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用人之道 | 作者 | 钱浩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 ISBN | 9787517117759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页码 | 28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用人是一门管理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有着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经验,形成的典籍文献不可胜数,很多见解与认识至今仍熠熠生辉。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因此,领导干部有必要从传统国学中汲取有关用人方面的智慧。 《用人之道》分为八章,分别阐述古代用人之道中的识人、用人、察人、育人等八个方面,注重从《论语》《人物志》《反经》《贞观政要》《冰鉴》等典籍中选取有关用人之道的经典论述,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以期为领导干部提供用人方面的镜鉴。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为政之要,唯在得人/001 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003 二◎人才之盈虚,视上之好恶/006 三◎争天下者,必先争人/009 四◎卓异之才,凡眼不识/012 五◎得天下之才,而尽用之/015 六◎君子之交,和而不同/020 第二章知人用人,辨识有方/023 七◎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025 八◎置之非常,观其应对/028 九◎左右皆曰贤,未必可/031 一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036 一一◎知人之性,莫难察焉/039 一二◎比较优劣,鉴别短长/042 一三◎亲自参与,直接考察/046 一四◎全面考察,大处着眼/051 一五◎依靠群众,耳聪目明/055 一六◎见微知著,小中寓大/059 一七◎以貌取人,失之子羽/064 一八◎白璧微瑕,良工不弃/068 一九◎士别三日,刮目相看/071 二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074 二一◎个人好恶,常有偏失/077 二二◎目犹不可信,心犹不足恃/079 第三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083 二三◎其身正,不令而行/085 二四◎忠诚可靠,表里如一/088 二五◎尚能重德,用贤弃奸/092 二六◎上下相知,同心戮力/095 二七◎个人恩怨,不入公门/098 二八◎君子之争,唯义而已/101 二九◎官乃公器,非箧中物/105 三〇◎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108 第四章不拘一格,广纳贤才/113 三一◎邦之兴,由得人也/115 三二◎任人唯贤,不避亲仇/118 三三◎不拘一格,唯才是举/121 三四◎但问功能,不拘资格/125 三五◎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128 三六◎不论出身,不依年齿/133 三七◎好好先生,德之蟊贼/136 三八◎结交良友,群而不党/139 三九◎后继有人,基业常青/142 第五章量才使能,善任有为/145 四〇◎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147 四一◎制度引导,四两拨千斤/150 四二◎放权任人,君逸臣劳/153 四三◎启动竞争,人尽其才/156 四四◎少用权术,多用政策/161 四五◎用人如器,各取其长/164 四六◎用人要当其时、当其壮/167 四七◎既察其能,亦识其性/170 四八◎使功不如使过,令其效命自勉/173 四九◎良将驭兵,各有不同/176 五〇◎等距交往,一视同仁/179 五一◎灵活用人,妥善调配/184 五二◎办事之人易得,晓事之人难求/186 五三◎精神,为隐蔽/189 第六章立政之道,察吏为先/193 五四◎既听其言,亦观其行/195 五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198 五六◎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201 五七◎杜绝朋党,筑牢萧墙/204 五八◎用人之道,在核名实/207 五九◎刚柔兼备,宽猛并用/210 六〇◎赏不失信,罚不逾时/214 六一◎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功/217 六二◎罚不失爱,严中有情/220 第七章用人不疑,信之笃之/223 六三◎推心置腹,以诚待人/225 六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28 六五◎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232 六六◎公平用人,不论贵贱/235 六七◎贵而不骄,贤而能下/238 六八◎大事精明,小事糊涂/241 ◎保护人才,勇于担当/244 七〇◎用人不疑,信之笃之/247 七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251 七二◎多种激励,兼而用之/254 七三◎深入其中,方能驾驭其上/258 第八章容才为上,育才为任/261 七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63 七五◎志不可满,乐不可极/266 七六◎因材施教,从长计议/271 七七◎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274 七八◎淮北为枳,淮南为橘/278 七九◎宣父畏后生,英雄出少年/281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用人之道》: 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就是要像周公那样,听说人才来了要把吃进口中的饭菜吐出来,然后赶紧去迎接贤士。连咽下食物的时间都没有,就怕轻慢了人才,这样急迫的求贤之心自然会让人才趋之若鹜。 周公位高权重,在剪个头、吃个饭的时间里都要接见三次客人,我们不仅看到了周公的勤政,还看到了勤政爱民的“低姿态”。正因为他放低了姿态,如百川汇海一般,人心才向这里凝聚,人才便欣然归附。 反观当前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显然没有学好“周公吐哺”的精神。有些官员“庸”“懒”“散”,办公室不“办公事”,没有做到执政为民;有些官员没有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机制,任人唯亲,浪费了不少可贵的人才资源;有些官员官僚作风严重,一出门就有一大帮“服务员”,派头十足,跟周公“握发”“吐哺”形成鲜明对比。 对待人才要有发自内心的诚意,因为有才华的人往往自尊心也比较强。放下领导的派头,与贤者平等相待,有何不可呢?春秋时期,齐相晏婴出使晋国,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叫越石父的奴隶。晏子发现他谈吐不凡,有良好的教养,一问才知他以前也是士人,只是因为家里遭遇不幸才为奴。晏子同情他,便为他赎身,带他回家。可是到了家以后,晏子没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自己的房门。越石父很生气,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很纳闷,就派人去问:“我不曾与你结交,谈何绝交?你当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见了才把你赎买回来,我对你还算可以吧?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说什么绝交?”越石父说:“君子不因为对人家有恩而轻视人家,也不因为人家对自己有恩而低人一等。我给人家当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人理解我;现在您把我赎买回来,我认为您理解我了。先前您坐车,不同我打招呼,我以为您是一时疏忽了。现在您又不向我告辞就直接入屋门,这同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样的。既然我还是奴仆地位,就请再把我卖到社会上去吧!”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话,赶紧走出来,请求和越石父见礼,并真诚地向他道歉。 泱泱中华,五千年来积淀的求贤若渴的深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已融人民族的血脉,形成独特的民族品性。 中国党历来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为人才心底注入了涓涓暖流。