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
| 作 者: | 王汎森 |
| 定价: | 57.00 |
| ISBN号: | 9787301270295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精装 |
| 出版日期: | 2018-2-1 |
| 印刷日期: | 2018-2-1 |
| 编辑推荐 |
|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王汎森教授全新力作,再现中国近代思想的“毛细管作用” |
| 内容介绍 |
|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
| 作者介绍 |
|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等书,均享有盛名。 |
| 目录 |
| 序 第一章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第二章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第三章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 第四章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 第六章 时间感、历史观、思想与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 第七章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第八章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第九章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第十章 人的消失?!——兼论20世纪史学中“非个人性历史力量” 附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出版后记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最近读到一本引人入胜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书,作者是一位在思想史领域极具声望的学者。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强调“思想”本身如何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触动。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不仅仅是基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扎根发芽,最终影响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诸如启蒙、救亡、改革、革命等不同思想流派如何渗透到士人乃至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辨析、如何行动的。这种将思想视为一种活生生、动态的“生活方式”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让我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脉搏,体会到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探索。书中的论证逻辑严谨,引证丰富,充满了学者的洞察力,读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之前,我对“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提法还有些疑惑。但随着书页的翻动,我逐渐被作者的论证所折服。这本书并非空泛地讨论理论,而是通过大量史料的细致解读,生动地展现了思想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并最终成为影响人们行为模式的重要驱动力。作者并非只是罗列了有哪些新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些思想是如何被接受、被消化、被运用,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活法”。这让我认识到,思想绝非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是一种鲜活的力量,能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个体的精神世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他们做了什么,而是更深入地理解了他们为什么那样做,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被思想所塑造和驱动的。
评分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我过去常常觉得那些理论和思潮有些遥远和抽象,难以与现实生活产生真正的连接。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思想”拉近了我们的生活。作者提出的“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一核心观点,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我开始意识到,那些出现在书本上的伟大思想,并非仅仅是独立的学术概念,它们是如何与那个时代的个体生命发生关联,如何成为他们解读世界、应对挑战的工具,乃至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书中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思想如何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最终影响其言行举止。这种将抽象思想生活化的解读,不仅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有趣,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思想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理解,还有如此广阔的探索空间。以往接触的许多历史著作,往往侧重于思想的传承与演变,亦或是思想对社会变革的直接影响。但这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思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独特角度,这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人们是如何思考的,以及这种思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模式”。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细致入微地梳理了清末民初以来各种思想的涌现、传播以及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例如,当“科学”这一概念刚刚传入中国时,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增添,更是知识分子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改造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这种框架甚至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这种将抽象思想具象化、生活化的解读方式,让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思想挣扎和选择,都变得更加可感可信。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研究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思想史的研究,无非就是梳理各种思潮的来源、发展和相互影响。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新颖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思想”置于“生活方式”的维度进行审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描绘,而是深入到思想如何渗透到个体,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最终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解读,让我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思考,在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面对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民族危亡的挑战,他们是如何在内心里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又如何将这套体系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写作、教学乃至人际交往之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思想的“温度”,感受到了思想的“重量”,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