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

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锂电池
  • 新能源
  • 能源科技
  • 能源综合
  • 电池材料
  • 电化学
  • 储能
  • 正版书籍
  • 科学技术
  • 锂离子电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1078
商品编码:2817587317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
作者 [法]克里斯汀·朱利恩,[法]艾伦·玛格,
定价 158.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311078
出版日期 2018-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锂电池基础理论、关键材料、电池技术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各种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工艺进行了详尽介绍。全书共分为15章,涉及能量储存和转化的基本要素、锂电池、嵌入原理、刚性能带理论模型应用于锂嵌入化合物的可靠性、二维正极材料、单元素离子的三维框架正极材料、聚阴离子正极材料、氟代聚阴离子化合物、无序化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电池电解质与隔膜、储能纳米技术、试验技术、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锂离子电池技术等内容。本书具有全面、具体、新颖、实用的特点,可以作为我国从事锂电池研究、生产、应用的各类科技与专业人员的一部极具价值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各类高校、研究院所从事电化学及材料学相关专业师生的有益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第1章能量储存和转化的基本要素

1.1能量储存能力/001

1.2不间断能量供应/002

1.3纳米储能/003

1.4储能/004

1.5电化学电池简要历史/006

1.5.1重要里程碑/006

1.5.2电池设计/007

1.6电池的重要参数/008

1.6.1基本参数/008

1.6.2循环寿命与日历寿命/011

1.6.3能量、容量和功率/012

1.7电化学系统/013

1.7.1电池组/013

1.7.2电致变色与智能窗/014

1.7.3超级电容器/015

1.8总结与评论/016

参考文献/016



第2章锂电池

2.1引言/019

2.2发展历史概述/020

2.3一次锂电池/022

2.3.1高温锂电池/022

2.3.2固态电解质锂电池/023

2.3.3液态正极锂电池/025

2.3.4固态正极锂电池/025

2.4二次锂电池/029

2.4.1锂-金属电池/029

2.4.2锂离子电池/031

2.4.3锂聚合物电池/035

2.4.4锂-硫电池/036

2.5锂电池经济/037

2.6电池模型/038

参考文献/039



第3章嵌入原理

3.1引言/045

3.2嵌入机理/046

3.3吉布斯相律/047

3.4典型嵌入反应/049

3.4.1完美的无化学计量比化合物:Ⅰ类电极材料/049

3.4.2准两相系统:Ⅱ类电极/051

3.4.3两相系统:Ⅲ型电极/051

3.4.4邻域:Ⅳ型电极/052

3.5插层化合物/052

3.5.1合成插层化合物/052

3.5.2碱金属插层化合物/053

3.6插层化合物的电子能量/054

3.7插层化合物高电压的产生原理/055

3.8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056

3.9相转化反应/058

3.10合金化反应/058

参考文献/059



第4章刚性能带理论模型应用于锂嵌入化合物的可靠性

4.1引言/062

4.2费米能级的演变/062

4.3s的电子结构/064

4.4锂嵌入TiS2材料/066

4.5锂嵌入TaS2材料/068

4.6锂嵌入2H-MoS2材料/069

4.7锂嵌入WS2材料/071

4.8锂嵌入InSe材料/072

4.9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074

4.10总结与评论/075

参考文献/075



第5章二维正极材料

5.1引言/077

5.2二元层状氧化物/077

5.2.1MoO3/077

5.2.2V2O5/080

5.2.3LiV3O8/082

5.3三元层状氧化物/083

5.3.1LiCoO2(LCO)/084

5.3.2LiNiO2(LNO)/086

5.3.3LiNi1-yCoyO2(NCO)/087

5.3.4掺杂的LiCoO2(d-LCO)/089

5.3.5LiNi1-y-zCoyAlzO2(NCA)/091

5.3.6LiNi0.5Mn0.5O2(NMO)/092

5.3.7LiNi1-y-zMnyCozO2(NMC)/092

5.3.8Li2MnO3/095

5.3.9富锂层状化合物(LNMC)/097

5.3.10其他层状化合物/099

5.4总结与评论/099

参考文献/100



第6章单元素离子的三维框架正极材料

6.1引言/110

6.2二氧化锰/111

6.2.1MnO2/112

6.2.2锰基复合材料/112

6.2.3MnO2纳米棒/113

6.2.4水钠锰矿/115

6.3锂化二氧化锰/116

6.3.1Li0.33MnO2/116

6.3.2Li0.44MnO2/117

6.3.3LiMnO2/118

6.3.4LixNa0.5-xMnO2/119

6.4尖晶石锂锰氧化物/119

6.4.1LiMn2O4(LMO)/119

6.4.2锰酸锂表面修饰/123

6.4.3缺陷尖晶石/124

6.4.4锂掺杂尖晶石/124

6.55V尖晶石/126

6.6钒氧化物/128

6.6.1V6O13/128

6.6.2LiVO2/129

6.6.3VO2(B)/130

6.7总结与评论/130

参考文献/131



第7章聚阴离子正极材料

7.1引言/138

7.2合成路线/140

7.2.1固相法/140

7.2.2溶胶-凝胶法/141

7.2.3水热法/141

7.2.4共沉淀法/141

7.2.5微波合成/141

7.2.6多元醇与溶剂热过程/142

7.2.7微乳液/142

7.2.8喷雾技术/142

7.2.9模板法/142

7.2.10机械活化/143

7.3晶体化学/144

7.3.1橄榄石磷酸盐的结构/144

7.3.2诱导效应/146

7.4优化的LiFePO4粒子的结构与形貌/147

7.4.1磷酸铁锂的XRD谱/147

7.4.2优化的磷酸铁锂的形貌/148

7.4.3局域结构与晶格动力学/148

