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
定价:62.00元
作者:杨鸿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001000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本书是法学家杨鸿烈的作品。作者从中国法系在世界法系中的位置讲起,论述了中国法系的内容和范围,并对中国法律在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的影响为核心内容展开叙述。本书已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此次再版请专家学者写有长篇评论文,并附上作者学术年表。本书对于了解中国法律在东南亚诸国家的影响,以及对于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学者、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这本书给我最深远的启发是关于“路径依赖”的深刻理解。它清晰地展示了,即使在面对强大的外部诱因(无论是来自古代的中国文化辐射,还是后来的西方冲击),东亚各国的法律体系依旧难以彻底摆脱其历史早期的基本设定——那些深深植根于家族伦理和儒家等级观念的法律底色。作者以无可辩驳的史料证明,任何外来的法律创新,都必须先穿过这层厚厚的“文化滤网”,才能获得合法性。这种对“惯性”力量的揭示,是理解当代东亚社会治理模式的关键钥匙。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历史案例与当今东亚社会中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法律或行政惯例进行对比,发现其深层的逻辑根源竟然可以追溯到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法律互动之中。因此,这不只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帮助我们理解“活着的历史”如何塑造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南。它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切入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无法绕开的基准点。
评分读罢全书,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某一条具体的法条,而是一幅幅动态的历史场景图。作者的叙事节奏感极强,仿佛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他擅长在宏大的时代背景(如王朝更迭、儒学复兴)与微观的法律事件(如某次土地纠纷的判例、某部法规的修订过程)之间进行流畅的切换。这种结构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法律概念的语义漂移问题时的精妙处理。一个在唐代中国语境下含义明确的术语,在传入朝鲜半岛或琉球王国后,其内涵是如何被当地的儒士们进行“语义重塑”以适应新的政治结构。这种对“词语生命史”的追踪,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跨文化敏感度。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严谨的学术论述,但其背后的关怀却是对历史变迁中人的境遇的深刻同情与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向观察”的视角。我们习惯于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去审视东方世界的法律发展,总是在寻找“现代化”的缺失环节。然而,杨先生的这部作品,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聚焦于中国自身法律体系所蕴含的内在动力和其对周边国家产生的真实拉力。这种由内而外、以中国为源头的历史重构,对于打破既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非常有益。例如,书中对于明清时期海事仲裁机制的研究,揭示了在官方法律效力尚不完全覆盖的经济活动领域,民间基于中国传统伦理和商业惯例所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准法律”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种系统是如何被周边贸易伙伴所接受和模仿的。这种对“软性权力”和“实践智慧”的关注,使得本书的内容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宪法史或刑法史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东亚地区早期全球化背景下治理模式演变的社会经济史专著。
评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近乎田园牧歌式的学术气息,仿佛能闻到旧图书馆里樟脑丸和陈年纸张混合的气味。作者的文笔,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雕刻”。他用极其克制和精准的措辞,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法律史迷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处理“影响”这一概念时的审慎态度。他极少使用“决定性”、“不可逆转”这类强硬的词汇,转而偏爱“渗透”、“折射”、“选择性采纳”等更具动态和模糊性的描述。这表明作者深刻理解到,文化和制度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和创造性误读的混合过程。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法律移植过程中出现的“本土化修正”的案例剖析,尤其精妙。他展示了,外来的法律条文如何在本土的宗法观念、宗教信仰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最终演变成一种中西合璧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法律实践。这种对复杂性本身的尊重,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厚度和人性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条文罗列,读来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满足和对历史深度的敬畏。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甫一展卷,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史料时所倾注的心力。其叙事脉络之清晰,论证逻辑之严密,着实令人赞叹。尤其是在探讨法律制度的跨文化传播与在地化变迁时,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的“输入-接受”的线性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东亚各国在面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冲击时,内部权力结构、社会伦理和既有习俗是如何与之发生复杂、甚至充满张力的互动。例如,在分析某个特定法律概念如何被引入并被当地的士绅阶层重新诠释,以服务于其自身的社会控制目的时,那种细腻的社会剖析,远超出一般法制史研究的范畴,更像是一部融合了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深度田野考察报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如何将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使其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有什么法”,更是在探究“法如何作用于人,人如何塑造法”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对于任何想理解东亚文明圈内部权力运作逻辑的深度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其广博的视野和扎实的学理基础,使得即便是对专业法学不甚精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