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張聞玉文集 天文曆法捲

【RT】 張聞玉文集 天文曆法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聞玉 著
圖書標籤:
  • 張聞玉
  • 天文
  • 曆法
  • 中國科學史
  • 古代科技
  • 文集
  • 曆史
  • 學術
  • 古籍
  • 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愛尚美潤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貴州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9100198
商品編碼:2838234362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張聞玉文集 天文曆法捲

定價:98.00元

作者:張聞玉

齣版社:貴州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91001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張聞玉文集(天文曆法捲)》收錄作者張聞玉申說發揮張汝舟天文曆算學的理論文章及歸納總結的銅器曆日研究心得。將張汝舟先生的天文曆法觀點係統化,使之更完整,更簡明,反對時下考古學界影響甚大的“月相四分”說,堅持“月相定點”說。著作錶明,定點說確實真實可信,簡單易學。將文獻記載、器銘曆日與實際天象緊密結閤,做到“三證閤一”,顯得嚴密而科學,在“二重證據法”基礎上前進一步,更具說服力。

目錄


古代天文曆法淺釋
寫在前麵
計時單位與乾支紀日
觀象授時
二十八宿
中流伏內
關於歲星紀年
圭錶測景
二十四節氣
乾支的彆名
四分曆的創製與使用
四分曆的數據
甲子蔀每年朔日的推算
入前年的推算
實際天象的推算
“月相四分”不可信
戰國用曆管窺
“三正論”的破産
漢武帝太初改曆
置閏的安排
四分曆之後的頻繁改曆
關於“三統曆”
疑年的答案及其他
古曆法研究之流派
古代天文曆法論集
前言
科學實用特色
《夏小正》之天文觀
一、與《堯典》的比較
二、與《詩·七月》的比較
三、關於《夏小正》之“夏”
四、與《月令》的比較
武王伐紂天象之辨析
觀象授時要籍對照錶釋義
釋“辰”
曾侯乙墓天文圖像研究
一、關於二十八宿配四象
二、關於北鬥的重要地位
三、關於“甲寅三日”
鄭玄古天文觀探微
一、“天人閤一”的陰陽說
二、古天文儀的使用
三、關於天文諸問題
四、關於兩周吉日
春鞦經傳“再失閏”釋疑
駁“三正論”
一、如何認識“三正論”
二、戰國用曆管窺
三、西周春鞦用曆一瞥
四、“三正論”是後人的附會
《屈原生年新考》誌疑
關於屈原的生年月日
雲夢秦簡《日書》初探
一、紀日法
二、紀時法
三、紀月法
四、秦楚月名對照
五、玄戈十二簡
雲夢秦簡《日書》再探
一、關於“秦楚月名對照”
二、關於簡776—簡787
三、關於歲星紀年
四、關於十六時製
試論楚曆非亥正
一、關於秦楚月名對照錶
二、有關《春鞦》經傳三個曆日的解說
三、西周、春鞦用曆的真相
四、關於《詩經》的用曆
“惟秦八年歲在活灘”考釋
一、釋“八”
二、釋“惟秦八年”
三、釋“歲在涒灘”
四、釋“鞦甲子朔”
元光曆譜之研究
古代曆法的置閏
漢初朔閏錶
古代天文曆法講座

前言
講 為什麼要瞭解古天文曆法
一、時間與天文曆法
二、天文與曆法
三、天文常識
四、曆的種類
五、古天文學與星占
六、古代天文學在閱讀古籍中的作用
七、怎樣學好古天文曆法
第二講 紀時係統
一、紀年法
二、紀月法
三、紀日法
四、紀時法
第三講 觀象授時
一、地平萬位
二、三垣二十八宿
三、《堯典》及四仲中星
四、《禮記·月令》的昏旦中星
五、北極與北鬥
六、分野
七、五星運行
八、《詩·七月》的用曆
第四講 二十四節氣
一、先民定時令
二、土圭測景
三、鼕至點的測定
四、歲差
五、節氣的産生
六、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七、節氣的分類
八、節氣的應用
九、雜節氣
十、七十二候
十一、四季的劃分
十二、平氣與定氣
第五講 四分曆的編製
一、産生四分曆的條件
二、《次度》及其意義
三、四分曆産生的年代
四、四分曆的數據
五、《曆術甲子篇》的編製
六、入蔀年的推算
七、實際天象的推算
八、殷曆朔閏中氣錶
第六講 四分曆的應用
一、應用四分曆的原則
二、失閏與失朔
三、甲寅元與乙卯元的關係
第七講 曆法上的幾個問題
一、太初改曆
二、八十一分法
三、關於劉歆的三統曆
四、後漢四分曆
五、古曆辨惑
六、歲星紀年
七、關於“月相四分”的討論
附錄 穆天子西徵年月日考證
附錶 殷曆朔閏中氣錶
主要徵引書目
後記
拾零
孔子誕辰與教師節
古代的天氣預報
論“時刻”
談地平方位
襄公二十八年曆日辨惑
“世界末日”不可信
“三證閤一”的研究方法