7.5磁性和电子特性/150

7.5.1本征磁性/150

7.5.2γ-Fe2O3杂质的影响/151

7.5.3Fe2P 杂质的影响/152

7.5.4磁极性效应/154

7.6碳包覆层/157

7.6.1碳层的表征/157

7.6.2碳层质量/158

7.7化学计量比偏差的影响/160

7.8LFP颗粒暴露于水中的老化/161

7.8.1水浸LFP颗粒/162

7.8.2长期暴露于水中的LFP颗粒/163

7.9LFP的电化学性能/163

7.9.1循环性能/163

7.9.2电化学特性与温度/164

7.104V正极LiMnPO4/166

7.11聚阴离子高电压正极材料/167

7.11.1橄榄石材料的合成/168

7.11.25V正极材料LiNiPO4/168

7.11.35V正极材料LiCoPO4/168

7.12NASICON类型化合物/170

7.13聚阴离子硅酸盐Li2MSiO4(M=Fe,Mn,Co)/171

7.14总结和展望/173

参考文献/174



第8章氟代聚阴离子化合物

8.1引言/185

8.2聚阴离子型化合物/185

8.3氟代聚阴离子/187

8.3.1氟掺杂LiFePO4/187

8.3.2LiVPO4F/188

8.3.3LiMPO4F(M=Fe,Ti)/190

8.3.4Li2FePO4F(M=Fe,Co,Ni)/191

8.3.5Li2MPO4F(M=Co,Ni)/191

8.3.6Na3V2(PO4)2F3混合离子正极材料/192

8.3.7其他氟磷酸盐/193

8.4氟盐/193

8.4.1LiFeSO4F/194

8.4.2LiMSO4F(M=Co,Ni,Mn)/195

8.5总结与评论/196

参考文献/197



第9章无序化合物

9.1引言/203

9.2无序MoS2/204

9.3水合MoO3/206

9.4MoO3薄膜/207

9.5无序钒氧化物/211

9.6LiCoO2薄膜/213

9.7无序LiMn2O4/214

9.8无序LiNiVO4/216

参考文献/217



第10章锂离子电池负极

10.1引言/221

10.2碳基负极/223

10.2.1硬碳/223

10.2.2软碳/223

10.2.3碳纳米管/224

10.2.4石墨烯/225

10.2.5表面修饰碳材料/226

10.3硅负极/226

10.3.1Si薄膜/228

10.3.2Si纳米线/228

10.3.3多孔Si/230

10.3.4多孔纳米管/纳米线与纳米颗粒/232

10.3.5纳米结构Si包覆及SEI稳定性/233

10.4锗/234

10.5锡和铅/235

10.6具有插层-脱嵌反应的氧化物/236

10.6.1TiO2/236

10.6.2Li4Ti5O12/242

10.6.3Ti-Nb氧化物/246

10.7基于合金化与去合金化反应的氧化物/246

10.7.1Si氧化物/246

10.7.2GeO2和锗酸盐/248

10.7.3Sn氧化物/248

10.8基于转化反应的负极/252

10.8.1CoO/253

10.8.2NiO/254

10.8.3CuO/257

10.8.4MnO/258

10.8.5尖晶石结构氧化物/260

10.8.6具有刚玉结构的氧化物:M2O3(M=Fe,Cr,Mn)/264

10.8.7二氧化物/266

10.9尖晶石结构三元金属氧化物/267

10.9.1钼化合物/267

10.9.2青铜型氧化物/268

10.9.3Mn2Mo3O8/269

10.10基于合金和转化反应的负极/269

10.10.1ZnCo2O4/269

10.10.2ZnFe2O4/270

10.11总结与评论/271

参考文献/272



第11章锂电池电解质与隔膜

11.1引言/300

11.2理想电解质的性质/300

11.2.1电解质的组成/301

11.2.2溶剂/301

11.2.3溶质/302

11.2.4包含离子液体的电解质/303

11.2.5聚合物电解质/305

11.3锂电池中电极-电解质界面钝化现象/306

11.4现有商业化电解质体系存在的问题/307

11.4.1不可逆容量损失/307

11.4.2使用温度范围/308

11.4.3热失控:安全与危害/308

11.4.4离子传输能力的提升/308

11.5电解质设计/308

11.5.1SEI膜的控制/309

11.5.2锂盐的安全问题/309

11.5.3过充保护/311

11.5.4阻燃剂/311

11.6隔膜/313

11.7总结/315

参考文献/315



第12章储能纳米技术

12.1引言/322

12.2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323

12.2.1湿化学法/323

12.2.2模板合成法/327

12.2.3喷雾热解法/327

12.2.4水热法/328

12.2.5喷射研磨/330

12.3无序表面层/331

12.3.1一般注意事项/331

12.3.2LiFePO4纳米颗粒的无序层/332

12.3.3LiMO2层状化合物的无序层/334

12.4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336

12.5纳米功能材料/337

12.5.1WO3纳米复合材料/337

12.5.2WO3纳米棒/338

12.5.3WO3纳米粉末和纳米膜/338

12.5.4Li2MnO3岩盐纳米结构/339

12.5.5NCA材料中的铝掺杂效应/339

12.5.6MnO2纳米棒/340

12.5.7MoO3纳米纤维/341

12.6总结与评论/342

参考文献/343



第13章试验技术

13.1引言/348

13.2理论/348

13.3嵌入参数的测量/349

13.3.1电化学电势谱/349

13.3.2间歇恒电流电位滴定法/351

13.3.3电化学阻抗谱/353

13.4应用:MoO3电极的动力学研究/354

13.4.1MoO3晶体/354

13.4.2MoO3薄膜/354

13.5递增容量分析法(ICA)/355

13.5.1简介/355

13.5.2半电池的递增容量分析法/357

13.5.3全电池的ICA和DVA法/361

13.6固相传输测量技术/362

13.6.1电阻率测量/362

13.6.2霍尔效应测试法/362

13.6.3范德华测试技术/363

13.6.4光学性质测试/364

13.6.5离子电导率测定:复合阻抗技术/367

13.7磁性质测试在正极材料固体化学中的应用/370

13.7.1LiNiO2/370

13.7.2LiNi1-yCoyO2/371

13.7.3硼掺杂的LiCoO2/373

13.7.4LiNi1/3Mn1/3Co1/3O2/375

参考文献/375



第14章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14.1引言/379

14.2实验与方法/380

14.2.1扣式电池制备/380

14.2.2差示扫描量热仪(DSC)/380

14.2.3商业18650电池实验/380

14.3LiFePO4-石墨电池的安全性/382

