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社会性动物(第9版)/当代心理科学名***译丛 开本: 4
作者: E·阿伦森|译者:邢占军|校注:缪小春 页数:
定价: 45 出版时间: 2007-12-01
ISBN号: 9787561756638 印刷时间: 2007-12-01
出版社: 华东师大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目录: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致谢
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 从众
3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4 社会认知
5 自我辩护
6 人类的攻击性
7 偏见
8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9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词汇表
英文注释
英文人名索引
英文主题索引
......
精 彩 页:
至此,我已经采用多少有些通俗的术语介绍了两种类型的从众。这种
区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1)个体从众是由于奖惩的原因,还是出于获
得信息的需要;(2)从众行为的相对持久性。现在,让我们走出这种简单的
区分,对其做一番***为复杂而有用的分类,这种分类不仅仅适用于从众,
也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社会影响。在这里,我将不再使用“从众”这个简单
的术语,而是把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划分为三种类型:依从、认同和内
化。
依从依从这一术语能够***恰当地用来表示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
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通常,一个人的行为的持续时间与他所得到的奖
励承诺或者所面临的惩罚威胁同样长。为此,人们可以将一只老鼠饿上一
段时间,然后在迷津终端放上食物,以此来诱使它高效率地跑向迷津。同
样,一个残忍的独裁者可以通过威胁不顺从将遭受的痛苦折磨,或者许诺
顺从所能得到的荣华富贵,来获取一定比例的臣民对他的忠诚。在依从这
一水平上,多数研究者发现在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很小的差别,因为所有
的有机体都会对具体的奖惩发生反应。因此,将食物从迷津终端的盒子里
拿走,老鼠***终会停止在迷津中的奔跑;取走食物或者取消惩罚的威胁,
那些臣民也会停止对独裁者的忠诚。
认同认同这一术语指的是因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而对社
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和依从一样,在认同中,也并非因为某种行为内
在地令人满意,我们才采取这种行为方式;我们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仅
仅是因为这种行为方式能使我们与所认同的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建立起令
人满意的关系。认同与依从的区别在于,在认同中我们的确相信自己所采
取的意见或价值,尽管我们对这些意见和价值的相信程度还不很强烈。因
此,一旦我们发现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吸引力或感染力,
我们就倾向于接受来自这个人或这个群体的影响,并且采取类似的价值或
态度——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就像在依从中那样),
而仅仅是为了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相像。我将这称之为“***的查理老叔
”现象。假定你有一位名叫查理的叔叔,他热情、有魄力,也很有魅力;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就喜爱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像他那样。查理
大叔是一家公司的经理,他在许多事情上意见鲜明,包括他对社会福利立
法就很反感。他确信只要一个人真正努力,他就能够得到一份像样的薪水
,而由政府向人们发钱,则只能导致人们失去工作的愿望。从儿时起,你
就在多种场合听到查理叔叔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点也已经成为你的信念
体系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你对它有深入的思考并认为它是正确的,也
不是因为查理叔叔因为你采纳了这一观点而对你有所奖励(或者因为你没有
采纳此观点而威胁要惩罚你)。正是因为你对查理叔叔的喜爱,这种喜爱之
情使你萌生了要将他的吸收到自己的生命中来的倾向,因而他的这个
观点也就成为你的信念体系的一部分。
内化对某种价值或信念的内化是对社会影响***为持久、也***根深蒂固
的反应。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正确。因此对这种信念的奖赏
是内在的。假如施加这种影响的人被认为值得信任而且具有很好的判断力
,我们就会接受他所主张的信念,并将它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一旦
成为我们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这种信念就会与它的来源没有任何关系
,并且变得非常不容易改变。
现在,让我们讨论一下社会影响的这三种反应所具有的一些重要而又
鲜明的特征。依从持续的时间***短,而且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小,因为人
们仅仅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才会去依从。依从者了解环境的压力,
而且一旦这种环境不再存在,他们便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当自己被
人用枪指着的时候,我可能会被迫什么都说;但一旦脱离了死亡威胁,我
很快会忘掉所说过的。如果一个小男孩为了得到母手中的小甜饼才
对自己的小弟弟表现得和蔼、慷慨,那么他将来未必会成为一个慷慨的人
。他并不知道慷慨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他所知道的是表现得慷慨,是得到
小甜饼的一种好办法。一旦小甜饼没有了,他那慷慨的行为***终也会停止
,除非这种行为得到一种新的奖赏(或者惩罚)的支撑。奖励和惩罚是引导
人们学习并进行某种具体活动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们又是非常有限的社会
影响手段,因为它们必须兑现才能有效——除非个体发现了使行为得以持
续下去的其他原因。***后这一点稍后再作简要讨论。
对于我所讲的认同这种社会影响形式而言,持续的奖励或惩罚则是不
必要的。个体所认同的那个人根本不必要在场;所需要的仅仅是个体希望
与那个人相像。例如,假定查理叔叔搬到了另外一座城市,而且你几个月(
甚至几年)不能见到他,你仍将继续持有与他相同的信念,只要(1)对你而
言他仍然很重要,(2)他仍然持有同样的信念,(3)这些信念没有遭遇***具
说服力的相反的观点的挑战。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查理叔叔改变了自己
的看法,或者你对查理叔叔的喜爱开始不如从前,这些信念也可能改变。
如果对你来讲比查理叔叔***重要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提出了一套不同的信
念,这时那些信念也可能改变。例如,假定你来到了大学,在这里你发现
了一些新的有魅力的朋友,他们与查理叔叔不同,强烈地支持社会福利。
假如你像敬佩你的叔叔一样敬佩他们,甚至对他们的敬佩超过了对你叔叔
的敬佩,那么为了与他们相像,你就会改变自己的信念。于是,一种新的
***为重要的认同就会取代原有的认同。
P26-28
内容提要:
本书力图阐述社会心理研究对于解决困扰当代社会的一些难题的重要
意义。本书的大部分材料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但大多数实例和例证却
