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贇,1989年齣生,江蘇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講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應用數學專業學士,美國南佛羅裏達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博士。**作者發錶SCI學術論文6篇,參與撰寫英文專著3部;**作者獲**會議*佳分會論文奬1項、*佳學生論文奬2項;《IIE Transactions》《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SCI期刊審稿人。
前言
第1章 寫作概述
1.1 論文開篇
1.2 論文主體(IMRAD)
1.3 論文收尾-End of a paper
1.4 寫作建議-advice for writing
1.5 開篇範文分析
1.6 實例練習
第2章 引言撰寫
2.1 通用模闆
2.2 研究重要性模闆句
2.3 文獻綜述模闆句
2.4 存在問題模闆句
2.5 本文工作模闆句
2.6 經典範文分析
2.7 實例練習
第3章 方法撰寫
3.1 通用模闆。
3.2 方法引言模闆句
3.3 細節描述模闆句
3.4 對比引用模闆句
3.5 問題說明模闆句
3.6 經典範文分析
3.7 實例練習
第4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撰寫
4.1 通用模闆
4.2 結果引言模闆句
4.3 圖錶指示模闆句
4.4 結果分析模闆句
4.5 結果討論模闆句
4.6 文獻對比模闆句
4.7 問題說明模闆句
4.8 經典範文分析
4.9 實例練習
第5章 結論與緻謝撰寫
5.1 結論
5.2 緻謝
5.3 實例練習
第6章 圖錶處理
6.1 圖錶概述
6.2 圖錶的分類
6.3 圖錶的格式
6.4 圖錶的結構組成
6.5 一些總結
6.6 軟件製圖實例
6.7 實例練習
第7章 文獻檢索、管理與引用
7.1 概述
7.2 Mendeley基本情況
7.3 Mendeley操作界麵介紹
評價二: 說實話,我對市麵上大部分同類型的“攻略”書籍都持保留態度,很多都隻是簡單地羅列瞭一些規章製度或者堆砌瞭空泛的套話,讀完後感覺像是走瞭一個過場,對實際操作毫無助益。然而,這本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對“失敗案例分析”的深入剖析。作者並沒有一味地歌頌成功,而是坦誠地展示瞭許多常見的投稿“陷阱”,比如“圖錶不規範導緻的拒稿”或者“數據解釋過於主觀的緻命錯誤”。這種批判性的視角,反而讓我受益匪淺。它教會我預判審稿人的思維模式,從而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地規避這些雷區。比如,書中詳細分析瞭一個關於新型催化劑的研究,是如何因為過度聲稱“突破性進展”而被直接打入冷宮,然後作者是如何一步步修改措辭,將“突破性”降級為“顯著提升”,最終成功被接收的。這種基於真實案例的教學法,比任何理論指導都來得更具說服力和震撼力。
評分評價四: 與其他強調“快速發錶”或“技巧性套路”的書籍截然不同,這本書傳遞給我一種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真正的學術發錶,最終比拼的還是研究本身的質量和作者的科研誠信。它在每一部分的結尾,都會有一個“科研倫理與誠信自查”的小模塊,這部分內容雖然篇幅不長,但分量極重。它不是空洞地說教,而是通過對“數據捏造的微妙邊界”和“署名權的閤理分配”等敏感問題的深入探討,促使讀者進行自我反思。我發現,自從開始關注書中所強調的這些“軟性”標準後,我在撰寫方法論部分時,也變得更加詳盡和透明,甚至主動補充瞭一些對現有局限性的討論,這反而讓我的初稿看起來更加可信。這種引導讀者迴歸學術本源的設計,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種對治學態度的塑造。
評分評價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與右上角簡潔的金色字體搭配,立刻給人一種專業、嚴謹的學術氛圍感。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它的,當時正焦頭爛額於一篇實驗報告的收尾工作,急需一本能提供清晰指導的工具書。這本書的排版非常清晰,目錄結構一目瞭然,讓我能迅速定位到我最需要的那幾個章節,比如“如何構建邏輯嚴密的論證鏈”和“投稿前自查清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比如將文獻綜述比作“搭積木”,將實驗設計比作“繪製藍圖”,這些生動的比喻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初入科研的“小白”也能快速上手。盡管我還沒有完全掌握書中的所有技巧,但僅僅是學習瞭其中關於“摘要的黃金三段論”那一節,我就感覺自己的寫作思路瞬間開闊瞭許多,不再是乾巴巴地堆砌數據和結論,而是能更有效地突齣研究的創新性和重要性。這本書的實用性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耐心地在你身旁手把手地指導你完成每一個關鍵步驟。
評分評價三: 這本書的紙質手感非常舒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墨水味道也很正宗,這對我這種喜歡在書頁邊上做大量批注的讀者來說是個極大的加分項。我發現它在處理“跨學科寫作規範”方麵做得尤為齣色。我自己的專業背景比較偏嚮工程學,但近期需要完成一篇結閤瞭材料科學與環境影響評估的交叉學科論文。以往的寫作手冊往往隻關注單一學科的格式,導緻我在引用不同領域的術語和標準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非常巧妙的橋梁,它用一個專門的章節詳細講解瞭如何在保持主專業嚴謹性的同時,兼容並蓄其他學科的錶達習慣,特彆是關於數據可視化和風險評估的錶述差異。讀完那一章,我立刻明白瞭為什麼我之前在描述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時,總是讓生物背景的同事感到睏惑。這本書的廣度與深度,使得它不僅僅是一本麵嚮特定領域的指南,而更像是一本通用的“高階學術溝通手冊”。
評分評價五: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不像某些技術手冊那樣冷硬,而是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好像是某位資深教授在與你促膝長談。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審稿意見迴復的藝術”那一節。作者將迴復信的撰寫過程分解成瞭“情緒管理”、“逐條拆解”和“反駁的藝術”三個階段。特彆是“反駁的藝術”部分,它教導我們如何禮貌而堅定地維護自己的研究發現,而不是陷入無謂的爭吵。書中提供瞭一個“三明治迴復法”的結構演示,即先肯定審稿人的寶貴意見,然後清晰地闡述自己修改或堅持的理由,最後再次感謝。我運用這個方法迴復瞭我的第一封大修意見,結果反饋非常好,審稿人明確錶示對我的迴復態度和邏輯清晰度感到滿意。這種細緻入微的“軟技能”指導,是其他強調硬性寫作技巧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它真正解決瞭科研人員在發錶過程中最容易感到挫敗的“人際互動”環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