14.4使用离子液体的锂离子电池/388

14.4.1不同电解液中石墨负极性能/388

14.4.2不同电解液中LiFePO4正极性能/390

14.5表面修饰/391

14.5.1能量示意图/392

14.5.2层状电极的表面包覆/393

14.5.3尖晶石电极的表面修饰/394

14.6总结与评论/395

参考文献/396



第15章锂离子电池技术

15.1容量/400

15.2负极/正极容量比/400

15.3电极载量/401

15.4衰降/401

15.4.1晶体结构破坏 /401

15.4.2SEI 膜讨论/402

15.4.3正极基团迁移 /402

15.4.4腐蚀/402

15.5制造与包装/402

15.5.1步骤 1:电极活性材料颗粒的制备/402

15.5.2步骤 2: 电极叠片的制备/404

15.5.3装配过程/407

15.5.4化成过程/408

15.5.5充电器/408

参考文献/409



缩略词


   编辑推荐
引进国外主要电池研究所的“锂电池技术”的更新著作,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的宝贵经验,由国内知名电池专业研究所翻译而成。具有全面、具体、新颖、实用的特点。相信本书可以成为我国从事锂电池研究、生产、应用的各类科技与专业人员的一部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各类高校、研究院所从事电化学及材料学相关专业师生的有益参考书。

   文摘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储能之道:能量转换与储存的科学原理及应用前景》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刻,能量的获取、转化和储存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本书《储能之道:能量转换与储存的科学原理及应用前景》深入探讨了这一宏大领域的核心概念、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材料或技术,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系统性地梳理了能量储存的科学基石,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详尽的展望。 本书首先从能量储存的基本物理和化学原理入手。我们将一同回顾能量守恒定律在储能系统中的体现,理解不同形式能量(如化学能、电能、热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从古老的机械储能方式,如水力蓄能和飞轮储能,到更现代的电化学储能,本书都会逐一剖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解释为何某些方法能够高效地储存能量,而另一些则面临瓶颈。例如,在化学能储存方面,我们将探讨分子结构、反应动力学以及电化学势等因素如何影响能量储存密度和效率。对于热能储存,则会分析相变材料、显热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优化蓄热系统以满足不同温度范围的需求。 随后,本书将重点介绍当前主流的能量储存技术,并对其优势、劣势以及适用场景进行客观分析。我们不会拘泥于某一类电池的细节,而是更注重从整体上理解能量储存技术的分类和发展脉络。例如,在讨论电化学储能时,会介绍其广泛的分类,包括但不限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并分析它们在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的权衡。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更具潜力的下一代储能技术,例如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的储能应用,以及它们在长时储能和高能密度需求场景下的可能性。 除了电化学储能,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其他重要的储能形式。机械储能方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建设要求及其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对于压缩空气储能(CAES),我们将分析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可行性,以及与抽水蓄能的比较。飞轮储能技术也将被提及,侧重于其在高功率、短时储能场景下的独特优势。热能储存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相变材料,我们还会探讨储热罐、蓄热盐等技术,以及它们在工业余热回收、太阳能热利用和区域供热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是能量储存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随着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日益增长,如何有效储存这些能源,并在需要时稳定输出,已成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难题的关键。本书将分析储能系统在平抑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提高电网稳定性、降低弃风弃光率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讨不同规模的储能解决方案,从分布式储能到大规模电网级储能,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构建更具韧性和灵活性的现代能源网络。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储能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的具体实践。在交通运输领域,除了讨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之外,我们还会探讨储能系统在公共交通、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储能技术如何帮助企业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甚至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在智能电网和微电网中,储能系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在家庭和建筑领域,分布式储能系统如何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经济、更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本书将对能量储存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我们将探讨材料科学的进步如何驱动下一代储能技术的突破,例如新型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的研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优化储能系统运行、预测储能需求、管理多能源协同方面的潜力。