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齊傢之道 | 作者 | 申聖雲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中國言實齣版社 |
| ISBN | 9787517118411 | 齣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數 | 頁碼 | 275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傢風決定著傢庭成員的做人態度和做事方法,如果傢風不正,就容易滋生腐敗惡習,齣現各種問題。傢事不是小事,黨員乾部對於傢人身上的苗頭性問題,要早教育、早製止、早糾正,以防發生問題時措手不及,釀成大禍。黨員乾部還應該以身作則、以傢為圓心,將謙虛謹慎、尊老敬賢、奉公守法、樂於奉獻、勤儉節約、嚴於律己等正能量傳遞到社會上,不僅要讓傢庭成員得到進步,更要讓群眾滿意,讓滿意,對得起自己的黨員身份。 《齊傢之道》分為十章,分彆闡述古代齊傢之道中的訓誡、贍親、夫妻、友悌、傢計等十個方麵,注重從《論語》《禮記》《孝經》《顔氏傢訓》《硃子傢訓》《曾國藩傢書》等典籍中選取有關齊傢之道的經典論述,同時大量引用古今經典案例,以期為黨員乾部提供治傢方麵的鏡鑒。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章訓誡/001 良好的傢教是良好傢風的前提,古代很多“傢訓”和“戒條”都值得我們學習和藉鑒。傢教課就是要教育傢庭成員知法、守法,正身、修身,同時也不能對自己的道德修養有所懈怠,要勤儉仁孝,善學重教。 一◎守法——人能勝乎天者,法也/003 二◎勤儉——儉以養德/007 三◎重教——盛年不重來/011 四◎廉恥——廉不蔽惡,恥不從枉/014 五◎仁孝——百善孝為先/017 六◎寬厚——寬則得眾/019 七◎修睦——和為貴/022 八◎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026 第二章教養/029 身邊人的教養由黨員乾部的行為決定,黨員乾部應對身邊人約束到位,使他們謙恭有誌,知足守禮。同時,領導乾部必須遵循基本的迴避原則和廉政要求,遵守國傢法律和黨內紀律,真正實現小我與大我的相得益彰。 九◎勸學——學不可以已/031 一〇◎循矩——無規矩不成方圓/034 一一◎恭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038 一二◎養誌——有誌者事竟成/041 一三◎思齊——見賢思齊/045 一四◎知足——禍莫大於不知足/048 一五◎禮讓——有禮則安,無禮則危/051 一六◎身教——以身教者從/054 第三章贍親/057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基本的要求,考察黨員乾部是否尊老敬老,是非常必要且切實可行的,可以用作評判其是否有“德”的標準。另外,對於黨員乾部來說,“忠孝”不是忠於某一個人、孝於某一個人,而是為國傢盡忠、為民族盡孝。 一七◎順意——樂其心不違其誌/059 一八◎敬重——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062 一九◎遵誨——父母命,行勿懶/065 二〇◎持恒——大孝終身慕父母/069 二一◎分憂——仁之實,事親是也/072 二二◎勿煩——勞苦莫教爹娘受/074 二三◎飽暖——薄父母,不成人子/077 二四◎及時——子欲養而親不待/080 第四章夫妻/083 領導乾部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等身邊人,認真而自覺地履行應盡的義務,正確使用權力,因為領導乾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隻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絕不能把它當作自己和傢庭成員牟取私利的手段。 二五◎互愛——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085 二六◎互諒——人非聖賢,孰能無過/088 二七◎互助——賢婦令夫貴/091 二八◎互省——婦不賢,則無以事夫/094 二九◎避嫌——妻貴於室/097 三〇◎互重——糟糠之妻不下堂/100 三一◎互敬——唇齒相依關共運/103 三二◎互勵——君子以自強不息/106 第五章友悌/109 黨員乾部應該發揚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團結友愛的精神,尊重人民群眾,熱愛人民群眾,善於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睏難,尤其要從身邊人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兄友弟恭,互幫互助。 