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9787030552952 科学出版社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9787030552952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审定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命名法
  • 有机化合物
  • 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科学出版社
  • IUPAC
  • 有机化学命名
  • 化学命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2952
商品编码:28434077617
包装: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定价:160.00元

作者: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审定委员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0305529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1983年出版的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年)的增补修订本。书中主要参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历年来推荐的命名原则文件,并结合中文构词的习惯,修订了有机化合物中文系统命名的原则,增补了多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命名的内容,尤其对主要天然产物命名一章作了较多的扩展。全书突出用例解说明命名规则,并采用中英文对照命名,以利于理解和国际交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深入探索有机化学世界的基石:《现代有机合成策略》 作者: [此处可填入某著名有机化学家或大学教授的署名,例如:张伟、李明]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另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入一个不相关的ISBN,例如:9787040362189] --- 导言:超越命名,聚焦反应的艺术与科学 在浩瀚的有机化学领域中,系统地命名化合物无疑是建立共同语言、实现高效交流的关键一步。然而,真正的化学艺术与科学,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如何设计和执行高效、精确的分子转化上,即有机合成。 《现代有机合成策略》正是一部旨在引导读者从“认识分子”迈向“创造分子”的权威性专著。它不再将笔墨过多地聚焦于 IUPAC 规则的细枝末节,而是将视角投向了 21 世纪有机合成所面临的挑战——如何以更少的步骤、更高的原子经济性、更环境友好的方式,构建具有复杂三维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分子。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和深入剖析了当代有机合成领域中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策略、反应模式以及工具箱。它不仅是为化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量身定制的教材,更是所有从事药物研发、材料科学以及精细化工领域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 第一部分:合成的逻辑与目标的分解(Retrosynthetic Analysis Reimagined) 本部分是构建合成思维的基石。我们深知,成功的合成始于清晰的逆合成分析。但本书将传统的逆合成方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1. 高级逆合成工具箱: 功能团转化(FT)的系统分类: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非经典官能团转化(如:C-H 活化产物到其他官能团的转化、氧化还原等效体的逆推)。 立体化学控制的逆推: 不仅仅关注生成的手性中心,更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消除反应、环加成反应等,预先在分子骨架中植入空间限制,以导向最终的非对映选择性或对映选择性。 大环与天然产物片段化策略: 针对复杂天然产物,引入了“关键步骤预测法”,通过模拟生物合成路径或利用最新文献中的突破性反应,寻找最有效的合成断裂点。 2. 复杂分子合成案例剖析: 通过对数个诺贝尔奖级工作(如:多烯大环的构建、手性季碳中心的形成)的解构,展示逆合成分析如何与最新的反应方法学无缝衔接,将宏伟的目标拆解为一系列可操作的合成子(Synthons)。 第二部分:关键的分子骨架构建策略(Scaffold Construction Paradigms) 有机合成的精髓在于有效地形成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本部分重点介绍那些能够一次性构建复杂骨架的“战略性”反应。 1. 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深度拓展: 钯催化的新范式: 聚焦于近年来兴起的 C–H 键活化策略,区分导向基团控制(Directing Group Control)和非导向 C–H 官能团化。讨论了如何利用廉价且更环保的过渡金属(如:铜、镍、铁)替代传统的钯催化剂,实现更高效率的交叉偶联反应(如:Kumada, Negishi, Suzuki-Miyaura 反应的最新变体)。 不对称催化的新纪元: 重点讲解手性配体的设计原理,包括螺环配体、双膦配体在不对称氢化、烯烃复分解(特别是跨复分解)中的应用,旨在实现极高的对映体过量(ee 值)。 2. 环化与重排反应的革新: [2+2+2] 环加成与多组分反应(MCRs): 阐述如何通过一锅法构建复杂的稠环或多环系统,极大缩短合成路线。 新型电/光化学诱导的重排: 引入了现代合成中日益重要的“无金属、低能耗”转化方式,探讨了自由基环化和电化学驱动的分子骨架重排。 第三部分:原子经济性与绿色化学前沿(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in Synthesis) 在环境法规日益严格的今天,合成的“效率”不再仅指收率,更关乎原子经济性、溶剂选择和能耗。 1. 原子经济性反应的量化评估: 详细介绍 E-factor(环境因子)、原子经济性百分比的计算方法,并展示如何利用环化、重排反应(如:Diels-Alder 反应)代替传统的消除/加成序列,以最大化原子利用率。 2. 流动化学与微反应器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将间歇式(Batch)合成转化为连续流(Flow)合成。分析了流动化学在处理高危试剂(如:叠氮化物、有机锂试剂)、精准控制高放热反应温度以及提升反应选择性方面的巨大优势。 3. 生物催化在全合成中的整合: 介绍酶促反应如何作为合成路径中的“精修”步骤,特别是在高难度选择性氧化、还原或手性胺的构建中,酶催化如何提供传统化学方法难以企及的专一性。 结论:面向未来的合成蓝图 《现代有机合成策略》不仅是一本汇集了当前最先进反应的“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化学家思维模式的指南。它教会读者如何批判性地评估现有方法,如何根据目标分子的结构特点,设计出兼具创新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合成路线。本书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有机化学家,让他们能够驾驭日新月异的化学工具,将实验室中的分子构想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新材料与新药物。通过对这些高级策略的掌握,读者将能够自信地应对任何复杂的分子合成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是一场“挑战与回报并存”的过程。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如果你想快速扫过是不可能的,必须慢下来,仔细咀嚼每一个定义和每一个例外。但这恰恰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需要精确思维的化学命名逻辑。我发现,当我按照书中的步骤,一步步推导出某个复杂分子的名称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超过了单纯记住一个名称的满足感。它训练的不仅仅是记忆力,更是逻辑推理和结构可视化能力。对于那些渴望真正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语言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回到案头,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印证和校对的“工具箱”,每一次的重访都会带来新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简洁而不失专业感的排版,透露出一种严谨的气息。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质量,纸张的手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相当不错,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和翻看的工具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投入的心思,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拥挤或疲惫。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克制,主要以黑白为主,辅以必要的图表区分,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突出内容本身。我个人对于这种“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设计理念非常欣赏。尽管我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章节内容中去细究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式,但仅凭这第一眼的观感,我就能预判这应该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值得放在书架上时常取用的专业参考书。它不是那种追求花哨包装的畅销书,而是沉淀着知识重量的实在之作,那种厚重感和专业感是扑面而来的,让人对接下来要面对的知识体系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评分