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回收利用以及环境影响等关键因素,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探索,推动储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储能之道》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翔实的案例分析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能量储存科学与技术的平台。无论您是能源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对未来能源发展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认识储能技术核心价值的大门,帮助您理解这一关键技术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能源格局。它将带领读者从基础的科学原理出发,一步步揭示能量储存技术的多样性、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构建一个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未来贡献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时喜欢逛科技论坛,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新能源技术,尤其是锂电池的讨论,但很多内容都比较碎片化。《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平台。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锂电池“安全”的探讨。我知道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但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过充、过放、短路等都可能引发危险。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提高锂电池安全性的技术,比如BMS(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热失控的预防和抑制措施,以及不同材料体系在安全性上的差异。我希望能够理解,我们日常使用的锂电池产品,背后是经过了多少严格的安全设计和测试。另外,“能源综合;能源科技”的副标题也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还会介绍锂电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特殊需求和解决方案。比如,电动汽车对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要求,手机对体积和重量的要求,以及储能系统对成本和稳定性的要求。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对锂电池技术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而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新能源产品,并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科技力量。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关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延长电池寿命的解决方案,我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我的毕业设计正好涉及到这个课题。市面上的书籍很多,但是真正能打动我的,让我觉得能够给我带来实质性帮助的却不多。当我看到《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它的标题所吸引。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科学与技术”这几个字,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包含了实际的应用和技术突破。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目前主流锂电池材料的优缺点,比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以及三元材料,它们各自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以及成本方面有什么样的权衡。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当前限制锂电池技术发展的瓶颈,比如锂枝晶的生长问题、电解液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充电速率的限制等,并提出一些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此外,“能源综合”和“能源科技”这些词汇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会探讨锂电池如何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储能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它在电动汽车、消费电子、电网储能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对锂电池技术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为我的毕业设计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评分