三三◎同心——內睦者,傢道昌/111 三四◎誠待——內不欺己,外不欺人/114 三五◎謙恭——謙恭者無爭/118 三六◎扶睏——博施於民而能濟眾/122 三七◎矯誤——兄弟相師友/125 三八◎榜樣——以身教者從/129 三九◎敦睦——兄弟敦和睦/133 四〇◎幫襯——親愛之而已矣/136 第六章修德/139 “德”是駕馭和行使權力的基礎,也是權力得以實現的基礎,更是黨員乾部基本的從政底綫。有德纔有權,黨員乾部無論是在自我修養還是在治傢治國方麵,都應以身作則、以德服人。 四一◎遵紀——萬物莫不有規矩/141 四二◎奉法——奉公如法則上下平/145 四三◎舉賢——知賢不能親,難為人上人/148 四四◎止佞——親賢臣,遠小人/152 四五◎倡樸——本資民用反為殃/155 四六◎明辨——慧眼善識人/158 四七◎謙遜——滿招損,謙受益/161 四八◎自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64 第七章/167 並非小事,黨員乾部尤其要慎重,這是對黨員乾部人格和黨性的考驗。黨員乾部時刻麵臨著各種考驗,必須自覺地審視自己的社交圈,有原則地與人交往,防患於未然,永葆黨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氣。 四九◎慎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169 五〇◎近賢——近硃者赤/173 五一◎真誠——人無信不立/176 五二◎勿匿——行正大之言/179 五三◎解仇——冤傢宜解不宜結/182 五四◎不爭——士有三不鬥/185 五五◎納諫——從善如流/188 五六◎和閤——君子和而不同/191 第八章處世/195 “人不以規矩則廢”,黨員乾部除瞭要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還必須對身邊的親朋好友和工作人員等給予的約束和引導,使其走上為人處世的正確道路,防止其利用黨員乾部的權力和身份牟取非法利益。 五七◎寬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197 五八◎順時——得時者昌/200 五九◎脫俗——能脫俗便是奇/203 六〇◎忠義——位卑未敢忘憂國/206 六一◎惟德——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208 六二◎少疑——風不可係,影不可捕/211 六三◎自處——人皆可以為堯舜/215 六四◎自強——君子敬其在己者/218 第九章傢計/221 傢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黨員乾部應該經營好自己的小傢,進而塑造優良的黨風、政風,良好的社會風氣。黨員乾部對於傢庭的經營要三思而行,謹慎為之,勤儉輕利,彰顯正能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六五◎有度——非禮勿動/223 六六◎節儉——成由勤儉敗由奢/226 六七◎崇勤——吹盡黃沙始到金/230 六八◎遠計——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233 ◎患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37 七〇◎節製——一積一散謂之道/240 七一◎輕利——不為五鬥米摺腰/243 七二◎兼濟——達則兼濟天下/246 第十章風氣/249 黨員乾部要堅持立黨為公、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在大處要守得住,小事上不輕忽,既要自己做得好,又要對傢屬、下屬等身邊人嚴格要求,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開始,淨化身邊環境,做到風清氣正。 七三◎樸質——不如人,勿生戚/251 七四◎求簡——衣取蔽寒,食取充腹/254 七五◎靜思——靜坐常思己過/257 七六◎威儀——以信取威則實/260 七七◎平心——心虛則性現/263 七八◎取信——以摺中取信/266 七九◎熟慮——謀定而後動/269 八〇◎戒急——戒急用忍/273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齊傢之道》: 項羽“破釜沉舟”一戰大獲全勝的故事流傳至今。當時,三十萬秦國兵馬將趙軍圍睏在巨鹿,趙王急忙嚮楚懷王求救。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裨將,統帥二十萬兵馬去救援趙國。哪知道宋義聽聞秦軍兵力強大,纔走到半路就不走瞭。軍中糧食不足,士兵就用野菜和雜豆一起煮瞭來當飯吃,宋義卻大肆舉辦宴會。這種行為把項羽給惹怒瞭,他當即殺瞭宋義,傳令自己當瞭上將軍,然後帶著軍隊去援救趙國。項羽先是派齣一支小部隊,直接切斷瞭秦軍的糧道,再率領主力渡過漳河。 楚軍渡過漳河後,項羽讓士兵們都飽飽地吃瞭飯,命令每個人隻帶三天的糧食,然後命令士兵將船沉人河底,把做飯用的鍋砸碎。藉此告訴戰士們必須勇往直前,沒有退路。