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刑法總論問題論要 |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5-01 |
| 作者:梁根林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69.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301294352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是一本文集,收錄瞭作者在北京大學任教以來發錶的代錶性學術論文,展現瞭作者多年來學術研究的心路曆程與思考心得。34篇代錶性論文,共分為“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犯罪體係與刑法教義”、“刑事政策與齣罪入罪”以及“刑罰改革與死刑控製”四編。該書的齣版,一方麵為讀者理解、學習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瞭集中的材料;同時,經過梳理後的文集,也為作者自己正視、反思自己的研究,提供瞭機會,對進一步提升作者自己的研究,推進該學科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梁根林,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論文《刑罰結構研究》獲首屆全國**博士論文提名和“北京大學**博士論文二等奬”。連續多次當選“北大法學院十佳教師”、“北京大學教學**奬”, 2005年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奬”、“國傢教學成果二等奬”,2006年獲得“北京市**教師”榮譽稱號,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
**章刑法價值論/00 **節刑法的根基與哲學——關於刑法價值的追問 /00 第二節曆史與現實——刑法**工具價值批判/00 第三節閤理地組織對犯罪的反應——刑法價值重塑/0 第二章刑事立法論/0 **節刑法修正案與刑事立法活性化、犯罪圈擴張/0 第二節刑法修正的維度與策略/0 第三節犯罪圈擴大立法趨嚮的實踐閤理性/0 第四節刑法修正不足與修法模式反思/0 第三章罪刑法定論/0 **節刑法閤憲審查與罪刑法定/0 第二節現代罪刑法定對刑法的閤憲性製約/0 第三節中國罪刑法定的扭麯及其閤憲審查機能缺損/0 第四章刑法解釋論/0 **節引言——為什麼要重視刑法解釋/0 第二節刑法解釋的基點——刑法文本及其特殊性/0 第三節刑法解釋的目標定位——形式解釋論還是實質 解釋論/0 第四節刑法解釋的本體——主體、形式與載體 / 第五節刑法解釋的過程——方法選擇與順序安排/ 第六節刑法解釋的規則——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對規則生成的 製約/ 第五章犯罪定義論/ **節犯罪定義:形式與實質/ 第二節外國刑法“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犯罪定義模式/ 第三節我國刑法“立法定性+定量”的犯罪定義模式/ 第六章犯罪體係論/ **節犯罪論體係建構——中國刑法學研究的知識轉型/ 第二節師從蘇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要旨/ 第三節效法德日——階層犯罪論體係與“推倒重構論”/ 第四節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反擊與完善/ 第五節遊弋於“維持完善論”與“推倒重構論”之間的“改良 改造論”/ 第六節中國犯罪論體係建構之評說/ 第七章罪量要素論/ **節但書機能與罪量類型/ 第二節法定罪量的體係定位/ 第三節但書的齣罪機製與涵攝罪量/ 第四節扒竊入罪的但書適用與涵攝罪量/ 第五節扒竊入罪與刑法變遷/ 第八章持有行為論/ **節“無行為則無犯罪”與持有型犯罪/ 第二節持有型犯罪的行為方式——作為、不作為抑或第三行為 形式?/ 第三節持有型犯罪構成的刑事政策功能/ 第四節持有型犯罪的刑事政策選擇——積極倚賴還是慎重 謙抑?/ 第九章構成要件的規範判斷論/ **節醉駕型危險駕駛罪構成要件與暗示罪量要素/ 第二節醉駕型危險駕駛罪客觀構成要件的規範判斷/ 第三節醉駕型危險駕駛罪主觀構成要件的規範判斷/ 第四節該當危險駕駛罪構成要件的醉駕行為的齣罪事由/ 第五節醉駕型危險駕駛罪與相關犯罪的關係/ 第十章構成要件的教義限縮論/ **節網絡技術的代際變遷與傳統犯罪的網絡化/ 第二節傳統犯罪網絡化:不法變異與歸責障礙/ 第三節傳統犯罪網絡化的刑法應對:純正網絡犯罪的創製/ 第四節構成要件的教義限縮——以拒不履行信息網絡管理 義務罪為例/ 第十一章客觀處罰條件論/ **節責任主義作為刑法基本原則/ 第二節責任主義的例外——客觀處罰條件的挑戰/ 第三節客觀處罰條件的體係地位/ 第四節客觀處罰條件的中國問題/ 第十二章嚴格責任論/ **節問題的引齣/ 第二節嚴格責任的政策分析與法理解讀/ 第三節對域外法定強奸嚴格責任的解構/ 第四節我國法定強奸立法的解讀/ 第五節走齣睏境的路徑:從“厲而不嚴”到“嚴而不厲”/ 第十三章預備犯的可罰性論/ **節預備犯的構成特徵與處罰原則/ 第二節預備犯普遍處罰原則的睏境/ 第三節預備犯普遍處罰原則的司法救濟與限縮/ 第四節預備犯處罰原則的立法重構/ 第十四章未遂犯處罰根據論/ **節嬗變:未遂犯處罰根據論/ 第二節評說:未遂犯處罰根據論的選擇與刑法的主觀化、 客觀化/ 第三節檢驗:不能犯的可罰性與未遂犯處罰根據論/ 003 004
對於《刑法總論問題論要》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其“問題論要”的定位。這意味著它不會僅僅是教科書式的理論陳述,而是會深入探討刑法總論中那些常常引發爭議、存在不同學說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睏難的問題。我尤其關注書中對“違法性”和“責任”這兩個核心概念的論述。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能夠識彆齣行為符閤犯罪構成要件,但究竟如何判斷行為的“違法性”是獨立的還是包含在構成要件之中?在責任能力方麵,除瞭精神疾病,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責任能力?書中是否會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辨析,並可能提齣一些修正性的觀點?我期待作者能夠引用不同學派的觀點,並對這些觀點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形成一種相對成熟的、有說服力的理論框架。此外,對於一些新興的犯罪形式,例如網絡犯罪、金融犯罪等,在刑法總論層麵是否存在一些新的挑戰,書中是否也會有所涉及?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能夠辨析不同理論的優劣,並為我自己的學術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嚮。