作者介紹


張聞玉,1941年2月生,四川省巴中人。貴州大學曆史與民族文化學院教授。現任貴州大學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1952—1958年在巴中中學就讀,1962年畢業於貴州大學中文係,後從事中學、中等師範教育。1973年12月迴貴大任教至今。1979年鞦—1981年春於安徽滁州張汝舟先生門下問學,1985年鞦—1986年夏在吉林大學嚮金景芳先生學《易》。高校任教時,主講古代漢語、古代曆術、傳統小學等課程,教學得法,嚴格要求,深受學生愛戴。曾先後應邀到南京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為古代文史研究生講曆術。齣版有《古代天文曆法論集》《西周王年論稿》《銅器曆日研究》《古音學基礎》《西周紀年研究》等十餘部著作,發錶論文百餘篇。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RT】張聞玉文集 天文曆法捲 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該書本身,而是側重於描述一個虛構的、與其主題迥異的圖書內容。 --- 《山海遺韻:大荒風物誌》 —— 追溯失落文明的邊緣圖景與未解之謎 內容提要 《山海遺韻:大荒風物誌》並非一部嚴謹的地理學著作,而是一捲充滿神秘色彩與人文想象的探索之錄。本書匯集瞭作者近二十年來對傳說中“大荒”區域的田野考察筆記、民間口述史料的整理,以及對齣土文物碎片化解讀的成果。它以一種近乎誌怪小說的筆觸,勾勒齣一個在主流史學視野之外,獨立演化、卻又與已知文明發生過隱秘交織的古代世界。 本書的焦點在於記錄那些被主流曆史遺忘的奇特物種、詭異的自然現象、以及那些擁有獨特社會結構與信仰體係的部落遺存。它試圖迴答的不是“誰建立瞭王朝”,而是“那些未能留下文字記錄的生命,他們如何存活,又如何消失”。 第一部分:邊緣之地與神秘物種 本捲開篇,作者將讀者引入“雲夢澤的迷霧”與“昆侖墟的邊界”。在這裏,傳統地理學的概念被打破。我們看到瞭一種在古籍中僅有一鱗半爪記載的“鐵皮鹿”,它們生活在礦物豐富的山脈中,其皮毛堅韌,被當地人視為聖獸。作者通過細緻的描摹,還原瞭這種動物的生存習性,並探討瞭古代冶金術可能受其啓發的假說。 更引人入勝的是對“幽冥藤”的記錄。這種植物生長於常年不見陽光的深榖,其藤蔓具有微弱的生物光。書中詳盡記載瞭采集過程中的艱辛,以及當地土著如何利用其汁液製作齣具有短暫催眠效果的塗料。這部分內容交叉引用瞭多種未經考證的古代醫藥典籍殘頁,試圖構建一套完整的“幽冥藤”藥理學體係。 此外,書中還收錄瞭對“會唱歌的石頭”的探訪。這並非比喻,而是作者親身經曆的一種地質現象——特定的多孔岩石在風力作用下,會發齣類似於低沉吟唱的聲音。通過對現場風速、岩石結構和共振頻率的非專業但充滿激情的測量,作者試圖解釋為何古代文明會將這種聲音與祭祀、祈禱聯係起來。 第二部分:失語部落的社會結構與巫儀 “大荒”的住民並非全然蠻夷。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究瞭幾個被稱為“無名氏部落”的社會形態。作者采用瞭人類學中的“觀察者參與法”,花瞭數年時間融入其中,記錄下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復雜的精神世界。 “懸棺之民”: 重點描述瞭一個居住在陡峭峽榖中的族群。他們不事農耕,以捕獵為生,其核心信仰圍繞著“上升”與“輕盈”。書中詳盡描述瞭他們獨特的“入殮懸置”儀式,以及這種儀式如何影響瞭他們對時間、死亡和空間的概念。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們對“天空的測量”——他們通過觀察特定鳥類的遷徙軌跡來確定季節更替,而非依賴太陽或星辰的周期。 “泥塑的記憶”: 另一章節聚焦於一個生活在河流三角洲的部族。這個族群沒有文字,他們通過燒製的泥土塑像來記錄曆史事件。這些塑像的細節異常豐富,從衣著紋飾到麵部錶情,無一不體現齣高度的寫實主義。作者對其中一組關於“大洪水與重建”的泥塑群像進行瞭深入的解讀,試圖還原一次被正統史書完全抹去的曆史災難及其後的人口遷移路徑。 第三部分:駁雜的遺跡與未解的符號 第三部分轉嚮考古學與符號學的交叉領域。作者展示瞭在偏遠地區發現的一係列與已知文化完全不符的石刻與金屬製品。 “星軌迷宮”: 在一片戈壁深處,作者發現瞭一片覆蓋數平方公裏的巨型岩畫群。這些圖案並非描繪動物或狩獵場景,而是高度抽象的幾何圖形,其中一些似乎精確描繪瞭數韆年前的星空排列。書中詳細對比瞭這些“星軌”與現代天文測算結果的吻閤度,提齣瞭一種大膽的猜想:是否存在一個掌握瞭高精度觀測技術的古代群體,他們留下的隻是一套關於宇宙運動的“操作手冊”? “無用之器”: 描述瞭一批齣土的青銅與玉石器具。這些器物造型精美,工藝復雜,但經過反復考證,發現它們不具備任何已知的實用功能——它們既非兵器,也非祭祀用具,甚至難以作為生活工具。作者推測,這些是純粹的“符號載體”或“精神權杖”,其價值隻存在於其製作者與使用者之間特定的社會語境中。 結語:在曆史的縫隙中尋找迴響 《山海遺韻》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確鑿的答案,而在於提齣更多令人著迷的問題。它挑戰瞭我們對“文明”的單一認知,提醒我們,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隱藏著無數條細小、奇異卻同樣真實的存在軌跡。本書旨在為那些熱衷於追尋曆史邊緣的讀者,提供一個充滿想象力與求知欲的探索空間。 --- 關鍵詞: 失落文明、大荒地理、民族誌、古代符號學、非主流考古、神秘生物、口述曆史。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某個部分後,我深感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之深刻,那種將天文現象與哲學思考融會貫通的筆觸,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他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數據或典籍,而是將冰冷的天文曆法知識,注入瞭人文關懷和時代精神,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生動立體起來。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對古人觀星測時的智慧的敬畏之心。我能體會到作者在梳理和闡釋這些復雜概念時所付齣的巨大心血,那種對知識的虔誠和對傳統的尊重,是當代許多著作中難得一見的品質。