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在項羽的指揮下,楚軍將士以一當十,拼死戰鬥,擊潰瞭秦軍。從這以後,項羽名震天下。 有誌嚮就是有理想,就是有目標,這是成功的步。1898年,魯迅次離開傢鄉,先進瞭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去瞭鐵路礦務學堂。期間他讀瞭許多關於新思想和新知識的書籍,對列強侵略祖國十分痛心,同時他對無能的清也極度不滿。後來,魯迅又去日本學習,先後在東京弘文學院、仙颱醫學專業學校就學。魯迅為什麼轉而學醫呢?因為當時的他以為新醫學將是一門對國有用的技能,外國人一直說中國人身體弱,而醫生可以為國人治病,強身健體。 可是後來魯迅遇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讓他改變瞭行醫救國的想法。學期的醫學考試,魯迅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瞭中等的成績,這對一個日語不是很好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一部分日本學生因為歧視中國而對他的成績有所懷疑,這些學生故意寫瞭匿名信送給魯迅,懷疑這次魯迅的成績之所以這麼好,是不是藤野先生因為私交關係嚮魯迅提前說瞭題目。這封信刺激瞭魯迅,使他的自尊心嚴重受挫,取得的成績被懷疑,是因為自己的民族不夠強大!他憤怒地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瞭,也無怪他們疑惑。” 1905年鞦,魯迅的課程中多瞭細菌學的課,上課的時候常放映觀看細菌的形狀,有時侯還會放映一些短片,都是一些時事。當時日本作戰者跟俄國軍隊剛結束瞭在中國東北的戰役,所以幻燈片放映鏡頭大多是關於日本勝利的。有一迴在放映的過程中,竟齣現瞭這樣的畫麵:一群在中國作戰的日本兵,五花大綁地抓瞭一個中國人,將他押赴刑場,原因是這個中國人給俄軍做過偵察。鏡頭中旁邊還有一些中國人靜靜地觀看,他們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是那樣麻木,並且這群麻木的人和被殺的那個中國人,他們的身體看上去是強壯的。日本學生的鼓掌歡呼,讓魯迅感到非常憤怒、悲痛和屈辱。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領土上發動戰爭,中國人卻要無辜受死,而讓人痛心的是那些圍觀的中國人,他們身強體壯,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被殺,這個民族竟然麻木成這樣! 魯迅終於醒悟:“醫學救國”是不夠的。中國人不是身體不夠強壯,而是精神麻木,所以他們纔做圍觀的群眾;一個醫生的醫術再好.他能醫治的隻有同胞的身體,同胞的靈魂醫生是無法醫治的;隻有國民的精神振奮起來,讓沉睡的雄獅清醒過來,纔是救國救民之道。 1906年,魯迅帶著明確的誌嚮嚮藤野先生告彆,迴到瞭東京,以沉重的心情跟朋友許壽裳說:“我退學瞭!”許壽裳驚訝地問:“為什麼?你不是學得正有興趣麼?”魯迅憤慨地迴答:“中國的呆子,豈是醫學能治療的?我決計從事文學瞭!”他要用文字,喚醒國人沉睡的精神,隻有這種精神纔能挽救處於危機中的民族! …… |
| 序言 | |
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傢庭管理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復雜社會中建立“安全港灣”的生存指南。《齊傢之道》的視角非常宏大,它並不局限於一磚一瓦的內部裝飾,而是將傢庭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審視。書中對“傢族聲譽”的維護,簡直是字字珠璣。作者論述瞭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語如何影響傢庭內部的穩定,以及如何通過一套內外有彆的行為準則來抵禦外界的侵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強調瞭“言行一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對待外人時的錶現,對傢庭內部信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種由外而內的治理思路,非常符閤現代人對於個人品牌管理的認知。而且,書中對於“財産的代際轉移”的處理方式,也極為坦誠和務實,避免瞭許多傢族因遺産分配不公而産生的悲劇。它提供瞭一套基於貢獻和需求的分配模型,而非簡單的平均主義。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是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覺得曆史悠久的“傢風”理論,在現代社會可能有些水土不服。然而,《齊傢之道》卻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那些陳舊的教條進行瞭現代化的轉譯和升華。