从内容严谨性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的专业水准令人信服。它显然不是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深入到了 IUPAC 规范的细节之中。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一些历史遗留的、但在现代命名法中已经发生变化的术语时,会给出明确的说明和推荐的新用法,这对于保持知识的更新和规范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关于一些特殊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化合物的习惯命名与系统命名的对应关系,书中的处理非常得当,既尊重了历史沿革,又强调了科学的统一性。这种对标准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是任何一本权威参考书的生命线。我翻阅时发现,它对于不同语言体系下的命名差异似乎也略有涉及(虽然我目前关注的重点是中文体系),这使得该书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展现了它作为一部综合性参考书的抱负。

评分

我试着查阅了几个自己平时比较容易混淆的命名案例,比如某些手性中心的表达,以及复杂多取代苯环的优先级判定。令我惊喜的是,书中的解释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辅以了大量的实例解析。这些例证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覆盖了从教科书基础题型到一些更贴近实际研究中的复杂分子结构。更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歧义点或规则冲突处,作者往往会用加粗字体或者专门的“注意”框来突出强调,这显示出编者对“学生容易在哪里犯错”这一点的精准把握。这种边讲解规则边示范应用的教学方式,远比单纯背诵条文要有效得多。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冷冰冰的规范手册,而更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一步步拆解开那些看似令人望而生畏的化学名称。对于需要通过考试或者需要进行规范化书写的研究人员来说,这种详尽的示范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组织得非常有条理,初次浏览时,我花了不短的时间来体会编排者的逻辑脉络。它似乎遵循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概念到具体规则逐步深入的递进方式。比如,基础的烷烃、烯烃的命名规则被放在了相对靠前的位置,为后续更复杂的杂环化合物或立体异构体的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个大章节开始前设置的“前言”或“概述”部分,这些小小的引言往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读者迅速定位本章的学习重点和它在整个命名体系中的地位。这种清晰的层级划分,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难度,也方便了有经验的化学家在需要快速回顾特定规则时进行定位。翻阅过程中,我发现索引部分的处理也相当人性化,各种常见官能团或特定命名法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细致,这对于日常工作中的效率提升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骨架搭建得非常稳固,显示出编者对有机化学命名体系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梳理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