领导干部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习“周公吐哺”的胸怀与境界。 君子相惜于品,相敬于德,相信于诚,相重于情。“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真正的人才会以实绩报答知遇之恩。因此,要对人才敬之以诚,待之以公,充分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古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何其深沉真挚!要有惜才之心,爱才之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广泛延揽人才为我所用,才能充分用好宝贵的人才资源。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习强调:“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唯使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蔚然成风,天下英才方能心向往之并来之,实现百鸟朝凤、群贤毕至,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 …… |
| 序言 | |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权力场域”中微妙关系的解构。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地描绘高层政治斗争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投射到了那些处于权力边缘、靠智慧和韧性生存的小人物身上。通过观察这些小人物如何在高压之下调整自己的姿态、如何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中寻找一丝生机,我们得以窥见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书中对“忠诚”与“背叛”的讨论,也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审判。作者似乎在暗示,在生存的重压面前,这些概念本身就是流动的、可塑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几处心理独白的处理,那些充满矛盾和自我辩护的内心戏,真实得令人心惊,它们揭示了人在极端环境中,为了维护自我认知所能做出的所有“合理化”努力。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面对压力时最真实、最不愿承认的反应。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手法真是别具一格,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洞察入微的理解。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大开大合、直陈其事的风格,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用极其细密的针脚,将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片段精心编织在一起。读到后半部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散落无章的对话和场景,都指向了一个宏大而又微妙的结构。尤其是在描绘人物面对抉择时的内心挣扎时,作者的处理非常细腻,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比如,书中对那位老学究与年轻门徒之间那种亦师亦友、又暗藏竞争的微妙关系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忍不住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是否也曾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那些自负与试探。这本书的节奏控制也极佳,时而如春风拂面,和煦舒缓;时而又陡然紧张,如同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张弛有度的掌控力,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和惊喜,绝对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快餐读物。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游丝都紧密咬合,缺一不可。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对于事件伏笔的布局之深远。很多在开篇看似随口带过的细节,到了故事的收尾处,却成了决定全局的关键线索。这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妙布局,展现了作者强大的控制欲和清晰的蓝图规划能力。它避开了传统小说中常见的线性叙事陷阱,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交错推进的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需要不断地在不同人物的记忆和认知之间穿梭,才能拼凑出完整的真相。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智力挑战性。特别是最后揭示的那个关于身份互换的桥段,处理得极其巧妙,没有狗血的煽情,却有着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让人拍案叫绝,瞬间理解了之前所有看似零散的线索是如何完美契合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用“炉火纯青”来形容或许都略显保守了。它有一种沉郁而内敛的美感,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剔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赘述,只留下最精粹的骨架和血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场景时的那种环境渲染能力,寥寥数语,便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特定的历史氛围和地域特色。比如书中对于那个北方边陲小镇的描绘,那种大漠孤烟直的气势,即便闭上眼睛,我似乎都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的尘土和草木燃烧的味道。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哲学思辨融入到最日常的生活细节中。书中的很多对话,初读时只觉得是寻常的应酬或闲谈,但细细咂摸之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秩序”与“混沌”之间永恒张力的深刻探讨。这种不露声色的智慧,使得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虽然看似不高,但要真正领会其精髓,却需要反复咀嚼,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耐读性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来的感受是极为独特和持久的,它不像那些流行的娱乐小说那样读完即忘,而是会像一粒种子一样,在读者的心底悄悄生根发芽。它的魅力并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它所营造出的一种近乎古典的悲剧美学。作者似乎对“必然的失落”抱有一种近乎宿命论的理解,笔下的人物,无论如何努力挣扎,最终似乎都逃不出某种既定的轨道。这种克制的悲凉感,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来达成的,比如反复出现的某种意象——一盏摇曳的油灯、一扇紧闭的窗户——它们像一个个符号,不断地强化着那种封闭和无望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是潜移默化的,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去感受那些未被言明的情绪和历史的重量。读完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对后续事件的好奇,而是对自身存在的某种更深层次的叩问,这才是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能赋予读者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