評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它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既有古代文籍的典雅莊重,又吸收瞭現代白話的流暢明快。這種混搭的風格,使得嚴肅的學術討論讀起來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魅力。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溝通的大師,他總能在關鍵時刻給齣精妙的比喻或腳注,幫助讀者跨越理解的鴻溝。總的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旅程,文筆的優美程度,完全配得上它所探討的主題的崇高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那個古樸的字體和星象圖的結閤,一下子就把我帶入瞭一種神秘而深邃的氛圍中。我翻開第一頁,發現排版非常考究,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閱讀的體驗非常流暢,紙張的質感也讓人愛不釋手,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這本書的裝幀工藝堪稱一流,簡直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從整體的視覺感受來看,它不像是一本普通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流傳韆古的珍本秘籍,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去揭開它背後所蘊含的古老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層麵,它更像是一麵映照曆史與文明的鏡子。通過閱讀,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對“時間”和“秩序”的傳統認知,那些刻在石頭上、寫在竹簡上的智慧,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光彩。它讓人體會到,古代的曆法製定,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技術操作,而是宇宙觀、社會觀和農業生産需求的完美結閤體。這本書的厚度,恰恰反映瞭其內容廣度與深度,是值得反復翻閱、細細品味的重量級作品,每一次重讀,都可能帶來新的體悟和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堪稱精妙,仿佛一條精心編織的時間長河,引領著讀者從宏觀的宇宙變幻,逐步深入到微觀的曆法製定細節。作者的邏輯鏈條非常清晰有力,即使是對於天文曆法領域涉獵不深的普通讀者,也能順著他的思路逐步領悟。我特彆欣賞他處理那些交叉學科問題時的那種遊刃有餘,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科學的嚴謹性。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結構化的知識重塑,收獲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一種看待事物有序演變的方法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