来源于当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偏见、宣传、战争、精神错
乱、攻击、骚乱以及政治动荡。作者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人们踏入社会心理
学领域的一本简要导论,而不是一部有关研究和理论的百科全书式的***作
。
......
我必须承认,最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知名度。它似乎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绕不开的一本经典,被无数人推荐,在各种书单中频繁出现。带着一份“大家都说好,那我也要看看”的心态,我开始了阅读。起初,我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数据,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我很快就被其流畅的叙述和生动的案例所吸引。作者的文笔并非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洞察力,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课堂。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那些曾经让我费解的人际互动,似乎在这本书的解释下豁然开朗。例如,书中关于“从众心理”的论述,让我回忆起学生时代那些为了融入集体而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情愿的事情的时刻。这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是阅读的最大乐趣之一。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我的好奇心,更能为我提供一种理解世界和理解他人的新视角,让我更加审慎地审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的读者,我对于《社会性动物》这本书的期待值一直很高。而这次阅读,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用一种极其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具象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的现实。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个体行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多角度的审视能力。它不会简单地将人定义为“好”或“坏”,而是深入探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认知过程以及情感驱动。书中关于“人际吸引”的探讨,让我对自己在选择朋友、建立关系时所依据的原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关于“群体动力学”的章节,也让我对工作团队的协作效率、集体决策的优劣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避免陷入主观的臆断和偏见。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同时在塑造着这个社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彻底刷新了一次。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人际交往和群体行为有着一定的理解,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系统地阐述了人类社会行为的各个维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偏见”和“刻板印象”的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是否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偏见,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克服。此外,书中对于“利他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讨论,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并非总是出于纯粹的动机行事,很多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多重塑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并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态度来对待这本书,毕竟生活已经够忙碌了,抽出时间来专门阅读社会学著作,需要一些额外的动力。然而,《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点地俘获了我的阅读兴趣。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冗长的哲学思辨,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剖析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从未深入思考过的社会现象。比如说,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解释,让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行为,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读到这些地方,我常常会心一笑,因为我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许多人的身影。这种共鸣感,是许多书籍难以给予的。我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以及时不时穿插的幽默感,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到轻松和愉悦。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具价值的精神之旅,它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吸引了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翻开扉页,墨香扑鼻,似乎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盛宴即将开启。我是一个对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充满好奇的人,总是试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行动,为什么在群体中我们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这本书的名字《社会性动物》,恰好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期待着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的互动网络,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之下的深层心理机制。我想知道,在群体压力、社会规范、以及个体的生存本能之间,我们是如何找到平衡的?书中的案例会不会涉及我曾经经历过的某些困惑,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我特别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理解他人的行为逻辑,从而构建更和谐、更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本书的出版年份虽然不新,但我相信经典的力量在于其永恒的智慧,即便历经时光的洗礼,那些关于人性的洞察依然会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为迷茫的灵魂提供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