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x x
第 1 0 版中文版序言 x x i i
前 言 x x i i i
■ 第 1 章
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基础 1
■ 第 2 章
认知、语言与读写能力的发展 26
■ 第 3 章
社会、道德和情绪发展 49
■ 第 4 章
学生多元化 73
■ 第 5 章
行为学习理论 108
■ 第 6 章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 135
■ 第 7 章
有效的教学 173
■ 第 8 章
教学的学生中心与建构主义取向 206
■ 第 9 章
分组、个别化教学与技术 236
■ 第 10 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71
■ 第 11 章
有效的学习环境 298
■ 第 12 章
特殊学习者 335
■ 第 13 章
评估学生的学习 375
■ 第 14 章
标准化测验和问责 420
参考文献 455
书名: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美]罗伯特·斯莱文 著,吕红梅,姚梅林 等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8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8
印次:1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页数:498
字数:820000
ISBN:9787115373892
定价:98.00
适读人群 :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研究者,以及各类教育工作者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dy 0版)在内容体系的构架、事例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可读性等方面堪称典范,第7版引进国内后得到学界的普遍好评,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又与时俱进的优质教材;
作者罗伯特·斯莱文是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主任,英国约克大学有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让所有人都成功”基金会主席,曾多次荣获美国教育研究会和guo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重要奖项,本书融汇了作者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dy 0版)秉承“理论知识与实用策略并举、多元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存”的宗旨,既如学术专著般全面、严谨、前沿,又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为解决教师在日常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基于课堂研究的建议;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dy 0版)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帮助你把教育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写作风格让你在阅读它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能听到学生的话语,闻到学校食堂午餐的香味;
dy 0版介绍了多个主题的研究以及实践应用,更新了656篇参考文献,2000年以后的文献占全部参考文献中的55%,反映了近十年来教育心理学及教育实践的发展和趋势;
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姚梅林教授领衔翻译,译文既忠实于原著,又兼顾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遣词造句精准、规范,可读性强,体现了信、达、雅的追求与水准;
中国心理学界泰斗张厚粲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英和教授倾力推荐;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罗伯特? 斯莱文教授撰写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dy 0 版)是一部堪称典范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构架、事例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可读性等方面广受赞誉。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dy 0 版)不仅介绍了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方法,而且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教会读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成长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作者秉承了理论知识与实用策略并举、多元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存的特色,每一章都以一幕场景开始,阐释该章强调的实践问题,之后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和“有意识的教师”专栏则提供了进一步的具体策略,以供教师用来改善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dy 0 版)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增补了新实例,精炼了语言,删除了过时的或无关紧要的内容,补充了教育心理学近十年来的新进展及656 篇新的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dy 0 版)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研究者使用,也适合各类教育工作者参考阅读。
罗伯特· 斯莱文(Robert E. Slavin)是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主任、英国约克大学有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让所有人都成功”基金会主席。他于1975 年在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获社会关系学博士学位,迄今撰写了200 余篇关于合作学习、能力分组、学校和班级组织、废除种族歧视、纳入主流、研究评论以及实证改革等方面的论文和书中章节。斯莱文博士的著作(包括与他人合著)多达20 部,包括《合作学习》《学校和班级组织》《针对高危学生的有效方案》《预防早期的学业失败》《200万儿童:让所有人都成功》《拉丁裔学生的有效项目》《问责制时代的教育研究》。1985 年,斯莱文博士因应用项目研究而荣获了美国教育研究会(AERA)颁发的雷蒙德· 卡特尔早期职业奖;1988 年,他在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上获得了帕尔默· 约翰逊论文奖;1994 年获得查尔斯· 达纳奖,1998 年获得美国guo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詹姆斯· 布赖恩特·科南特奖,2000 年获得州首席教育官员联合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08 年他在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办的杂志上再次获得帕尔默· 约翰逊论文奖,2009 年获得AERA 研究综述奖。
译者简介:
姚梅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学习的心理规律与有效教学、教师心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职业培训与技能学习、服务学习等。撰写、翻译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习心理学》《学习规律》《幼儿教育心理学》《SOS!救助父母》等多部著作。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获得了教学成果奖。
吕红梅,山东烟台人,200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现工作于北京教育学院,讲师。
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把这本厚厚的《教育心理学》翻了出来。我一直对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奥秘充满好奇,也深知教育的巨大力量,所以对教育心理学这个学科一直心向往之。拿到这本中译版,第一感觉就是纸质挺不错,印刷也很清晰,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踏实感。我不是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带着一个普通家长以及终身学习者的视角来接触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学习难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孩子学起来得心应手,而有些孩子却屡屡碰壁;为什么有些知识点家长反复强调孩子还是记不住,是不是方法不对,或者孩子的大脑发育阶段还没到?这本书会不会解答这些疑惑呢?我特别期待它能在认知发展、学习动机、记忆规律等方面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和实用的建议。毕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塑造,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能触动我思考,能改变我教育方式的“指南”。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学习迁移”和“问题解决”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以及在面对未知问题时,如何有效地运用策略来找到解决方案。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我常常发现,我的孩子虽然在课堂上掌握了一些知识,但一到实际应用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考,如何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以及如何教授他们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步骤。这些内容不仅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相信,掌握了这些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游刃有余。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的概念上。我以为它就是讲讲孩子怎么学习、怎么考试的。但读了之后,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书中关于个体差异的部分,让我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个孩子在智力、性格、学习风格、情感需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这让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不能用一套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而是要学会识别和尊重这些差异,并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这些都是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至关重要的能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应试的机器。
评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篇幅确实不小,里面的理论和研究也相当深入。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有时会觉得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消化和理解。不过,正是这种深度,才让它显得如此有价值。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和实证数据,使得其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探讨一些复杂教育现象时,能够呈现出多方面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这让我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动态变化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佳方法”。我希望通过反复研读,能够逐渐领悟书中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为孩子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旅程,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审视教育的本质,并为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教育者而努力。
评分在翻阅这本《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学习本身。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学什么”和“怎么教”,而这本书却将重心放在了“为什么会学”和“如何学得更好”上。比如,关于学习动机的部分,书中深入剖析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是不是过于依赖奖励和惩罚,而忽略了培养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书中还提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让我意识到,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要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然听起来不新鲜,但在书中得到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让我更加坚信它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教育更深层次的含义,也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实践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