它不是簡單地復述那些僵硬的祖訓,而是將其中的哲學內核剝離齣來,用充滿生活智慧的案例加以詮釋。最讓我震撼的是其中關於“精神傳承”的部分。作者強調,真正的齊傢,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薪火相傳。書中描述瞭一個傢族如何通過定期的傢庭議事會、共同完成一項具有紀念意義的工程,來增強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感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瞭儀式感和教育意義。我特彆喜歡那種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下一代責任感的敘事手法,它避免瞭說教的枯燥,而是通過環境的熏陶,讓美德自然而然地紮根。讀完這部分,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傢庭的“氣場”,往往是由這些看似微小卻持續不斷的共同活動塑造而成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讓人昏昏欲睡的理論陳述,而是像一部娓娓道來的傢族史詩。作者巧妙地穿插瞭許多曆史上的軼事和民間傳說作為佐證,使得那些抽象的“孝悌”或“睦鄰”原則,瞬間變得鮮活可感。例如,書中引用的那個關於如何處理鄰裏糾紛的故事,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公關案例。它展示瞭如何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全對方的顔麵,從而實現“和氣生財”的最高境界。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於“器識”培養的論述,即如何辨識和培養傢族中具有潛力和德行的後輩。這部分內容,與其說是對年輕人的要求,不如說是對長輩智慧的考驗——如何給予空間、提供資源,又不至於溺愛或過度乾預。這種對“度”的精準把握,貫穿瞭全書,顯示齣作者在實踐層麵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積纍。
評分這本《齊傢之道》讀起來,真是讓人有一種穿越迴古代、親身經曆那種治傢理政的沉浸感。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讓人聞到老宅裏檀香的味道,聽到下人們輕聲細語的交談。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傢庭內部權力結構的探討,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規矩,而是深入剖析瞭“和”與“威”之間的微妙平衡。書中對於不同輩分、不同角色的成員之間的溝通技巧,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比如,在處理妯娌之間的矛盾時,沒有采取一刀切的簡單化處理,而是通過一係列巧妙的中間人介入和私下引導,最終化解瞭潛在的危機。這種處理方式,體現瞭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知道直接衝突往往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讀到那些關於節儉持傢和財務管理的章節時,我甚至忍不住閤上書本,開始反思自己傢裏的開支習慣。那種講究“細水長流,未雨綢繆”的理念,在如今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顯得尤為珍貴和必要。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指導手冊,不如說是一部關於人際關係和生活藝術的教科書,它教會你如何用心去經營一個長久穩定的“小社會”。
評分閱讀《齊傢之道》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場精神上的“排毒”。現代生活節奏太快,我們往往隻關注效率和結果,卻忽略瞭“關係”本身需要精心維護。這本書讓我慢瞭下來,去思考那些被時間衝刷掉的,但又無比重要的東西——比如祖輩的智慧,比如晚輩的期盼。作者在描述“傢訓”的形成過程時,那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調,讓人感覺那不是一套冷冰冰的法規,而是一群用心良苦的長者留下的溫暖寄語。特彆是書中關於“自我修身”的篇章,將“修身”置於“齊傢”的起點,這一點極其到位。它提醒我們,任何外部的秩序,都必須以個體內心的平靜和自律為基礎。這本書沒有提供廉價的成功學口號,而是要求讀者付齣持續的、耐心的努力。它像一位沉穩的老者,在你迷茫時,遞過來一杯溫熱的清茶,讓你看清腳下的路,並堅定地走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