我是一名硬件工程师,平时工作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其中锂电池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一直想深入了解锂电池的技术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优化我所使用的产品。《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最关心的部分是书中关于锂电池材料科学的介绍。比如,正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希望能详细了解目前主流的正极材料,如钴酸锂(LCO)、磷酸铁锂(LFP)、锰酸锂(LMO)以及镍钴锰(NCM)和镍钴铝(NCA)三元材料,它们各自的晶体结构、电化学特性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劣势。同样,负极材料(如石墨、硅基负极)和电解液(包括有机电解液和未来可能成为主流的固态电解质)的特性我也非常想深入研究。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材料参数和性能数据,帮助我进行技术选型和分析。此外,“能源综合;能源科技”的副标题也暗示了这本书可能还会探讨锂电池与其他能源技术的融合,比如如何与光伏、风电结合进行储能,以及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前沿的技术信息。

评分

读了《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的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哇,原来是这样!”。我一直对锂电池充满好奇,特别是当看到电动汽车越来越普及,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的时候。但我总觉得,这些高科技产品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呢?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很多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电化学概念讲起,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导电等等。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嵌入和脱嵌过程的讲解,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精美的插图,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电池充放电的核心机制。我之前总以为电池就是一个简单的“能量存储罐”,看完之后才明白,原来里面是如此精妙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在协同工作。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不同正负极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比如为什么有些电池容量大但充电慢,有些则相反。这让我对未来的电池技术有了更深的期待,希望能够看到兼具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充能力的电池出现。《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些副标题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仅局限于锂电池本身,还可能探讨它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应用和发展,我非常期待后续的内容。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本书都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它融合了“科学”、“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等多个关键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锂电池的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引领我理解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指南。我是一名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深知锂电池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锂电池在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它如何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一个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锂电池回收利用的章节,因为这是实现锂资源可持续利用、降低环境影响的重要环节。我希望了解目前锂电池回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时,“能源综合”的概念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会探讨锂电池在不同能源领域,如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的综合应用,以及它如何与其他能源技术协同,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和智能化。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锂电池技术对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评分

