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
定价:55.00元
作者:宫宏宇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081766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古代,特别是在孔子和柏拉图时期,崇尚音乐是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征与标志。千年来,音乐所具有的核心作用一直为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东亚和欧洲国家所大力推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洲,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人们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和阐述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的认知。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这些对于音乐的看法与理念却被彼此的文化所共享。 n
正如这本书中生动描绘的那样,西方人在距今不到五个世纪以前就发现了中国音乐。他们察觉到,这是一种与西方音乐大为迥异的音乐文化。虽然建构在令西方人非常陌生的音乐原理基础上,但是,这种音乐却同西方音乐一样具有成熟而复杂的发展规律与模式。并且,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音乐,这两种传统音乐文化都是人们所生活的社会与所处的历史的独特产物。本书便翔实地记录了这段跨文化如何邂逅并且融汇创新的历史。本书将以来华西人与域外中国音乐研究为主线,来追溯中国音乐从晚明到民国在欧美的传播和认知历程,并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演变进行反思。本文所关注的是中国音乐的欧美视角。这本书作为中国绚丽多姿的音乐文化历史的见证,同时也记录了西方音乐学者的一系列反响。中国和西方音乐文化在孔子和柏拉图式的贯通融会方式下继续进行着良性而有益的互动。
目录
编 来华传教士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溯源 n
章 明清时期来华西人眼中的中国音乐 n
第二章 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对欧洲中国音乐话语权的主宰 n
第三章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李太郭眼中的中国音乐 n
第四章 花之安与他的《中国音乐理论》 n
第五章 传教士、牛津汉学教授苏慧廉与其基督教音乐中国化之主张 n
第二编 中国音乐在西方的近代传播与影响 n
第六章 “好一朵茉莉花” n
——民歌《茉莉花》在欧美的流传与演变 n
第七章 广州洋商与中乐西渐 n
——内森·邓恩与“万唐人物”展 n
第八章 海关洋员与国际博览会上的中国音乐 n
——赫德、金登干、阿理嗣 n
第九章 法国汉学家库朗与其《中国古典音乐史论》 n
第十章 影响了德彪西的“汉学家” n
——啦卢瓦及其中国音乐著述 n
第十一章 20世纪早期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 n
——爱希汉姆、尉礼贤、乐维思、郝路义 n
第三编 当代中西音乐文化的交互影响 n
第十二章 20世纪中期来华西人与中国古代音乐研究 n
——高罗佩、毕铿、库特纳 n
第十三章 当代中西音乐交流研究中的误读、疏漏与夸大 n
第十四章 海外留存中国音乐资料及其研究 n
第十五章 美国音乐学家李伯曼、《梅庵琴谱》《中国音乐书目长篇》 n
第十六章 新西兰作曲家杰克·鲍地与中国音乐在大洋洲的传播 n
跋
作者介绍
宫宏宇,1986年在武汉音乐学院读研究生。1988年赴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奥克兰大学攻读民族音乐学、翻译学硕士、汉学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先后在奥克兰理工大学、尤尼坦理工学院任教。现兼任英文《新西兰亚洲研究学刊》书评编辑,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西音乐交流,西人在华音乐生活研究,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已在荷兰CHIME-Journal of the EuropeaFoundatio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Studies、Journal of Music iChina、《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学刊上发表中英论译文百余篇,应邀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英文数十篇。著有专著《海上乐事——上海开埠后的西洋乐人、乐事考,1843—1910》。
文摘
序言
这本《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听名字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交流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音乐方面。我的印象里,那个时候中国和西方还是有很大隔阂的,但总有一些充满好奇心和勇气的人,愿意跨越山海,去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这本书应该就是从这些“来华西人”的视角出发,去解读他们在中国是如何接触、理解并可能影响了当时的中国音乐的。我很好奇,这些西人是被中国的传统音乐所吸引,还是他们带来了西方的新乐器、新理论?他们是如何与中国的音乐家们合作交流的?有没有留下一些动人的故事?比如,某个西方传教士可能精通乐理,在中国传授西方乐器,又或者一个中国的民间艺人,被西方音乐的某些元素所打动,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表演中。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当时西人眼中中国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是认为我们落后,还是发现了其中的独特魅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一幅生动且富有细节的画面,展现出那个时代音乐交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输送,更可能是双向奔赴,相互启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窥见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音乐片段,感受一下跨文化碰撞下产生的火花。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音乐情有独钟,但也总觉得它与西方音乐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而《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很好奇,那些早期的“来华西人”,是如何看待中国音乐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还是看到了其在世界音乐版图中的独特价值?他们是否像一些探险家一样,深入到中国的民间,去聆听那些流传在市井街头的民歌小调,或者是在宫廷里,去感受那些庄严肃穆的礼乐?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某个西方传教士,如何在教堂里使用中国的传统乐器演奏圣歌?又或者,某个中国文人,如何用西方的音乐理论来解读中国古琴的意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那些西人是如何将西方的音乐元素,比如和声、对位、乐器等,带入中国,又或者,他们是如何被中国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所吸引,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创作的灵感。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代,音乐是如何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悄悄地连接起不同的文化,也或许能让我发现一些被历史遗忘的音乐佳话。
评分听到《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一群来自异域的西人,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音乐的热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们不仅仅是带来了一些陌生的乐器和音符,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不同的音乐思维和文化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来华西人”的真实经历,他们是如何在中国安家落户,又是如何与中国的音乐家们建立联系的?我很好奇,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理解中国音乐的?是直接向民间艺人请教,还是通过翻译古籍,亦或是参加当时的音乐活动?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西方乐器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被本土化的?比如,钢琴、小提琴在中国最早的出现和传播是怎样的?反之,中国的一些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是否也引起了西方音乐家的兴趣,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音乐交流的复杂性和双向性,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叠加,更可能是深刻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从而勾勒出一段别具一格的中西音乐史画卷。
评分我对音乐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跨越文化界限的交流故事。这本书的题目《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立刻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觉得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画面:或许是一位对中国古琴情有独钟的西方学者,他在古老的书卷中寻找乐谱,试图破解其中的奥秘;又或者是一位有着敏锐耳朵的西方音乐家,在中国的市井街头,被那些悠扬的丝竹之音所吸引,并记录下那些未曾被西方世界知晓的旋律。我非常好奇,那些西人是如何适应中国环境的?他们的音乐理念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碰撞,是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书里会不会提到一些具体的音乐家,比如某个西方作曲家因为中国的五声音阶而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融合东西方元素的乐曲?亦或是某个中国的宫廷乐师,受到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开始改革中国的传统乐器和表演形式?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音乐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仅仅是简单的器乐模仿,更可能是音乐思想、理论体系甚至情感表达方式的相互渗透。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音乐如何成为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被忽视的音乐交流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意味。我一直觉得,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往往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而音乐作为一种直抵人心的艺术形式,其交流过程更是充满了情感和张力。我尤其对书中所提及的“来华西人”这个群体感到好奇,他们带着怎样的音乐背景来到中国?是因为宗教传播,还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抑或是对东方异域风情的向往?他们的到来,是否给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或者说,他们是如何理解和适应中国独特的音乐体系的?我设想,或许书中会讲述一些生动的个例:比如,某个西方的音乐教育家,在中国尝试建立音乐学校,教授西方乐理知识,并引进西方乐器;又或者,某个中国地方戏曲的表演艺术家,被西方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所吸引,开始在自己的表演中融入一些新的元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给我带来一些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故事,让我能够感受到不同音乐文化碰撞时的火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音乐图景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