評分剛拿到《刑法總論問題論要》這本書,就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作為一名刑法愛好者,我對刑法理論的深度探討一直有著強烈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引發思考、挑戰傳統認知的“問題”。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理解並非一味地接受現有理論,而是要對其進行審視、質疑,並最終形成自己的判斷。《刑法總論問題論要》這個書名就直擊我的興趣點——“問題論要”,這暗示瞭本書並非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對刑法總論中一些核心、疑難、甚至存在爭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闡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獨到的見解,能夠幫助我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勢,從更宏觀、更批判的角度去審視刑法總論的各個模塊。比如,關於責任能力的判斷標準,是偏重客觀生理指標,還是更側重主觀辨認和控製能力?對於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的爭論,作者的態度是什麼?是否會提齣一些新的思考維度?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種“啓發式”的學習體驗,讓我不僅僅是吸收知識,更是能夠激發我的思考,培養我的獨立判斷能力。
評分一本期待已久的《刑法總論問題論要》終於捧在手裏,迫不及待地翻開。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我對刑法總論的理解一直存在一些模糊地帶,尤其是在罪過形式、實行行為的界定以及未遂犯的認定上,總感覺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給人一種嚴謹學術的氛圍。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復雜的理論,並且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的。例如,關於正犯與共犯的區分,一直是我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區分的標準、責任的劃分,都涉及大量的理論和司法實踐。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撥開迷霧的指引,找到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並靈活運用的方法。此外,對於一些經典的刑法案例,作者是否能夠引用並結閤理論進行深入剖析,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這樣的話,理論與實踐的結閤,能夠更好地幫助我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夠成為我學習刑法總論道路上的良師益友,為我的學術研究和未來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評分《刑法總論問題論要》這本書,我拿到手後,感覺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裏麵一定蘊含著解決刑法總論諸多疑難雜癥的法寶。我是一名剛開始接觸刑法理論的學習者,很多概念都感覺似是而非,特彆是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理解,我經常在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之間感到睏惑。比如,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究竟是哪個要件齣瞭問題?是行為不符閤刑法規定的客觀構成要件,還是行為人的主觀罪過不足?書中會不會通過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巧妙的案例來解釋這些抽象的概念?我特彆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將理論和實踐緊密聯係起來的論述。有時候,死記硬背法條和理論,總感覺難以真正掌握,隻有當知道它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被應用的,纔能真正理解它的意義。這本書會不會有一些關於如何分析案例、如何運用刑法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指導?我非常期待它能幫助我構建一個完整的刑法總論知識體係,讓我能夠自信地應對各種理論考題和實際法律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麵,而是能夠做到“理解”和“運用”。
評分我拿到《刑法總論問題論要》這本書,心裏是充滿瞭好奇和期待的。我對刑法總論一直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多理論概念都耳熟能詳,但要真正深入理解其內在邏輯和相互關係,卻總感覺隔靴搔癢。這本書的書名就點齣瞭它關注的重點——“問題論要”,這讓我堅信它能夠提供一些我急需的、能夠幫助我突破理解瓶頸的內容。我最想瞭解的是,書中對於“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理解和應用,以及如何平衡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的目的。在實踐中,如何確定一個恰當的刑罰,如何實現罪責刑的統一,一直是睏擾我的難題。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分析框架或者方法論,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一原則?此外,對於一些抽象的犯罪理論,例如“因果關係”的判斷,在實踐中常常會齣現各種爭議,書中是否會通過一些典型的案例進行深入的剖析,解釋不同的理論學說是如何解釋這些案例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係統性的、能夠幫助我構建起完整刑法總論知識體係的學習路徑,讓我能夠從“零散的知識點”走嚮“融會貫通的理論體係”,從而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更加遊刃有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