拿到这本《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的时候,我真的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封面震住了。作为一名对新能源领域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是对动力电池技术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原理,又能涵盖前沿技术的书籍。翻开目录,我看到从基础的电化学原理,到锂电池的材料科学,再到各种类型的锂电池介绍,最后甚至涉及到电池管理系统和回收利用,感觉内容非常全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让我们如今的生活能够如此便利,电动汽车能够如此普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固态电池的部分非常期待,因为我一直觉得这可能是未来电池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书中能给我带来一些清晰的解答和前瞻性的洞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同时,我也想看看书中是如何将“能源综合”和“能源科技”这两个概念融入到锂电池的叙述中的,是否能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锂电池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如何与其他能源技术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的排版我也很喜欢,字体大小适中,图表也很清晰,读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

拿到《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新能源革命”的一些疑惑。我一直关注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对家里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越来越依赖。但每次充电的时候,我总会想,这些小小的电池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能量?又是如何被安全有效地储存和释放的?这本书从“科学与技术”切入,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锂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比如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运动,以及它如何与电极材料发生反应。我特别想了解不同类型的锂电池,比如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它们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成本方面到底有什么显著的区别。这对于我理解为什么不同车型会选择不同的电池技术非常有帮助。同时,“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两个关键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广阔,它不仅仅是介绍锂电池的“硬件”,可能还会探讨锂电池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角色,比如它如何与可再生能源配合,如何构建更智能的能源网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既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呈现给我,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新能源科技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能源行业从业者,对于《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本书,我更多的是从行业趋势和技术前沿的角度去审视它。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锂电池技术发展瓶颈的分析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目前,制约锂电池大规模应用的一些关键因素,例如能量密度提升的极限、快充技术的瓶颈、安全性问题的持续存在以及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等,我都希望书中能有深入的探讨。我期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当前在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它们未来的商业化前景进行客观的评估。同时,“能源综合;能源科技”的副标题也暗示了本书可能会涉及锂电池与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微电网等新兴能源系统的集成应用。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这些交叉领域的分析,比如锂电池在电网侧储能的应用模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发展,为构建更加灵活、可靠和绿色的能源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更具深度的行业洞察和前瞻性的技术指导,帮助我在快速变化的能源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评分

最近我开始关注《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本书,起因是我在工作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地接触到锂电池相关的产品和技术。从手机、笔记本电脑,到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锂电池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保持敏感的普通市民,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锂电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并普及。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解释锂电池“工作”的机制,比如锂离子是如何在正负极之间移动的,电解液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对于不同种类的锂电池,例如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以及镍钴锰三元锂电池,是否有详细的介绍和对比?它们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我希望能够理解这些不同的化学体系是如何决定电池的性能的。另外,“能源综合”和“能源科技”这两个词汇也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锂电池本身,还会探讨它在整个能源系统中的地位?比如,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及它在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经历的能源变革。

评分

我是在一个关于新能源的线上讲座中偶然听到《正版书籍 锂电池科学与技术;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这本书的推荐的。当时主讲人提到,这本书是理解现代能源格局不可或缺的一本著作,尤其是在储能技术方面。作为一名对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话题非常关注的社会工作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能源技术发展脉络,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的书籍。这本书的副标题“能源综合;能源科技”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专注于某一种能源技术,而是试图展现一个更宏大的能源图景。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锂电池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比如,它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能源的就地消纳和就地利用,如何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以及如何为电动交通提供可靠的动力。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锂电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案例分析,比如大型储能电站、家庭储能系统以及便携式储能设备等。同时,我也很期待书中能够对锂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包括新材料的研发、制造技术的进步以及回收利用体系的构建等。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锂电池技术对构建清洁能源未来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后续的公众科普和政策倡导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