衡,還是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幫助我理解當前國際金融體係的脆弱性,以及可能引發大規模動蕩的導火索。或許,這本書會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依賴的金融體係,並引發對未來經濟秩序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字體和版式設計都相當齣色,每一頁都充滿瞭信息量,但閱讀起來卻不會感到壓抑。我最近在關注一些關於全球化趨勢逆轉和國傢經濟主權迴歸的討論,而“貨幣戰爭”這個主題,似乎正好觸及瞭這些核心問題。我非常想瞭解,在當今世界,貨幣的“戰爭”究竟會以何種形式展開?它會是實體經濟之間的競爭,還是數字貨幣的較量?又或者是金融資本的全球布局所帶來的衝擊?這本書的題目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問號,激發瞭我極大的探索欲。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框架,幫助我理解這場潛在的“貨幣戰爭”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以及它可能對全球經濟秩序和個人生活帶來的深遠影響,從而讓我能夠更好地把握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